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枭雄李察罕,侨徒塞外遗村堡 ——山阴县察罕铺村的来历

察罕铺,分东、西二村,为山阴县张家庄乡下辖村。当地人称“东堡”和“西堡”,大概是缘于堡子。现如今,堡子已无痕迹,倒是有明代所建的两个烽火台遗迹犹存。此二烽在东察罕铺村,南北遥相呼应,见证着察罕铺的过往。

康熙《马邑县志》行武•侨徒篇载:“察罕贴木尔,字廷瑞,颖州沈邱人,居北庭。今察罕铺村,其故居也。”这大概是察罕铺村得名的较早记录。

康熙《马邑县志》铺舍篇载:“在城铺、西十里铺、三家店铺、罗家铺、新兴铺、滋润铺、汴子疃铺、察罕铺、羊十二庄铺、北口铺、岭底铺”。此为清时马邑县的十一铺舍。

民国《马邑县志》铺舍篇载:“在城铺、西十里铺、三家店铺、罗家疃铺、新兴铺、滋润铺、汴子疃铺、察罕铺(堡废)、羊十二庄铺、北口铺、岭底铺”。说明这时候的堡子已成废堡。

“铺”原作“舖”,多用于驿站之地名。察罕铺作为驿站,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也就是说马邑县的察罕铺在当时还不能称作村堡。

那么,察罕铺村大概经历了由铺(驿站)到铺堡(军堡)相连,到堡子的废弃,再到村子的确立几个阶段。

对于察罕贴木尔的生平事迹,《元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八》和《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等史书都有记载。综合《马邑县志》、《元史》和《新元史》,以及网络上的一些记载,我们为察罕贴木尔梳理出如下“小传”,以利我们寻找察罕铺村的历史轨迹。

元末枭雄李察罕,侨徒塞外遗村堡 ——山阴县察罕铺村的来历

察罕帖木儿(1328年~1362年),字廷瑞,乃蛮氏人,汉姓李氏,为色目族群,出身探马赤军户,元末将领。祖籍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元称别失八里)。曾祖阔阔台、祖父乃蛮台、父亲阿鲁温,徙居颖州。因而,后人称察罕帖木儿为颖州(今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沈丘(今安徽临泉,非河南沈丘)人。察罕帖木儿自幼笃学兵书,曾参与进士科举应试(未及第),名闻乡里。察罕帖木儿无子,收外甥王保保为子,取名扩廓帖木儿。

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以红巾军为主的起义军正式举起反元大旗,元政府统治地位受到动摇,而此时的元政府已无力抵御红巾军的猛烈冲击。察罕帖木儿作为色目地主阶级的一员,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组成了以沈丘豪绅为主的武装力量,时称“义兵”,与信阳的罗山县典吏李思齐合兵,对抗起义军。他以治军有方,作战勇敢,使这支地主武装发展成当时规模最大、对农民军镇压最力的地方武装力量。在奇袭罗山红巾军的战斗中,首战告捷。元廷授察罕帖木儿中顺大夫、汝宁府(今河南汝南)达鲁花赤,并授李思齐为汝宁府知府。自此,察罕帖木儿以军功跻身元政府行省长官,其“义兵”亦改编为官军,他本人也成为握有重兵的军阀。

元末枭雄李察罕,侨徒塞外遗村堡 ——山阴县察罕铺村的来历

在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察罕帖木儿以“官军”身份,经历了

“鏖兵中原”“奇袭山西”“夺取汴梁”“内部积怨”“匡复山东”“中计遇害”等几次大的人生片段。正如蔡东藩所言:“察罕帖木儿起自颍邱,仗义讨贼,一战而破罗山,二战而定河北,三战而复陕州,四战而下汴梁,五战而入山东,出奇制胜,所向必克,何其智且勇也!虽与孛罗互斗,似犯蚌鹬相争之忌,然孛罗实为祸始,不得尽为察罕咎,惟田丰诈降,祸生不测,以智勇之察罕帖木儿,竟为小丑谋毙,良将亡,胡运终矣!”其官职由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一路飙升,先后履职中书兵部尚书;中书刑部侍郎,进阶中议大夫;中奉大夫、佥河北行枢密院事;资善大夫、陕西行省左丞;陕西行省右丞兼陕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对察罕帖木儿十分倚重,下诏令其守御关陕、晋、冀,抚汉、沔、荆、襄,便宜行阃外事;进封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仍兼同知行枢密院的事务;进封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理河南行枢密院的事务、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进封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仍然署理陕西行台中丞。

察罕帖木儿死后,朝廷诏赠推诚定远宣忠亮节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谥献武。后改赠宣忠兴运弘仁效节功臣,追封颍川王,改谥忠襄,食邑沈丘县。命其养子扩廓帖木儿全部承接其父的兵马,拜银青荣禄大夫、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皇太子詹事。

就这样,百万余众的红巾军基本被歼。从陕西直到山东一线以北的整个中国北部地区,又重回元朝手中。察罕帖木儿“献捷京师,欢声动中外”,被目为大元朝力挽狂澜的救世英雄,成了副宰相级别的中书平章政事。

察罕帖木儿是有元一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他短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以平定天下、匡复社稷为己任,将区区数百之众奋起义兵,东征西讨,南战北平,几以一师之力歼灭百万红巾军,力挽元政府于倾覆,克复了自红巾军起义后四分五裂的北中国。然而就在他即将消灭红巾军东路军余部的时候,却为叛将暗杀,遇难益都。察罕帖木儿的死,是蒙古民族的一大不幸,却是汉民族的绝对大幸,更是朱元璋的大幸。朱元璋听到察罕帖木儿的死信不由得大喊:“天下无人矣!”这既是对察罕帖木儿的死法感到可惜,又是对从此元朝丧失了能阻挡自己的重要将领而大感庆幸。体现出朱元璋对察罕帖木儿的重视、佩服等种种心情。察罕帖木儿是元末挽救元朝的重要希望,他一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至正二十二年(1363)六月察罕帖木儿在山东东平被王士城所杀后,葬于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三组。

回到正题:察罕帖木儿到底何时居于山阴县张家庄乡察罕铺的?《马邑县志》为何称今察罕铺村,是察罕帖木儿的故居?

《元史》载:“十八年(1358),山东贼分道犯京畿。朝廷征四方兵入卫,诏察罕帖木儿以兵屯涿州。察罕帖木儿即留兵戍清湫、义谷,屯潼关,塞南山口,以备他盗。而自将锐卒往赴召。而曹、濮贼方分道逾太行,焚上党,掠晋、冀,陷云中、雁门、代郡,烽火数千里,复大掠南且还。察罕帖木儿先遣兵伏南山阻隘,而自勒重兵屯闻喜、绛阳。贼果走南山,纵伏兵横击之,贼皆弃辎重走山谷,其得南还者无几。乃分兵屯泽州,塞碗子城,屯上党,塞吾儿谷,屯并州,塞井陉口,以杜太行诸道。贼屡至,守将数血战击却之,河东悉定。进陕西行省右丞,兼陕西行台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枢密院事。于是天子乃诏察罕帖木儿守御关陕、晋、冀,抚镇汉、沔、荆、襄,便宜行阃外事。察罕帖木儿益务练兵训农,以平定四方为己责。”这是察罕帖木儿征战山西,尤其是收复云中、雁门、代郡最显著的战役。至正十八年(1358)也许是察罕帖木儿屯兵察罕铺的时间。察罕帖木儿在建堡屯兵,成为抵抗红巾军的战略要地。元末明初,这里成为重要驿站。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以堡铺名村,先后立东、西察罕铺村。后划归今山阴县管辖。

察罕帖木儿的遇刺,加速了朱元璋统一中国的步伐。自此享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之上。

历史遗存

东察罕铺村烽火台两座。西察罕铺村寺院一处,含八殿一寺一楼。据说还有一处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一处。

以下二诗由元代诗人王逢和杨维桢所作:

七月闻河南平章凶问

六月妖星芒角白,几夜徘徊天市侧。

寻闻盗杀李上公,穷旅孤臣泪沾臆。

当时宽猛制萑泽,安得受降翻受敌。

上公忠名垂竹帛,书生奚为费祎惜。

东南风动旗黄色,蒲梢天马长依北。

悼李忠襄王

罗山进士著戎衣,泪落神州事已非。

百二山河惊易改,三千君子誓同归。

天戈已付唐裴度,客匕那知蜀费褘。

赖有佳儿功业在,东人重望捷淮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