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難"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兩種論調,現代人應尊崇哪種?

只向歲月嘆蹉跎


論調一詞含義,先定調不妥。色難,多數網友的解釋本人認可,即在父母面前常應和顏悅色是比較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覺得是誤解。不孝有三:1.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2,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3.好貨財.私妻孑,不顧父母之養。這三不孝中,最後都強調了不顧父母之養,所謂無後為大,即不顧父母之養是最大的不孝!不是常人所講的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意思!因理解錯而對此持批判態度,這是對孔子最大的冤枉!

正確理解,兩方面都是我們應該很好繼承和發揚的。


逢春186177958


“百善孝為先”,孝字頭上一畝田,殷勤勞作才為先,無論古今這兩種論調都應尊崇。

一,何為色難?

“色難”是一個漢語詞彙,是一個形容詞。“色”即臉色,“難”即難看、困難。出自孔子《論語·為政》。子夏問孔夫子:“何為孝道?”孔夫子答:“色難”。

難在哪裡?難在子女的容色上。

意思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咱們都知道,隔代都會有代溝,有時一言不合就鬧僵。你媽覺得你冷讓你穿秋褲,你不同意一臉不高興,還嫌她哆嗦,這就你不對了。我媽讓我穿秋褲,我二話不說,拿著就穿上,還親了她一口說,還是媽媽最貼心,我媽笑得合不攏嘴。出了門,我悄悄找個地方把秋褲給脫了。

如果你覺得“色難”,那是因為你和父母之間有些事不懂拐彎去處理,不懂換位思考去溝通。難就難在這。




二,何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不孝順的。這裡還談到舜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就娶了妻子,就好像當他父母不存在一樣,就是無後的解釋。孟子曰:“是君子還是應該先通知父母才對。”

孟子有道:尊重父母就是孝,晚輩做一些事,特別是人生大事,還是要先告訴父母,徵求父母的意見,如果做不到,何談什麼“孝道”?
近現代觀點爭議

在現代很多人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誤解為沒有生育後代是最不孝。以原孟子的話意確實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總結來說,無論是“色難”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都是古訓。對於長輩做晚輩的都要去尊重與真心實意去和睦相處,代代相傳“孝”字才能一馬當先。


詩驀詩書畫


當代社會

人們的思想意識

認知能力

與過去相比

變化極大

結不結婚

要不要孩子

主要的決定權漸漸屬於自己

由父母決定婚姻與生育的權重

明顯下降

故父母不得不少操這份心

而"色難"

更顯重要

懷胎十月

闖過鬼門關

孩子投生於世上

然後父母

千辛萬苦

養育孩子成年

自己自始至終對父母心存感激

一以貫之

和顏悅色

恭敬誠懇

竭盡所能

善待父母

乃真孝實孝大孝也

對得起列祖列宗

對得起父母養育之恩

對得起自己子女的培養

上行下效

貴在示範

堅持不懈

則父母心曠神怡

自己氣定心安

孩子成長有期

舉家和睦

前景燦爛

故,這才是孝道也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論語·為政》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大概就是: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

所以色難的意思就是: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


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寫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裡的後可以理解為後代,也可以理解為後代人盡責任。

個人覺得,其實都講究的是一個孝。方式上不一樣,都應該去尊崇。

孝是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

自古代,不論道家,還是儒家。都有很多的書對孝進行描述。孝作為一種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基所在,相對於其他仁義禮智信一類品德來說,如果連孝都做不到,那又怎麼能讓人相信你能夠有仁義存在呢。

反觀現代。人們往往重視孩子的文化課教育,忽略了思想教育,有些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孝。這就是一種悲哀。父母生育了我們,給予我們生命,滴水之恩,尚且湧泉相報,更何況是養育之恩。人要立足於這個社會,我覺得於情,於法都應該孝。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做人的一種最基本的思想。也是人類能延續至今的原因。

"色難"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兩種論調,現代人都應尊崇!


一憶一


古人講究禮教,可是華夏曆史著名的舜帝做了不講“禮”的事,他沒有告知自己的父親,私下娶了堯的兩個女兒。



舜私自娶了堯的女兒也是無奈。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舜的父親再婚,生下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象母子二人擔心舜的父親死後,舜會分走一半家產,於是象、舜的後媽和舜的父親三人合謀收拾舜,他們“終日以殺舜為樂”。舜為了活命逃出家門。

舜德行好,能力強,被堯帝相中,打算將兩個女兒許配給舜,並把舜當做接班人培養。

舜要是把這事告訴父親,舜的父親會說,象比較合適,讓堯的女兒嫁給象好了,那樣舜就娶不到堯的兩個女兒了。

可是舜不把娶堯的女兒之事告訴父親,他就失了“禮”,就是不孝,因為在古代,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舜是古代有名的好首領,失“禮”之事,有損於舜的光輝形象。

孟子為舜開脫,於是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舜要告訴父親娶媳婦的事,媳婦娶不成那才是最大不孝,所以舜不能告訴父親他要娶堯的女兒。這樣舜就不是不孝子而是孝順兒了。



孟子為舜開脫是有邏輯基礎的,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後代就無法把家業傳承下去,因此,沒有後代的“絕戶頭”是很讓人看不起的。中國至今還男多女少,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改善,思想觀念也發生轉變,最近十幾年,城市,特別是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孝順和傳宗接代逐漸失去聯繫,人們更喜歡生女孩,因為普遍情況下,女孩比男孩更孝順。

現代,漸行漸遠地傳宗接代意識,讓色難顯得更為重要,而獨生子和生活的巨大壓力,讓色難也顯得更加稀缺。


豫有得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一下這個問題的本身,是有問題的,“色難”也好,“不孝有三”也好,本身都是貶義的,不管現代社會是否推崇傳統孝道,問題中的這兩類,都是人們不應當尊崇的。

先來說這個“色難”。這個詞,出自《論語•為政》。什麼是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父母長輩有事,子女可以服其勞,有好吃的,先讓父母長輩吃,這樣是不是就是孝呢?這裡面最難的,是子女對待父母長輩的臉色啊。

有句俗話“久病床前無孝子”啊,我們想想,我們是否在父母過問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表現出一臉的不耐煩;我們是否在父母操心我們工作、子女、婚姻等等的時候,表現出一臉厭惡呢?

有的人恐怕為了躲避父母的嘮叨,連家都不願回……

網上報道過一個案例,說一對老夫妻先後入世,老太太出去買菜,結果突發心梗,搶救無效。在家裡的另一半,因為癱瘓,活活餓死,而他們的子女,卻與他們相隔一條馬路,盡然幾天不知情……

老年人的孤獨,又怎是一個“色難”就能說的盡的呢?

至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更是人云亦云,漸漸不知來處了。

這句話,出自《孟子》,什麼是三不孝?第一,不能事親;第二,不能事君;第三,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孝有三”。這個即便在我們當下社會,依舊不能說是過時了。

面對父母的生育培養,我們不能扶養父母,這就不能說是孝,可能,這裡面有國家大義,那另當別論,畢竟我們不能分身,自古忠孝難兩全。對於忠君愛國,這便是當下孝道的第二個要求。如果你身上沒有國家大義,你又不去扶養父母,那這個人的道德水準,可謂是非常低下了。最應當解釋的,便是這個“無後為大”,這可真不是說你不給老人添個孫子就是不孝,那是什麼呢?是道德的傳承,成為一個真正立身行道的人,這才是孝道當中最重要的一項。孟子當時說帝舜,沒有稟告父母,私下的就娶了妻子,這種不告而娶的行為,是無後的行為。對於一些膝下無子的朋友,也要樂觀,因為孝,更在於傳承和後繼,如果我們能夠秉乘並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話,那麼,也是對父母和國家盡忠盡孝了。


靜依解道


傳宗接代,是古人的人生價值觀,無後,則不孝。

現在情形下,這種理念,顯然已經被淘汰。生兒育女,在人類文明社會中,佔住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歷朝歷代,都崇尚多子多福,時代的光陰,照臨到我們頭上,觀念在發生變化。

有兒有女一個樣,男女平等,是新中國賦予了法律保護的。

我們讀史學習,應該吸取精華,去其糟粕。批判中學習,傳承好的優秀的文化,修養我心,萬萬不能囫圇吞棗,照單全收。


山東梁雲平


這兩種論調我認為都應崇拜。

當父母爭歲大了,需要兒女盡孝的時候,我們要用感恩的心去關心他們,因為父母是連天的根無法還完,還債是天徑地義的,所以在膽養老人的時候,要有耐心,人老如小,絕不能擺臉色,決不能讓老人傷心落淚。那是生你養你的人。再者尊敬老人就是養待明天的自己,也為你們的兒女樹立榜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確是如此,人都是往下愛的,都希望後繼有人,因為有人才有希望。人丁興旺才能有新的勞動力,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未來,一個沒有孩子的家庭是沒有歡樂的,生活也是無趣的,更不要說續煙火。常言說,人心不一般,人心都一般,人活不過百年,卻操千年的心。孩子帶來的快樂是無窮無盡,因為人們都L生活在希望中。

所以中國人視無後為最大的不孝,無後預示著一個家庭的終結,怎能不讓人心寒呢?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墨香飛筆


我覺得應該遵崇第一種!“色難”

色難出自於《論語·為政》裡,子夏曾問過孔子,何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難”。“色”乃和顏悅色的意思,“難”意為困難,“色難”的意思就是說,孝順父母,不給父母擺臉色看,是最難的。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方式,和顏悅色的對待父母,讓父母高興也是一種。孔子所說的孝道,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而尤其重視精神層面的孝,精神方面的東西可以從外在的面容語言行為等方式表現出來!俗話說待人如待己,我覺得對待父母比對待自己要更好一些,父母的恩情對於我們來說無以為報,我們如果對待父母都不好,那是不是極其忘恩的表現?如果有子女的人,我們對待父母都沒有好的臉色,以後我們的子女可能對我們也沒有好的臉色,我們要給子女做好的榜樣,並且言傳身教。

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與陌生人或者同事同學我們一般都是以禮相待,表面上給人的印象不錯,不過回到家中對待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本性卻完全暴露無遺,對自己的父母輕易發脾氣,我覺得這樣很不好!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父母最深。如果真心愛父母,不一定要給錢才是真正的孝順,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注重一些細節,讓他們真正感到溫柔和愛,最主要我覺得還是對父母要有一顆恭敬的心!隨著年紀的增長,很多父母可能頭腦和身體不再像年輕時候靈活,對事物的反應也會變慢一些,做事也會出現一些錯誤,父母的不足,千萬不要抱怨和責怪,可以耐心教導,沒有人十全十美,我們可以多看父母的優點,多讚美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覺得不能完全被尊崇!

這句話出自於孟子,《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整句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3種,無後是最嚴重的!舜娶了媳婦兒沒告訴(父母),這就叫無後。君子的話,還是應該先通知父母一聲。

不孝有三古人的意思按照現代化來講:

1:父母有犯錯,還聽從不勸告,讓父母犯錯,是第一種不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會犯錯,作為子女應該採取正確的方法使他們改正錯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2:不孝:按照現代來講指:家裡貧窮,父母年邁,不好好找個工作,不養家餬口,還需要父母養活,是第一種不孝。(父母辛苦把我們養大,我們有了能力應該照顧盡責的父母)

3:不娶媳婦兒,使家族斷絕子孫,是第三種不孝。(第三種,在封建社會,比較注重傳宗接代,更是天經地義,甚至你生了女兒都不算有後,一定要生男丁,才能算作傳宗接代。在今天看來,這種說法非常錯誤,但那是歷史的侷限性,我們不能拿今日的思想去度古人的思想。在現代來講,現代思想比較開放,很多家庭選擇丁克或者領養或者不生孩子,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這不能說不孝)


覺智師兄


色難,是孝敬老人最基本的,讓老人們看你笑容滿面,歡喜的臉色,讓老人感到心裡踏實、溫馨、心情舒暢。讓老人感到自己不被嫌棄、不被冷落。讓老人感到孩子尊重自己、孝順自己,充滿信心和幸福。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贊同做好“色難”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