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何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连续几代君王都是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Me88451


1、从秦孝公起的历代秦国国君都坚持变法的国策,没有改弦易辙。楚悼王任用吴起在楚国变法,但楚悼王死后,楚国就人亡政息了。魏国在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坚持李悝的变法国策,称霸中原达百年,但到了魏惠王时期,变法国策就没有深化、坚持了。

2、从秦孝公起的历代秦国国君都坚持任用人才,例如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魏惠王本来有机会任用孙膑、商鞅这样的大才,却没有用。赵悼襄王听信奸佞小人挑唆,不用名将廉颇。


跪射俑


需要说明的是,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不能说个个都是雄才大略的君王,至少孝文王(在位三天)和庄襄王(在位三年,没有建树)就担不起这种称呼,另外,轻骠好勇,受伤而死的秦武王以及大半生形同傀儡,后半生昏招迭出的昭襄王,算不算雄才伟略还待商榷。如此算来,当的起雄才伟略四字的怕只有秦孝公、惠文王和秦始皇三人了。那么,是什么让秦国虽无明君却依然可以迅速崛起,发展壮大,并最终并吞天下,横扫六合呢?

一:绝境求存,只能进不能退的客观现实

西周时期,秦还只是有爵而无地的诸侯,而在平王东迁之际,由于秦仲表现出色,功在王室,周天子为了酬答功臣,于是将已经被西戎侵占蹂躏的面目全非的豐、岐旧地全数送给了秦国。自此,秦国正式拥有自己的封地。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封地全都掌握在西戎手中,要想获得土地,秦国必须通过战争来获取。自首任秦君秦仲开始,轰轰烈烈的国土兼并战整整进行了五十多年,其中有四位君王战死沙场。

毗邻强敌的秦国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时刻紧绷逸豫可以亡国的神经,战战兢兢如赴如履的经营这方寸之地,哪里还敢像中原各国一样纵享声色犬马之乐?此外,深知创业维艰守国不易的秦国君王,开始有意识的将中原文化和西戎制度进行融合,总结出符合秦国发展的道路。

二:母系氏族的流风遗韵

地处西戎的秦国,受少数民族影响极深,很大程度上还保持着部分母系氏族的传统。这就保证了他在没有贤主的情况下,雄长有力的女主能够乘势崛起,总理国政,制御天下。

和中原各国的政治相比,秦国政治显得更加人性化一些,首先,世居西戎,汉夷混杂的秦王朝并没有继承西周“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更加注重嗣君的德行和能力。所以统观秦国历任君王,兄终弟及、弃庸取贤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性。

此外,秦国是先秦时期为数不多的,女人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临朝决策的国家。期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宣太后芈月”她凭一己之力,拣拔贤能、开疆拓土,使刚刚崛起的秦国能够不断壮大,一举成为雄视天下的一方霸主。此外,还有后来的华阳太后和夏太后,无不如此。这种开明的政治体制,使秦王朝在确保专制的同时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民主。有利于国家政治的长足发展。

二:法制制度的确立保证了政治的稳固

自秦孝公变法图强振兴秦国以来,法制制度在秦国根深蒂固,即便后来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也并没有因此而废黜法家的思想。

集国权王权于一人,君王即天下的思想在秦国成了正统以后,“择君以贤不以嫡”的选拔制度也随之确立。秦昭襄王和庄襄王的继位就是这一制度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君权集中制度之外,秦国一定程度上还保持着类似于早期的部落长老制度。也许是先祖创业艰辛的遗传,秦国王室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定的制度和决定大多能够得到坚决的贯彻施行。

再加上,历代秦君虽然也有昏聩不明的,但是特殊的地理形势与政策却能够很好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崤山函谷关的坚固是秦国天然的屏障,让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如此一来,郭坤得贤能与否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综上所述,秦国历代不出昏君的原因也就可见一斑了,优秀的制度,加强独特的地势,再加上开明的态度和优良的传统。想要出昏君也难啊~除非就是从内部攻破堡垒,比如,秦二世胡亥时期的赵高之乱。不然天下人往往只能望秦兴叹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秦孝公到秦始皇,有六个君主。秦孝公,还不是王,他的儿子称文惠君,不久称王,为秦惠文王。之后是秦武王,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政(建秦帝国后,为秦始皇帝)。


由君主尊称,就可以看出秦国的君主地位的变化。秦公——秦王——秦皇帝。已经封顶了。秦国的土地,人口,实力剧烈膨胀,不想有所作为都不行。

所以,贾谊《过秦论》里有"孝公既殁,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的叙述。


这里面的六代君主,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打下坚实的物质,法治基础,国力由比强盛。秦惠王时,庶长章与楚国大战,斩杀八万楚军,攻取汉中郡;用司马错攻占巴,蜀两郡,使秦国拥有"天府之国″的四川粮仓。秦武王欲窥周鼎,雄图大志,只是英年早失,半途饮恨。到了秦昭王,亲政前宣太后,穰侯蚕食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伐残韩,魏,楚,置南郡,黔中郡。

秦昭王四十六,七,八年秦赵恶战,由韩野王攻上党,战长平,围邯郸。使赵国损失近四十五万。赵国一蹶入振。秦昭王扫除统一大业中最顽强的军队。秦昭王之后,孝文王当了三天秦王,庄襄王三年秦王。"孝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的秦王政开始施行厉化远交近攻。先后用十年时间把韩,赵,魏,楚,齐,燕……灭掉,统一了天下。


劉一千五


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其中玄机!六朝明君当然和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密切相关!秦国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先王一人说了算,旁人不得谗言!这种近似没有制度的制度却是最科学的!切身利益相关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记得诸葛亮如何说服东吴抗魏吗?东吴所有官僚都主张投降,那是因为投降对于官僚集团是利益最大化的!到哪里不是当官?甚至可能投降以后官更大!但是对于吴王呢?!所以吴王问官僚集团是战是和,是得不到正确答案的!大家利益对立,角度不同,答案不同!同样的道理!没有道理就是最正确的道理!当然并非真的不讲道理,而是利益相关才是最基本的道理,其他道理都是为其服务的!如果相背离,其他道理都必须服从基本道理!切身利益相关,大家要记住这几个字!


天意论


因为秦自商鞅变法后,旧贵族势力已经比较弱,而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内部达到统一而所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已有成效,经济发展特别快,逐渐超过了六国的富强,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变法是成功的,这也是秦国能长期彻底推行商鞅之法的原因。

反观其他六国无力克服内部的阶级矛盾,却还在一直持续相互间的兼并战争,这种情况下只要秦国君主不昏庸而保持现状持续下去,就会越来越强大。反合纵的连横运动为什么会成功?就是因为各有私心而又不愿得罪强大的秦国,无法克服诸侯间的厉害矛盾,不能改变诸侯的自利根性,秦国的扩张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到了秦昭襄王的时候就开始了吞并六国的军事行动,残弱的六国或割地事秦,或迁都以避其锋,秦国已势不可挡。到了嬴政的时候统一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种地的秀才


秦国首先是传承的坚韧不拔,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品格。然后才有了秦孝公和商鞅打破阶级固化,建立让耕者有其田,让人人有机会晋爵的制度。

激活了人民的力量,让秦国获得了民心,持续的强大起来。其实秦孝公之后,除了秦始皇,其余几位个人能力都不怎么样,否则秦国不需要后面那么多代才实现统一。如果秦孝公和商鞅再多活十年,就一定能够实现统一了。






蛋娃爸爸


因为秦开创了所有皇帝都梦寐以求的大一统思想,历朝历代从不吝啬溢美之词。日积月累,久而久之之下历代君王都雄才大略了。只有始皇帝咩六国,得罪了些自以为忠诚的六国遗老,所以有些坏话传下来。

前人赞美的,对自己有利的作古自之人,通常都是恨不得奉为神明的。

比如岳飞这种手握本姓大军,既不听话又喜欢管皇帝家事的武将,搁哪朝哪代皇帝都是要杀的。但是无奈精忠报国四个字深得皇帝能喜欢,于是他就成了理所当然的英雄生物?


亲耐的指挥官


不灭六国,秦也不会亡,毕竟八百年基业,奋发图强没有了,狂妄自大了,超负荷运转国家,当然亡


梦中虹1


因为国家有法律,人人守法当然就不可能有混君。就如现在的美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