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是書法家終生的必修課,如何臨呢?

觀易通


學習書法臨帖確實是畢生的功課,對於初學者來說,要從臨摹開始。這裡“臨”和“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摹是把一張薄點的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照著書寫;臨是把範本放在一旁(通常是放在左邊),一邊觀察字帖上字的點畫、結構,一邊在紙上仿照書寫。

宋代黃伯思在《東觀餘論,論臨摹二法》中說道:

“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之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清代的康有為也在他的《光藝舟雙楫》中雲:

“學書必須摹仿”,“欲臨碑必先摹仿,摹之數百過,使轉行立筆盡肖,而後可臨焉。”

臨摹古帖的步驟一般都是先摹後臨,摹相對比較容易些下手,通過摹可以鍛鍊自己的目力、心力和書寫能力,初步掌握所學字帖的用筆和結構。摹一段時間後就要轉向臨的階段,臨帖的難度要大了,考驗、鍛鍊的是自己的心手相應的能力,目之所及再用筆寫出來,所謂“以目導心,以心運手”,追求字帖的效果。

宋代的姜夔在《續書譜》中雲: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

這是對臨和摹的利弊得失的經驗總結。

臨帖包括對臨和背臨,對臨就是對照著字帖臨寫,背臨就是在對臨的基礎上,熟記字帖的筆法和結構,要求不看字帖也能寫出對臨的效果。背臨是最考驗臨帖的,也是檢驗你對臨的效果到不到位的,並且能進一步加強你對字帖的理解。

幫助臨帖的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讀帖,在書法學習中讀帖的重要性,絲毫不比臨帖差。這裡讀帖的意思,是觀察的意思。臨帖之餘或者臨帖之前,詳細觀察、揣摩字帖中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宋代的黃庭堅這樣說讀帖:“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要將古人的法帖學到家,讀帖必不可少。讀帖鍛鍊的是自己的眼力和心力,只有使字帖入我眼,記我心,方能臨寫之時顯於筆墨之端。所以很多朋友臨帖不準,關鍵的問題不在手上,而在眼上。因為你觀察的不仔細,不讀帖,沒有觀察到字帖的精微之處,拿起就臨,必然難以臨的像。

臨帖的講究有很多,需要在實踐中慢慢學習和理解,從古到今,沒有一個書家不是從“臨帖”中成長起來的,趙孟頫臨摹智永的《千字文》和王羲之《蘭亭序》都不下五百遍。所以誰在臨帖上下的功夫深,誰的收穫和成就就會大。


翰墨今香


臨帖每個階段有不同的針對性。


初學階段,以模仿學習為主。在模仿中,學習筆法、結構。中級階段以精熟練習為主,學習筆勢、變化。高級階段則以修正為務。

開始學習書法時,對書法中的法度不明,運筆無從下手。這時的臨帖,把注意用在筆畫的起筆、行筆、和收筆處。這個階段,如果有人指導,很快就能弄清。全部筆畫的起止大約不會超過一個星期。但是,清楚了不是馬上就能應用。能夠應用好,悟性高的人至少需半年,悟性低的一年也能有所收穫。如果是自學,最好參看教學視頻。否則自己摸索,光是起止,就能折騰大半輩子。這可不是亂說。許多人練一生的書法,他們的起止都不得法。所以不要自己去探索,走不必要的彎路。


中期臨帖就是解決熟練的問題。熟能生巧,巧能生新。這個時期,最容易產生浮躁,覺得自己已經臨的差不多了,總想加入一些自己的東西。我們說過,中期的學習要求變化。這個變化,不是自己的變化,而是字帖中相同的點畫應用的變化。先要明白了他人的變化應用,才能產生自己對點畫變化的認識。精臨,就是要嚴格的忠實於原帖。相似度越高,領悟學習到的東西越多。這個時期就是在精臨之中悟道。道通了,就入門了。

我們常常把入門理解的是最初級的。實際上入門並不簡單,前面的基礎,都是入門前學習。入門後就是深造了。有造化的人,則能登堂入室。用學歷來比,入門好比本科生,登堂好比碩士生,入室好比博士生。千萬別把入門當作小學生。

最後階段的臨帖,已經不是如前面的每天必須的功課了。這時期是以創作為主。在自己創作時,總會有走離偏道的時候,這時就要藉助於臨帖來修正自己的方向。使其保持在正道上。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終點,對書法的理解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該怎麼發展,自己有了明確的目標方向。



子衿書法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的,既然題主知道臨帖是書法家的必修課,那就應該知道怎麼臨帖啊。

題主的這個境界還是蠻高的嘛!我認為。

關於學習書法怎麼臨帖的問題,先前我曾經回答過網友的提問。今天就再回答一次吧,與大家多溝通,多交流一下,也是好事啊。



臨帖,是每一個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一生的事。據瞭解,吳昌碩九十多歲時還在臨《石鼓文》。啟功九十歲時也在臨趙孟頫的字。歐陽中石、李鐸、沈鵬、張海幾位著名書法家現在仍在堅持臨帖。張繼、張旭光每天都在堅持臨帖。張龍開勝每天臨帖時間都在十個小時左右。凡是書法家,無一不在堅持臨帖。



如何臨?書法家們臨帖,大多都是對臨,但有時也背臨和意臨。他們並不是把臨帖當作一種負擔,而是把臨帖當作自己的日課。另外,書法家在臨帖的同時,已經不單單是臨帖這麼簡單了,他們是邊臨邊讀,邊思考邊悟,而且把臨帖和漢字書寫當成一種精神享受。



書法家臨帖,基礎上都是主工一種或兩種書體的古人法帖,而不是經常換帖。



還有,書法家臨帖的過程就是立德的過程,提高技法的過程。


中州耕牛堂主


臨帖,是向學習書法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關於臨帖該怎麼臨,最關鍵的一點是: 忘我或無我。就是不參雜個人書寫習慣,這點很難做到,但也是學習古人用筆方法的必須做到的。選一個字帖後,個人覺得先通篇仔細看一遍,瞭解帖中具有代表性基本筆劃的形,也就是歸類法。以點畫為例,帖中點出現最多的形態,選幾個特例,仔細觀察其用筆痕跡,再動筆寫,寫完再對比,越和帖中像的,其用筆方法最接近的,按這種寫法,加強練習,形成記憶。然後點又分兩點水,三點水,四點底等依據以上方法去總結延伸,相信通過這種練習,再來臨帖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An風的軌跡



不同的學習階段臨摹的目的也不一樣,概括起來說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學書法的臨摹以點畫和書法的技法鍛鍊為主,只要能夠運用用筆技法將點畫的形狀準確表現出來就可以了。這時的臨摹學習主要以點畫為主,類似“永字八法”的八種點畫的學習。


能夠掌握執筆和運用基本技法寫出完整的點畫後就可以開始進行範字的臨摹學習了。這時的臨摹學習在側重點畫線條和用筆技法的同時,還要求掌握基本的結構知識。然後臨摹練習偏旁部首,間架結構,最後選取字帖原作局部進行通篇臨習練習。在這期間就要注意形神和形質的準確度以及背臨功夫的鍛鍊。

在能夠做到背臨的形神俱似惟妙惟肖的基礎上可以進行臨摹和習作創作的結合起來學習。

在完成一家技法的臨摹學習以後,就是廣採博取,遍閱(臨摹)百家,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了。

此後的臨多是自主的有目的的臨摹學習,這樣的臨摹學習往往會陪伴習書這著的一生也就是按需所取得臨摹。




翰墨書道


用眼看,拿手臨。

此生最煩:嘴行千里,屁股不動


梁宇航


我有一點點臨帖的體會說出來供大家參考,開始學習書法必須先臨楷字,為的是把字寫正。楷書字帖的選擇是學問,因為才開始寫毛筆字下筆沒準頭要擇其線條寬的字帖來臨,那麼就去臨顏魯公的楷字吧。當你自己覺得已經寫顏楷有一定筆力了,再去臨褚遂良的楷字寫出筆力來以後再換一帖歐楷九成宮來寫,這樣的話開始得到的是外拓筆力,然後又得到了外拓和內厭之間的筆力,最後得到了內厭筆力。祝賀你成功了,但回頭看二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謝謝教正,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