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古至今,有沒有能影響世界的藝術發展的作品和藝術家?

Dowifly


文學家還和詩人還能能找幾個,藝術家不好找。

由於中國和西方地域的阻隔,造成了文化的阻隔。中國文化沒有傳播出去。只在亞洲有影響力

近代,東西方有交流了,由於西強東弱,中國整體上是被西方影響。

如果硬找,八大山人,梅蘭芳,張大千。在西方有一定影響

在藝術理論上影響到西方精英的有蘇軾和董其昌。

隨著中國的崛起,文化必然會受世界所睹目,不是中國文化不好,而是西方沒有發現。

不久的將來,中國藝術家和文化必然會影響世界。


韋斯琴粉絲號


魯班與墨子。

若是說起發明家,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愛迪生。
可是愛迪生不是中國人,中國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發明家。
他的成就一點不遜色於愛迪生,甚至可能比愛迪生還要厲害,他就是魯班。
魯班出生於公元前507年,遠比愛迪生要早得多。
以當時的科技水平,魯班所造出的東西是同時期完全無法想象的。
因此他絕對配得上世界第一發明家的稱號。
魯班被譽為木匠鼻祖,但是其實他的發明創造不僅限於木器。
魯班從事木匠行業的時候,現代木匠經常使用的刨子、鑽子、曲尺等等,統統都沒有。
因此做木匠活不僅耗費時間長,做出來的活計也不齊整。
而魯班很有心思,他在做工的時候經常會思考怎麼樣才能更方便。
最終才將這套木匠工具發明並且流傳了下來。
而現代人使用的鑰匙,據說也是魯班發明的。
古人最初使用的鎖,形狀結構非常簡單,十分容易仿製。
因此即便庫房上鎖,仍然需要士兵輪班看守。
魯班認為這樣非常不方便,於是對這種鎖加以改進。
在鎖中加入了精密的機關,確保鑰匙難以仿製,並且一鑰一鎖,極大的節約了人力。
後來魯班做工出了名,被楚國請去製造兵器。
他又發明了一種雲梯,可以幫助楚國士兵登高望遠,在戰爭中取得先機。
史書中記載魯班的雲梯可以“依雲而立”,但是雲梯的做法已經失傳了。
誰也不知道它的原理到底是什麼。
魯班製作的不少物品都遠遠超出現代人的理解。
好比說他曾經做過一隻木雀,上一次發條,可以在空中盤旋飛舞3日都不會落下。
如果這個木雀的做法沒有失傳的話,傳到今天一定是無價之寶。
可惜魯班做出這隻木雀之後,卻被人評價是廢物,這個人就是墨子。
墨子對魯班是有成見的,墨子主和,而魯班卻是來為楚國製造兵器的,自然是主戰,兩人因此站在了對立面。
魯班曾經在墨子面前演示自己的木雀,而墨子卻嗤之以鼻。
他說魯班做出的是無用之物,譁眾取寵罷了。
車輪還可以拉車載物,但是一隻木雀不過是玩意兒,魯班的心思沒有用在正地方。
魯班最初對墨子的言論也很不滿,但是逐漸他也瞭解了墨子不過是不希望戰火讓百姓流離失所,兩人最終和解。
而魯班也體會到了和平的重要性,和墨子一起勸說楚王,不要再對外開戰,成功的阻止了一場戰爭。
除了魯班之外,魯班的妻子也是個發明家。
當時魯班經常頂著大太陽做工,十分辛苦,偶爾才能到亭子中歇一歇。
而魯班的妻子心疼丈夫,就發明出來了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亭子”,正是後世“傘”的雛形。
不過這把傘並不是油紙傘,而是用木頭和石頭製作而成的,因為油紙當時還沒有發明出來呢。

魯班,人稱公輸盤,春秋時期的偉大發明家,他發明的東西有許多流傳到了現在,“魯班”也不僅僅是個名字,早已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他發明了鋸、墨斗、刨子、石磨,甚至傳說還發明瞭能飛三天三夜的木鳥。在《墨子》一書記載:魯班削竹木做了個鳥,能連飛三天不落地,魯班覺得自己的技巧已經至善至美,洋洋得意。墨子卻不以為然,說:你這玩藝兒還不如普通木匠,只要三寸之木,一會兒工夫就能做一個車轄,卻能負擔五十石之重。什麼叫“巧”?“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但鮮為人知的是他還發明瞭這樣一件工具,被同時代的墨子視為殺人兇器!

那便是雲梯,是古代戰爭中攻打城池用的。下帶有輪子,可以推動行駛,故也被稱為“雲梯車”,配有防盾、絞車、抓鉤等器具,有的帶有用滑輪升降設備。當城門無法攻破時,進攻的士兵就可以把雲梯搭到城牆上,順著雲梯攻入城內。

據《墨子》一書記載,當墨子聽說魯班替楚國發明瞭雲梯,並準備攻打宋國之後,他風風火火走了十天十夜到達郢都,指責魯班發明的這件東西是“殺人兇器”,認為用這樣的武器去攻打別國,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並說他用雲梯去攻打宋國的行為是不仁、不義、不智。並勸他停止製造,但魯班不聽,最後兩人在楚王宮中以衣帶為城,以竹片為器,與魯班相鬥,魯班的攻城器械都用盡了,墨子的守城辦法還有餘,最終魯班心服口服,而楚王也放棄攻宋。

人們漸漸地意識到雲梯不止攻城這一種用處,於是人們不斷改進,將他用於生活中,現如今的消防車、高空作業車等很多都運用了這種改進後的雲梯。

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家飛機是由英國萊 特兄弟於1903年發明出來的。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傳說有人發明了一隻大鳥,在天上飛了三天三夜才落地,這不就是現代飛機的鼻祖嘛,這個能工巧匠就是被譽為“匠聖”的——魯班。

魯班

魯班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生活在距今2500年前。他發明的器械手法高超,工藝巧奪天工。魯班在正史中少有記載,從春秋時期一直有工匠師傅口耳相傳,並伴有手抄本薪火相傳。後人曾根據魯班的過往事蹟和發明創造,創作出《魯班經》一書流傳至今,內含房屋建築、鐘樓寶塔,農用器械等,對後世的工匠技藝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

魯班經

在魯班身上有很多神奇的故事,其中一個,魯班曾經制作出會飛的大鳥,頗為神奇。據《墨子魯問》記載中提到,“公輸子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如果這個記載是真實的,那麼世界上發明出飛機的就是中國人了!

這件事在《酉陽雜俎》也有記錄,並且更為神奇。魯班用木材製造出木鳶,擊楔三下,坐上去飛了起來。魯班妻子的父親得知不相信,偷偷拿到木鳶,擊楔十下,坐上去居然飛到了吳會(紹興),吳國人以為是妖怪,用箭射死了。隨後魯班又造了一隻木鳶,飛到吳會將父親屍體取回。

木鳶

這麼說來魯班確實造了一隻木鳶。不管這隻木鳶到底能否載人成功飛起,可以說中國人是最早製造出飛行器的。對於歷史記載中提到的故事,顯然有一些誇張的描述。其實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會這麼誇張。古人對科學知識的匱乏,難免會將一些不理解的事物當做神人之物一般作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他們更多地是想宣傳哲 學思想,說成神話故事更有利於宣傳思想而已。

然而研究歷史必須要抱著科學嚴謹的態度,根據科學,這是不可能的。很可能只是魯班造了一隻大風箏,或者充其量是一種依靠升力原理髮明出的一種滑翔機,根本不可能載人飛翔。

魯班

狀我國威,揚眉吐氣

C919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飛機,完成了國家和人民的夢想和意志。C是China的首字母,第一個“9”的寓意是天長地久,“19”代表的是中國首型中型客機最大載客量為190座。C919大中型客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誌性工程,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歷史記錄最早的飛機

“公輸子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魯問》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如果《墨子魯問》記載是真實的,那麼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飛機的就是中國人,而不是1903年英國萊特兄弟發明的第一架飛機。

木匠行業開山鼻祖

魯班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距今2500年。他發明的器械精美卓絕,手法高超巧奪天工。

由於社會環境和手藝不外傳的原因,正史上很少有關於魯班手藝的記載。代替的是,師傅帶徒弟式的口耳相傳,伴有手抄本薪火相傳。後人根據魯班過往的事蹟和發明,寫出了《魯班經》流傳至今,內容涉及房屋建築、鐘樓寶塔、農用器械等等,在某種程度上,極大推動後代工匠技藝水平的發展和成熟。

魯班飛機名叫木鳶

“公輸子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墨子魯問》

這是墨子中記錄魯班發明飛機的記錄,削木成鳶,飛三日不下。

《酉陽雜俎》記錄,魯班用木材造出木鳶,擊楔三下,便可乘坐起飛。岳父得知不相信,偷偷拿到木鳶,擊楔十下,坐上去居然飛到了吳會(今紹興),吳國人以為是妖怪來襲,用弓箭狂射,魯班岳父身亡。隨後魯班又造了一隻木鳶,飛到吳會將岳父屍體取回。

科學的真相

研究歷史,我們要抱著嚴謹科學的態度,不能說什麼就是什麼,而且古代封建文化,對於未知事物的神化以及誇張記錄也是屢見不鮮的。春秋諸子百家爭鳴,為了擴大影響而誇張傳播可能性是很大!

現在普遍認為:魯班當時發明的木鳶,很有可能是滑翔傘之類的東西,也有可能是大風箏。無論如何,在當時那種環境下,能發明這種東西也是絕非常人了!

有意思的是,像魯班一樣,很多奇思妙想的發明創造在當時,甚至以後的封建王朝中卻被當成“奇技淫巧”,就連墨子也曾經說過“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原來從古代開始,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就被扼殺掉了!


在2500年前,墨子主張的平民思想,與孔子倡導的儒家思想分庭抗禮,成為當時顯赫的學問,墨翟本人也因此被平民階級尊稱為“墨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階級的偉大導師。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諸子百家的思想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諸子”中,對墨子的談論相對較少。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周山看來,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階級的偉大導師。墨子倡導的那些平民智慧,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以下是他在崇明區圖書館的演講。

你知道墨子嗎?恐怕有相當一部分人會搖頭,有些年輕朋友知道他,可能還是通過幾年前一部名叫《墨攻》的電影。在今天,墨子的名頭遠不如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來得響亮。但是在2500年前,墨子主張的平民思想,與孔子倡導的儒家思想分庭抗禮,成為當時顯赫的學問,墨翟本人也因此被平民階級尊稱為“墨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階級的偉大導師。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談談墨子的平民智慧。

【“墨家”是怎樣一支隊伍】

在2500年前的中國,發生了長時期的持久的戰爭,周王朝建立初期分封的70幾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經過數百年的兼併戰爭,數量越來越少,大國強國的規模和力量則越來越大,到了戰國時期,已僅剩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此時的戰爭規模,動輒幾千輛戰車、幾十萬軍隊。

與此同時,貴族階級的奢華生活,造就了一大批從事服裝服飾業、飲食業、建築業等方面的工人技術隊伍。戰爭雙方的攻防所需又造就了軍械工業、建築工業等方面的大量工人技術隊伍。其中,有兩位最負盛名的傑出代表,一位叫公輸般,一位叫墨翟,都是魯國人,都是木匠。在木工技術方面,公輸般可能更勝一籌,所以獲得了“魯班”的稱號。墨翟雖然在手藝上稍遜一籌,但他曾在儒家學館裡讀過書,有思想也有責任感。他創建了“墨家”,這是一支人數眾多、充滿活力、影響極大的隊伍,因為有墨翟思想作為旗幟,有從事先進科學技術研究的專業團隊,所以在學術界也享有盛名,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家的理論著作,流傳至今的有53篇,其中大部分是墨翟的講座、談話記錄,如同孔子的《論語》。記錄墨翟思想的這些文章,每篇都有一個標題,內容緊扣主題,系統地展示了墨翟的平民智慧,比《論語》更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另有六篇文章,出自墨家隊伍中專門從事科技理論和邏輯理論研究的團隊之手,其中被冠名為《墨經》的四篇文章,涉及數學、力學、光學、機械等方面的知識,許多定義性的表述,與現代科學概念很接近,體現了2500年前的先人在科技方面所掌握的最卓越的先進文化。另兩篇名為《大取》、《小取》的文章,展示了古代先人在邏輯思維方面的最高成就。

與現代科學相比,由墨家專業團隊撰寫的六篇“卓越著作”所涉及的自然科學概念和邏輯思想,顯然只能作為學術史的研究對象;但是,墨子倡導的那些平民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為政之本:尚賢】

鑑於戰國初期的政治弊端,墨子主張賢人政治。他說:“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為政者的首要任務,便是“眾賢”,即招攬賢人。

“眾賢”必先識賢。墨子的擇賢標準是:“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三條標準,缺一不可。確定了“賢士”的標準,墨子提出了一個“眾賢之術”:“富之貴之,敬之譽之”。還要遵循一個原則:不闢貧賤,不闢疏,不闢遠。這一原則,可以使那些“雖在農與工肆之人”都有被選擇的機會。這一“眾賢”原則,反映了墨子這位出身平民的知識分子企圖改變社會政治被貴族階級壟斷的一種強烈願望。

“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的眾賢之術,落到實處,就是“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墨翟說:“爵位不高,則民勿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授予賢者這三件東西,不是為賞賜其“賢”,而是要他把政事辦好。高官、厚祿、權力,是衝著“欲其事之成”而來。 “賢士”的爵、祿、權之高下多少,最終還要取決於“功”即辦事效果而論定。在這樣的用人原則下,“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無論出身貴賤,都有從政的機會;無論職位高低,都有下臺的風險。

墨子又進一步從國家的長治久安角度,闡述“尚賢”為“政之本”的道理。他說:“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這就從另一方面表明:一個社會的安定或動亂,反映了這個社會由哪一類人在“為政”。

賢人也有高下之分。根據賢人能力的高下、大小,分為“賢者之治國”、“賢者之長官”、“賢者之治邑”等三個層面。賢人能力最強者,所司職責,便是“早朝晏退,聽獄治政”,其“為政”能力的衡量標準是“國家治而刑法正”。治理一方的行政官員,是賢人能力較強者,所司職責,便是“夜寢夙興、收斂關市山林澤果之利,以實官府”,其“為政”能力的衡量標準是“官府實而財不散”,確保政府的正常財政收入。治理一邑的行政官員屬於賢人能力較小者,職責是“早出莫(暮)入,耕稼樹藝聚菽粟”,其“為政”能力的衡量標準是“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尚賢”還要向實在處發展,走向“尚同”。

“尚同”就是崇尚同一。同一什麼?同一“義”即思想認識。“同一”不是同一層次上的人與人之間的同一,而是上、下級之間的同一,是“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與“上”保持同一的前提,就是“上”必須是一個賢者。離開了“尚賢”這個前提,“尚同”便成了盲從。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還不是“尚同”的全部內容。下級官員乃至天下百姓,在是非問題上要與天子保持一致的同時,還有“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的義務。對上級的過失、過錯及時加以進諫規勸,是為了保證上級決策的正確性;查訪發現有善人善舉及時向上級推薦,是為了提高“尚賢用能”的質量,同時也有利於上級對下級“賞善”時的準確性。這裡強調了上下之情的通暢。

從“尚賢”到“尚同”,達到天下大治。這就是墨子主張的“為政”之道。

【消費觀念:節用】

工匠出身的背景,決定了墨子的價值觀念崇尚實用,消費觀念崇尚節用。

《墨子救宋》白描連環畫

墨子說,古代的“聖王”建築宮室,有一定的法規:宮室的地基高度,足以避潮溼;宮室的四邊,足以擋風禦寒;房室的頂足以御雪霜雨露;宮室內部的牆壁高度,足以區別男女之禮。建造房屋的標準,是便於生活,不是為觀賞。他批評“當今之主”即戰國初期的那些諸侯們建造宮室,“必厚作斂於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以為宮室,臺榭曲直之望,青蕉刻鏤之飾”。用老百姓的“衣食之財”,去營造、裝飾豪華宮室以供自己享受,不僅無實用價值,更因為橫徵暴斂,引起老百姓的不滿而致反抗,結果是“國貧而民難治”。

墨子還從衣、食、行等三個方面,針對時弊進行了分析。

►衣。衣服的實用性,只有六個字:“適身體,和肌膚。”然而,“當今之主”卻 “以為錦繡文采靡晏之衣,鑄金以為鉤,珠玉以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鏤,以為身服”。竭盡錢財、勞力,全都是無用功;做出來的衣服,不是為了身體,而是為了好看。

►食。飲食的目的,“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而當時的諸侯們卻從老百姓那裡暴斂錢財,“以為美食芻豢蒸炙魚鱉”,大國的諸侯面前陳列美味佳饌數十道,排列長達丈遠,以致冬天因來不及食用而美食凍成了冰,夏天因吃不完而美食腐壞變了質。

►行。製造“舟車”的原則是“全固輕利,以任重致遠,其為用財少,而為利多”。而諸侯們製造舟車,卻在“全固輕利”之外,又“飾車以文采,飾舟以刻鏤”。婦女放棄其紡織本業,去修飾文采;男子離開耕稼本業,去刻鏤舟車,以致人民飢寒。

“節用”,不是有物不消費,而是“去無用之費”。 “節用”可以使國家乃至天下的財富成倍地增長。國家、天下的財富成倍增長的途徑,不是掠奪鄰國的資源,擴張自己的領土,而是在自己的國家中,實行“節用”,即去除一切無用之費。

墨子的“節用”思想,還涉及對周禮的另一重鎮——喪葬禮儀的批評。

一是對“厚葬”的批判。王公大人死後,“棺橔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諸侯死了,不僅把庫府掏空,金玉珠璣堆滿死者周圍,還在墳墓中埋藏車馬以及死者生前喜好的各種鼎鼓器皿、戈劍羽旌齒草等物。更有甚者,還要殺活人隨從於地下。墨翟“細計厚葬”,得出的結論是:厚葬不是葬送死人,而是埋葬活人的財富。

二是對“處喪之法”的批判。按周禮處置喪事之法,悲泣的程度、披麻戴孝的情狀、守孝期間的住處、睡處的標準,乃至飲食的多少、衣服的厚薄,都有明確的規定,其效果,是要活著的親人達到面目憔悴、神志恍惚、手足無力的程度,以為孝,以示仁。“上士”操喪,要求更高:必須別人攙扶,才能站立起來;必須依賴柺杖,才能行走。墨翟認為,如果一個人的精神、體力薄弱到這種程度,王公大人必然不能“早朝”,士大夫必然不能治理政務,農夫必然不能早出晚歸、耕稼樹藝,手工業者必然不能修船造車製作器皿,婦女必然不能早起晚睡紡紗織布。

三是對“久喪”的批判。按周禮,居喪時間有統一規定,如“君死,喪之三年;父母死,喪之三年,妻與後子死者,五皆喪之三年。”依次還有兄弟、伯父、叔父、姑母、舅父等人,各有數月之期。將這些需要居喪的人數加在一起,人的一生之中,為親人居喪的時間之久,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墨子明確提出了一套短喪節葬的設想:“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復惡”。下葬之時,墳墓深淺適度,墓地僅三尺之廣。“死者既已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

墨子提倡“節用”,從實用角度而言,可以為人們的經濟生活帶來直接的好處;從政治角度而言,是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天下”能夠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節用”看似簡單、平常,實際上是一個很難達到的目標。墨子有這種思想,卻沒有為政一國、為政天下的機會。所以,他的節用思想,只能在墨家影響所及的社會底層,起到一些移風易俗的作用。

戰國畫像磚

【現實關懷:兼愛】

尚賢、節用,是社會步入安定的必要條件;僅僅這些條件還不足以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於是,墨子又尋找到決定社會治亂的充分條件:“兼愛”。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社會越來越動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人與人之間不相愛:“起不相愛”。

兒子愛自己,不愛父親,“故虧父而自利”;弟弟愛自己,不愛兄長,“故虧兄而自利”;大臣愛自己,不愛君王,“故虧君而自利”。推而廣之,從盜賊乃至於諸侯,一切動亂,皆根源於此:“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竊異室以利其室”;“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人與人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都因為只愛己而互相侵害,普天之下,自然也就沒有一塊安定的土地了。

莫子認為,因愛己而利己,因利己而害人,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為此,他開出了治亂的良方:“兼相愛”。

“兼愛”,愛所有人。墨家有一個著名的命題:“乘馬,不待周乘馬然後為乘馬;愛人,待周愛人然後為愛人。”即便只騎一匹馬,不必騎遍所有的馬,就可以說騎馬了;若要說“愛人”,必須愛所有的人,才可以說 “愛人”。這個“人”,不僅指父母、兄弟等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還包括沒有親緣關係的天下所有人。兼愛,無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這一種愛,與孔子倡導的“仁愛”有明顯的不同。孔子的“愛人”,是分別親疏遠近的差等之愛,即首先愛父母兄弟,然後一層一層地擴大外延。

墨子認為,如果愛父若愛其身,或愛子若愛其身,也就不會有不慈不孝的事情發生;如果愛臣若愛其身,或愛君若愛其身,也就不會有不仁不忠的事情發生。推而廣之,“視人之室若其室”,誰還會去偷竊?“視人家若其家”,誰還會去作亂?“視人國若其國”,誰還會去侵略別國? “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這種和諧安寧的社會,便是墨子所憧憬的理想社會。

“兼相愛”僅僅停留在愛人的層面上是不夠的,“兼相愛”的真正目的是從互愛中獲得好處即“利”。離開了“利”談人與人之間的互愛就沒有什麼意義。倡導“兼相愛”,是因為這種愛能給人帶來“利”:兼相愛的結果,必然是“交相利”。用現代人的話說,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能獲得“人人為我”的回報。墨子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兼相愛”必然導致“交相利”的理由:“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愛別人,不是為了圖報,但是必然有回報。正如同憎惡人,決不是為了讓別人也憎惡自己,但是必然會導致別人也憎惡自己這一結果。

墨子的 “兼相愛”理論,在當時的學術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其中,既有人表示懷疑,也有人表示反對。表示懷疑的人認為,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固然是好事,但是真正做到天下人都互相愛護,實在太困難了。墨子認為,難與不難,就看統治者是否提倡“兼相愛”。他舉例說,攻城野戰,為了名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天下百姓都感到為難的事,但是隻要君王喜歡,民眾還是可以做到的。何況“兼相愛”能互相得利,參加野戰只會犧牲自己而並不能得利。所以 “兼相愛”困難的根源,不是“兼相愛”的理論不對,而是君王並不把“兼愛”之事落實在行動上。天下之人因為君王喜悅而能不惜生命去做不利於己的困難之事,“兼相愛”於己於人都有“利”,如果君王們也都贊成,那麼,天下之人都能“兼相愛”又有什麼困難?

有人認為,當把精力物力投入到對別人的愛時,必然會妨礙自己親人的利益,妨礙子女對父母盡孝道。墨子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做到愛護幫助別人的父母親後,別人也同樣會報答我,幫助愛護我的父母親。我孝敬別人的父母親時,別人也會孝敬我的父母親。他援引《詩經·大雅》中的兩句話:“無言不讎,無德不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證明他倡導的“兼相愛,交相利”,與先人觀念是完全一致的。

【當代價值:人應該怎樣活著】

自從人類有了思維能力,腦子裡就有兩個問題揮之不去:人為什麼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第一個問題,無論多麼偉大的思想家,都說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第二個問題,人人都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每日每時,都按照自己的答案生活著。

尚賢、節用、兼愛,是古代偉大的平民思想家墨子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活著的答案,也是當下社會最需要的三樣東西。

崇尚賢能的第一個落實處,是人人都應該努力“為賢”。做賢人,不做小人,更不做惡人。在現實社會里,不可能人人都是賢人;但是,人類社會的和諧安寧,一定需要人人都有“為賢”的努力,這是任何一個和諧社會對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怎樣活著的要求和期待。崇尚賢能的第二個落實處,是讓賢能之士成為社會的管理者。當前我們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非墨子當時所處時代可比,但崇尚賢能、唯賢是用卻不該被淡忘。2500年前墨子所表達的尚賢智慧,對於當代人應該怎樣活著的人生觀、對於政府選拔幹部的途徑、原則,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作為個人須加強“為賢”修養,作為組織須把握“用賢”原則。更有現實借鑑意義的是:官無常貴,無能則下。即便官員不腐敗,也同樣面臨淘汰的壓力。漢代以後,各州縣建“鄉賢祠”,首先供奉的是生前有作為的官員,目的也是要求地方官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腐敗的官員必須清除,能力低下不作為的官員也必須淘汰,這是提升幹部隊伍的質量和活力的重要保障。

社會發展了,物資豐富了,人應該怎樣生活?是 “富貴不能淫”還是“溫飽思淫慾”?這是君子與小人的分水嶺。中國共產黨一貫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開國領袖毛澤東,稿酬儲蓄百萬元,然而一套中山裝穿了20多年,床單、內衣、襪子打滿補丁。今天,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一件衣服穿20多年的情況幾乎已看不到了,而且也沒有必要刻意效仿,但是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仍然需要弘揚。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奢侈的公款消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鋪張的個人消費某種程度上依然存在。比如,在一些地方,婚宴至今仍沿襲著“三層樓”的做法,即每一桌二十幾道冷盆熱炒加兩湯,盆上疊盆,通常一大半菜吃不完,還要連吃二、三天,每天剩下的菜數量驚人。墨子的節用智慧,應成為我們耳畔的長鳴警鐘。

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人應該怎樣活著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如今,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不少人奉行一切向錢看的理念。大街上,老人摔倒了究竟扶不扶,竟然成了一道難題。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智慧,正是改善當下社會人際關係的一貼良藥,為營造一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社會提供文化傳承的理論根據,也是我們拍著胸脯壯言“人應該這樣活著”的文化自信。

正是上述這些平民倫理價值,成為今天讀墨子的充分理由。

當然,作為戰國初期手工業工人思想家,墨子不可能超越他所處的時代,其平民智慧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明顯的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在等級森嚴的貴族階級統治下,農民與手工業者,即便經過努力成為賢人,也只能是極少數人走上仕途,因而不可能替代貴族成為“國之本”。以實用為原則的節用主張,對貴族階級奢侈的生活方式展開了批判,但是對古代建築藝術、服飾藝術、音樂繪畫藝術審美價值的輕視甚至否定,難免會使人們豐富多彩的生活黯然失色,莊子就認為,墨子的節用思想有違天下人的愛美之心。理想化的“兼相愛”,付諸實踐何其難,所以莊子要發出“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的感嘆;而且,將“兼相愛”的實現寄託在君王的覺悟身上,恐怕最終也只能成為一種天真的幻想。


感恩做人敬業做事


肯定沒有

中國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有著天然的區隔,有時候甚至是矛盾的。中國由於改革開放的原因,瞭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和屬性,我們也願意學習其他文化。但是他們對中國的文化了解不多,或者乾脆說一點都不瞭解。自然,中國的藝術家們在世界範圍內是沒有什麼影響力的。深層次原因,是他們看不起中國文化。

文化是靠傳播的,比如英國的貴族禮儀,至今影響著全世界,包括中國;美國的影視、快餐、音樂等 ;日本的壽司,方便麵,卡拉OK等都深刻的影響著世界。但是中國文化的自我封閉,客觀上也是不被世界接受的原因之一。

埃及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天然的就和西方有了融合,更容易被西方接受;印度也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印度文化更容易被歐洲,南亞和非洲接受。所以一個法老、一個泰姬陵被西方不知道拍了多少影視作品和發表了多少小說。伊朗伊拉克地區和西方距離較近,彼此交互也很多。這些交流與傳播,讓世界範圍內知道了這些文化的優良與不足。

再加上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實力密不可分。能夠傳播這些文化的,都是先進發達的國家。你很難想象非洲的文化能深刻影響世界。道理很簡單,他們落後。

中國文化是獨特的,比如戲劇,書法,繪畫,音樂等,是其他國家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比如京劇等戲種的鼓點和發聲,在他們看來就是噪聲和發音不科學;書法成為藝術世界上除了中國還真沒有;中國畫的上留天下留地、特別是人物素描的大寫意是他們理解不了的。

所以,即便是在中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藝術家,放在世界上看,知道的人很可憐。改變這種狀況,一個是國家強盛,學的人就多了,一個是自己要有自我修復的功能,不能抱殘守缺,冥頑不化。


達尼亞汀德



英美藝術教育


往往推動藝術發展並非藝術家!


中華文化全媒體


太多了,中國的就數不勝數


朝陽時訊


魯班或許能掛點勾,畢竟到現在誰不知道魯班的。四川的樂山大佛也算古代流傳下來的佛教題材作品吧但不是說要規定某一個人做出來的才算作品,畢竟樂山大佛也是影響中國影響世界的。還有龍門石窟的佛像藝術,也是古人留下的舉世作品,中國能悠遠流傳的大多都是佛教文化的東西,龍門石窟的大小石窟和許多佛像等等。還有北魏洞窟也是佛教題材的,都可提供參考,畢竟中華佛教文化淵遠流傳。





美石居玉雕工作室


文學藝術全靠傳播,傳播愈廣,藝術家的名氣愈大。中國現在還沒有影響世界的藝術家,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也許會出現。世界著名宗教之所以在民間影響廣泛,勝過藝術傳播。是因為他們有龐大的宣傳隊伍。


師範小王子


藝朮作品全靠傳播揚名,傳播越廣影響力越大……。


中國畫家互聯網


有,我國的孔子和他的《論語》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也影響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