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赵云死了诸葛亮没有哭,为何张苞死了诸葛亮大哭?


三国的刘备是位求贤若渴的雄主,他麾下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姜维等重量级人物,而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这也是他能从一穷二白逆袭成蜀中之主的原因所在。

下面,就来看五虎上将中张飞父子的故事。

在三国时期,武将的作用真的是不容小觑的,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不论谁有多么大的智慧和聪明绝顶的头脑,没有得力的武将,什么都是空谈。但是,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两位武将,而且还是父子关系,却都死的那么的窝囊,这两个人,就是张飞和张苞父子俩。

张飞在三国中是有名的“勇士”,长坂坡一声怒吼吓退曹操数万大军,更是传为佳话。而关于张飞的结局大家也都清楚。关羽大意失荆州惨死后,刘备为关羽报仇而令张飞“准备战需”之物。结果“莽张飞”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逼迫属下在短时间内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加上他本身有两大弱点,喜欢酗酒,喜欢鞭打部将。一方面逼迫太甚,另一方面存在被鞭打的旧仇,最终导致部将范疆张达愤而下杀手,趁着张飞醉酒,直接砍了他的头投奔东吴去了。

张飞“暴毙”后,没等来使奏报,刘备便淡定地说了3个字:“飞亡矣!

刘备如同未卜先知一样,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其实,做为结拜兄弟,张飞的优点和缺点刘备自然是了如指掌,因此,在关羽惨死后,他命61岁的张飞为伐吴的“先锋”时,语重心长的对张飞说了这样一句话:“朕知你常常醉酒后鞭打士卒,此乃取祸之道也。”张飞听后直接拍板说:“我以后再也不饮酒了。”

结果张飞嘴上说了,但实际上却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导致部将范疆、张达乘夜对他发动了致命一击。

后来,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后,授予张飞的谥号为 “桓侯”。

而关于张飞子女,他一生共孕育了两子两女。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刘禅,成了蜀汉的皇后。而他的两个儿子一文一武,其长子张苞从“武”,颇有张飞的风范,骁勇善战。其次子张绍从“文”,他在刘禅称帝时,官拜中、尚书仆射,并且继承其父的西乡侯爵位,在文臣之中是权高位重之人。可以说,张飞这两个儿子一文一武,为后世传扬。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张苞和其父张飞一样,也是一位武艺超级,枭勇盖世之牛人。

张苞初试牛刀之旅是跟随刘备伐吴。当时,张苞和关羽的次子关兴是急先锋,这对双子星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屡破敌营而受到刘备称赞。

而随着以五虎上将的“老”“病”,新生代的张苞、关兴渐挑起大梁。后来,诸葛亮东征西战时,张苞和关兴被委以重任,后又随诸葛亮北伐,屡立奇功。

然而,张苞是个福大命不大之人,他死的虽然不像张飞那样“窝囊”,但却令人“扼惜”。

关于张苞的死法,《三国演义》是这样记载的:“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孔明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阴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维、关兴、张苞四将前后攻杀魏将郭淮、孙礼。两下夹攻,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而走。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

也就是说张苞跌落山谷,因“脑外伤”而去世。诸葛亮闻知后,放声大哭、口吐献血、昏绝于地。要知道张飞死后,诸葛亮很淡定地表示“遗撼”,而张苞死后,诸葛亮却痛哭的直吐血?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心伤所至。

张苞继承了张飞的“遗风”,诸葛亮对这个子侄寄托了无限情感,视其为侄儿一样。风华正茂的张苞却意外去世,出现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一幕,多愁善感的诸葛亮伤心的痛哭,直到吐血也是很正常的。

二是心忧所至。

张苞是张飞的儿子,又是后起之秀中的姣姣者,诸葛亮一直很器重张苞,几乎在所有的征战中都会带上张苞,而勇猛的张苞也没有令他失望,成了敌军闻风丧胆的勇士。特别是,蜀国后期人才凋零,关于武将方面,随着五虎上将中最后一员虎将赵云去世后,蜀国的将才只剩下了一个魏延,而魏延因为性格等因素,并不被诸葛亮看好。而张苞这样的年青俊才出现后,诸葛亮视为重点培养对象,想把张苞培养成蜀国新一代的将帅之才。然而,天妒英才,34岁的张苞去世后,蜀国无大将的局面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而忠心爱国的诸葛亮在感叹后继无人时,觉得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更是难于上青了。

张苞死后,诸葛亮心忧国家前途,心痛如死灰,心绝如悬崖,不由痛哭流涕,直至吐血。三年后,知人事尽天命的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可悲可叹也。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赵云死时已经六七十岁,早已是退居二线的老干部,对六出祁山的北伐军事行动影响不大,顶多是当年一起追随刘备打拼蜀汉江山的情怀牵动着一下诸葛亮的内心。而张苞的早逝,却在根本上反映出了蜀汉政权的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想当年,赤壁的一把大火下,刘备占据荆州四郡,以此为依托吞并刘璋益州地盘,进而拿下了汉中原张鲁领地。前来攻打的曹操不仅爱将夏侯渊被斩杀于定军山,而且本人也在与蜀军的对决中屡次落于下风。当时的蜀汉,文有诸葛亮、马良,武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虎上将”,配上魏延、刘封、孟达、关平等第二梯队武将,带甲几十万、战将千员,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势头强劲,真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蜀汉山河一片大红!!


可转瞬间,关羽大意失荆州,身死败亡不说,还害得蜀汉从此失去了东线对曹魏政权战略大包围的策应。紧接着,张飞又遭横死,刘备夷陵战败,蜀汉困守疲敝的益州一地四面楚歌。等到诸葛亮稳定政局,平定南方孟获,黄忠、马超又相继病亡,“五虎上将”仅剩垂垂老矣的赵云一人。可以说,短短几年,蜀汉能征善战的武将人才流失十分快速。

此后诸葛亮的北伐,魏延、关兴、张苞、王平等第二、三梯队武将人才开始填补为主力输出,但相对于“克复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目标来说,蜀汉的国力、兵力、文武人才储备还远远跟不上需求。可偏偏在如此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赵云、关兴、马谡还相继折损,魏延又不能托付信任,因此张苞成为了诸葛亮重点培养对象,是蜀汉新生代年轻将领的栋梁式人物。

张苞不仅是张飞的长子,在蜀汉根正苗红,是刘关张兄弟情谊的延续。而且他的两个姐妹先后相继成了后主刘禅的皇后,张苞在政治上是刘禅的内弟外戚,在军事上也是一个骁勇善战的猛将,如果由他主持蜀汉政局,万万不至于出现邓艾攻入蜀汉时,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的尴尬死局。

由此可知,诸葛亮对张苞倾注了很多心血、寄托了很大期许,但张苞的猝然离世,使得诸葛亮对蜀汉的政治、军事布局趋于瓦解。不仅出现了“蜀中无大将 廖化做先锋”的武将梯队青黄不接局面,而且诸葛亮离世后构建的“姜维——杨仪”权力格局,事实上证明也没能掌控蜀汉政权整体局势,像极了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的黄皓宦官干政,成了压死老刘家的重要因素。

与蜀汉相反,三足鼎立的其他两方却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曹魏司马懿、郭淮、郝昭、王双层出不穷,东吴陆逊家族也是青年才俊辈出。蜀汉不但国土狭小,人才也难以比拼魏吴,连皇帝也是差人家一大截,现在张苞又早死,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目标渐行渐远,如此局面怎能不让诸葛亮忧心如焚、痛哭流涕!!


剧透历史


这问题也只能试着从三国演绎中推测,《三国志》中对于赵云和张苞的死都是一句话就带过了,张苞更是早夭没有传记。

《三国演义》原文中对于两人死后诸葛亮的反应是这样描述的:

① , 时孔明兵强马壮,粮草丰足, 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要出师。听知此信,即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忽一阵 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孔明就占一课,曰:“此风主 损一大将。”诸将未信。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 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 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去吾一臂也!”众 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 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


老版三国演义中赵云二子报丧

② ,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

这一阵,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后人有诗叹曰:“悍勇张苞欲建功,可怜天不助英雄!武侯泪向西风洒,为念无人佐鞠躬。”


张苞追击郭淮,孙礼,老版没有拍出张苞跌澗的镜头

张苞死后的“后人有诗”也是对此问题作出了一些解释。前两句是写张苞的不幸,后两句是写孔明的不幸。张苞在演义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武艺超绝,多次战败一些演义中的一流武将,应当说,张苞的武艺是能够挤进一流武将甚至超一流武将,除了年轻力壮,还有一点就是用起来顺手,不像他老爹一样在演义中时不时给孔明搞点事情。能打又听话,又是蜀国的后备力量,而诸葛亮在五虎相继去世之后,身边可用的人手已然不多,北伐之时,张苞关兴屡屡被委以重任,而张苞一死,诸葛亮就痛失一大助力,北伐的难度系数就更高了,加之诸葛亮此时岁数也不小了,一时急火攻心,至于吐血,也不是不可理解。

赵云在演义中算是最完美的武将了,老将军最后一次上战场已然七十高龄(演义中赵云的年龄争议相当大,按照一次北伐前赵云请战的描述,赵云甚至比刘备还大),而老将军的离世也是自然死亡。诸葛亮伤心是肯定的,因为即使差了辈分,诸葛亮和赵云在演义中的无间配合也足以了使诸葛亮跌足而哭了。这里的跌足,说明其也是因为伤心而站立不稳,可见也不是如提问者所说的没有哭。一般的话,我们中很多人也可能遇到过身边人有至亲好友离世时,并不是特别伤心的,不是因为其不孝不义,而是因为至亲好友离世的平平安安,无疾而终,自然死亡。另外从子龙一次北伐时尚能枪挑韩德一家五口来说,并不是说诸葛亮因为子龙年老无用方面的而不伤心欲绝。



其实倒还有一种戏说,就是孔明是因为张苞的死吐血有一半是给气的。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之极唉!(TM的好不容易有个能打的小家伙你就这么轻易的go die,还死的这么狗血了?)


勿-语


关于二人之死,先看看原著《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什么反应。

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 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



二人身死,诸葛亮都哭了,只不过张苞之死,诸葛亮反映更强烈,吐血了嘛!~

之所以有如比大的差异,是有三点原因。

一、心里准备

1、赵云是病故,不是突然死亡。这之前一定有个重病在床的时段,作为合作二十多年的老搭档,诸葛亮看视、询问病情是少不了的,赵云病情如何?诸葛亮心里有个了解,毕竟赵云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老年人最怕生病,当知道赵云二子前来,就知道赵云大限已至,心里已经有了准备!



2、张苞正值壮年,是蜀汉的中坚力量,因坠马而负伤!原指望张苞能痊愈归队,突然接到张苞身亡的消息,心里一时接受不了。当然这不是吐血的主因,原主因第三点说!

二、人才凋零

诸葛亮经营汉中以来,先后损失赵云、阳群、马玉等连同曲长屯将共七十余人。可谓人才凋零。突然又损失张苞,用人上更加捉襟见肘,北伐大业又增难度。一些普通将亡故,还感觉不出很难,得心应手的张苞突然身死,这个困难感会徒然上升!

三、年岁不饶人

诸葛亮六出祁山,第一次是公元228年,这一次成绩最好,连下三郡,几乎打到长安城下,因马谡丢失街亭而撤军。这次失败,诸葛亮自贬三级,努力经营一段时间,紧接着第二年九月再次出山,赵云在此期间去世。同年十二月第三次出山,这期间日夜操劳是可想而知的。身体应该是在这段时间出现了问题。张苞死亡的噩耗只不过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虽然后来经过调理,身体有所恢复。但应该来说还是落下了病根。四年后,还是因为日夜操劳的原因病故。



事必亲躬,给人的感觉是敬业!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就是浑身是铁又能碾几颗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才是上位者该做的。即能锻炼人才,又能解放自身!


虹猫大侠



既然题主将三国中赵云和张苞的死拿来作比观察出诸葛亮的伤心程度并不是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孔明对两人的态度不同呢?难道是孔明认为赵云不那么重要了?

自从刘备大举兴兵伐吴败亡在白帝城之后,蜀国几乎没有厉害的上将可言,刘备特立的五虎上将只剩下赵云等一些后继上来的年轻的一辈,如魏延,张苞,关兴等。

赵云虽然依然生还,但其体力肯定大不如以前,诸葛亮怎会忍心让其继续为之征战沙场呢?


据知赵云七十多岁的时候依然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诸葛亮怎会不心疼子龙呢? 谈到赵云不得不多介绍一下这位来自常山的英雄赵子龙。

赵云曾是公孙瓒手下的一员大将,但由其主去世离开,不久后就投靠刘备,为其效力。

赵云一生屡立战功,长坂坡之战赵云七进七出救得嫂子和阿斗赢得曹操赏识,保护阿斗安然无恙地回到蜀国。刘备赞誉道:“浑身都是胆。”

在诸葛亮准备北伐之前,忽然起了一阵风将门前的一棵树吹倒在地,孔明算到子龙命不久矣,果然,其两儿前来报丧,此时孔明失声痛哭,并说道:“子龙已去,我又损失一臂膀。”

毕竟此时的赵云年过七十,已到高龄,其死亡也是正常轮回,不必过于哀伤。

而张苞是如何过世的呢?在诸葛亮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阴平之时。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其回川养伤,不料最后不治身亡。


孔明听闻到此消息,口吐鲜血,失声大哭,甚至捶胸顿足,头撞壁墙。

那为何孔明对张苞之死如此急火攻心呢?可知自赵云过世之后,蜀中已无多余大将,而蜀国北伐事业全倚仗这些后辈人的发展。

此时一心培养出来的张苞就这样白白牺牲,而且如此年轻,孔明不仅觉得可惜而且觉得自己北伐成功已希望渺茫。毕竟已知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然不多,对此急火攻心,口喷鲜血与赵云之亡的行为就截然不同了。


智化冰川


按照正史来说的话,张苞此人是英年早逝的,张飞死的时候张苞都已经去世多时了,所以肯定不存在所谓的诸葛亮哭张苞一说。所以此处应是按《三国演义》来提问的。

演义中,赵云和张苞死的时候,诸葛亮都放声大哭过,并非只哭了一人。

对于赵云,其是蜀国老将,年轻时便纵横天下,年老也能力斩五将,毋庸置疑是蜀国的第一代栋梁。诸葛亮听说赵云去世,和当年庞统去世时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蜀国又丧失了一个栋梁人物了。

而对于张苞,在演义里完全就是“小张飞”,骁勇善战,可以说是蜀国二代人物里面的佼佼者。他的丧世,是蜀国二代伐魏人才的湮没开端。诸葛亮想到第二代人战死沙场,尚不能克服中原,自然心中会无限懊恼。要知道孔明出山的时候,信心满满,还要其弟继续躬耕,等待自己功成身退的那一天。可是结果却是残酷的,二代人物张苞死的时候,复兴汉室却仍然只是空谈啊。所以无论是对于一员大将的损失,还是孔明心中的无奈,他都只得大哭一场。

在演义里,张苞死,诸葛亮是吐出了血的,这一点似乎比哭赵云更为严重。其实我觉得这是作者的一个伏笔,借哭张苞吐血来使诸葛亮染病,为最后病逝五丈原埋下伏笔。所以这两处哭孰轻孰重,难说。

总结一下,赵云的死,诸葛亮是哭第一代大将;张苞的死,诸葛亮是哭第二代大将。其实都是诸葛亮为不能克复中原流下的泪水。


蜉蝣在尘埃


由于正史中对赵云的去世仅仅一笔带过“七年卒,追谥顺平侯”,而张苞则是早夭“(张飞)长子苞,早夭”,所以我们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对两人去世的反应的:

赵云之死见于第九十七回。赵云之子赵统和赵广前来报丧,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张苞之死见于第九十九回。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

诸葛亮对赵云之死是“跌足而哭”,对张苞之死则是吐血而哭晕过去,为何如此呢?

赵云虽然是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也是诸葛亮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但此时的赵云已经是年近70的老将了,诸葛亮对此早有准备,所以诸葛亮得知赵云的死讯固然伤心,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所以会“跌足而哭”。

但张苞则完全不同。一来,张苞是张飞的长子,是刘禅皇后的亲哥哥,不仅是蜀汉“官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蜀汉的外戚,地位十分特殊。而张苞就这样因为跟随自己征战而去世,这让诸葛亮背负了极大压力。

二来,张苞武艺高强能征善战,诸葛亮将他作为重点培养的青年将领之一,付出了很多心血,寄托了很大希望,是将来为蜀汉挑大梁的人物。但张苞就这么年纪轻轻的去世,这让诸葛亮猝不及防,难以接受,让他对蜀汉的前途产生了一丝担忧。再加上此时诸葛亮心力交瘁,身体不佳,所以在放声痛哭的时候会吐血晕厥过去。

诸葛亮对两人的去世会有不同的反应,并不代表诸葛亮对赵云的感情不深,只能说明他更担心蜀汉的前途和希望。


石头说历史


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赵云与张苞是怎么死的,诸葛亮又有什么反应。赵云参与了诸葛亮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宣称从斜谷道出兵,由赵云和邓芝做为疑兵,占据着箕谷,吸引了魏大将军曹军的主力。

而诸葛亮亲率大军西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迎风而降,诸葛亮还收服了姜维这一位名将,可谓收获颇丰,可惜在驻守街亭的人选上面有问题,选了一个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一战被张郃打败,三郡复叛。

而箕谷这一边,由于敌强我弱,赵云也被曹真打败,幸运的是,赵云亲自断后,所以只是小败。最终马谡被杀,诸葛亮自贬三级,由丞相贬为右将军,而赵云同样由镇东将军败为镇军将军。

第二年,公元229年,赵云去世,诸葛亮有没有哭就不得而知了,另外在赵云的年纪上面,因为赵云是在公元191年,被家乡人所推举,带着义兵投奔公孙瓒,如果我们算那个时候是25岁的话,那去世的时候差不多是63岁,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张苞的情况,张苞是张飞的长子,但是死得早,有一个儿张遵,后来随诸葛瞻抵御邓艾的时候一同战死,同样,我们也不知道诸葛亮对张苞之死有什么想法。

那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里面又是什么情况呢?东吴与曹魏有石亭之战,诸葛亮打算第二次北伐,忽然一阵大风刮过,把庭院前面的松树给刮折了,诸葛亮占了一课,算出蜀军必损一员大将,很多人不信,

这个时候,就见赵云的儿子赵统与赵广前来报丧,说赵云昨夜病逝了,诸葛亮一听,跺脚哭着说:国家损失栋梁之才呀,我损失了一臂呀!由此可见,诸葛亮听到赵云死的时候是有哭的,所以这一点上,题主说得不对。

那么张苞的情况呢?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张苞在追赶郭淮孙礼的时候,掉入了山涧里,送回成都养病。没多久,就有人来报说张苞已死,诸葛亮听说之后,放声大哭,吐血昏迷,后来就得病卧床不起了。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与张苞并称为小关张的关兴,关兴是在诸葛亮打算第六次北伐的时候病死了,诸葛亮也是同样放声大哭,然后昏倒于地。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对赵云与张苞关兴的死表现差距这么大呢?

原因很简单,赵云已七十多岁了,这个时候老死也是常理之中,诸葛亮更多的惋惜与感伤,但是张苞与关兴二十多岁,正值青年,又是蜀国要重点培养的对象,却死了,诸葛亮自然是悲痛不已,也感觉到北伐无望了。


历史简单说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

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

再看张苞死后诸葛亮的反应:

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分付曰:“吾自觉昏沉,不能理事;不如且回汉中养病,再作良图。汝等切勿走泄:司马懿若知,必来攻击。”遂传号令,教当夜暗暗拔寨,皆回汉中。

可见,首先,赵云死了的时候,诸葛亮是哭了的,而且哭之前还有大惊,跌足。题主的描述并不对。

当然,张苞死时,诸葛亮的反应确实更大,不光是放声大哭,而且还哭得吐血、晕倒,甚至卧床不起,弄得自觉昏沉,不能理事。甚至因此导致了原本打得正好的第三次北伐半途而止。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对张苞和之死的反映不一样呢?

一个重要原因,赵云代表的是历史,张苞代表的是希望。

赵云是属于刘关张一辈的,按演义中明确记载的推论,甚至年龄可能比刘备还大(当然这算个小bug),至少也是和张飞差不多,比诸葛亮大二十岁左右。诸葛亮北伐时,赵云是前代遗留下来的老将。尽管两人过去并肩配合作战的不少,很默契,很有感情。然而岁月不饶人,谁都知道,年届七旬的赵云,早晚就要去世。诸葛亮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大哭表示悲伤,然后就迅速派两个小子去成都报讯去了。

而张苞则不同。演义中并未记叙张苞的年龄,按历史,张苞的妈妈夏侯氏是在200年才被张飞强娶的,那么张苞在诸葛亮北伐时最多也就20多岁。演义中写张苞参加刘备东征,也明确说了是小将。换言之,张苞年龄比诸葛亮还小得多,基本可以算诸葛亮的儿子辈。他代表的是蜀汉未来的希望。

从演义的设定来说,诸葛亮开始北伐时,蜀中已经是人才凋零。虽然将领数量看起来不少,但真正算得上猛将的,也就只有赵云、魏延、关兴、张苞、姜维五人而已。其中赵云魏延都是老一辈将领,赵云年龄是诸葛亮的父亲辈,魏延至少是诸葛亮平辈或略年长,关兴、张苞、姜维则是诸葛亮的儿子辈。这种情况下,赵云已死,魏延寿命估计和诸葛亮差不多,又有反骨,那么蜀汉未来猛将只剩下关兴、张苞、姜维三人。现在折了一人,对诸葛亮打击是相当大的。

另外,也和所处的时期有关。赵云死时,诸葛亮正准备趁着陆逊大破曹休,出兵第二次北伐。赵云虽死,但尚且来得及调整部署。而张苞死的时候,第三次北伐正打到胶着。诸葛亮虽然取得数次胜利,但面对狡猾的司马懿,也是殚尽竭虑。可以说,全靠一口气支持。这时候来个张苞去世的噩耗(而且还是在打赢了仗,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摔死),对诸葛亮可谓是乐极生悲,因此支撑不住也就很正常了。


巴山夜雨涮锅


答 | 江隐龙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哭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

诸葛亮听到赵云之死仅仅是放声大哭,而听到张苞死了却哭到吐血的情节并非史实,而出自《三国演义》。赵云之死是在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中,诸葛亮在议事时听说赵云病死,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张苞之死则是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中,张苞负伤后被诸葛亮送回成都养伤,旋即而亡,诸葛亮“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

从两件事来看,一则赵云是病死,张苞是战争中负伤后医治无效而亡,带给诸葛亮的心理冲击力自然不同;二则赵云年迈,生老病死也是自然之理,而张苞正值壮年却英年早逝,自然更令人心痛。这一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也符合人之常情。

但以上两个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诸葛亮之所以更为张苞之死而痛心,是因为张苞之死的确牵引出了蜀汉最为脆弱的一面,那就是将相断代、后继无人。如果要问蜀汉为什么不能克服中原,其国小民贫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便人才出现了断档。孙吴末期,丁奉、陆抗皆是国之栋梁;曹魏末期更是出现了“曹魏双璧”邓艾与钟会。而蜀汉呢?

诸葛亮之后,蒋琬、费祎、董允均主内政而非军政,且非一流人才,而北伐是蜀汉的立国之本,诸葛亮的北伐大计一定要有精通军法、能征善战的将领才能实现,而张苞等人无疑是新一代青年将领的翘楚,是蜀汉未来的希望。蜀汉是老子的,也是儿子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那帮孙子的,然而现在老子还没死,孙子先死了,这让人才原本匮乏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我们看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是怎么写的: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现在可好,寄以厚望的张苞先死了,诸葛亮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