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啥?

馨馨話語


1.“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種不孝,作者根本就沒有說。

2.關於說了的這句“無後為大”,也存在爭議,沒有定論。

出處:

“不孝有三”語出自《孟子·離婁上》第二十六章,原文: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經典引來了解讀:

東漢末年,經學家趙岐在他所注的《孟子章句》一書中對這段話有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舜懼無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禮也;舜不以告,權也:故曰猶告,與告同也。”

他意思大致是:

第一種不孝:一味地屈從父母,當父母犯了錯誤或幹了不義的事情的時候,也不提出來,只講究順父母的意,以致陷他們於不義,這是不孝的;

第二種不孝:家裡貧寒父母也老了,你不願意出去做官掙錢,換成今天來說,家裡沒錢,你為了某種清高,或放不下面子而不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這也是不孝的;

第三種不孝:你不娶妻生子,當丁克,沒有後代,要斷祖上香火,這是最大的不孝。

爭議就出現在了第三種不孝:

有後代學者站出來說,這尼瑪解釋得不對,“無後”並非指“沒有後代”,而是指“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乍一看,好有道理的感覺,彷彿還深刻了許多。我們看回原文,這句話是孟子在評價舜結婚這件事情上說的話。背景是,舜的父母不賢,就是看不慣舜,要棒打鴛鴦,導致舜一直沒能娶妻,若告訴他們娶妻之事,這事兒一定告吹。舜沒辦法,最後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孟子評價這事兒,基本意思還是說,舜這樣做也是沒辦法,還是應該被理解的(原文“君子以為猶告也”)。

1.若理解成“沒有後代”,看似直白,但在文中前後連貫,符合邏輯,也符合說話的語境;

2.若理解成“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看似深刻,但,是不是應該說成“不孝者,為無後也”或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為大,無後為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更恰當?這很明顯,若理解成“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其實他已經包含了“沒有後代”,根本不需要說“無後為大”。不符合邏輯,不符合說話的語境,也讓“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顯得突兀牽強。

所以,第二種理解,是不恰當的。北宋孫奭《孟子註疏》、南宋朱熹《孟子集註》、清人焦循《孟子正義》、今人楊伯峻《孟子譯註》中都選擇第一種解釋(沒有後代)。今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多用這句話,也是第一種意思。一些人站出來說,大家都用錯了,我想明確告訴大家:

你們用得對,孟子也是這個意思。





押司一丁點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循守後代之責為大。

其實我們一直都理解錯了,孟子的原意,並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說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後代的責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是什麼?

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才將“無後為大”曲解成為今天普遍理解的意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第一種不孝:阿意屈從,陷親不義

對父母無條件的屈從,容忍父母做不義的事情,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從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種不孝: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家庭非常貧困,父母年齡都大了,不能幹工作了,也不能做事的時候身為人子,不能努力學習做官,拿俸祿養家,是不孝,現在是努力工作,掙錢養父母的意思。

現在社會的年輕人,就知道和父母要錢,現在給這些人起個名字,叫‘肯老族’不思進取,遊手好閒,結婚了還花老人錢,現在太多這樣的事了。

第三種不孝: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對於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

但是在古人眼裡,到了年齡不娶妻生子,不為祖先傳遞香火,斷了祖宗的血脈,是大不孝,改革開放這些年,出現了很多女強人,女企業家,為了工作,也沒有成家,是不孝的一種。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沒有盡到傳承後代的是大不孝。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就是告訴我們,孝順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聖賢教誨的人。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意思是告訴我們,天地都有它的規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則,人在天地之間,人類是世界的創造者,最為重要,而人行為,沒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從我們出生,一路的成長,都是父母一手陪伴呵護長大,生病,讀書,成家立業,什麼事都操心在前,當我們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回頭看看父母,已經白髮蒼蒼,滿臉皺紋,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我們兒女身上了,到老了該是我們盡孝道的時候了。


一往文學


孝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是中國文化中最本質的價值觀。

中國的文化和倫理是建立在血緣宗親關係上的,因此,維繫血緣關係的孝成為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文化最為重視的情感和道德價值。古人選官,首先要注重一個人是否孝順,論語上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所以,人們認為一個孝子,在政治上一定是個忠臣。所以有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的說法,所以也有舉孝廉的說法。

關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來自於孟子。孟子特別崇拜舜,把他當成聖人,當成是孝順的典範。但是孟子的弟子萬章認為,舜沒有稟告父母就暗自結下婚約,自作主張地結了婚,這就是不孝。

萬章問曰:“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

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

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

萬章問:“《詩經》上說:‘娶妻應該怎麼辦?必須稟告父母。’如果這話是真的,舜應該最遵守這句話。可是舜沒有報告父母就娶妻了,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稟告了就娶不成了。男女結婚,是人生的重大倫常。如果稟告了,就要廢棄這個倫常,從而就會怨恨父母,所以大舜沒有報告父母。”

萬章說:“舜不稟告父母而娶妻,我懂了;帝堯嫁女兒給舜而不通報舜的父母,這又是為什麼呢?”

孟子說:“帝堯也知道如果告訴了舜的父母就不能把女兒嫁給舜了。”

萬章指責舜不孝,堯不懂禮數,而孟子恰恰認為,舜和堯都是通達權變的人,因為舜家庭很特殊,父母和弟弟一心想搞死舜,怎麼可能還讓他娶老婆呢?堯也知道,要是和舜的瞎眼狠心的父母商量這門婚事的話,那婚事最後肯定黃掉。所以,舜結婚沒有報告父母,恰恰是大孝,因為不結婚就沒法生孩子,不生孩子才是大不孝,因為儒家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是一個邏輯特別嚴密的人,他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按理說還有兩種不孝的情況,但是在孟子的著作中並沒有說。你非要知道後兩種是什麼,那肯定是得不到答案了。因為,這裡的不孝有三的三,是一種泛指,是多的意思。比如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比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等。

孟子倒是在另外一篇談話中,談到了不孝順的五種情形,這是在回答弟子關於齊國大將軍匡章到底是不是一個孝子的時候說到的。他說不孝順有五種情況。

孟子認為真正的不孝有五種。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通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說:“不孝有五種情況:四肢懶惰,不管父母的生活,是一種不孝;喜歡下棋又好酗酒,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二種不孝;喜歡財物,偏愛妻室兒女,不管父母的生活,是第三種不孝;放縱耳目的慾望,使父母因此蒙受恥辱,是第四種不孝;逞勇鬥狠,危及連累到父母,是第五種不孝。”

孟子列舉了五種不孝的情形,並堅定地認為,匡章的行為不在這五種不孝的情形之列。

這才是孟子關於孝的標準的說法。


好玩的國學


1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如果一味順從,明知父母有錯而不去勸說,使其越陷越深,最後落到不可收拾,這樣就是害他,害自己的親人怎能算是孝順呢?有人說,指正父母的過失是坑爹,在下敢問,如果你的父母殺人放火,你不勸阻他,讓他最後坐牢,這就是孝了?剛剛有人說,由於父母寂寞,任由他去做傻事,就是大孝了,那麼他做傻事以後傷心難過,就是孝嗎?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有人認為不為祿仕是讓人去做官,現在不做官才為孝。這又是理解錯誤。在古代就業機會少,所以古人認為只有做官才有出頭,說出這種話就不稀奇了!現代可以理解為好吃懶做,不努力改善生活質量,父母家人生活困難,甚至啃老,這就是大不孝!

3不取無子,絕先祖祀!古代宗族觀念強,這是一種信仰。所以這句話的“無後”應該是指沒有後代。現代人認為這是重男輕女的罪魁禍首,所以對這句話詬病甚多!但我們想想,如果我們的祖先都不要後代,能有我們今天嗎?如果人人都不生兒育女,人類怎麼延續?所以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只要改變一下即可。比如應該把女兒也視為後傳人。還有一些由於客觀原因而無後的,不屬於不孝。比如,沒有能力取妻的(但你不努力就是不孝了),夫妻一方或雙方由於某些原因不能生育的,英年早逝的,這些就不屬於不孝。而那些,拋妻棄子,對子女沒有盡到撫養,教育責任的(沒有能力盡責的除外)。


夏日清風42836026


對這句話的理解,歷來頗有爭議,主要是在對“無後”的解釋上,一種說法是沒有後代,另一種說法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至於不孝有三,另外兩個是什麼,則甚少有人知道,不要急,我們把爭議點和另外兩個一一說來,先看原文,出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如果咱們直接按照字面意思來翻譯,是這樣的:

孟子說:“不孝的行為有3種,其中無後是最不孝的。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去了媳婦兒,這就叫無後。君子的話,還是應該先告訴父母。”

這裡咱們先不翻譯“無後”,後面慢慢說,先看看不孝的三種行為到底是指什麼。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

實際上,在《孟子》原文中,並沒有說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個,只說了無後為大。直到東漢時期有個叫趙岐的人,在他所作的《十三經注疏》才作了補全: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就是說,父母有過錯還一味順從,讓父母成了不義之人,是第一種不孝;家

裡貧窮,父母年邁,你不去好好工作養家餬口,俗稱啃老,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媳婦兒,使家族斷絕子孫,是第三種不孝,也是最不孝的一種行為。

無後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果你按照趙岐的說法去理解,無後當然就是指沒有後代。但人家孟老夫子並沒有這樣說啊,這只是趙岐的說法,卻被很多後人所認同,但我認為,恐怕這不是孟子的原意。

孟子的原話明明是說:“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意思是沒有告訴(父母),就娶了媳婦兒。

我們知道,婚姻這件事,自古以來就是人生的頭等大事之一,古人結婚,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說孩子結婚,一定要遵從父母的安排,並且還需要有媒人提親,這叫明媒正娶。

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是娶妻,一定要明媒正娶,這不但是對妻子身份的認同,也是彼此的尊重。納妾就不一樣了,隨便搞就行了。

即使放到現在,你要和女朋友結婚,正確的步驟也是先談戀愛,然後互相見家長,接著定親看日子,最後扯證辦婚禮。

偷戶口本悄悄去扯證結婚也不是不可以,法律是承認的,但也稱得上是走在時代的前列,非常勇敢。

所以我認為,孟子所說的“無後”,是指結婚的時候,要告訴父母,不能自己瞎比來,畢竟結婚這件事,是兩個人,甚至兩個家庭的結合,得到雙方父母的認同和祝福,是雙方婚姻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也可自話


原話出自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可以通俗的解釋為不孝的表現有三種(也有說法三為虛指),不遵守作為後代的責任是最不孝的。舜沒有告知父母就娶了妻子,這就是不遵守後代責任的表現,也就是無後。但是因為當時的特殊情況(舜離家在外,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君子認為這和已經告知父母沒有差別。

也就是說孟子原話裡並沒有含有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意思。

東漢趙歧《十三經注》,將孟子原文解釋為“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通俗點說就是,父母犯錯卻不規勸,一不孝;因為自己清高而沒有能力供養父母,二不孝;沒有子孫後代,三不孝。從此誤解延續千年,直至今日。


葉舞火不息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出自《孟子•離婁上》,實際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想必很多人對這句話中的“三”很好奇,認為不孝的做法有三種,而實際上這裡的“三”在古文中指的並不是三種,而是“多”的意思。而“無後”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沒有後代”。

孟子

後人對於“不孝有三”的理解主要來自於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的批註,而趙岐在此書中的解釋由於結合了當時的政治環境等種種原因,有些曲解了孟子的本意,將“不孝有三”定義為了三種:1.刻意順從父母的心意,見父母有過錯不說,使他們陷於不義之中;2.自己做官食祿卻不贍養父母;3.不傳宗接代。趙岐將“無後”直接理解為了“不傳宗接代”,而這也不符合孟子的本意。

很多人也將趙岐的批註作為孟子“不孝有三”的解釋,而誤傳了很久。

趙岐

根據孟子《離婁章句下》所說,不孝的做法應該是五種: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意思就是:四肢懶惰,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一種;酗酒聚賭,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二種;貪吝錢財,只顧老婆孩子,不管贍養父母,這是第三種;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這是第四種;逞勇好鬥,連累父母,這是第五種。

孟子的《離婁章句》中都是講的如何使父母高興,遵循父子綱常,但是從來沒有提過後代的問題。


歷史沉海


此文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內容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大概內容就是“不孝的事有三件,其中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就因為怕沒有後代,所以君子認為他如同稟告了一樣。”

不孝有三:據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十三經注疏》中“無後為大”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二、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願當官求俸祿以供養父母;三、不娶妻子,沒有兒子,斷絕了後代。

而自古至今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有一種傳統思想,就是寄希望於後代人身上,讓前人某種思想或者意願得到延續,如果沒有孩子,那就意味著死後無人奉祀,也意味著自此生命徹底斷絕,所有就會有不努力娶妻生子導致無後,是最大的不孝。


花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出自《孟子,離婁上》!事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這為一孝。二是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三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

從古至今在人類發展史上,有一種固有的傳統思想!就是把上一代人的希望寄託在下代人身上,將他們的意願得以延續。

其中無後為大最為重要,現在人的思想倒不是生兒子就算為後,生女兒同樣是後,同樣為天倫之樂!假如生兒子算為後,沒有女兒那人類社會又怎能發展?我不知道當初亞聖人孟子,是否將女兒列為後沒有?我認為沒有女兒絕對不行!沒有母親就沒有人類?當初沒有”孟母三遷”何來亞聖人孟子呢???


楓145879080


差不多上面的回答,一不孝就是愚孝,見你爹媽思想錯誤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結果陷你爹媽於不義這是第一大不孝!可悲現在很多人斷章取義,愚孝毀三代,有多少人只記得無後為大?生孩子生孩子生孩子~傳宗接代……第二不孝是你有錢不養貧父母,如果你們家的大戰略是生孩子,寵孫子,那麼必然他沒有啥責任感,到家裡人老了會養爹媽才怪(我說那種被寵溺,溺愛大的孩子)。第三孝是無後,古人說的是先對上沒責任心(二不孝)然後才是對下沒有責任心,光顧著自己浪不考慮繁衍下一代和對下一代的教育及教育的傳承(對先輩思想的傳承),這是第三不孝~不是在那裡生孩子生孩子生孩子!光生不養,扔給爺爺奶奶養,或者養而不教,孩子沒思想沒內涵,白白浪費祖宗留下的智慧,這才是無後為大的意義~md現在說起來就只有生孩子傳宗接代,這種孝不要也罷。如果民愚,就是對祖先的不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