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君权与相权的平衡博弈

在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的平衡博弈中,汉代有“萧规曹随”的典故,而唐朝的宰相也有“杜断房谋”的佳话。

对于唐朝来说,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跟随唐太宗打下天下的有功之臣,两个人中,一个善于谋略,一个善于明辨,两人配合得相得益彰,成为大唐著名的贤相,也帮助唐太宗在实现了一定程度上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所以,有"杜断房谋"这样的一个说法。

三权分置

隋唐的政治体制来源于秦汉,却有着独特的创建,将宰相一分为三,设置三个机构共同执掌,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

中书省负责制定策略,替皇帝草拟证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复奏,如果诏书中有不妥之处,门下省可以驳回;而尚书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主要负责皇帝命令的颁布和执行;尚书省下又设置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等六部,主要负责相关的执行事务。

在三省六部之外,还有御史台和九寺、五监等辅助政府的部门,唐代的台谏制度是一套非常系统和完善的预防统治者决策失误的体系。

谏官属于中书和门下两省,中书为右,门下为左,所以又有了左右谏议大夫等官职。隶属于丞相,位于皇权和相权之间,由宰相直接任命,职责就是规劝皇帝,当皇帝和宰相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在中间起到缓冲的作用,来平衡皇权和相权。

而谏官向皇帝直言按道理说不应该受到处罚,但是如果惹怒了皇帝,丢了官职也不可惜,反而获得了敢于说话的好名声,以后累积资本蓄势待发。

御史台是国家的监察机构,监督各地行政机构对国家政令的执行情况,同时还对违反法律和相关纪律的官员进行一定的弹劾和举报,长官叫御史大夫,副手御史中丞,下设三个部门相互配合。

唐代名相迭出,都和皇帝有着很好的互动作用,也和唐朝开明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这套体系能和吕不韦的“虚君制”相互配合作用,那么中国历史可能会持续出现政治清明的特点;

然而由于君权和相权的平衡,任何政治体系的好坏与其能否延续下去都取决于皇帝的意愿,因此,“贞观之治”既不是国家制度的合理决定,也不是因为国家法律而不能随意更改,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符合下一任皇帝的利益和想法,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三权分置的瓦解

在历史上,破坏三权分置的有两个人,分别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李隆基。

在武则天时期,相权必须为她的皇权所左右,武则天当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任命宰相最多的时候,数量多达七十余人,其中在位最长的宰相也不过一年时间。有一大半都是半途被流放或者被下狱,相权在酷吏的政治铁蹄下左右摇摆颤抖,哪还有什么正常的制度和生活!

我们熟悉的狄仁杰是唐朝一个善于断案并且流传民间的清廉之官,然而在他当上宰相一年之后就被武承嗣勾结来俊臣以谋反罪下狱。

据历史记载,来俊臣诱供狄仁杰说:“只要承认谋反,就可以免死罪!”,其他人都坚决不承认,因为承认谋反了就等于坐实了罪名,只有狄仁杰痛痛快快的承认了,来俊臣沾沾自喜,以为狄仁杰轻易上当了,于是在收监之后只等着行刑了。

狄仁杰影视形象

然而在来俊臣放松警惕之时,狄仁杰趁此机会拆下被头书写冤情,加在衣物中委托监狱士卒带给家人,狄仁杰的儿子得到消息之后立即上告,武则天审问狄仁杰:“为什么要上告?”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是不承认谋反,早死于酷刑了。”武则天又问他:“为什么还要写‘谢死表’?”,狄仁杰摇头说道“不知道”!

武则天这才明白了,原来谢死表是酷吏伪造出来的,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轻易都会被陷害。

这件事情要不是狄仁杰聪明,可能连申诉冤情的机会都没有,相权在此时已经成为了空谈。

狄仁杰墓

第二个破坏三权分立的人是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晚年不愿意过问政治,所以想要采取“虚君制”。

所谓的“虚君制”是吕不韦提出来的,其主张就是君主无为,仅仅是权利的象征,这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制度在两千年前提出,但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个制度却没有能够实施。在《吕氏春秋·分职》中有这样的记载:

“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

大体的意思就是说,君主要处于超脱的状态下才可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百官也才能发挥其影响力,君主若是想事必躬亲,那么反而会造成国家的混乱和衰落

这样的政权设计方式下,让君权与相权有一个合理的分割。吕不韦在秦始皇嬴政亲政的时候提出,希望能够由嬴政来贯彻执行,但是事与愿违,嬴政在李斯的协助下承继了商鞅的思想,在法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隆基想充分地发挥宰相的作用,用一定的制度来形成制约,但是他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所以不放心将这个重要的位置放权给别人,于是他选择了一个对他俯首帖耳的李林甫,将他摆在了重要的相位之上。

而这样的角色也只有小人愿意做,当然,至于干得好与不好李隆基并不是十分在意。

其实,李隆基完全可以换一种做法,比如禅让给儿子,自己去享受清福,但是李隆基过于贪恋皇帝的权利,也不肯给自己的儿子让位,所以导致他朝中的奸臣,宦官以及各地的军阀泛滥。

对于唐玄宗来说,只要是皇权在手,就可以无视这些不断对唐王朝造成威胁的人物,但是在这样的政治制度下,不能有正常的君权和相权。

李隆基和武则天虽然不是庸主,但是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毁掉了隋唐时期制止制度的设定,所以在“安史之乱”以后,政治更是一片混乱,很多人都围绕着皇帝来争权夺利。

此后的历史中,君权和相权就成为了中国政治史上最纠结的一道难题,不断被政治家所修正和改革。

参考史料:

1,《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

2,《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

3,《吕氏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