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慢慢看知否…………這部戲講的是,從盛家那點事兒到顧家那點事兒。

其實知否的小說是個架空的朝代,然而拍知否的時候不讓架空(現在又說不能代入真實朝代必須架空了)。想想挺有意思,琅琊榜播出的時候說不讓拍架空了,知否播出的時候又說要搞架空了。還好都沒耽誤播出。

為了把知否完美融入一個朝代,正午選擇了北宋(恰好拍完知否就要拍另一部北宋劇,正好連著做一個朝代設計就行了)。單就展示古代風貌來說,這部宅鬥種田戲的古風古韻還是相當有意思的。

看得出來正午是真下了功夫。衣食住行都相當的具有北宋風貌,街道的佈置參考了清明上河圖。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街道

一眾衣食器皿,屋宇瓦舍也都是北宋風光。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馬車房舍

小顧二年少時就很眼熱各州輿圖,更是暢談燕雲十六州。王大娘子在後宅和女眷聊天,也會用高粱河做話題。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嗯……


其實大家都知道,宋朝永遠沒能拿回燕雲十六州,高粱河打了大敗仗,沒多久直接就靖康之變。一想到這兒就覺得——這裡的人整天爭鬥個什麼勁啊,過不了多久,這種吵吵鬧鬧的日子都是奢望了。

當然,電視劇雖然設定了歷史背景,卻也還得對背景進行虛擬化,實在是因為……它展示的故事也沒法說是北宋年代的故事

政治背景

知否看起來是要涉及三朝皇家背景,應該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用各種耳熟能詳的史事來暗示原型,但是又在各種完全不符合史情的情節中告訴觀眾,這統統都是假的,你們不要太真情實感了。

首先仁宗,仁宗無子,嗣子趙宗實,繼位後是宋英宗。

在大臣們哭求仁宗立嗣上非常還原歷史,甚至還對仁宗待茶不至的典故做了很好的註腳。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這個典故用得好


但是仁宗一朝君臣和諧,英宗繼位也是平穩交接,萬萬沒有出現劇中三王爭儲,二王相鬥乃至宮變的兇險事情。

所以這些情節全都是為了故事的戲劇性添加的,或者說仁宗的背景也只是為了故事有個朝代背景塞進去的。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其實仁宗退位很平穩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隨便截的


繼位的皇帝叫趙宗全(應該也是暗指宋英宗趙宗實),在權力更迭中,新舊兩派官員針對禮儀制度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鬥爭。

這應該是借指宋英宗時期的濮議事件。英宗的生父趙允讓封號為濮王,大臣們圍繞著英宗對濮王的稱呼,應該叫皇伯還是叫皇考的問題展開了爭執,因為涉及禮法,也涉及權力,很是鬧騰了一番,耗時18個月,加上前前後後各種問題,英宗在位五年,基本就耗在這麼一件事上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英宗聲名並不好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為了模糊,叫他辛迪……新帝

宋英宗的濮議事件,後世的結論並不好,主要鬧來鬧去挺沒意思,而且仁宗皇帝那麼好,英宗……英宗幹了什麼事兒啊說起來就剩個濮議。明朝嘉靖以嗣子繼位,繼位後不久,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禮儀事件,全程圍繞著生父的稱呼做文章。封建時代的禮儀制度到明朝時已經非常成熟完善了,君臣相爭,耗時三年,嘉靖甚至在左順門動用了廷杖,仗死十六人,牽連無數官員,最終的結果也是不上不下的相對圓滿,由此導致了嘉靖一朝幾十年的君臣較量。不過也許是留下了完整的備案,到了清朝,類似的小宗入大宗事件也有了很完善的參考方式。主要是嘉靖活得太久,想不通他整天磕那種鉛汞丹藥的,咋能活辣麼久。

知否電視劇參考了濮議事件,並將之劃為曹太后為首的舊黨,和主角們站隊的新黨之間的政治鬥爭。然而曹太后簡直被扣成了反派,可能製作方也不太忍心吧,所以結尾又給扭回來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曹太后其實人很好,然後宋英宗對她並不好


但是濮議之爭,涉及很深的禮法,也是封建時代的統治基礎,在這種深厚的歷史背景中,實在很難說主角團們就是正確的啊

尤其齊衡為首的禮儀派,進告時的諫言乃是歐陽修司馬光等人留下的名章,這讓觀眾……也真不好代入主角團啊。

而且歷史上曹太后還政做的非常利落,為此賢名遠播,這裡卻成了個戀棧權勢還屢屢在小節上和主角們過不去的老太太。

尤其到六十集左右,主角團一派的臣子們,每每因為私德或家宅被御史彈劾,而主角們對此的態度彷彿是自己受罰全是被人構陷。不知道接下來的劇情是不是會進展到解散御史臺,與此和神宗變法時,王安石清洗御史臺相呼應了。

再有就是對一些時代人物和官階的問題

比如盛家學堂裡議論文章時,舉的例子,是蘇洵的六國論,之後在許多場景,也有討論蘇軾文章的情節,盛家老爺還稱讚蘇家一門三傑。顯然這時蘇家父子已經以文采揚世了。可是故事背景中,仁宗對過繼還在斟酌,蘇家父子按時間推論還未科考。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蘇洵寫六國論,主要是為了討論賄遼的問題,即是否需要年年給遼國歲幣

在稱呼上面,宋朝管皇帝叫官家,這個沒問題,但是宋朝應該管皇后叫聖人,管公主叫帝姬。這些稱呼卻統統不對。

再看朝堂這官袍,烏紗,笏板,都沒有問題但是盛竑的官職是承直郎,這個官職是宋徽宗時期創立的,但知否的歷史背景離宋徽宗還早,這個官職也不對。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就算假設當時的背景有承直郎,可是品級也不對。承直郎盛竑在地方做官,是通判,應該是從五品。他升京官,做的承直郎,算是正六品。後來綠袍換了緋袍,王大娘子說他是朝奉大夫,那就是正五品。北宋堪磨三年一期,這個官場升降實在是奇怪。

科舉

從北宋開始,確立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科舉氛圍。但是北宋的科舉制度還沒有到明清那麼完善且成熟,更兼北宋經濟發達文化昌明,所以授官還保持著察舉徵辟蒙蔭等舊習,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家裡有錢,有地位,有名聲,有文化,只要佔其中之一,就很容易做官。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春季的榜應該叫杏榜

宋朝三大弊端,冗兵,冗官,冗制。就是這麼來的。北宋的官職太多太多了,當官的途徑也太多太多了。甚至當時的科舉還規定了,若有考生連考十幾次都沒中的,就可以得個官職。甚至還有很多舉薦或者自薦的特奏名,蘇軾雖然是科舉做了進士,又返鄉守孝,真正出仕是英宗徵辟,走的其實也不能說是科舉的路子了。返鄉總之宋朝不光錄取率相當高,還有許許多多的當官途徑。宋朝的風氣和明清截然不同,並不能用明清的觀點代入。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商戶子弟禁止科舉,是明清才有的政策,宋朝完全不禁商戶科舉。像劇中那種,因為家裡是商戶,哪怕萬貫家財都要被個小秀才欺負的情況,是絕對,絕對絕對不可能的!!男主的母家也不會因為想改換門庭就只有嫁女的途徑啊。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朝對商人態度沒有明清那麼歧視,畢竟宋朝土地有限,稅收大頭都是商業

所以知否劇中那種看中科舉名次的氛圍,並不合乎時代,一干富貴少爺考試沒成功,完全沒必要沮喪啊,北宋當官如果是為了做事的,大可不必像明清那種只能用科舉做敲門磚,因為途徑實在太多太多了。如果你想用考試來證明自我,北宋也有針對官員的考試,比如鎖廳試,或者候遷試,考好了要麼更有名,要麼能升遷。反正北宋官職駁雜,一個人身上套四五個官職和差遣的太多了。齊衡未能考中垂頭喪氣,盛老三未中被生母妹妹責罵,甚至顧廷燁未中後,自我認知都大受打擊,也實在不像是北宋少爺們的做派,更像是明清背景下成熟科舉制的社會氛圍。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有人歡喜有人愁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化用了柳永典故,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仁宗不喜,說讓他淺斟低唱吧,何用浮名。


不過電視劇對於宋朝的科舉還是做了一番研究,明清時錄進士在秋天,所以有折桂之意,宋時錄進士是在初春,所以在劇中設計了明蘭提醒哥哥們小心春寒,還有製作護膝的情節。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小公爺為收到心上人送的護膝高興


還有宋朝時開始流行的榜下捉婿也很有意思的,以前少在電視劇中見過,這裡也演了出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朝的榜下捉婿,也可看出通婚並無官商壁壘


勳貴武將與文官

宋朝是個很獨特的朝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享有無上的特權,那些宗室,外戚,勳貴,武將,跟文官清流一比,通通都是渣渣!!

而且文官為了顯示自己的清貴,對外戚宗室勳貴武將嚴防死守,尤其對於那些有爵位的貴胄,動不動要彈劾一把顯示自己的剛正不阿,更因為警惕唐時駙馬權位過重,雖然還沒有到明清那麼封閉,但是宋朝時,皇家的公主們擇婿也只限於有限的範圍內。

而知否裡,女主的家族,從各種簡介中可以看出來應該是相當的清貴,祖父是探花出身,父親是清流文官,嫡母家族也是書香世家。在北宋的社會背景中,這樣的家族,要結親,也只會在清貴士大夫中聯姻。至於劇中那些什麼公侯伯子男的女婿人選,對於清流來說簡直是想都不會想的,太掉價,太跌份兒,太丟面兒了!!向來都只有文官罵勳貴的份兒,哪有他們還嘴的餘地。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在劇中,男二齊衡的母親是郡主,父親是國公。這種身份,也只能在自己的圈子裡聯姻了。按盛家的家世,應該是盛家鄙夷齊衡這種勳貴家族才對,哪裡輪得到勳貴看不上文官了。

而顧廷燁,作為一個武將,囂張得也太不宋朝了,狄青功勳標榜,還不是得夾著尾巴做人,最後更是被文官逼得鬱鬱而終。畢竟宋朝的好男兒,也就只有那東華門外的唱名者才堪配。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齊衡與顧廷燁,一個勳貴一個武將,在北宋都是被清流疏遠的


女子地位

宋朝市場繁榮,經濟發達,我們現代人熟悉的各種外賣或者分期付款的業務在北宋早就開展得轟轟烈烈。女子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變化,最典型的就是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首先,高門富戶的女眷,得益於強大的生產力和服務體系,可以足不出戶的管理產業。與此同時,富貴人家庭院深深,管家理事越來越講究,有了各種內外區分的秩序。

而小門小戶的女眷,得益於繁榮的市場經濟和城市化發展,拋頭露面的做生意已經是常態了,官府允許女子單獨立戶,還給予稅賦的優惠。時人習以為常,從不會去討論出門算不算女德。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此景可入畫


女子地位真正開始降低是因為戰爭和屈辱,靖康之變時,宋室南遷,為了求得金人的退兵,朝廷或被迫或主動的送出了大筆的金銀和大批的婦女,包括許多貴族女眷和皇家的嬪妃公主。這些女眷在金國的洗衣院過著生不如死的歲月。我們都知道,二戰後,法國逃亡的男人回國,第一件事不是反省自己棄地逃亡,而是把淪陷區的婦女拉去遊街羞辱。宋朝的男人們,不去反省自己喪權辱國,送女苟合。卻加倍嚴苛的約束婦女,程朱理學的誕生,為這些言論提供了土壤,到了明清,面對婦女的束縛越來越多,統統冠以理教的名頭,女子地位從此一落千丈。

知否因為是架空小說,所以很多規則都是作者擇取的,而正午為了發展劇情,或者引入宋朝的背景,很多風氣又比較大方,比如男女同席,男女同遊,和市井中的女子出行。這些也只能混淆一氣胡亂看過去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但至少,在宋朝,尤其是北宋,對婦女的約束還不至於像劇中闡述的那麼憋屈。不過古來男尊女卑,知否能為女子苦楚發聲,讓人明白女性的不易,也可稱道了。

嫡庶與妻妾

有妻妾,才有嫡庶。中國作為一夫一妻允許多妾的國家,社會道德和禮法管教,都對此進行了嚴格的劃分。但是劃分這些,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社會穩定和封建統治,並不是說顛撲不破,很多時候,為了維護穩定和統治,做出不同的決策也是很正常的。

盛家曾經有一場學堂的嫡庶辯論,有意思就有意思在,每個人的說法都是合乎自己或者自己階層的利益,有幾個沒有想明白的,也並沒有脫出利益和階層看待這個問題。明蘭最終是迴避了問題,一貫的藏拙,不肯表露心思,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但論到最後,這個議題也沒有什麼結論。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但所謂的嫡庶,對於古人來說有時候也是很靈活的,並不像劇中反映的那麼的……顛撲不破。

在宋朝,因為文化昌明,蓄奴是逐漸廢止的。家中的下人雖然仍舊自稱奴婢,但全是正經的僱傭關係,甚至連妾室也大多是有時限的“合同工” ,劇中以女使來稱呼女僕,是合乎宋朝風氣的。唐宋對於下人的區別對待,大概就類似畜產與人的差距。像明蘭親孃這種,僅僅是為了換取老人醫療費的妾室,大可立下時限,到期走人。而在宋朝的昌明社會中,這樣在大戶人家做過幾年妾,開闊了眼界的女子,不但不愁嫁,反而還相對搶手。

像劇中這樣,一聲令下打死個奴僕跟白死似的,在北宋可不是正經事。宋律規定了,故意殺死奴婢的要流放三千里,算是充分體現了北宋的高度文明瞭。結果劇裡奴婢動不動就死的死,傷的傷,大街上都議論紛紛了,主子還是啥事也沒有,不光是郡主這種勳貴家庭,連康姨媽那種一般的門戶也是如此,實在是不合理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那麼是不是說明在宋朝做妾室的女子不會受磋磨呢,當然也是否定的。不能因為北宋有昌明的一面,就絕對的將當時的妻妾關係想當然的理解為和睦,主母對於妾室,依舊是有著絕對的權力的。有名的《妾薄命》長詩,就出自宋朝,說的是一位王氏女,因家貧為妾,遭主母妒忌,趁丈夫外出,遣使女將人綁入山谷,王氏大難不死,自傷身世,作詩闡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年罹家禍,眾口生嫌疑。主君不及察,逐妾江之崎。昔嘗致幽調,酣歡頗見奇。今忽厲顏色,中道成睽離。群寵好肉食,妾獨甘苦薺。群寵好羅綺,妾獨披素絲。群寵好外交,妾獨嚴門楣。人情惡異己,璠璵摘瑕疵。主君豈不明,妾心洞無欺。彼忍弄杯毒,危機轉斯須。不解覆杯情,謂我爭妍媸。捐棄長三年,剖心無所施。呼天天不言,呼地地不知。獨呼父與母,何用生我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可憐薄命女


到六十集左右,幾個高門家裡的妻妾爭鬥,甚至影響到了朝局。

康姨母便是個典型的……苛責妾室和庶子女的主母。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做人莫做婦人身,百年喜樂由他人


女子嫁娶

北宋時,女子婚配常常不看門第,只看嫁妝。曾經有兩位宰輔高官,爭相想娶一位寡婦,為此大打出手。程頤就毫不客氣地指出,兩位宰相爭娶一妻,無非“為其有十萬囊橐故也”。蓋因其有錢也。

所以像是盛家大房的淑蘭,那樣溫婉又多金的女子,並不至於像劇中所述那麼難以高嫁,事實上宋朝對於女子再嫁是很鼓勵的,歐陽修的兒子早逝,兒媳孝期之後沒有再嫁,歐陽修就被一干朝臣藉此攻訐,雖說是個政治事件,但也能體現出北宋對婦女的厚待。

而男子做官也因為相對途徑較多,所以婚配時也常常以才華為考究方向,不計門第。故而榜下捉婿才會在北宋大行其道。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擲地有聲


雖然在歷史和政治背景中總是出現各種紕漏,但是知否在很多場景上,對於北宋的風貌還原做得非常好。

文化休閒

茶道

多少年了,我們永遠在電視劇裡看到古人喝炒製茶。電影《赤壁》裡,三國時期的小喬給曹操烹茶,用的都是炒制的茶葉。但是炒茶,是從明朝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人民都不是這麼喝茶的。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當年看赤壁,覺得這裡超級傻逼,東漢哪有這種茶道?


以往,我就在《唐明皇》這種大戲裡看過完整又正確的唐朝茶道,萬萬沒想到,知否裡面的對於宋朝的茶藝倒是做出了一番解讀。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厲害厲害



知否裡面關於如何做茶,是專門有教習展示的。如蘭和墨蘭在學習茶藝時都曾迷惑,王大娘子一邊跟女兒聊天一邊就隨手做出了一盞茶。而林小娘雖然理論說的頭頭是道,偏偏完全不會做茶。也算是從側面體現了王大娘和林小娘的門第背景之雲泥之別了。也難怪愛慕虛榮的林小娘哪怕做妾也非要嫁入盛家呢。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王大娘看似粗糙,卻有著良好的貴族修養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林小娘看似嬌寵,其實對貴族修習的技藝只有嘴上功夫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可憐墨蘭被林小娘的教育耽誤了,但基本功倒是從家學裡練出來了


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日劇裡的茶道常見品,全是中國傳過去的,大家新鮮是因為已經隨著工藝進化淘汰了


後世的茶葉工藝不同,烹茶的技藝也會變化,如今國人泡茶早不用茶筅,但日本的茶道中還保留著這些工具。

同時,劇裡面喝茶的時候,用的都是大茶盞,絕不會出現蓋碗茶這種破時代的茶具。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喝酒也有不同的器皿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這裡的宴會模式是仿“流水曲觴”,只是並沒有應彩,平常吃喝。所以就不列出來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吃吃喝喝,不做詩


除了茶道,劇中還有教導焚香,插花的戲碼

插花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插花是宋代大戶女子最喜愛的娛樂項目之一,中孔嬤嬤教導三位姑娘,“插花不但講究造型意境,還要注意色彩搭配,濃淡相宜”、“花藝講究外師造化,內發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還能說出幾番哲理來,那便是化境了。”

焚香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如蘭學習時忘了放隔香片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孔嬤嬤教授盛家三姐妹如何讓指甲蓋大小的沉香燃燒兩個時辰,香味經久不散。宋代,作為中國香文化發展的最鼎盛時期,“焚香”逐漸成為社會各階層都能參與其中的生活風尚。

掛畫

明蘭有一副亡母留下的畫,是李娘子鎮守娘子關。這便是掛畫了。此法流傳至現世。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朝時興的,是後世常見的

明蘭管家時墨蘭送的舐犢情深圖

宋人吳自牧在其筆記《夢粱錄》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

“掛畫”最早是指掛於茶會座位旁的關於茶的相關畫作,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卷軸為主。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鑑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 張訓禮 《圍爐博古圖》

齊衡在母親生日這天,將很多美人圖放於走馬宮燈上哄母親開心,也是掛畫的一種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這四般閒事也算是說明了宋代人民文娛生活的豐富多彩,反映出當時百姓生活的富庶與安逸。

馬球

沒想到能在知否裡看到宋時的馬球,很多人受影視劇影響,以為馬球只在唐朝流行,其實漢魏時期,馬球就已在名流上層流行開來。曹植曾有詩云:“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唐代,馬球運動成了皇室貴族間風行的一項活動。而在宋代,馬球更是被奉為精英運動大力推廣,當時宋徽宗特別喜歡馬球,組建了宮廷女子馬球隊,而隊長就是徽宗的貴妃崔修儀,隊員都是徽宗親自挑選並訓練的,裝飾也是非常豪華。徽宗甚至寫詩稱讚:“控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帶競風流。盈盈巧學男兒拜,唯喜長贏第一籌。”

捶丸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高爾夫


捶丸,顧名思義,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國古代漢族球戲之一。關於捶丸活動的最早記述,見於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為“寧志齋”的人編寫的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丸經》。裡面記載“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

這是一種類似現代高爾夫球的運動,演化自唐朝的步打球。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看這幅劇照的左下角,就有大人帶著孩子打捶丸。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而按照《丸經》的記述,中國捶丸的競賽規則早在1282年就已經成立,時間比英國的高爾夫球競賽規則的確定時間早472年,現代高爾夫球的規則最早於公元1754年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高爾夫球友會制定。因此有部分史學家認為,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由中國傳入歐洲,並逐步演變為高爾夫運動。

錯認水

是宋朝時的一種極清冽的酒,屬於金華酒的一種。《隨園食單》中說:“金華酒,有紹興之清,無其澀;有女貞之甜,無其俗。”

宋時釀酒技術還未及後世發達,酒液都發濁,是為濁酒。但錯認水的酒液卻很清冽,所以被稱為錯認水。不過之所以清冽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酒精含量很低,屬於低度酒,適合女子飲用。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據說明代宋詡父子撰寫的《竹嶼山房雜部》裡就有記載了錯認水的釀造方法:用多種曲酵與蓼草並用,再以櫪柴灰澄清降酸而成。不過目前這種特殊的釀酒工藝已經失傳。清周亮工《書影》卷四:“(高主政)餽餘一經酒,淡而有致,與羅家錯認水無少異。”

明蘭在盛家管家時,晚上常常喝的冷酒,就是錯認水。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可能李清照晚上也愛喝酒,這就是她濃睡不消殘酒的原因吧。


襻膊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百馬圖中馬伕》中寫到“宋人記廚娘事,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用銀索襻膊進行烹飪。”宋代人所穿的衣服袖子非常寬大,雖然漂亮卻不適合勞作,所以襻膊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其實小公爺本來就是窄袖,不用也可以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百馬圖中馬伕》中寫到“宋人記廚娘事,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用銀索襻膊進行烹飪。”宋代人所穿的衣服袖子非常寬大,雖然漂亮卻不適合勞作,所以襻膊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

投壺

明蘭和顧廷因投壺結緣。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遊戲,也是一種禮儀。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醉翁亭記》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壺。到了宋代,投壺因司馬光的一番言論而變得更有深意:“既不過分,又非不及,這才可以中,正如我們為官,既不偏激,又非流散,才是正道”,所謂正道,做人的根本。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推棗磨

一款遊戲,明蘭在盛家的時候和祖母玩過,在顧家的時候和蓉姐兒也玩過。這種遊戲以棗子和牙籤組合的平衡遊戲。玩的時候用棗核支撐竹籤,竹籤兩頭各安紅棗一顆,推動竹籤開始旋轉,比賽誰的棗磨旋轉的時間更長。明蘭和蓉姐兒玩的時候,一顆棗核上最多推了四顆棗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秋庭戲嬰圖


紅男綠女

近年來很多影視劇的嫁娶都不侷限於紅蓋頭了,時常能見到新娘子以扇遮面行卻扇之禮的。但也基本上都給新娘子穿紅裳。難得在知否裡給新娘子穿了綠裙裝。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紅男綠女


樊樓

宋朝的樊樓天下知名,為東京七十二家酒樓之首。相傳樊樓本名礬樓,店主人家裡有礦,原本此處是賣白礬的,後來改作了酒樓。酒樓做的非常大氣。樊樓由東、西、南、北、中五座樓宇組成。灰瓦青磚,雕樑畫棟,陳設富麗堂皇,古樸典雅。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樊樓最先推出了鐵鍋炒菜


此外,還有很多很有北宋風格的服飾,室內設計,行文話語的風格。篇幅有限,實在不能一一列舉了。

所以要說這部戲在還原北宋風氣,實在是紕漏處太多太多,但各種細節都無不顯示,劇組就是在給我們展示北宋的物華天寶。

考慮到本來知否就是個架空戲,要把小說情節揉入到真實時代中,必須要有這樣那樣的修改和一些不合實情的偏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恰好正午拍完了知否就轉開了另一部北宋背景的戲《孤城閉》,所以也可能算是一種預習吧。

…………其實我應該也有很多錯誤吧,大部分都是印象裡的北宋,可能也不準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七寶擂茶……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七寶擂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