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折中主義、懦夫哲學嗎?

黃應秋


中庸,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的一種重要思想,並非字面上凡事但求折中、平庸,更不是一種懦夫哲學。

宋代儒學代表人物,著名理學家程頤解釋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子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不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論語.庸也》裡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意思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

《中庸.第九章》中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天下國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祿可以放棄,雪白的刀刃可以踐踏而過,中庸卻不容易做到。

先秦時期,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百家爭鳴,文化空前繁榮,秦依靠法家學術代表商鞅、李斯的理念富國強兵,一統天下,卻最終不過二世。之後的西漢以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傳承兩千餘年的儒家思想,引領華夏文明的思想觀念,大浪淘沙,最終被歷史選擇,自有其獨到之處。

儒家思想的核心,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儒家思想核心中庸,其中包含了道家的隨其自然,逍遙隨性;法家的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利他;陰陽家的此消彼長,協調力量。雖然其中不乏封建統治階級用以穩固其政權的愚民思想,但去其糟粕,吸收其中為人處世的精華智慧,仍舊是一筆璀璨的財富,值得深入學習,不可簡簡單單將其當做折中主義,懦夫哲學而擯棄。





抓貓的魚


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中庸,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的一種重要思想,並非字面上凡事但求折中、平庸,更不是一種懦夫哲學。而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中國人常說以天下為己任、講究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儒家思想核心中庸,其中包含了道家的隨其自然,逍遙隨性;法家的富國強兵,以法治國;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利他;陰陽家的此消彼長,協調力量。

雖然其中不乏封建統治階級用以穩固其政權的愚民思想,但去其糟粕,吸收其中為人處世的精華智慧,仍舊是一筆璀璨的財富,值得深入學習,不可簡簡單單將其當做折中主義,懦夫哲學而擯棄。

所以說中庸之道既不是折中主義,也不懦夫哲學,而是講究實事求是的哲學,講究公平正義的哲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華夏保險內江中支


中庸之道,聽來簡單,但要解釋清楚意義,還得多說幾句。

中庸之道這個成語,出自《論語、庸也》,後句為“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原文定義: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沒發生喜怒哀樂是性格為中。發生了喜怒哀樂之事而心中始終平和者就是和,這種心態或處理方式是天下之最好的一種方式。拿今天的話來說,叫處事不驚。

這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被認為是人生的大道。

它根本不是對事件的折衝,更不是懦夫哲學。

它包含的廣義是:正中,正直,不偏不倚。

分別解釋為做人厚道,做事公平。講人來說,就是要選擇了一條好的路,即中間路,就要一直努力走下去,這裡還含有選擇人生道路在裡面。因為,這條路是最好的一條大道。

我綜合理解“中庸之道”的意義是說:一個人要做到公平、公正、正直、平和,在選擇人生的道路時,要選擇中間這條道路並一直走下去。

不知我這解釋是否恰當,歡迎大神們指教。


清水江何光賢


"中庸之道"是形容人性深處最光芒的點、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意思不是折中主義,“和稀泥”,懦夫哲學,而意思是:心臟、社會票決領導頭腦(中)時,以平凡平常心對待(庸)“之道”,當選了帶頭幹,落選的事都忘了、不知道。這就是健康的社會和人體選領導頭腦的平常機制,文明道路。誰知道單位無記名投票的意見隱私、自己腦細胞更新的事?若知道這些事,就是腐敗的社會和被監測、解剖還監測、解剖不清楚的病人死人。

要想理解“中庸之道”,就要明白中華文化、龍的造字規則,否則解釋不清楚。“中庸"的可操作意思不是折中的意思,而是:以交換、票決馬首是瞻的中國龍(五中)文化能用於日用的平凡生活中,豈(庸)有平庸人嗎?“庸"(豈)可棄乎(嗎)?

這一解釋是毋庸置疑的。《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開始的“說明”。 文/劉樹成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處事方法、一種哲學最早出自唐堯,唐堯在將帝位禪讓給虞舜時,對他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什麼意思呢?

人道好徑總是喜好尋找捷徑,常常無法把握好自己的慾望,最終遺禍自身,故而稱人心惟危;“道”恍兮惚兮,不可摸、不可見、不可聞,微小到無窮小可又無處不在,故而稱道心惟微;人心不可測、道心不可察,那怎麼辦呢?惟精惟一、允厥執中。什麼意思呢?

集中自己的精氣神專心致志,找到最為合適的點,持之抱之而不移!這才是儒家說的“中庸之道”。什麼折衷主義、懦夫哲學完全是誤解古人的原義!那麼如何找到這個最為合適的點呢?

辯證法說事物總是由量變到質變,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變質,那麼這個點就是質變時的那個量。拿吃飯來說,你吃飽了就會很舒服,而沒吃飽或者吃撐了都不舒服,這個吃飽時的飯量就是最為合適的點,不過也無不及!這個點是固定的嗎?不是,因人而異,人亦因時而異!萬事萬物變是永恆的,不變是相對的,故而在治身、治家、治國、平天下時不可一成不變。所以《長短經》裡說:三代不同禮,而五霸不同法,何也?蓋因時世異也!

我們雖然知道中庸之道是找到萬事萬物最為恰當的點、這個度,但卻不好把握。方法一是去試,胡適說大膽的假設而小心的去求證,這是是一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科學實驗,這是以人為試驗為錨。二是老子說的,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遵循自然之法則規律謹慎而為如此則無不為,這是以自然規律法則為錨!怎麼理解呢?我們來看看向日葵🌻,因為它喜陽光,故而它的花總是朝向太陽;木棉樹也是一樣故而木棉樹總是能長的比它周圍的樹長的高,也稱它為英雄樹。從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們不能把向日葵和木棉樹種在室內,就如同不能把一個科學家放在政治家的位置上一樣!


綜上,中庸之道給我們提供了理論依據並指明瞭方法,而具體的實證教我們如何去找到這個最為合適的點。若將中庸之道與科學實驗結合起來,那麼人類將無往而不利!


聖哲同學


"中庸之道"是折中主義、懦夫哲學嗎?

我認為"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主持公道,處理問題,講公平正義,講道德法律,不因親情故友而枉法,不因同鄉同學而袒護。

"中庸"是中立,不選邊站,不戴有色眼鏡,不惹事生非,不厚此薄彼,不陽奉陰為。

"中庸之道"既不是折中主義,也不懦夫哲學,而是講究實事求是的哲學,講究公平正義的哲學。


夕陽紅155908541


一見“中庸”就是“折中”,

那麼,見了“中興”,是否也“折中”呢?

見了“中心”,是否也是“折中”呢?

見了“中央”,是否也是“折中”呢!

中“國”的國人,不把老祖宗留下來約“偉大的政治哲學思想”,全弄的一點不剩的歪,是不會罷休的!

不只將“中庸”偏解,還來個“中庸之道”,什麼“論語之道”,是否也來個“尚書之道”,“詩之道”,“左傳之道”,“戰國策之道”呢?以此來顯示“作者”有水準,有深度乎?


哲學卜耐夫


中庸之道其實和西方哲學中提到的自由、公平、正義本質上區別不大,都是人生的哲學。都強調無論什麼事,必須強調一個合適的度。畢竟絕對的自由就是少數人的獨裁了。度合適了是公平,稍過或不及都達不到最大的公平。

這其實反映了我們目前很多人對中國哲學、文化的偏見,主張全盤西化,認為凡是中國的都是落後的。其實拿一、兩千年之前的思想,無論東西都是不合時代的。畢竟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所以,中國哲學中合理的部分應該得到正確的解讀,發揚,解讀成懦夫哲學就是完全不懂中庸的表現。

其實即便是把中庸最為畢生追求的目標也不一定能達到,好多仁人志士甚至為了達到中庸而獻出了生命。中庸不是妥協,反而是真真計較的追求,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1江上輕風1


“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中的傳統哲學思想。與西方文化的“折中主義”懦夫哲學完全是倆個概念。

“中庸之道”是指在一切事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存在著相反、矛盾的倆個方面。例如向好的方面或向壞的方面發展、演變。向積極的方向或消極的方向發展、轉變等等。這就要求人們在處理不同事物、矛盾過程中,把握最佳時機或最佳尺度來把控事物的發展、演變。使事物向好的、有利旳方向發展、演變。把不利因素變為有利因素。有如當年的“優選法”就是這一哲學思想用數學的表達。“中庸之道”與“折中主義”的根本區別是;“中庸之道”對處理任何事物是採取積極作為的指導思維。而“折中主義”懦夫哲學則是消極的、機械的、不作為的。





閒雲野野48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情緒喜怒哀樂會影響我們的決定,當我們沒有情緒(佛學的覺者)的時候,那個時段我們內心是平和的。而那個平和就是中,就是最真實的自己,那個時段就是你的“道”之所在。你的靈覺之性的狀態,就是中。

天地生萬物,眾生皆平等。所以我們要謙虛,這就是平庸。

中庸或者說孔子的整個思想,就是做謙虛的自己。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風雨雷電,風不能做雨的工作,雷不能做電的工作,因為我們不同,所以世界才多姿多彩。

我不知道為何會出現,不偏不倚唯之中這個解釋,但是如果照這個解釋,整個論語,中庸很多思想解釋根本是牽強解釋。

做謙虛的自己,是懦夫嗎?那是一種大智慧,大勇大任的智慧,是人最終的聖人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