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慢慢看知否…………这部戏讲的是,从盛家那点事儿到顾家那点事儿。

其实知否的小说是个架空的朝代,然而拍知否的时候不让架空(现在又说不能代入真实朝代必须架空了)。想想挺有意思,琅琊榜播出的时候说不让拍架空了,知否播出的时候又说要搞架空了。还好都没耽误播出。

为了把知否完美融入一个朝代,正午选择了北宋(恰好拍完知否就要拍另一部北宋剧,正好连着做一个朝代设计就行了)。单就展示古代风貌来说,这部宅斗种田戏的古风古韵还是相当有意思的。

看得出来正午是真下了功夫。衣食住行都相当的具有北宋风貌,街道的布置参考了清明上河图。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街道

一众衣食器皿,屋宇瓦舍也都是北宋风光。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马车房舍

小顾二年少时就很眼热各州舆图,更是畅谈燕云十六州。王大娘子在后宅和女眷聊天,也会用高粱河做话题。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嗯……


其实大家都知道,宋朝永远没能拿回燕云十六州,高粱河打了大败仗,没多久直接就靖康之变。一想到这儿就觉得——这里的人整天争斗个什么劲啊,过不了多久,这种吵吵闹闹的日子都是奢望了。

当然,电视剧虽然设定了历史背景,却也还得对背景进行虚拟化,实在是因为……它展示的故事也没法说是北宋年代的故事

政治背景

知否看起来是要涉及三朝皇家背景,应该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用各种耳熟能详的史事来暗示原型,但是又在各种完全不符合史情的情节中告诉观众,这统统都是假的,你们不要太真情实感了。

首先仁宗,仁宗无子,嗣子赵宗实,继位后是宋英宗。

在大臣们哭求仁宗立嗣上非常还原历史,甚至还对仁宗待茶不至的典故做了很好的注脚。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这个典故用得好


但是仁宗一朝君臣和谐,英宗继位也是平稳交接,万万没有出现剧中三王争储,二王相斗乃至宫变的凶险事情。

所以这些情节全都是为了故事的戏剧性添加的,或者说仁宗的背景也只是为了故事有个朝代背景塞进去的。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其实仁宗退位很平稳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随便截的


继位的皇帝叫赵宗全(应该也是暗指宋英宗赵宗实),在权力更迭中,新旧两派官员针对礼仪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这应该是借指宋英宗时期的濮议事件。英宗的生父赵允让封号为濮王,大臣们围绕着英宗对濮王的称呼,应该叫皇伯还是叫皇考的问题展开了争执,因为涉及礼法,也涉及权力,很是闹腾了一番,耗时18个月,加上前前后后各种问题,英宗在位五年,基本就耗在这么一件事上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英宗声名并不好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为了模糊,叫他辛迪……新帝

宋英宗的濮议事件,后世的结论并不好,主要闹来闹去挺没意思,而且仁宗皇帝那么好,英宗……英宗干了什么事儿啊说起来就剩个濮议。明朝嘉靖以嗣子继位,继位后不久,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礼仪事件,全程围绕着生父的称呼做文章。封建时代的礼仪制度到明朝时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君臣相争,耗时三年,嘉靖甚至在左顺门动用了廷杖,仗死十六人,牵连无数官员,最终的结果也是不上不下的相对圆满,由此导致了嘉靖一朝几十年的君臣较量。不过也许是留下了完整的备案,到了清朝,类似的小宗入大宗事件也有了很完善的参考方式。主要是嘉靖活得太久,想不通他整天磕那种铅汞丹药的,咋能活辣么久。

知否电视剧参考了濮议事件,并将之划为曹太后为首的旧党,和主角们站队的新党之间的政治斗争。然而曹太后简直被扣成了反派,可能制作方也不太忍心吧,所以结尾又给扭回来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曹太后其实人很好,然后宋英宗对她并不好


但是濮议之争,涉及很深的礼法,也是封建时代的统治基础,在这种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实在很难说主角团们就是正确的啊

尤其齐衡为首的礼仪派,进告时的谏言乃是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留下的名章,这让观众……也真不好代入主角团啊。

而且历史上曹太后还政做的非常利落,为此贤名远播,这里却成了个恋栈权势还屡屡在小节上和主角们过不去的老太太。

尤其到六十集左右,主角团一派的臣子们,每每因为私德或家宅被御史弹劾,而主角们对此的态度仿佛是自己受罚全是被人构陷。不知道接下来的剧情是不是会进展到解散御史台,与此和神宗变法时,王安石清洗御史台相呼应了。

再有就是对一些时代人物和官阶的问题

比如盛家学堂里议论文章时,举的例子,是苏洵的六国论,之后在许多场景,也有讨论苏轼文章的情节,盛家老爷还称赞苏家一门三杰。显然这时苏家父子已经以文采扬世了。可是故事背景中,仁宗对过继还在斟酌,苏家父子按时间推论还未科考。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苏洵写六国论,主要是为了讨论贿辽的问题,即是否需要年年给辽国岁币

在称呼上面,宋朝管皇帝叫官家,这个没问题,但是宋朝应该管皇后叫圣人,管公主叫帝姬。这些称呼却统统不对。

再看朝堂这官袍,乌纱,笏板,都没有问题但是盛竑的官职是承直郎,这个官职是宋徽宗时期创立的,但知否的历史背景离宋徽宗还早,这个官职也不对。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就算假设当时的背景有承直郎,可是品级也不对。承直郎盛竑在地方做官,是通判,应该是从五品。他升京官,做的承直郎,算是正六品。后来绿袍换了绯袍,王大娘子说他是朝奉大夫,那就是正五品。北宋堪磨三年一期,这个官场升降实在是奇怪。

科举

从北宋开始,确立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氛围。但是北宋的科举制度还没有到明清那么完善且成熟,更兼北宋经济发达文化昌明,所以授官还保持着察举征辟蒙荫等旧习,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家里有钱,有地位,有名声,有文化,只要占其中之一,就很容易做官。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春季的榜应该叫杏榜

宋朝三大弊端,冗兵,冗官,冗制。就是这么来的。北宋的官职太多太多了,当官的途径也太多太多了。甚至当时的科举还规定了,若有考生连考十几次都没中的,就可以得个官职。甚至还有很多举荐或者自荐的特奏名,苏轼虽然是科举做了进士,又返乡守孝,真正出仕是英宗征辟,走的其实也不能说是科举的路子了。返乡总之宋朝不光录取率相当高,还有许许多多的当官途径。宋朝的风气和明清截然不同,并不能用明清的观点代入。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商户子弟禁止科举,是明清才有的政策,宋朝完全不禁商户科举。像剧中那种,因为家里是商户,哪怕万贯家财都要被个小秀才欺负的情况,是绝对,绝对绝对不可能的!!男主的母家也不会因为想改换门庭就只有嫁女的途径啊。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朝对商人态度没有明清那么歧视,毕竟宋朝土地有限,税收大头都是商业

所以知否剧中那种看中科举名次的氛围,并不合乎时代,一干富贵少爷考试没成功,完全没必要沮丧啊,北宋当官如果是为了做事的,大可不必像明清那种只能用科举做敲门砖,因为途径实在太多太多了。如果你想用考试来证明自我,北宋也有针对官员的考试,比如锁厅试,或者候迁试,考好了要么更有名,要么能升迁。反正北宋官职驳杂,一个人身上套四五个官职和差遣的太多了。齐衡未能考中垂头丧气,盛老三未中被生母妹妹责骂,甚至顾廷烨未中后,自我认知都大受打击,也实在不像是北宋少爷们的做派,更像是明清背景下成熟科举制的社会氛围。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有人欢喜有人愁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化用了柳永典故,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仁宗不喜,说让他浅斟低唱吧,何用浮名。


不过电视剧对于宋朝的科举还是做了一番研究,明清时录进士在秋天,所以有折桂之意,宋时录进士是在初春,所以在剧中设计了明兰提醒哥哥们小心春寒,还有制作护膝的情节。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小公爷为收到心上人送的护膝高兴


还有宋朝时开始流行的榜下捉婿也很有意思的,以前少在电视剧中见过,这里也演了出来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朝的榜下捉婿,也可看出通婚并无官商壁垒


勋贵武将与文官

宋朝是个很独特的朝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享有无上的特权,那些宗室,外戚,勋贵,武将,跟文官清流一比,通通都是渣渣!!

而且文官为了显示自己的清贵,对外戚宗室勋贵武将严防死守,尤其对于那些有爵位的贵胄,动不动要弹劾一把显示自己的刚正不阿,更因为警惕唐时驸马权位过重,虽然还没有到明清那么封闭,但是宋朝时,皇家的公主们择婿也只限于有限的范围内。

而知否里,女主的家族,从各种简介中可以看出来应该是相当的清贵,祖父是探花出身,父亲是清流文官,嫡母家族也是书香世家。在北宋的社会背景中,这样的家族,要结亲,也只会在清贵士大夫中联姻。至于剧中那些什么公侯伯子男的女婿人选,对于清流来说简直是想都不会想的,太掉价,太跌份儿,太丢面儿了!!向来都只有文官骂勋贵的份儿,哪有他们还嘴的余地。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在剧中,男二齐衡的母亲是郡主,父亲是国公。这种身份,也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联姻了。按盛家的家世,应该是盛家鄙夷齐衡这种勋贵家族才对,哪里轮得到勋贵看不上文官了。

而顾廷烨,作为一个武将,嚣张得也太不宋朝了,狄青功勋标榜,还不是得夹着尾巴做人,最后更是被文官逼得郁郁而终。毕竟宋朝的好男儿,也就只有那东华门外的唱名者才堪配。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齐衡与顾廷烨,一个勋贵一个武将,在北宋都是被清流疏远的


女子地位

宋朝市场繁荣,经济发达,我们现代人熟悉的各种外卖或者分期付款的业务在北宋早就开展得轰轰烈烈。女子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和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首先,高门富户的女眷,得益于强大的生产力和服务体系,可以足不出户的管理产业。与此同时,富贵人家庭院深深,管家理事越来越讲究,有了各种内外区分的秩序。

而小门小户的女眷,得益于繁荣的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抛头露面的做生意已经是常态了,官府允许女子单独立户,还给予税赋的优惠。时人习以为常,从不会去讨论出门算不算女德。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此景可入画


女子地位真正开始降低是因为战争和屈辱,靖康之变时,宋室南迁,为了求得金人的退兵,朝廷或被迫或主动的送出了大笔的金银和大批的妇女,包括许多贵族女眷和皇家的嫔妃公主。这些女眷在金国的洗衣院过着生不如死的岁月。我们都知道,二战后,法国逃亡的男人回国,第一件事不是反省自己弃地逃亡,而是把沦陷区的妇女拉去游街羞辱。宋朝的男人们,不去反省自己丧权辱国,送女苟合。却加倍严苛的约束妇女,程朱理学的诞生,为这些言论提供了土壤,到了明清,面对妇女的束缚越来越多,统统冠以理教的名头,女子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知否因为是架空小说,所以很多规则都是作者择取的,而正午为了发展剧情,或者引入宋朝的背景,很多风气又比较大方,比如男女同席,男女同游,和市井中的女子出行。这些也只能混淆一气胡乱看过去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但至少,在宋朝,尤其是北宋,对妇女的约束还不至于像剧中阐述的那么憋屈。不过古来男尊女卑,知否能为女子苦楚发声,让人明白女性的不易,也可称道了。

嫡庶与妻妾

有妻妾,才有嫡庶。中国作为一夫一妻允许多妾的国家,社会道德和礼法管教,都对此进行了严格的划分。但是划分这些,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和封建统治,并不是说颠扑不破,很多时候,为了维护稳定和统治,做出不同的决策也是很正常的。

盛家曾经有一场学堂的嫡庶辩论,有意思就有意思在,每个人的说法都是合乎自己或者自己阶层的利益,有几个没有想明白的,也并没有脱出利益和阶层看待这个问题。明兰最终是回避了问题,一贯的藏拙,不肯表露心思,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但论到最后,这个议题也没有什么结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但所谓的嫡庶,对于古人来说有时候也是很灵活的,并不像剧中反映的那么的……颠扑不破。

在宋朝,因为文化昌明,蓄奴是逐渐废止的。家中的下人虽然仍旧自称奴婢,但全是正经的雇佣关系,甚至连妾室也大多是有时限的“合同工” ,剧中以女使来称呼女仆,是合乎宋朝风气的。唐宋对于下人的区别对待,大概就类似畜产与人的差距。像明兰亲娘这种,仅仅是为了换取老人医疗费的妾室,大可立下时限,到期走人。而在宋朝的昌明社会中,这样在大户人家做过几年妾,开阔了眼界的女子,不但不愁嫁,反而还相对抢手。

像剧中这样,一声令下打死个奴仆跟白死似的,在北宋可不是正经事。宋律规定了,故意杀死奴婢的要流放三千里,算是充分体现了北宋的高度文明了。结果剧里奴婢动不动就死的死,伤的伤,大街上都议论纷纷了,主子还是啥事也没有,不光是郡主这种勋贵家庭,连康姨妈那种一般的门户也是如此,实在是不合理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那么是不是说明在宋朝做妾室的女子不会受磋磨呢,当然也是否定的。不能因为北宋有昌明的一面,就绝对的将当时的妻妾关系想当然的理解为和睦,主母对于妾室,依旧是有着绝对的权力的。有名的《妾薄命》长诗,就出自宋朝,说的是一位王氏女,因家贫为妾,遭主母妒忌,趁丈夫外出,遣使女将人绑入山谷,王氏大难不死,自伤身世,作诗阐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年罹家祸,众口生嫌疑。主君不及察,逐妾江之崎。昔尝致幽调,酣欢颇见奇。今忽厉颜色,中道成睽离。群宠好肉食,妾独甘苦荠。群宠好罗绮,妾独披素丝。群宠好外交,妾独严门楣。人情恶异己,璠璵摘瑕疵。主君岂不明,妾心洞无欺。彼忍弄杯毒,危机转斯须。不解覆杯情,谓我争妍媸。捐弃长三年,剖心无所施。呼天天不言,呼地地不知。独呼父与母,何用生我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可怜薄命女


到六十集左右,几个高门家里的妻妾争斗,甚至影响到了朝局。

康姨母便是个典型的……苛责妾室和庶子女的主母。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做人莫做妇人身,百年喜乐由他人


女子嫁娶

北宋时,女子婚配常常不看门第,只看嫁妆。曾经有两位宰辅高官,争相想娶一位寡妇,为此大打出手。程颐就毫不客气地指出,两位宰相争娶一妻,无非“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盖因其有钱也。

所以像是盛家大房的淑兰,那样温婉又多金的女子,并不至于像剧中所述那么难以高嫁,事实上宋朝对于女子再嫁是很鼓励的,欧阳修的儿子早逝,儿媳孝期之后没有再嫁,欧阳修就被一干朝臣借此攻讦,虽说是个政治事件,但也能体现出北宋对妇女的厚待。

而男子做官也因为相对途径较多,所以婚配时也常常以才华为考究方向,不计门第。故而榜下捉婿才会在北宋大行其道。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掷地有声


虽然在历史和政治背景中总是出现各种纰漏,但是知否在很多场景上,对于北宋的风貌还原做得非常好。

文化休闲

茶道

多少年了,我们永远在电视剧里看到古人喝炒制茶。电影《赤壁》里,三国时期的小乔给曹操烹茶,用的都是炒制的茶叶。但是炒茶,是从明朝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都不是这么喝茶的。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当年看赤壁,觉得这里超级傻逼,东汉哪有这种茶道?


以往,我就在《唐明皇》这种大戏里看过完整又正确的唐朝茶道,万万没想到,知否里面的对于宋朝的茶艺倒是做出了一番解读。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厉害厉害



知否里面关于如何做茶,是专门有教习展示的。如兰和墨兰在学习茶艺时都曾迷惑,王大娘子一边跟女儿聊天一边就随手做出了一盏茶。而林小娘虽然理论说的头头是道,偏偏完全不会做茶。也算是从侧面体现了王大娘和林小娘的门第背景之云泥之别了。也难怪爱慕虚荣的林小娘哪怕做妾也非要嫁入盛家呢。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王大娘看似粗糙,却有着良好的贵族修养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林小娘看似娇宠,其实对贵族修习的技艺只有嘴上功夫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可怜墨兰被林小娘的教育耽误了,但基本功倒是从家学里练出来了


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日剧里的茶道常见品,全是中国传过去的,大家新鲜是因为已经随着工艺进化淘汰了


后世的茶叶工艺不同,烹茶的技艺也会变化,如今国人泡茶早不用茶筅,但日本的茶道中还保留着这些工具。

同时,剧里面喝茶的时候,用的都是大茶盏,绝不会出现盖碗茶这种破时代的茶具。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喝酒也有不同的器皿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这里的宴会模式是仿“流水曲觞”,只是并没有应彩,平常吃喝。所以就不列出来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吃吃喝喝,不做诗


除了茶道,剧中还有教导焚香,插花的戏码

插花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插花是宋代大户女子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中孔嬷嬷教导三位姑娘,“插花不但讲究造型意境,还要注意色彩搭配,浓淡相宜”、“花艺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不但要美,更要有趣。若还能说出几番哲理来,那便是化境了。”

焚香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如兰学习时忘了放隔香片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孔嬷嬷教授盛家三姐妹如何让指甲盖大小的沉香燃烧两个时辰,香味经久不散。宋代,作为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最鼎盛时期,“焚香”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都能参与其中的生活风尚。

挂画

明兰有一副亡母留下的画,是李娘子镇守娘子关。这便是挂画了。此法流传至现世。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朝时兴的,是后世常见的

明兰管家时墨兰送的舐犊情深图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挂画”最早是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宋 张训礼 《围炉博古图》

齐衡在母亲生日这天,将很多美人图放于走马宫灯上哄母亲开心,也是挂画的一种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这四般闲事也算是说明了宋代人民文娱生活的丰富多彩,反映出当时百姓生活的富庶与安逸。

马球

没想到能在知否里看到宋时的马球,很多人受影视剧影响,以为马球只在唐朝流行,其实汉魏时期,马球就已在名流上层流行开来。曹植曾有诗云:“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唐代,马球运动成了皇室贵族间风行的一项活动。而在宋代,马球更是被奉为精英运动大力推广,当时宋徽宗特别喜欢马球,组建了宫廷女子马球队,而队长就是徽宗的贵妃崔修仪,队员都是徽宗亲自挑选并训练的,装饰也是非常豪华。徽宗甚至写诗称赞:“控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带竞风流。盈盈巧学男儿拜,唯喜长赢第一筹。”

捶丸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高尔夫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里面记载“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

这是一种类似现代高尔夫球的运动,演化自唐朝的步打球。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看这幅剧照的左下角,就有大人带着孩子打捶丸。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而按照《丸经》的记述,中国捶丸的竞赛规则早在1282年就已经成立,时间比英国的高尔夫球竞赛规则的确定时间早472年,现代高尔夫球的规则最早于公元1754年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高尔夫球友会制定。因此有部分史学家认为,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由中国传入欧洲,并逐步演变为高尔夫运动。

错认水

是宋朝时的一种极清冽的酒,属于金华酒的一种。《随园食单》中说:“金华酒,有绍兴之清,无其涩;有女贞之甜,无其俗。”

宋时酿酒技术还未及后世发达,酒液都发浊,是为浊酒。但错认水的酒液却很清冽,所以被称为错认水。不过之所以清冽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酒精含量很低,属于低度酒,适合女子饮用。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据说明代宋诩父子撰写的《竹屿山房杂部》里就有记载了错认水的酿造方法:用多种曲酵与蓼草并用,再以枥柴灰澄清降酸而成。不过目前这种特殊的酿酒工艺已经失传。清周亮工《书影》卷四:“(高主政)餽余一经酒,淡而有致,与罗家错认水无少异。”

明兰在盛家管家时,晚上常常喝的冷酒,就是错认水。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可能李清照晚上也爱喝酒,这就是她浓睡不消残酒的原因吧。


襻膊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中写到“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饪。”宋代人所穿的衣服袖子非常宽大,虽然漂亮却不适合劳作,所以襻膊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其实小公爷本来就是窄袖,不用也可以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宋百马图中马夫》中写到“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饪。”宋代人所穿的衣服袖子非常宽大,虽然漂亮却不适合劳作,所以襻膊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投壶

明兰和顾廷因投壶结缘。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醉翁亭记》中的“射”指的就是投壶。到了宋代,投壶因司马光的一番言论而变得更有深意:“既不过分,又非不及,这才可以中,正如我们为官,既不偏激,又非流散,才是正道”,所谓正道,做人的根本。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推枣磨

一款游戏,明兰在盛家的时候和祖母玩过,在顾家的时候和蓉姐儿也玩过。这种游戏以枣子和牙签组合的平衡游戏。玩的时候用枣核支撑竹签,竹签两头各安红枣一颗,推动竹签开始旋转,比赛谁的枣磨旋转的时间更长。明兰和蓉姐儿玩的时候,一颗枣核上最多推了四颗枣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秋庭戏婴图


红男绿女

近年来很多影视剧的嫁娶都不局限于红盖头了,时常能见到新娘子以扇遮面行却扇之礼的。但也基本上都给新娘子穿红裳。难得在知否里给新娘子穿了绿裙装。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红男绿女


樊楼

宋朝的樊楼天下知名,为东京七十二家酒楼之首。相传樊楼本名矾楼,店主人家里有矿,原本此处是卖白矾的,后来改作了酒楼。酒楼做的非常大气。樊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灰瓦青砖,雕梁画栋,陈设富丽堂皇,古朴典雅。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樊楼最先推出了铁锅炒菜


此外,还有很多很有北宋风格的服饰,室内设计,行文话语的风格。篇幅有限,实在不能一一列举了。

所以要说这部戏在还原北宋风气,实在是纰漏处太多太多,但各种细节都无不显示,剧组就是在给我们展示北宋的物华天宝。

考虑到本来知否就是个架空戏,要把小说情节揉入到真实时代中,必须要有这样那样的修改和一些不合实情的偏差,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恰好正午拍完了知否就转开了另一部北宋背景的戏《孤城闭》,所以也可能算是一种预习吧。

…………其实我应该也有很多错误吧,大部分都是印象里的北宋,可能也不准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七宝擂茶……

知否——又要北宋又要架空

七宝擂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