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南京政權覆滅

1948年末至1949年初,第二次國共內戰經過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中華民國國軍的精銳重兵集團大部分被消滅,中國人民解放軍則大為增強,控制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渡江作戰的軍事準備。

自1948年秋以來,國民政府軍事上失利加上經濟上幣制改革失敗。12月27日,南京公教人員眷屬連日緊急疏散。1949年1月21日上午10時許,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召集在南京黨政軍高級人員百餘人,在其官邸舉行緊急會議。蔣宣佈下野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1月22日,提出與中共方面進行和平談判,但蔣仍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份掌握軍政大權,整頓軍隊、冀望依靠長江防線劃江而治。並籌劃將主要機關和重要物資撤至粵、閩、臺等地,預備將國庫儲備運往臺灣。

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向所屬各部發布“京滬杭戰役預備命令”。2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電示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3月中旬或下旬,應準備佔領浦口及炮擊南京。3月25日,“炮轟安慶”。

3月28日,桂系軍隊自動撤出安慶,“集中九江,窺伺南昌”;安慶國軍獨力撐持,“甚為危急”。同日,國軍海軍封鎖長江安慶江面。

至4月中,解放軍消滅了長江北岸的多數國軍據點,只有浦口、裕溪口、安慶還有國軍據守。

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今北京)進行“北平和平談判”。4月13日,張治中由北平電李宗仁與何應欽,謂周恩來於今日面交“國內和平協定”一件,“內分八條,二十四款”。張治中又上蔣介石一電報,謂到北平後,中國共產黨言論態度,意在逼降,並勸蔣“毅然放下一切”。4月15日,國共談判代表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商定於4月20日簽字。4月20日,行政院院長何應欽對中國共產黨所提八條二十四款,斷然予以拒絕。[6]:186李宗仁、何應欽電告北平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張治中拒絕簽字,和談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向人民解放軍下達了渡江作戰命令。

歷史上的今天,南京政權覆滅

渡江戰役勝利紀念碑碑

南京戰役

渡江戰役中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所屬第35軍是惟一部署在長江北岸於南京正面的軍,22日對浦口地區發起攻擊。22日晚,第35軍先頭部隊103師偵察連進入南京。此前不久,代總統李宗仁跑回桂林“休息”,中華民國政府要員乘坐飛機離開南京,中華民國政府中下層官員也慌忙撤離,22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撤離首都南京遷往廣州。23日晚,第35軍開始渡江,未經激烈戰鬥就於次日佔領南京。24日凌晨,104師312團3營9連佔領總統府(亦有2營率先攻佔的說法)24日晨,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新聞,宣佈國民政府“已於昨日宣告滅亡”。南京市人民政府後來將4月23日定為“南京解放紀念日。

歷史上的今天,南京政權覆滅

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