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前言

中国的火器技术自北宋开始,就被广泛运用于军事斗争中。到南宋时期就出现了火枪和火炮,到元朝至正年间出现了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在元末明初的农民战争阶段,朱元璋在统一全国战争中,就多次“赖以火器致胜”。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就将火铳应用在了与陈友谅的水上作战中,“近敌舟,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从而击败对手战船,赢得了胜利。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朝早、中期火器发展

明朝建立以后,火器制造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火器的研制、生产、列装都倍受历位明朝皇帝的重视。永乐八年(1410年),明朝攻打交趾时 “得神机枪炮法”, 明成祖朱棣于是在京师专门设置神机营,独立成兵种,配合步兵、骑兵部队作战,使得火器应用更加专业化。至明朝中叶,已是“京军十万,火器手居其六”。

在研制生产方面,由隶属工部的军器局和内府的军仗局负责制造手铳、碗口铳等火器。宣德二年(1427年)时,还设置了明代著名的火器工厂-王恭厂。

明朝的火器发展不仅迅速,技术也渐趋成熟,从早期最简单的火铳发展到后来的各种类型铳、筒、枪、炮等,从单管单发到多管多发,种类繁多,火器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例如,到了正统年间,就已经制造出了两头铳,可以旋转连放。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也曾将碗口炮用于北京城的防守。弘治年间(1488—1505 年),明人已在实心弹的基础上,发明了能发射爆炸弹的火炮,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威力。嘉靖年间,当时的大型战舰上皆配有碗口炮三个,在佛郎机等西方先进火器技术传入后,碗口炮仍然能够在火器配备上占有重要地位。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碗口炮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百子连珠炮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手统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威远炮

根据茅元仪的《武备志》卷一百一十九《军资乘·火》中记载,明代火器可分为“曰车炮,曰铳,曰箭,曰器械,曰喷筒,曰牌,曰滚球,曰砖、弹、鹞、炬、葫芦,曰杂器,曰禽兽,曰水具,曰伏地,曰藏具而冠以合药之方,以告览者焉。”

明朝多元化的火器变化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战争列装投放使用。众所周知,明朝自建国以后,北方边务战事一直接连不断,这就为火器的大量使用提供了战场,而火器也在一次次的与北方蒙古、女真等部族战争,以及后来在沿海抗倭过程中,随战事需要,逐渐改进,逐步完善。到成化年间,明军步兵中使用火器的人数已占到了三分之一,这一长技在当时也颇让明人为之得意。

西方火器技术的引进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明朝重视的外国技术之一。佛郎机、鸟铳、红夷大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佛郎机

最初传入的火器是佛郎机与鸟铳(具体传入时间说法不一),根据林文照、郭永芳的《佛郎机火铳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考》一文中分析,佛郎机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人的舰队来到广东沿海,这让大明朝的地方官首度接触到了佛郎机炮,(依据是《筹海图编》中记载的当时明朝负责广东海道事务的官员顾应祥的观点),但民间接触到佛郎机的时间应还要早于官方。此后,在正德末年、嘉靖初年还有各式鸟铳传入。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中国传统的将军炮或者火铳相比,佛郎机后装、迅速更换的特点显得更加高大上,并且易于安装、移动,射击准确性也优于国产大炮,明人认为是“凶狠无比”的利器。

好在当时的明朝官员没有将佛郎机视为“奇技淫巧”,在与葡萄牙人交战中,明军缴获了多门佛郎机炮并进行了仿制,到嘉靖二年(1523年)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佛郎机炮,材质从铜质到铁质趋于多样化(虽精细化程度不及原装货,但这种仿制行为已经让明朝懂得了洋为中用的重要性)。在当时戚继光蓟北备边、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曾大量装备佛郎机铳。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先进的火器装备,与日军的普通大炮是一见高下,完全压倒了日军铁炮。

时间到了十七世纪初,“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又来到了广东沿海,其携带来的红夷大炮又让明人为之一震。这种前装的滑膛炮,管身长度是佛郎机的数倍,且炮膛粗大,射程更远,威力巨大,得到了明朝军政首脑的赞许,这样政府购买为主(天启年间,为应对与后金的战争,明政府曾专门派员赴澳门购买),积极进行仿制成为当时的主要做法。

不难发现,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上,明朝的皇帝、官员以及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的兵器专家并没有妄自尊大,在及时发现了佛郎机炮、鸟铳、红夷大炮、吕宋炮等火器的优势后,敢于仿制创新,这对古代中国火器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明末清初的辽东军事竞赛

光阴似箭,万历四十六年(1618 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反明开始,原本明朝政府羁縻政策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战火不断。在传统兵器方面,明军和后金军队相差无几,但在第二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武备废弛的明军是三路丧师,损失兵力约四万五千余人,战死将领三百多人,马匹两万八千多匹,枪炮火铳损失两万余支,“坚甲利刃,长枪火器,丧失俱尽,今军士所持弓,皆断背断弦;所持箭,皆无翎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有全无一物”。至此,明朝在辽东战场陷入被动。

问题主要出在人的身上,加之当时的火器种类、质量和数量,还未发展到完全摆脱冷兵器作战的思维,笨重的火炮不易调整,各类火器装填速度慢,难以面对快速的女真骑兵部队。再加之军心涣散,面对败局,明军也是无可奈何。

但武器的优劣还是决定战争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后,明军将大量火器列装应用,并寄希望于西洋大炮身上,各型火炮随军参战,强大的明军在火器装备方面的优势远胜于以骑射为主、擅长野战的建州女真。根据李辅的《全辽志》卷二《兵政志》中对军器量的记载,明末,火器已是明军的第一长技,火炮火器的列装非常普遍,据统计,仅辽东一镇就大约装备有各类轻重火炮3000余门,快枪火铳4000余支。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全辽志节选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全辽志节选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全辽志节选

天启六年(1626年)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依托高大的城防工事和11门红夷大炮,以城护炮,以炮护城,“从城上击,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几日下来,后金攻不能克,努尔哈赤于是下令收兵。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同为辽东三杰之一的孙承宗也曾经针对“敌长弓矢,我利火炮”之物点,创立了车营战法,编撰有《车营叩答合编》,就是用火炮、火枪和战车相结合,步兵以鸟枪、佛朗机在前,三眼枪、火箭在后,骑兵则弓箭、三眼枪连环叠用,火炮纵深支援,根据不同地形分路前进,来扼制后金的骑兵突驰。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些规模浩大的一场场战役中,火器大量出现在冷热兵器格斗的战场上,尤其是红夷大炮的神威给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皇太极就任用投降的明军将领开始仿制出了第一门西洋大炮,《清太宗实录》记载: “天佑助威大将军,天聪五年孟春吉旦造,督造官额附佟养性,监造官游击丁启明、备御祝世荫,铸匠王天相、窦守位,铁匠刘计平”等字,后又陆续监造大小红衣炮四十余门。当时后金的这项铸炮工作,由佟养性来负责督造,并由其担任后来的炮兵部队首领。在这一年的八月份,后金军在围攻大凌河城之战中,佟养性所率的炮营首建奇功。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清太宗实录

此前,我在《 》一文中,曾经讲到,受明军火炮的影响,后金军队开始重视使用火器。皇太极为了掌握这项技术,一方面收编这些汉人军官,另一方面也接收了大量的明军之火器。这其中,如抚顺游击李永芳(1618年投降)、开原千总金玉和(1619年投降)以及孔有德(1633年投降,后封恭顺王)、耿仲明(1633年投降,后封怀顺王)、尚可喜(1634年投降,后封智顺王)等人,都按照明军的旧制,让其统辖原来之众,隶于满洲八旗之内。皇太极又让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带来的葡萄牙炮师培训工匠和炮手,制造出了大批可与明军相抗衡的红衣大炮。此后,又以汉人为主体成立了满洲八旗中一支独立炮兵部队-“乌真超哈”,即重兵的意思。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松锦大战中的明军被八旗汉军的红衣大炮环攻,从而一雪宁远之战惨败的耻辱,取得压倒性胜利,元气大伤的明军,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完全崩溃。到清军入关前,清军的西洋大炮质量已经优于明军,而且数量上也占有较大优势。

火器技术的发展为什么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明朝的火器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和普遍应用,为什么没有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呢?

明朝后期,尤其是自万历年间开始,吏治腐败,党争不断,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大明王朝好似陷入了乌烟瘴气的泥沼。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制约下,明朝的军事管理、指挥、联勤、装备体制欲发失调,如当时辽东经略熊廷弼所言“朝堂议论全不知兵”,朝堂之上的“嘴炮”左右了前线的“火炮”。

首先是帝国的一把手不自信。由于封建体制的局限,这里面,火器的应用就存在较大缺陷。例如,其中有一条,《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朝廷恐其传习者多,不许边方自造”,除非朝廷特批才可以。然而“京库关领者多有不堪”。这说明明朝统治者过于“杞人忧天”,害怕底层人民、周边番夷,要求“不得漏洩法式”。因此,诸边所使用的火器平时是不会发放给他们的,直到临警之时才会发放前线,由于缺乏日常操作演练,导致缺少业务精通之人去掌握运用,没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火器的作用,好东西最后变成了死物。而且,在实战应用中,这些火器的应用与否,还与前线军事主官有直接关系,有的明军将领“非钦旨不敢轻用”火器,就更谈不上正确的指挥与使用了。

这一状况连明人自己都说“往年工部所发出关火器以百万补,曾无一济于用……非车炮之无可用,而实未尽火炮之用也。”

火器技术:挽救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再次是恶劣的言路,使得先进的军事思想屡被扼杀。前面提到皇帝要求“不得漏洩法式”,这一弊端并非没有人发现。早在景泰年间,大臣于谦在他的《建置五团营疏》中,就阐述过军队如何作战,发挥各种冷、热兵器特点及如何搭配使用,他认为“枪炮”应该在日常时期就发放给士兵,平时操练,才能掌握精湛,使火器真正成为长技,可惜他的建议并未被接受。夺门之变后,于谦本人也落得含冤遇害。

而到了崇祯年间,朱由检本想继续振兴宁远之战时的火炮雄风,打算继续购买外国红夷大炮“师夷长技”之时,一帮子“嘴炮”却捧出了“华夷有辨”的古训,反而夜郎自大起来。登州火炮营兵变后,孔有德、耿仲明的火炮部队连人带装备叛降皇太极,彻底拉开了明朝与后金的火器装备水平,也断送了徐光启、孙元化等人利用葡萄牙雇佣军训练建设“火炮武器”军队的理想计划。

这就尴尬了,尾大不掉的努尔哈赤开始指挥女真骑兵在辽东飞来驰去、攻城掠地,强大的明军守着一堆火器装备,却无法发挥其有效制敌之用。等到皇太极的军队打破明朝独擅火器的局面之后,大明王朝的一败涂地就已成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