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可變後掠翼,敗也可變後掠翼,走下神壇的米格-23


上世紀60年代初期,蘇聯“米高揚設計局”應要求研製米格-21的後繼機型,新飛機要求必須在航程、火力以及航電設備上都領先於米格-21戰機。

蘇聯的設計師們對該機大膽的採用了可變式後掠翼的機翼結構,在經過繁雜的設計論證和試飛以及最終定型後,該機在1969年正式交付給了蘇聯空軍部隊,名稱為“米格-23”,北約代號為“鞭撻者”。

由於該機的綜合戰鬥能力相較於米格-21有了顯著的提升,因此它的列裝也給北約國家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該機參加過多次戰爭,比如第四次中東戰爭、安哥拉戰爭、兩伊戰爭等。但是,雖然該機作戰經驗較為豐富,但是其實戰表現並不太理想。在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中,以色列僅以數架無人機的損失換來30餘架敘利亞的米格-23。

獵殺過伊朗UH-1直升機的米格-23。

之後由於更加先進的“米格-29”戰機的出現,再加上米格-23的一些顯著缺點對作戰影響太大,比如其笨重的機體和複雜的機翼結構使得它的操控性非常差。因此,米格-23便逐漸的被米格-29替代

但是非洲部分國家至今仍然在使用這種戰機,圖為米格-29戰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