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会战苏联为什么可以打赢?

今古评谈


莫斯科位于苏联欧洲部分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尽早占领莫斯科是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一贯主张。1941年9月,当南翼德军进逼哈尔科夫、顿巴斯和克里木,北翼保卫列宁格勒,中部展现仅距离莫斯科300-400公里时,战略态势对德军十分有利,于是希特勒认为向莫斯科发起进攻、给苏军最后一击的时机已到。

开局不利的莫斯科会战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自9月中旬开始集结兵力,准备进攻。9月26日,德军向所属部队下达了向模式口方向进攻的预先号令。德军企图以三个集团军和3个装甲集群,约180万人,在第2航空队1390架飞机支援下,首先围歼苏联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两个重兵集团,而后向莫斯科方向发起进攻。

苏军对莫斯科的防御重点是利用德军在模棱斯克地域停留2个多月的时间里,在莫斯科以西宽达750公里证明、300余公里的纵深内,构筑3道防线和9道防御地带,形成大纵深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苏军的总意图是:依托预先构筑的防御阵地和军队的纵深配置,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最重要的维亚济马、尤赫诺夫和布良斯克等方向上,阻止德军突破防线,尽可能多地杀伤和消耗德军,争取时间集中预备队,为反攻创造条件。

为此,苏军集结了3个方面军计15个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共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7600门,飞机677架。这些兵力占到了红军全部作战兵力的40%以上。

1941年9月30日和10月2日,德军先后发起了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战役,莫斯科会战由此打响。在布良斯克方向,德军从绍斯特卡和罗斯拉夫尔以南地域向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两翼包围,德军47装甲军与10月6日攻占布良斯克,后与第2集团军汇合,将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合围,苏军一部分利用夜色突围,大部分于10月17日23日先后被歼。

第一回合,苏军惨败。

在维亚济马防线,德军第四和第九集团军分别以第四和第三装甲集群在罗斯拉夫尔和杜霍夫希纳方向突破苏军预备队方面军和西方面军防御,尔后向维亚济马以东迂回包抄,同时也步兵部队实施侧翼突击和正面钳制。

10月7日,德军2个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附近汇合,合围了苏军西方面军第19、20集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第24、32集团军。被围困的苏军一部突围,退守莫扎伊斯克防线,余部继续抵抗到了10月13日。

在艰难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苏联失去布良斯克和维亚济马后,莫斯科危在旦夕,希特勒以为胜券在握,10月7日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不准接受莫斯科的投降。

面对德军的凶猛进攻,10月1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将预备队方面军并入西方面军,由朱可夫任司令,加强了防御的协调性。与此同时,国防委员会和最高统帅部代表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少将被派往前线,协助方面军组织抗击德军。

10月10日前后,苏军以大本营预备队为主,火速向莫扎伊斯克防线增调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40多个团即其他兵力。到10月13日,西方面军在莫扎伊斯克一线组成了比较稳固的防线。第29、30、31集团军在加里宁组织防御。为削弱德军空中力量,苏军航空兵在10月11至12日,出动飞机300架次,对德军实施密集突击。为巩固通往莫斯科接近地,国防委员会于10月动员平民构筑第三道防线。

10月10日,德军以部分兵力从格扎茨克、米亚特列沃、卡卢加以西地域向莫斯科方向进攻,并准备从东南迂回攻击莫斯科。10月14日,德军第3装甲集群占领加里宁。

至此,形势到了非常危险的时刻。苏联西方面军决定,在新扎维多夫斯基、伊斯特拉、扎沃隆基、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一线组织新的防线,阻滞德军。10月15日,苏联政府决定将部分党政机关、大批工程、企业以及100多万居民撤出莫斯科,以斯大林为首的作战组留在莫斯科。

为防止德军从西北面突向莫斯科,苏军最高统帅部于10月17日以西北方面军右翼四个集团军组成加里宁方面军,在谢列扎罗奥、加里宁、图尔基诺沃一线一方面固守,一方面实施反突击,迫使德军第九集团军、第三装甲集群转入防御。后来德军在向图拉进攻时遭到苏军第50集团军与图拉居民的顽强抵抗,屡攻不克,莫斯科南翼趋于稳定。

而最大的危机来自中部战线,这里是通往莫斯科最短的途径。10月中旬,德军第4装甲集群开始由距离最短的博罗季诺、莫扎伊斯克向莫斯科突击,两军激战5天,德军夺取了博罗季诺。10月18日,苏军被迫放弃莫扎伊斯克。苏军第5集团军在得到2个师的加强后,于10月26-27日在库宾卡以西及其西南阻住了德军的进攻。10月23-24日,苏军第22、第43、第49集团军在纳拉河、谢尔铺货福接近地、塔鲁萨、阿列克辛附近阻主了德军的进攻。

经过一个月的激战,苏德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仍认为,莫斯科已经近在咫尺,只要在年底前全力以赴,就可以结束战争。

11月7日、德军制定了在莫斯科以西进行钳制,在莫斯科西北和西南实施主攻的新计划,为了取得此次进攻的胜利,德军统帅部增调了新的部队。

德军在策划新的进攻,而斯大林如期在红场举行了十月革命阅兵仪式,在红场参加阅兵的部队直接开赴前线,精神倍增。此时,苏军在受威胁的地段构筑纵深梯次配置的坦克防御阵地、防坦克支撑点和防坦克地域。为了夺取制空权,苏军集中了1000架飞机,对德军47个机场实施了突击。为统一组织莫斯科西部和西南方向的防御,11月10日大本营撤销布良斯克方面军、将其所属第50集团军转掉西方面军。11月17日,原属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也转掉西方面军。

为缓解莫斯科西北的进展局势,大本营将突击第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调归西方面军右翼,第16、30集团军也得到加强,在红波利亚纳、克留克沃地域实施了反突击。到12月初,苏军阻住了德军的进攻,使德军对莫斯科的最后一次进攻彻底失败。

1941年12月5-6日,苏军利用德军预备队消耗殆尽,失去进攻势头的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地在加里宁至叶列茨一线开始全线反攻。先后实施了加里宁、图拉、叶列茨和卡卢加进攻战役,并在罗斯托夫和季赫温方向展开积极配合行动。8日,德军在素的战场被迫转入防御,至1042年1月7日,苏联在反攻中重创德军38个师。

1942年1月8-9日,西方面军、加里宁防霉剂、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左翼,先后发起勒热夫-维亚济马,托罗佩茨,霍尔姆和博尔霍夫进攻战役。然而到了2月,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2个旅)和德军中央集团军北翼背对,分别在尤赫诺夫以北和勒热夫实施反突击,合围进攻维亚济马和奥列尼诺的苏军部队。

随军的台式急剧恶化,4月2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经莫斯科会展,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遭到重大失败,损失50万人(冻死10万)、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余辆。苏军的这一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改善苏军的战略态势,为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文话史


1941年10月2日至1942年1月7日,莫斯科战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莫斯科战役


日期:1941年10月2日至1942年1月7日,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苏联军队和指挥官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125万人

德国军队和指挥官

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 大将·海因茨·古德里安 陆军元帅阿尔贝特·凯塞林

100万人

莫斯科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德国人原本希望在5月份开始行动,但由于需要推迟巴尔干半岛和希腊的运动。打开东部阵线,他们很快就战胜了苏联军队,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向东行驶时,陆军元帅费多尔·冯·博克的集团军群中心在6月赢得了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粉碎了苏联西部阵线,杀死或俘获了34万多名苏联士兵。德军跨过第聂伯河河,开始了对斯摩棱斯克的持久战。


尽管包围了守军并粉碎了三支苏联军队,博克还是被推迟到了九月才能够继续前进。 虽然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基本上是畅通的,但博克被迫命令部队南下,以帮助攻占基辅。这是由于阿道夫·希特勒的不愿继续进行大规模的包围圈战役,这些战役虽然成功,但未能粉碎苏联的抵抗。相反,他试图通过占领列宁格勒和高加索油田来摧毁苏联的经济基础。针对基辅的是大将·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部队。古德里安认为莫斯科更重要,因此反对这一决定,但被否决了。 通过支持南方集团军在基辅的行动,博克的时间表被进一步推迟。结果,直到10月2日,随着秋雨的到来,陆军集团中心才得以发起台风行动。博克莫斯科攻势的代号,台风行动的目标是在俄罗斯严冬开始前占领苏联首都。

莫斯科战役-博克计划: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博克打算使用第2、第4和第9集团军,由第2、第3和第4装甲团支援。空军的第2航空舰队(德国空军)将提供空中掩护。这支联合部队只有不到200万人,1700辆坦克和14000门大炮。台风行动的计划要求对维亚济马附近的苏联西部和预备战线采取双重钳形行动,同时第二支部队向南夺取布良斯克。随着这些演习的成功,德国军队将推进包围莫斯科,并有望迫使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实现和平。 尽管理论上合理合理,台风行动的计划并没有说明德国军队在几个月的战役后遭受重创,他们的补给线很难将货物运送到前线。古德里安后来指出,他的部队从战役一开始就缺乏燃料。

莫斯科战役-苏联准备工作:


意识到莫斯科面临的威胁,苏联人开始在这座城市前面修建一系列防线。第一条在勒热夫、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之间延伸,第二条双线在卡林和卡卢加之间修建,被称为莫扎伊斯克防线。为了保护莫斯科本土,首都市民被征召在城市周围修建三道防御工事。虽然苏联的人力起初捉襟见肘,但随着情报显示日本没有构成直接威胁,更多的增援部队正从远东向西推进。 两国早在1941年4月就签署了中立协议,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莫斯科战役——德国早期的成功:

10月10日,两个德国装甲部队(第3和第4装甲部队)突袭前进,迅速在维亚济马附近取得进展,包围了第19、20、24和32苏联军队。四支苏联军队没有投降,而是顽强地继续战斗,减慢了德国的前进速度,迫使博克转移部队以帮助缩小口袋。最终德国指挥官被迫派出28个师参加这场战斗。这使得西部前线和后备前线的残余部队退回莫扎伊斯克防线,增援部队向前冲去。 每天学习新东西 发现关于政治、文学、科学和自然界奇迹的惊人见解和鲜为人知的事实。 一键注册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苏联第5、16、43和49军。在南面,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迅速包围了整个布良斯克方面军。他们与德国第二集团军联系,在10月6日之前占领了奥廖尔和布良斯克。 如同在北方一样,被包围的苏联军队,第3和第13集团军,继续战斗,最终逃往东方。尽管如此,德国最初的行动还是俘虏了50多万苏联士兵。10月7日,这个季节的第一场雪下了。这很快就融化了,道路变成了泥浆,严重阻碍了德国的行动。博克的部队奋力向前,击退了苏联的多次反击,并于10月10日抵达莫扎伊斯克防线。同一天,斯大林召回了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列宁格勒围城战并指示他监督莫斯科的国防。 接受指挥后,他将苏联人力集中在莫扎伊斯克线上。

莫斯科战役——打倒德国人:

寡不敌众,茹科夫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夫韦茨和卡卢加一线的关键点部署了他的人。10月13日,博克继续推进,试图避开苏联的大部分防线,向北进攻加里宁,向南进攻卡卢加和图拉。虽然前两个很快沦陷,苏联成功控制了图拉。在18日正面进攻俘获莫扎伊斯克和小雅罗斯拉夫韦茨以及随后的德国进攻后,茹科夫被迫落后于纳拉河。 尽管德国人取得了进展,但他们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并受到后勤问题的困扰。 虽然德国军队缺乏合适的冬装,但他们也损失了比他们的装甲IVs更好的新Т-34坦克。到11月15日,地面已经结冰,泥浆不再是问题。为了结束这场战役,博克指挥第三和第四装甲部队从北面包围莫斯科,古德里安则从南面包围了这座城市。这两支部队在莫斯科以东大约20英里的诺金斯克汇合。向前滚动,德国军队被苏联的防御力量减慢了速度,但是在24日和4天后成功地占领了克林,越过了莫斯科-伏尔加河,然后被击退。 在南部,古德里安绕过图拉,于11月22日占领了斯大林奥格斯克。 几天后,苏联在卡希拉附近阻止了他的进攻。随着钳形运动的两个叉陷入困境,博克于12月1日对纳罗-福明斯克发起了正面进攻。经过四天的激烈战斗,它被打败了。12月2日,一支德国侦察部队抵达离莫斯科仅五英里的希姆基。这标志着德国的最大进步。气温达到零下50度,仍然缺乏冬季装备,德国人被迫停止进攻。

莫斯科战役-苏联反击:

到12月5日,茹科夫已经被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分裂严重加强。他拥有58个师的后备力量,发动了反攻,将德国人从莫斯科赶回来。攻击开始时,希特勒命令德国军队采取防御姿态。德国人无法在他们的前沿阵地组织坚固的防御,7日被迫离开加里宁,苏联人转移到克林包围第三装甲军。这失败了,苏联向勒热夫推进。 在南方,苏联军队于12月16日减轻了对图拉的压力。两天后,博克被解雇,由陆军元帅京特·冯·克鲁格接任。这主要是因为希特勒对德国军队违背他的意愿进行战略撤退感到愤怒(地图)。 俄罗斯人的努力得到了极端寒冷和恶劣天气的帮助,这使得空军的行动降到了最低。随着12月底和1月初天气好转,德国空军开始密集轰炸以支援德国地面部队,这减慢了敌人的前进速度,到1月7日,苏联的反攻结束了。在战斗过程中,茹科夫成功地将德军从莫斯科推进了60至160英里。

莫斯科战役——后果:

德国军队在莫斯科的失败注定了德国要在东部战线上进行长期的斗争。战争的这一部分将在剩余的冲突中消耗绝大部分的人力和资源。莫斯科战役的伤亡情况仍有争议,但估计显示德国损失在248,000-400,000之间,苏联损失在650,000-1,280,000之间。苏联慢慢增强实力,将扭转战争的趋势斯大林格勒战役在1942年末和1943年初。


涛8588


第一,苏联开始的大溃败是源于准备不足。德军当时集结了共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战争动员可谓十分充足。而苏联的五个西部边境军区共拥有170个师和2个旅,由于依然处于整编和组建状态,所有苏联的师级部队都不满员并且装备配发未齐。144个师只有8000人,19个师只有600~5000人,7个骑兵师6000人,加上依然在训练的后备兵共合计约290万人。但后期当苏联稳住阵脚,在前方实施焦土政策后,深入敌后的德军开始出现补给严重缺乏的情况,德军后期极度乏力。所以,虽说以逼近莫斯科,但德军已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再战胜背水一战的苏联。

第二,苏联的天气和调度。得知日本的目标是美国而非自己后,苏联立刻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这些可都是来自苦寒之地,装备精良且极为适应冬季作战的精兵。而这时,莫斯科的冬天也如约而至。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德军坦克和装甲车都是使用汽油的,在莫斯科零下三四十度的环境里,绝大多数坦克都动弹不得,而苏联坦克有很多都是产自于拖拉机厂,是烧柴油的,这使得绝大多数苏联坦克和装甲车还能正常使用。因此,德军引以为豪的装甲部队根本不能发挥效力,致使德军的总体战斗力大打折扣。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法西斯是非正义的,而苏联保家卫国是正义的。因此,苏联士兵作战十分勇敢,期间涌现出了无数战斗英雄,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士气高昂。

不过,最终苏联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换取来最终的胜利。战争共造成苏联官兵伤亡人数高达2960万,其中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死亡,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无数历史古迹和重要城市也被夷为平地。可以说,这对苏联来说绝对是一场浩劫。

战争是残酷的,因此,让我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建设祖国,让被侵略的历史永不在重演。





花样十二里


取胜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苏方全占了。天时,几十年不遇的严寒突然降临,这对习惯了严寒天气的苏联人是有利的。反观德方,由于战争前期推进过快,后勤保障跟不上,苏联境内泥泞的道路更令德军苦不堪言。此时严寒突然降临,德军在缺少燃料,食品以及保暖用品的情况下大量减员,士气也降到了谷地。

地利,苏方处于守势,以逸待劳。所需要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获得。在这一点上,就已经未战而先胜了。

至于人和,莫斯科是苏联首都,苏联的心脏,希特勒之所以要不顾一切代价要拿下它,就是要借此打垮苏联人的抵抗意志。相反苏联人也看到了这点,他们把莫斯科当作是整个苏联的象征。所以要誓死保卫莫斯科,军民上下同仇敌忾。尤其期间举行的红场阅兵,极大的提升了全体苏联人的士气,同时从西伯利亚来的援军源源不断的加入到了莫斯科会战中来。此盛彼衰,德国人在不断的拉锯战中渐渐地败落下了。




连J


二战期间,苏联的首都莫斯科保卫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与中国总统府南京沦陷,国军节节败退,形成了战争史上二个不同典型战例的对比。从深层次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1,任何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无不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军事实力,在于国家决策层面上的战略指挥能力水平及其进行战争的意志,战争智慧和战争决心。

2,国家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族应对战争的凝聚力,国家战时资源保障供给能力,兵员数量,质量水平及其战时迅速征集动员能力。

3,国家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对战争对手的充分了解,掌握,知己知彼,未战而能谋战,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敢于战争,善于战争,必将最终取得胜利。


手机用户52857660965


主要是德国人犹豫不决,一会想打莫斯科,一会想打列宁格勒,基普战役又耽误了不少时间,后勤又跟不上,最后的天气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


今天无话可说


中国的南京保卫战为何输的那么惨?并且日本鬼子至今不但没有道歉?还要耍赖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就是我们的蒋委员长在日本投降时,听信了别的大国的谗言主动放弃了巨额赔偿,留下的后患!如果让日本战后巨额赔偿,那就影响了美国驻军日本的利益!!


海上明月158769598


莫斯科实在太冷了,呀呀呀。


用户83903916492


苏军采取的是战略收缩防御+外围包操的战术。将大量的部队收缩在莫斯科外围形成铁桶阵。让德军寸步难行每进一步都付出沉重的代价。另外有从中亚地区调来救兵从敌人背后将其反包围,这下德军慌了不得不到缩了回去。


duh23333


靠红军在苏共和斯大林领导下的顽强抵抗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