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70 年,中国港口用实力镌刻辉煌

港口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港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脉络折射了时代滚动前进、经济不断壮大的磅礴力量。


70 年,中国港口用实力镌刻辉煌


吞吐量增长近千倍,发展速度、营运规模、管理水平都达到世界一流,中国港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1434倍,143.51亿吨
翻开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彼时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仅有1000万吨。这一阶段的港口,主要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深水泊位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破冰”,朋友圈逐步扩大,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外贸海运量猛增。此时,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与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严重。1973年初,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到 1990年底,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已拥有生产性泊位 1167个,其中 , 万吨级以上泊位 284个,港口能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初步得到缓解。内河水运也在“有河大家走船”的政策下,市场开始活跃。
1991年至 2002年,沿海港口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阶段。交通部制定了《全国港口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提出了建设 20个沿海港口主枢纽,覆盖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四个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的省会、水运主通道上的全部省会城市和大多数大中城市。沿海平均约 1000公里海岸线上就布局有 1个主枢纽港。截至 2002年底,全国沿海共拥有生产性泊位 3822个,其中 , 万吨级以上泊位 700个,港口基础设施和装备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较大变化,极大改善了港口能力制约的问题。内河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也显著加快。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沿海港口发展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港口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沿海港口发展进入了建设与优化调整同步进行的时期。交通部编制了《全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及渤海湾三个区域的港口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行业规划, 重点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沿海主要港口的建设,加快煤、油、矿、箱和粮食等重点货种的专业化码头建设。截至 2012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 562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 1517个,基本解决了沿海港口通过能力不足的问题。再来看内河,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以内河主要港口为重点的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再掀高潮。
2013 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沿海港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开启建设现代化港口新征程。交通运输部加快水运强国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港口布局, 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推动港口转型升级,着力提高沿海港口发展质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内河港口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
截至 2018 年底,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 23919 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 5734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 18185个;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 2444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 2007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 437个;完成货物吞吐量 143.51亿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 94.63 亿吨,内河港口完成 48.88 亿吨。在 70 年的时间里,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不仅增长了 1434倍,其中,还有7 大港口跻身全球前10 大货物吞吐量港口之列。

走向专业化、集约化
70年间,中国港口在泊位数、吞吐量突飞猛进的基础上。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也不断提高。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石等大型专业化码头“多点开花”,LNG等新兴专业化码头发展迅速。
从 1978年我国启动集装箱码头建设,截至 2018年底, 我国已成为全球集装箱海运规模最大、港口最繁忙的区域, 在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我国占据 7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厦门港、天津港、大连港等港口建设了一大批设备先进、作业效率高、吞吐能力大的集装箱专业码头。
在环渤海区域,我国也已建成世界煤炭吞吐量最大、煤炭专业化码头泊位密度最高的煤炭装船港群。北方煤炭装船港形成了以北路秦皇岛、唐山、天津、黄骅四港为主,中南路青岛、日照、连云港以及服务蒙东地区的锦州港为补充的格局。南方煤炭接卸维持直达为主、分散接卸的总体格局。
为了适应进口原油的快速增长,我国专业化原油码头建设加快。自 2006年大连港和青岛港的30万吨级油品专业化码头建成投产,到2012年宁波舟山港大榭港区实华二期亚洲最大的、中国首个45万吨级原油码头投产,我国沿海形成了以30万吨级大型原油接卸码头为主体、以海管联运为主要方式、与炼油产业布局及原油官网布局相适应的专业化进口原油运输系统港口格局。

矿石码头方面,外贸铁矿石进口运输系统港口布局已经形成了以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接卸码头为主体,沿海一程接卸和长江海进江中转运输的基本格局。此外,为促进LNG码头有序建设、健康发展,保障国家天然气供应运输安全,交通运输部已编制完成《全国沿海与内河LNG码头布局方案(2035 年)》,据消息称会在今年择机出台。
如果说沿海港口的发展的“大开大合”,内河港口可称得上是“细致婉约”了。
在港口规划指导下,按照集约利用、连片开发的思路, 内河港口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以重庆寸滩、宜昌云池、武汉阳逻、长沙霞凝、九江城西、芜湖朱家桥、南宁牛湾、贵港猫儿山等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港区相继建成。内河港口结构明显优化、港口设施和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日益成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
同时,港口资源整合走向深入。长江沿线已取缔并拆除了各类非法码头近千座,完成了生态复绿岸线 100 多公里;重庆、武汉、九江等港口重点实施了一批老港区改造、搬迁工程;上海港积极实施长江战略,布局完善长江集装箱运输网络,实现了网络化经营;安徽省推动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等一体化发展,构建统一的沿海港口营运管理平台; 湖南省以岳阳港为核心,加大湘、资、沅、澧四大水域港航资源开发……

拥抱信息化大潮
什么是信息化?打个比方,就好比把自来水管全疏通,打开每个水龙头,都能出水。
我国沿海港口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30多年的“深耕细作”,迈过了系统开发、数据交换、互联网应用等几个阶段,现走向“智慧港口”新阶段。通过信息化的“再造”,港口内部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解决了信息孤岛,避免了数据重复采集、重复计算;降低了人工统计报表、数据分析方面管理成本;提升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提高管理的规范性,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通过在线客户服务系统提升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实现了信息查询、业务受理、货物跟踪、物流配送、船舶一站式申报、口岸政府监管、电子对账支付等业务服务,有效增强了港口综合竞争实力和口岸经营环境的改善。
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如大连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均已建成服务口岸各方的物流信息网和电子商务网。特别是宁波舟山港,全面实现进出口集装箱在工厂、货代、堆场、码头、船公司等物流节点的信息实时动态可视、可控,成为全国首个实现集装箱进出口全程操作无纸化、物流节点可视化的港口。

港口生产调度的优化始终是港口生产经营的关键,而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创新是提升港口生产调度组织效率的有效手段。
我国沿海港口利用卫星定位、遥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了集码头装卸调度、港口集疏运、货物跟踪监控、引航监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多项业务于一体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显著提升了港口生产作业效率。
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通过研发机器视觉集卡防吊起系统, 使码头收箱作业避免人工远程确认,在世界港口中首次实现陆侧全自动收箱作业。2018 年 12 月 31 日,该码头更是创出单机平均效率 43.23 自然箱 / 小时的最新世界纪录。
全球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已经实现了集装箱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全过程智能化操作。目前共有 16台桥吊、88台轨道吊和 80台自动导引车,可同时停泊 7艘集装箱船。2018年,洋山四期码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万标准箱。
随着 5G时代的到来,国内码头纷纷“试水”,智慧码头指日可待。振华重工正在联合中国移动、华为等 11家单位,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5G智慧港口——海星集装箱码头;福州港江阴港区首个 5G“智慧港口”平台也已上线,通过AR全景摄像机远程获取的江阴港区实时全景视频,方便生产调度人员对作业线进行实时指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各港口,散杂货、集装箱、设备等将通过5G网络交换数据,电脑控制的桥吊、拖车全天候不间断运行,自动地上下船,装载在无人驾驶集卡车上的货物“有序”来往于堆场之间,向着大陆深处、大洋彼岸出发。
来源:中国水运 作者:陈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