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中國拍不出《何以為家》這樣的電影?

AustinJason


不是拍不出,而是不想拍!

明明花錢請幾個小鮮肉就能穩穩的賺到錢,何必冒著風險去拍這種電影。

什麼理想,什麼為了藝術,什麼社會責任,有我賺錢重要麼?!

反應現實的電影除了《我不是藥神》有幾個能賺到錢,通常的下場就是叫好不叫座。

到底是觀眾的口味影響了影片?還是影片改變了觀眾喜好?我覺得是二者相互影響的結果。

中國人窮怕了,所以賺錢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溫飽不僅僅思淫慾,溫飽了才能在藝術上有所追求,當一個人還在為了生活而奔波時,哪還有精力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所以拍電影人不敢冒險,失敗了可能就沒人投資了,看電影的人長時間處在奔波的狀態也傾向選擇輕鬆無腦的電影放鬆一下,哪有精力為別人感傷。

或許在未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不用為了買房結婚發愁,不用為了生活奔波,這時候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冒險去拍這種電影。才能做到我是為了藝術,順便賺點錢,而不是我是為了賺錢,藝術是個啥。


長大當哲學家


《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拍得很扎心,體現社會的無情,一個那麼小的孩子沒父母的愛,而他卻有強大的生存毅力,堅持的活下去。

在該片的主人公扎恩的現實生活跟影片差不多,動盪無國的避難者中,他們才是世界最苦的孩子。影片中他用清澈惡眼神,堅定的責任感,帶來一部讓人感動的電影。

在別人的孩子裡,12歲揹著書包去上學。而他卻為了生計,去送煤氣罐,賣汽水。他過得很苦,卻有著無比強大的生存能力。這一切,來自感同身受。

為什麼中國難拍這樣的電影,因為社會的不同,現在我們已經走出那樣的生活,溫飽已經不是問題。而再拍這部影片,會遭到吐槽,沒有人情味,票房受到很大影響。所以投資方和導演要考慮後果的。





薇薇小劇場


《何以為家》反映了一個社會現象,越窮越生,越生越窮。如此以往,導致“生而不養”這種結局,孩子們童年悽慘而又無奈。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

而我國目前的情況,這種情況很少很少,孩子們的童年大多是幸福的,很少有人去關注此類問題,自然也不會拍這種題材。

不過,每次國外某部電影大火,就會有人拿國產電影說事,不得不承認,國內是有很多爛片,但優秀的作品也有很多。外國不也有很多爛片嗎?強行比較來抨擊就沒意思了。



v談生活


電影審查制度的原因吧,這類現實主義題材的片子很容易被斃掉,因為穩腚,六個核桃的原因。


愛誰誰E


可能和中國家庭氛圍有關


陳魚豆豆


現在不代表將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