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醫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

北宋医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北宋医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傷寒總病論》,共6卷,約成書於宋鹹平三年(公元1100年)。龐安時多年潛心研究《傷寒論》,學術思想上承《內經》、《難經》,旁涉諸家,闡發傷寒,推論溫病,每多真知灼見,遂著成《傷寒總病論》。書中前三卷論述傷寒六經證,後三卷論述暑病等熱病。作者於書中正式提出寒溫分治的觀點,認為傷寒與溫病是性質不同的兩類外感熱病,對後世溫病學說的創立和發展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龐安時(約1042~1099年),字安常,自號蘄水道人,宋代蘄州蘄水(今湖北浠水縣麻橋)人,北宋時期著名傷寒學家,被譽為“北宋醫王”。龐安時出身於世醫家庭,自幼聰明好學,讀書過目不忘。幼時其父授以脈訣,長而博讀《靈樞》、《太素》、《甲乙經》諸書,尤精於《傷寒論》,臨證經驗十分豐富,醫術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醫不謀私利,常讓來診者在自己家裡住下親自照料,直至治癒送走,他晚年參考諸家學說,結合親身經驗。撰成《傷寒總病論》6卷,對仲景思想做了補充和發揮。其突出特點是著意闡發溫熱病,主張把溫病和傷寒區分開來,這對外感病學是一大發展。文獻記載其著述有《傷寒總病論》、《難經辨》、《本草補遺》、《主對集》、《驗方集》、《家藏秘寶方》等,除《傷寒總病論》外,其他書籍均已散佚。

北宋医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傷寒總病論》初刊於宋元符間。之後,金、元、明都未見其他刊本,至清朝道光年間黃丕烈才據宋本復刻印行。

北宋医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傷寒總病論》有元符三年黃庭堅序:龐安常自少時喜醫方,為人治病,處其死生,多驗,名傾淮南諸醫。然為氣任俠,鬥雞走狗,蹴鞠擊毬,少年豪縱事,無所不為。博弈音技,一工所難而兼能之。家富多後房,不出戶而所欲得。人之以醫聘之也,皆多陳其所好,以順適其意。其來也,病家如市;其疾已也,君脫然不受謝而去。中年乃屏絕戲弄,閉門讀書。自神農黃帝經方,扁鵲《八十一難經》,皇甫謐《甲乙》,無不貫穿。其簡冊紛錯,黃素朽蠹,先師或失其意;學術淺薄,私智穿鑿,曲士或竄其文,安常悉能辯論發揮。每用以治病,幾乎十全矣。然人疾詣門,不問貧富,為便房曲齋,調護寒暑所宜,珍膳美蔬,時節其飢飽之度。愛老而慈幼,不以人之疾嘗試其方,如疾痛在己也。蓋其輕財如糞土,耐事如慈母而有常,似秦漢間任俠而不害人,似戰國四公子而不爭利,所以能動而得意,起人之疾,不可為數。他日過之,未嘗有德色也。其所總輯《傷寒論》,皆其日用書也。欲掇其大要,論其精妙,使士大夫稍知之。然未嘗遊其庭者,雖得吾說而不解;若有意於斯者,讀其書自足以攬其精微,故不著。著其行事,以為後序雲。前序海上人諾為之,故虛其右以待。

北宋医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傷寒總病論》卷一敘論重點對外感病的病因、病機、分類、傳變、治療、預後等進行了闡述,提出“寒毒”概念,並統論六經分證;卷二論述汗、吐、下、溫、灸等治法,將《傷寒論》有關條文及湯方按治法歸類加以論述,並補充了後世許多效驗方劑;卷三論述與傷寒有關的臨床病證如結胸、痞氣、陰陽毒、狐惑、百合、勞復等;卷四論暑病、時行、寒疫、斑痘等;卷五論述天行溫病、黃病、小兒傷寒等;卷六載傷寒雜方、妊娠雜方、傷寒暑病通用針刺法、傷寒溫熱病死生候、差後禁忌、仲景脈說等。每證之下,有論有方。其處方用藥,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參考諸家學說並結合個人實踐經驗,有所補充和發揮。

作者從臨床實際出發,對《傷寒論》方證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發揮,書中所引述的《傷寒論》方證,均屬臨床應用確切有效者。如論述桂枝湯適應證時說:“凡桂枝湯證,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則微冷,覆之則溫,渾身熱,微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可見,作者對桂枝湯證自汗出惡風的症狀描述可謂既細緻入微,又準確明瞭。手足露之則冷,覆之又嫌熱,病人自覺煩熱卻又怕冷,誠為實踐之所得。同時,書中不僅強調臨床應用桂枝湯時要辨證準確,亦要考慮到時令、地域等因素,靈活加減。書中還指出,治療傷寒病要顧及到患者的體質因素及既往病史,此外,對眾多傷寒雜證的辨治也進行了必要的補充說明,如治傷寒頭痛者,用荊芥散;若頭痛壯熱,心中煩者,則用黃芩桅子湯等,均系補仲景未備之全新內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傷寒總病論》的理論和治法方藥對後世溫病學派的形成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