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釋中庸之道?

文史詩詞說


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釋中庸之道,分別有世俗功利化、正解精確化、實用標準化,這三種解釋方法:

(一)世俗功利化的中庸之道。就是生活、工作、事業中,以搞好團結為名,以不得罪人為目的,以“槍打出頭鳥,棒打欏頭青”、“出頭的椽子先爛”為口頭禪,喜歡做老好人,沒有明確堅定的態度、立場和方法,搞沒有原則的一團和氣,事事和稀泥,處處明哲保身,明面上不圖有功、但求無過,骨子裡面沉藏著自私、精明與算計,往往以封建社會混官場的遊戲規則為指導,時常打擊不同意見、不同利益者。這是一種封建社會官場為人處事之道。

(二)正解精確化的中庸之道。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正解,是針對“道心唯惟,人心危惟,惟精唯一,允執厥中”,所提出的不偏離“道心”,符合民心所向的一種執政態度。與《道德經》中的“崇德而重道”思想相一致。講究但凡執政行事、制定規章制度、落實政策法規,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事物發展規律,提倡自然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個人集體國家利益的一致性。這種精確化的中庸之道,是一種全面的、整體的、發展的、辨證的看待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事物發展規律,以對立與統一,以及相互尊重、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大局觀,對待客觀世界,力爭凡事在看法、態度、立場、行動和結果上的高度一致性、正確性和連貫性。

(三)實用標準化的中庸之道。就是在實際生活、工作、事業當中,堅持一種唯一正確、達成最好的生活態度和方法。這種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就是堅持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堅持客觀、唯物、辨證的歷史與發展相一致的態度、方法,一切從實際、從當下出發,說話、辦事講究有理、有度、有節,把握分寸,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一致,找準結合,促進和推動事物向著良性循,並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即,以正確的信仰、正確的理念、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做正確的事。爭取不犯錯誤和少犯錯誤。是一種為了大局利益、總體角度,採取正確態度和措施的觀點和行為準則。


沃克特爾




謝謝。

扶貧攻堅,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既不急躁蠻幹,也不消極拖延;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弔高胃口,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

這一科學決策,充滿著中庸智慧的哲學思想。



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這個世界雖然並不十全十美,但是我們還得降下到凡塵落腳到地球上來生活吧。中庸之道的思想豐富而透徹。

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有條件,創造不了條件,當然就上不成了。這裡“創造條件”就含有中庸之道。



大凡人們在對一個事物進行決策定奪時,都有上、中、下三種分析判斷。取其上者冒進且承擔危險;取其下時又浪費資源效益差遲。只有取其中,才安全保險。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或曰定勢,就是對中庸之道的美妙詮釋。



君子不枉不菲。君子可辯不可爭。更含有豐富的中庸之道。

欲速不達,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是中庸之道。

不激進,不懈待,不守舊,不失時;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因亊而異,因時制宜。亦是中庸之道必循之核心。



無為而治,有為而作,順天應人;存天理,滅人慾。都是對中庸之道的延伸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順應事物變化而變化,更是中庸之道。



那麼,什麼究競什麼是中庸之道呢。

中庸之道,就是順其自然,敬畏自然;中庸之道,就是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中庸之道,就是和而不同;中庸之道,就是建立世界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核心理唸的基礎。



在中國,中庸之道已經成為國民的主流思維方式;是決策決定處理重大事項的優先選擇;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採用的理事處人的方法。


FangCaoAn


中庸雖為常見於平常人際關係上所持的態度或立場,但實際是修煉修身之至要。中為體,庸為用。中庸講的是體用關係。實際上,“中”相當於《道德經》的“道”,“庸”相當於《道德經》中的“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原文就知道了。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何謂天命?自然之稟賦也,也就是說人一出生,上天便賦予了你這東西。人從一出生,隨著“哇”的一聲,一點靈光進入人體,無此則是白痴之人或早夭之人。何謂“性”?從“心”從“生”,依心而存也,實際上,心是性的寓所,人們常把心性連讀,雖為一體,實則兩意。心開竅於目,“目”道學上稱為“月窟”,其屬性為“火”,卦為“離”,是陽中之陰,火主禮,人的逐欲往往從眼觀看到才會有其它身體反應,故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人的意亂情迷在於不能中正其心(忠),不能誠其心(信)所致。“率”就是遵循,遵循本心就會接近“道”。“教”一字,古為“敎”字,左上“爻”字就是變動不居,就是變化,變化從何而來?從“子”而來,“子”是子時,陽生活子時。子時分為夜子時和活子時,而陽生恰是在活子時;右為“攴”音(pu平聲),小擊的意思,一陽初生,其勢微弱,陰陽相蕩,是謂小擊。修煉之人便會將修煉的真實實踐告訴學人,這是教人真本領,故“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道”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指修煉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煉己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體虛合道,狹義的“道”就是指無極與太極。雖有別,但實則一道。道不可須臾離是指在修煉過程中不可中途離開,並不是一生時時刻刻不間斷都在修煉中。修煉時要不聞不聽不視不智不動,缺一不可,故當慎獨(謹慎獨處)。何謂“君子”?“君”:從“尹”從“口”,坐進此“道”為“尹”,修身之人,謹言慎行,故曰“君子不器”,“器”,古為多口的器皿,引申為喧囂。君子多謹言力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者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喜、怒、哀、樂、憂、思、恐,是謂七情,是心智神思活動,修道要隳肢黜聰、物我兩忘、形若槁木、心如死灰,不僅如此,在初修時,由於抗干擾力差,外界須不能有一點聲響,故須閉關,這也是為什麼“小隱隱於野”的原因。“未發”就是不動,不僅是身體的不動,還包括不能起念,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故《易經》上說:《易》也者,寂然也,無為也。“發而皆中謂之和”,修煉經“太極”這一剎那、一瞬間分出兩儀,此之為“發”,發動、出發了,出發後就會有“匹配陰陽、聚散水火、龍虎交媾、燒煉丹藥”,每個修煉過程都能巧妙地吻合才能稱為“和”,就象射箭每每射中靶心,和合就是“善”,道書上說“和合陰陽,同於大通”,亦如老子所言之“和光同塵”、“上善若水”。能和合陰陽,同於大通,自然是與道合真,故其人亦稱為“真人”。

子思之《中庸》乃自老子傳道於孔子,孔子傳於曾參、曾參傳於子思的修道真言,就連倡導三教合流的呂洞賓、張三丰等儒釋道通才亦有引徵。只是被一些沒什麼修煉的人給註解帶歪了。我就不做過多徵引論述了,就此別過,見諒!



微妙玄通冰激凌


懂得庸常的人世生活的意義,把啥事都做得恰到好處,就能達到與天地合參的境界,就是聖人。這就是中庸之道。

人哪,總不能都跑到山林中去,躲起來做神仙。人間的煙火,也並不就一定把人燻得那麼淺俗。“不離日常形用內,直到先天未畫前”,也是可以有的。

不要瞧不起庸常的吃飯穿衣、走親訪友。其實庸常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離開了那些貌似平淡的小事,人就不能生存。平凡的生活裡,涉及政治概念,體現社會風氣,融貫倫理價值,還蘊含著精神超越的意義。人們要做的,是恰到好處的過日子,這樣就“中”!“中庸”之“中”,即是恰到好處的意思。

所謂恰到好處,即是既不要不及,也不要太過。

比如讚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是說身材恰到好處。“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是說顏色恰到好處。

比如俺要去深圳相親,如果才到廣州就下車,是為“不及”。如果到了香港還沒下車,則是“太過”。這顯然“不中”啊,人家姑娘會罵你神經的。剛剛好在深圳大梅沙海邊下車,就“中”了,然後立馬拉著姑娘的纖纖玉手在海邊飛跑……


“中”,還是要掌握好火候與分寸。牛排近生,血淋淋的,牛排太老,像啃木柴。於我而言,七分熟剛好。中!

“中”,不僅與空間有關,還與時間緊密相連。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此較恰當,也有講究。大熱天穿棉祅固屬有病,在半夜三更高聲喧譁也甚為不妥。我就見過,一醉漢深夜在樓下大展歌喉,結果樓上潑下一盆水來澆他,正中。(不知道是不是洗腳水)當然,潑水的人似乎也有些過分,不中。畢竟,那是一個寒風凜冽的冬夜。

人們的性情稟賦各不相同,人們的生活環境天差地別,現實如此,大家有分歧是正常的,沒法趨於一致是必然的。但如果人們都能控制自己那顆總是有些過分想法的心,不僅有益於身心的健康,還能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比如我們煲湯,把豬大骨、火腿、蓮藕、海帶以及枸杞、薏米、淮山、桂皮、熟地一鍋燉,甚至還可加些瑤柱、蝦仁。好了,盛一碗,嚐嚐,別提了,實在太美味!這種味道,不是鍋中任何一種食材的味道,而是精心搭配的各種材料經過恰當的燉煮後和合而成的新美味。這是由“中”而致“和”。

食物如此,人的社會也如此,各行各業各色人等各得其所,和諧一體,就是美好社會。

社會如此,宇宙天地也是如此,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多麼美好。所以,《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功,令天地各安其所,萬物化育生長。中庸之道大矣哉!


莫安排


打個比方:在紙上畫一條線段,那麼線段上有三個點是特殊的——起點,終點,和中點。中庸之道就是要我們去調和起點和終點,著力點在中點。

聽起來比較不好理解,其實就是要正,做人要正,做事要正,力道不用在中點就會跑偏,甚至翻車。

可以把道學看做起點——最簡單,佛學看做終點——最廣大,而儒學就是中點——最實用。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不滅的聖光


中,指即正好,達到、精準。

庸,指結果,功績。

中庸,指恰到好處,精準達到目的,不偏不倚,效率最大化。

做事時,用最少的消耗達到最想要的目的,如果再減少任何程度的消耗,都達不到目的;再增加任何消耗,都是浪費。

用當時的另一句話解釋〝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在生活的例子:螺絲帽,太大或太小,都不能用,必須正好。

但有很多錯誤的理解。

中庸不是好好先生,不是左右逢源,孔子明確講過〝鄉愿,德之賊也〞,好好先生,是敗壞道德的賊人。

中庸,不是中立。

中庸,不是要普通而庸俗。


轉基因可以吃嗎


太極兩儀圖知道吧,做人做事不能非黑即白,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把握程度,站到中間那龍紋條線上,是最理智的。

中庸,就是保持中間,不要極端,同時要普通化,達到最大的用處。中間是什麼?相比於兩極,中間是最大的。普通是什麼?普通就是大多數,普通就是最重要的,放在人類身上就是人民群眾,放在世界身上就是天道,萬物運轉的趨勢,放在人身上就是天人合一所需的本心,就是本性,真正想做的事,內心真正的、最重要的想法,也就是不被外在所控制,不被情緒影響判斷,把握度和量,不能因為其它的而影響真正的想法,不是無情,而是把激情用在正地方,用在把握程度去做真正想做的事身上。

對待事情也要不偏不倚,非黑即白是絕大部分人的共性,這是不好的,容易被控制,舉例子:好人做一件不光彩的事,別人就會覺得他壞透了,原來做的好事要麼忽略,要麼認為人家是收買人心或者是別有目的;而壞人做了一點點好事,就會有人出來大吹法螺,把它當聖人,把原來的壞事要麼忽略,要麼洗白,什麼形勢所迫,什麼曲線救國,什麼其實沒幹。這就是看待任何事都是非黑即白的人,很容易被洗腦,被玩得死去活來。不能對壞人太好,更不能對好人太壞,把自己的情緒轉化為激情,用在理智的分析他們的所有的所作所為這件事上,不能偏倚,想出最合適的對待方法,這就是中庸。

濫殺無辜的壞人,不能因為扶了個老奶奶過馬路,就免其死罪,最多讓老奶奶謝謝它;一輩子幫助他人的善良的人,不能因為隨地吐了口痰,就送他上法庭,頂多是口頭教育。這雖然看起來誇張,但是在網上的某些人的腦子裡,類似免罪、送法庭這樣扭曲的想法是確實存在的,而且這種人絕對不少。



文刀盤青玄


中:中,宗之義。庸:用,運之意。中是來修飾用的,如何取中,如何得用,這就是中庸之道。

至善則為中,何為至善?多一份則過,少一分則不足,故中庸就是最恰當的用處,中庸之道就是在最恰當的時間,地點,發揮或培養最恰當的用處。

中庸之道的意義:最佳效率,最優配置,最優結果,無痕無跡,合於天地之理。

執中庸之道的難點之一就是知中知善,知物之本末,事之始終,方得其中,方法就是知與行,格事格物格人,否則不是早就是晚,不是過就是不及,不但損己也更會耗人。

執中庸之道做難點之二就是守中。功成而身不退,慕華而不處實,有錢啦,奢糜而驕逸,當官啦,貪婪而驕橫,這樣富貴不久矣,還會不斷跌落到它的反面。


張呵呵2


中庸。一般民眾的感覺,好像說這是玩和稀泥,等於是在中間找平衡。如果這樣解,要麼是誤解,要麼是汙衊。

其實中庸這個詞是一個濃縮,意思是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不要簡單直觀地看世界,而是要帶有某種特定的智慧思維看世界。那種智慧的模式?

智慧不是智商,記憶力可能是天生的,這是智力,可以用智商進行衡量。智慧則是某種精緻的思維方法,或者說叫思維方式,或者說叫思維模型。 如何看天、看人、看世界、看自己,完全用一種更高度的這種思維模式來看世界,用升了級的大腦看世界,這才是智慧。

從這個角度講,中庸的意思,就是要求:面面俱到。

什麼是面面俱到?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嗎?完全以他人為中心嗎?必定需要中心嗎?必定不要中心嗎?《中庸》講:要坦誠的面對自己,要誠,那麼慢慢你自己心中就會確定這個精神上真正對你有幫助的面面俱到的模式,這個就叫做中庸。

別人講的全不對,你自己在心中建立起來的智慧,對你而言才是真的。


黃向軍哲學聊齋


中庸就是要把握好"適度",不過分,也不是不到,就是剛剛好。

用燒開水來比喻吧。

你要燒開水就要燒到100度的溫度,不到100度沒燒開,燒過了就變成熱汽,蒸發了,這個100度就是中庸。

當然,為人處世,比這個複雜多了,很難把握,儘量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