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引言:宋代大觀年間(1107--1110年),徽宗趙佶因王著編次的《淳化閣帖》標題多誤,而且版已損裂,特出內府所藏真跡,命龍大淵等改定編次,重摹上石。字行高於《淳化閣帖》兩寸。中間標題由蔡京書寫,每卷末刻款:“大觀"三年(1109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勒上石。”因帖石置太清樓,故又稱太清樓帖。 大觀帖是歷代法帖。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後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

《大觀帖》和《淳化閣帖》均是北宋官刻叢帖,對中國古代法書名跡的流傳居功甚偉,主宰了中國書法近千年的發展方向,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聖經”。《大觀帖》承《淳化閣帖》餘韻,古風盎然,摹刻之精,出《淳化閣帖》之上,辨《淳化閣帖》之誤,更功不可沒。《大觀帖》堪稱書法刻帖的極品,被譽為“古代刻帖第一精品”,是帖學書家無比推崇的頂級墨寶,北宋劉次莊曾有“《淳化》為祖,《大觀》尤妙”之說。由於原刻石早佚,北宋《大觀帖》的傳世拓本已無全帖。據有關資料介紹,今海內公家收藏有三處,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完整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卷,另有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等卷殘本合裝一冊;二是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第六卷;三是中國歷史博物館(今歸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第七卷。雖流傳至今已無全套,有的還是殘卷,但仍為稀世珍寶。故全套《大觀帖》精拓本驚現山東,就引起了書畫界、收藏界、文博界的極大關注!今讓我們根據中國收藏研究會山東分會副秘書長、本刊劉小龍的採訪,走近全套《大觀帖》的持有人馬成俊先生,瞭解全套《大觀帖》精拓本收藏背後的故事——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淄博碑拓收藏家馬成俊

家傳國寶情未了 子承父業弘其願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劉小龍(山東淄博)

2015年9月15日,由中國文聯出版社、中國民主促進會山東出版集團支部委員會主辦的“全套《大觀帖》精拓本出版新聞發佈會”在濟南舉行。作為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版權擁有者馬成俊及其兄弟們出席了發佈會。發佈會上多位資深碑帖專家和書畫鑑定專家看後都驚歎不已,一致認為如此成套的精刻精拓本實屬罕見,可填補業界空白。初步審定為古代石刻《大觀帖》精拓本無疑!發佈會後,馬成俊來到濟南父親馬節松的墓地,跪在父親的墓碑前磕了三個響頭,他對“父親”說:“父親,您在天之靈有知,終於可以安息了,兒子今天終於實現了您的願望。”往事一幕幕浮上了心頭……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大觀帖》全套精拓本

馬成俊1953年出生在濟南,祖籍青城縣龍虎莊(今山東高青縣花溝鎮)。祖父馬興讓(1887~1960),字遜卿,畢業於齊魯大學,後相繼在孔祥熙創辦的陝西名賢中學任教務長,及育德、大同中學擔任校長;亦曾當過濟寧縣、嘉祥縣的縣長,並被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代表大會山東省代表。父親馬節松(1911~2005),曾任山東鹽務稅警第五隊隊長。青年時代先後畢業於齊魯大學理科和財政部鹽務警官佐教練所;高中時期與後來成為國學大師的季羨林有同窗之誼。抗戰爆發後,投筆從戎赴延安抗大學習,後任第一戰區遊擊總司令部上校指導員、特派員,河北省政府軍隊視察員,第一戰區總部駐十八集團軍代表,蘇魯戰區總部參議,國民黨行政院政務委員蔣勻田秘書。建國後,幫助濟南市政協等單位回憶、撰寫了大量文史資料,曾參與整理國民黨在山東的歷史資料二十餘萬字。 1988年3月被聘任為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系民革會員。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大觀帖》全套一函十卷本

馬成俊出生在這樣一個文化教育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備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小時候,在他印象中,父親收藏了許多古字畫,父親喜歡和有學問的知識分子交朋友,經常邀請他們來家裡賞畫,而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珍藏在一個木箱子裡沉甸甸一摞翻開黑乎乎(即碑拓)的書,放在父親的衣櫥頂上,從不讓他們幾個兄弟看,而父親的朋友慕名來看時,他卻毫不介意。父親把那個木箱子視作心愛之物,從不讓孩子們靠近,怕給弄髒弄壞了。孩童時的馬成俊不知道那是什麼,只知道非常珍貴,是父親的寶貝。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已經下鄉當知青回到原籍高青縣工作安家的馬成俊,也喜歡上了收藏,有時節假日回到濟南父親家,總能碰到父親和朋友們在一起欣賞交流那套“寶貝”, 如濟南名士關德重、嚴徽青、武殿勳、孫思白、王昭建等先生,從他們對“寶貝”的讚歎中,馬成俊才知道那是《大觀帖》。2005年,94歲高齡的父親感覺自己為時不多,有一天把馬成俊和他幾個兄弟召回到濟南,告訴了兒子們這套《大觀帖》的來歷——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其中歷代帝王法帖之漢章帝書

原來,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年輕的馬節松在山東鄒縣駐防當鹽務稅警期間,因喜歡字畫碑帖,經常有人向他提供線索,有一次聽說一個古董商那有“好貨”,馬節松便趕去欣賞,見是一函十卷的全套《大觀帖》,雖函套已失,但十卷本保存完好,刻拓精妙,墨色黝黑,裡面歷代帝王大臣的書法極其精彩,品相極佳,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隱約可見石花石紋。馬節松知道這是好東西,心裡暗自高興,慶幸與此有緣。雖幾經砍價,但仍花重金從古董商人手中買了下來。後來雖輾轉延安、河北、山東等地,但一直把這套《大觀帖》精心存放在母親家裡。其後工作穩定後,馬節松才把《大觀帖》收藏在自己身邊,但從不示人。“破四舊”運動開始後,馬節松主動上交了自己收藏的許多字畫,才得以保住了《大觀帖》躲過了那場浩劫。經歷了“文革”之後多年,馬節松產生了把這套《大觀帖》複製傳承的想法,但囿於當時的印刷技術落後和信息的閉塞,加之晚年勤於筆耕,撰寫大量的文史資料,一直未能遂願。生命的最後時刻,召集兒子們在一起,言明《大觀帖》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囑咐兒子們把《大觀帖》精心珍藏,當傳家寶一樣傳承下去,條件成熟以後,要複製出版,務必把《大觀帖》的藝術弘揚光大!馬成俊此刻才明白父親收藏的這套《大觀帖》幾經周折,保留至今多麼不易,凝聚了父親多少心血!也理解了小時候父親緣何不讓孩子們靠近了,原來這是一套國寶級藏品啊!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其中歷代名臣之梁尚書王筠書

沒過多久,父親就病逝了。這套《大觀帖》一直在馬成俊的大哥手裡保存。而馬成俊在父親病逝後的第二年,在淄博榮寶齋書畫古玩城開了自己的古玩店鋪“四合堂”,把自己二十年來收藏的印章、壽山石、玉器、字畫、瓷器等展示出來,與藏友交流交易,以藏養藏,逐漸淘汰普品,收藏精品。但他始終未敢忘記父親的臨終遺願,一邊經營打理自己的古玩店鋪,一邊收集信息。

2013年大哥和兄弟們商議後,認為把《大觀帖》交給從事收藏的弟弟馬成俊來完成父親的遺願更合適,於是便把“傳承弘揚《大觀帖》”這一家族重任全權交給了他。馬成俊接過擔子後,開始向有關出版社諮詢書號的申請事宜,打聽具有先進技術的印刷企業,一旦有消息,就放下生意,不顧舟車勞頓,前往考察。在山東古硯收藏名家史傑民等朋友的幫助下,幾度篩選,2015年終於與山東濟南的東港印務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但初步預算近百萬元的出版精印費用卻成了攔路虎,因為為了如實再現《大觀帖》的原貌,不僅要求高清的製版、印刷,對印刷油墨的質量和技術工人的經驗要求都非常高,而且要求用上等加厚的訂製宣紙印刷,之後按照傳統工藝裝幀,一函十套,手工精裝打造,造價之高,理所當然。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其中王羲之帖

由於馬成俊搞收藏,資金佔用高,流動性也快,所以手裡除了藏品,現金並沒有多少積蓄。而兄弟們也都年紀大了,各有兒女要操心,馬成俊不忍向兄弟們開口,為了出版《大觀帖》,他便宜向圈內的朋友出售藏品,雖然湊了二十幾萬現金,但仍然是杯水車薪。為了湊夠費用,他想到了賣房!但很快就遭到老伴和兒子的強烈反對,他們的理由是“不能為此老無所依,無家可歸”!遭到反對的老馬一下子急得病倒了,頭髮一下子增添了許多白髮,躺在病床上整日唉聲嘆氣,他也曾想到推遲或者放棄,但想到父親的遺願,想到對父親的保證,想到兄弟們的信任,感覺自己已經別無選擇。最後還是老伴選擇了妥協,同意他賣房,再和他出去租房做“老來伴”。通過中介把房子賣了湊夠了錢,馬成俊“病”不治自愈,趕緊和廠方簽訂合同,然後和廠方負責人專程跑到安徽宣城、涇縣考察訂製宣紙,最後為保證高質量效果和收藏性,還在印刷過程中植入了防偽加密技術。那些日子,已60歲的馬成俊不顧疲勞,帶著手裡的原版《大觀帖》吃住在廠家,進行掃描、設計、修改、定樣、調試、印刷、裝訂,全程監督。那段時間在淄博收藏界,馬成俊處於“失聯”狀態,很多藏友整天見不到他的人影,見到也是急匆匆、馬不停蹄的樣子。大家知道老馬在幹一件“大事”,他那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也被傳為業界佳話。一個月後,《大觀帖》複製精印本裝幀竣工。那一刻,捧著精美的書,馬成俊老淚縱橫,喜極而泣!

馬成俊與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故事

其中王獻之帖

全套《大觀帖》精拓本複製出版後,業界許多專家學者都給予高度評價。著名書法家、山東大學教授傅合遠先生說,“宋代帖學風行天下,《大觀帖》堪稱書法刻帖的極品,不僅總結了歷代書法創作的經驗,也對宋代書法的繁榮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由於原刻石早佚,北宋《大觀帖》的傳世拓本已無全帙。如今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的出現實屬罕見,如系北宋真品,將是我國書畫界、收藏界、文博界的一大發現,即使不是北宋原石拓本,也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此全套《大觀帖》原汁原味地複製出版,為古籍的整理保護、為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將是貢獻非凡。”而在此後不久舉辦的“攜手邱小君尋寶淄博”大型活動中,馬成俊的全套《大觀帖》精拓本經初步鑑定為北宋拓本。其依據為該拓本的第三卷至第七卷和第九卷的首頁右上方都鈐“政和”硃砂印,其右下端皆鈐“喬氏臾成”和“秋高亭”硃砂收藏印。其中“喬臾成”是元代收藏家,可斷該《大觀帖》為元代及以前的拓本。鑑於又有“政和”的硃砂印,“政和”是“大觀”之後的北宋年號,且刻拓皆妙,裝幀精良,墨生白霜,古色古貌,應為北宋政和年間原石拓本。

2018年6月1日,馬成俊的全套《大觀帖》精拓本榮獲“第三屆山東省新聞出版獎之印刷複製獎”。接踵而來的首都師範大學和浙江圖書館等各大圖書館、收藏家紛紛要收藏這套《大觀帖》精拓本,央視“漢字傳承”節目組也伸來了橄欖枝,意欲拍攝《大觀帖》專題片,而以《大觀帖》為主題的“盛世大觀小鎮”文化產業園區項目也在策劃中……老馬開始更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