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警”绣年华 祖孙三代见证70年公安事业变迁

重庆:“警”绣年华  祖孙三代见证70年公安事业变迁

爷爷朱广魁。

重庆:“警”绣年华  祖孙三代见证70年公安事业变迁

父亲朱晓昙

重庆:“警”绣年华  祖孙三代见证70年公安事业变迁

儿子朱宁。

1950年冬,凌晨4点的重庆缙云山上,山风凛冽,寒气刺骨。一束微亮的手电光,在林间小道上若隐若现。20岁的朱广魁正摸黑上山,他的任务是2小时内到达山顶的一处教理院,将一名重要“敌特”头目诱骗下山,实施抓捕。

“我事先早就安排了‘眼线’,跟守门的铁匠师傅说好,人一到他就给我开门,结果……”89岁的朱广魁每每跟儿子朱晓昙、孙子朱宁聊起这段过往时,就甚为自豪。

身为新中国的首批老警察,朱广魁不但见证了重庆公安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还将人民警察爱护百姓、踏实工作、机智勇敢的作风,传承给了相继加入公安队伍的儿子和孙子。

A

爷爷单枪匹马

诱捕“敌特”头目

“我认为做警察要机智勇敢,不怕艰难危险,不可轻言放弃!”笔者见到朱广魁时,他用普通话讲述着做了一辈子警察的感受。

朱广魁生于南京。1949年6月,他初中毕业后报读了刚在南京成立的公安学校。随后,19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西南服务团公安支队,后随组织一路步行来到重庆。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后,我参与筹备成立重庆市公安局,为人民群众培养新中国的人民警察。”朱广魁说,一年后,他分入原北碚公安分局金刚派出所,任政治干事兼侦查干事。

当时刚刚解放,大量“敌特”分子、散兵游勇、帮会组织等势力,疯狂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

单枪匹马秘密诱捕“敌特”的故事,老人时常跟家人谈起。朱广魁说,当年那个“敌特”头目躲在缙云山上,以“授课”为名,给年轻学生“洗脑”,培养新特务,很狡猾。“我提前几天去踩点,打点好教理院看门师傅,然后当天凌晨4点,带着一把手枪,一支手电,摸黑步行潜上缙云山。6点,天刚蒙蒙亮,我进去后,学员和老师都还在睡觉。我说自己是政府工作人员,很客气地邀请目标人物下山,为我们介绍一下他‘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况,‘敌特’头目最终被‘骗’到派出所,不费一枪一弹成功实施抓捕。”

老人说,他那个年代,公安刑侦工作的装备很简单,基本就是一把枪,一副手铐,一支手电筒,破案纯粹靠人力走访、调查以及个人经验。

朱广魁在金刚派出所工作1年多后,又相继调入蔡家派出所、天生桥派出所,1975年重回重庆市公安局,进入行政处管理科工作。1990年6月,朱广魁光荣离休。

B

父亲当了一辈子交警“既帅气又辛苦”

受朱广魁影响,儿子朱晓昙1979年走上交警岗位。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孙子朱宁上幼儿园时,我常常带他到朝天门、小什字,远远地看他爸爸站在圆柱形红白相间的交警指挥岗上指挥交通。既帅气又辛苦。”朱广魁说。

现在63岁的朱晓昙,2016年从我区交巡警支队退休。从警37年来,他一直扎根渝中,既见证了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又经历着交通管控系统、交警警用装备的更新换代。

朱晓昙说,1979年,他刚走上交警岗位时,路面上跑的是前苏联的伏尔加牌汽车,还有老解放牌、东风牌等车辆,车流量不算大,但当年的道路管控设备及交通安全设施跟现在没法比。

“当时,我们一中队的管辖范围包括小什字、民族路、朝天门和新华路,不少路段都很陡。特别是朝天门地区,一下雨地面就滑得不得了,车辆经常侧滑,发生事故。所以一遇到下雨天,我们就要全警出动,挨个给驾驶员打招呼,提醒路滑,要挂二挡,慢慢开。”朱晓昙说。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当时交警的真实写照。

随着渝中区交巡警支队的成立,朱晓昙开始从事车辆管理工作,审理车辆执照,并用一线积累的经验,对驾驶员们进行安全教育。

朱晓昙说,如今,交巡警执勤时,不但有专业反光背心、可发出光亮的指挥棒,还配备了催泪瓦斯、强光手电、伸缩警棍等“8大件”单警装备。不过,虽然很多事物都在改变,但警察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热心服务群众的初心永远不能变。当年,父亲朱广魁是这么教育他的,后来他也是这么教育儿子朱宁的。

C

儿子跨省抓捕10年网逃嫌疑人

如今35岁的朱宁年少时就将做一名人民警察纳入了人生规划,也填入了高考第一志愿。2007年,朱宁毕业后,加入了渝中区公安分局巡警二大队,如愿成为人民警察。

2010年,朱宁调入渝中区交巡警机动大队案侦办工作,开始侦办酒驾、交通事故逃逸等案件。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朱宁逐渐参与刑事案件的侦破。朱宁说:“刚开始,面对社会阴暗面,我的思想情绪难免受到影响,爸爸和爷爷反复和我强调‘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不管面对怎样的诱惑,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不能犯错。”

2011年,公安部开展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逮捕在逃的各类犯罪嫌疑人。朱宁参与了此次行动。

1999年,渝中发生一起凶杀案,两名20多岁的嫌疑人张某一、张某二实施犯罪后一直在逃,两人成为“清网行动”的目标之一。

朱宁接到任务后,发现张某一早已更名换姓,身份证也改了,于是决定先到其老家江津摸排。“我们发现嫌疑人家里抱养了一个小孩,全家人对这个孩子特别好,通过刑侦手段调查,我们发现一名贵州兴义的女子,频繁与这家人联系,对孩子非常关心,遂判断这个小孩可能是嫌疑人的亲生子。”朱宁与同事迅速前往贵州兴义,将嫌疑人的照片和资料给当地派出所民警看。惊讶的是,民警认出此人6年前因抢劫在当地被判刑。“我们接着通过指纹和DNA比对,确认了他就是张某一,并很快将张某一押回重庆接受法律制裁。

在收网抓捕嫌疑人张某二时,朱宁和同事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侦查手段。“通过监视发现,一到春节,就有一个广州东莞的电话号码频繁与嫌疑人的哥哥姐姐联系。后来嫌疑人的一位至亲去世,该号码与家里的联系更加频繁,这引起了我们的怀疑。”朱宁说,他们根据线索到了东莞,找到电话号码来自一家小卖部的座机,并经过侦查得知一名外地建筑工人常常来打电话。朱宁顺藤摸瓜,果真在工地上抓获了张某二。

在那次“清网行动”中,朱宁因突出的工作表现,荣立个人三等功。

70年光辉岁月,带走了“老朱家”祖孙三代的青春,却带不走他们守护百姓,为国家和人民执行正义的初心。“当警察,就该踏踏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的家训,始终在耳边回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