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老是一種智慧服老是一種智慧-老宋談養老

服老是一種智慧服老是一種智慧-老宋談養老

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老年。人的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一種自然現

象。人到老年,精力一天天衰退,身體一天天老化,誰都無法避免。

著名老中醫嶽美中曾歸納老化現象為八點:記遠事,不記近事;笑時有淚,哭時無淚;喜歡孫子,不喜歡兒子;喜歡硬食,不喜歡軟食;眼昏花,看不清近處;耳朵聾,好打聽閒事;遇怪人,沒觀察就問;想尿遠,反溺在鞋上。所以常聽老年人說,自己都煩自己。

《老老恆言》雲:“年高則齒落目昏,耳重聽,步蹇澀,亦理所必致,乃或因是怨嗟,徒生煩惱。須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就是說,人到老年,牙齒脫落、兩眼昏花、耳朵聽不清,又舉步艱難,這都是很自然的現象。

面對這些現象有些老人就會產生怨恨的情緒,其實這不過是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因為人必然老去,這是自然規律。人要面對和接受逐漸衰老的事實,不能因此成為心理負擔。應該明白,人活到這個年紀已經不容易了,應該覺得慶幸,還有什麼可以怨恨的呢?

“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至急躁益甚,究無濟於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氣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和平,可養身兼養性。”意為老年人肝血已經逐漸衰弱,因而未免性情急躁。如果旁邊的人不能及時對他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反應,他們就會更加急躁。但急躁是無濟於事的,應該以一“耐”字來對待,學會忍耐,處理任何事情應懂得順其自然,這樣氣血就不會妄動,神色也就平和,從而既養身又養心。

人必須面對現實,正視自然規律。進入老年,不用害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觀念,要知道如何去適應,如何去保持永遠年輕的心態與活力,進而求得延緩衰老。

人要學會服老,做事需量力而行。“少年熱鬧之場,非其類則弗親。苟不見幾知退,取憎而已。至於二三老友,相對閒談,偶聞世事,不必論是非,不必較長短,慎爾出話,亦所以定心氣。”《老老恆言》在這裡講的是,年輕人喜歡去熱鬧的場所,而老年人就不要去了,如果不知此理偏要去,無疑會讓人討厭你而自取其辱。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可以邀兩三個老友對坐閒談,偶爾談論到世事的時候,也不必爭論是是非非,更不要計較長短,這樣才能定心養性、修煉出一個好身體。

老年人在制定計劃時要切合老年期的實際情況。以鍛鍊身體為例,青壯年時可以登山、遠足,年紀大了可以散步、遛彎;青壯年時可以溜冰、潛水,年紀大了可以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我在門診曾接診過不少病人,因為不服老,參加中青年強度較大的體育活動,結果出現膝骨性關節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肩周炎等。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對我說過同樣的話:“不服老不行啊。”

因此,服老是一種智慧。它不是認輸,而是教會你面對現實,教會你一種適合你年齡段的新的生活方式,從而讓你活得更健康、更精彩、更長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