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粮食是如何酿造成白酒的?

哦呀嘛


纯粮食是如何酿造成白酒的?

粮食变成酒,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先用一部分粮食制成曲,再把另一部分粮食润湿,蒸熟,加曲发酵,蒸馏取酒。

在这里我就以酱香酒为例说说粮食是怎么酿造成白酒的。

第一步:制曲

时候选择是在端午到重阳这一段高温季节,这段时间天气正热,各种微生物活跃,便于酒曲发酵成型。以纯小麦为原料,把小麦粉碎,加入上年留下的母曲和水混合均匀,在一个木框内踩制成胚,用草包起来存放,让它再自行发酵。十几天后,拆开翻面,在继续发酵,这工艺叫“装仓”和“翻仓”。经过3-5个月几次“翻仓”后。还要粉碎,装袋存放。用时拆开袋子就可以用。



第二步:酿酒

酱香酒和其它酒的酿酒酿制过程有些不同,比较复杂。它是以当地优质的红缨糯高粱为原料,分两次投料。时间选择在重阳开始第一次投料,行话叫“下沙”,全部高粱的50%(粉碎率20%),润湿,蒸煮,摊凉,拌曲,堆积发酵,池外发酵后再放进窖池发酵。一个月后第二次投料,行话叫“糙沙”,也是50%的高粱(粉碎率20%)多次重复上面的操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

这七次取出来的酒味道不同,第一、二次的酒酸、辣、涩;最后两次的酒又带有焦糊味;中间三次的酒口味较纯正。



第三步、勾兑

按照题主的提问,粮食已经酿成了酒,是乎就可以了。不对!这还不是成品酒,不能直接卖给消费者。上面讲到七次取出的酒,必须分别窖藏,三年后用各轮次的酒互相勾兑,勾兑好后再存放一年。一年以后再用老酒勾兑,这样酱香酒的味道才可以变得醇厚棉柔,酱香浓郁。这才是成品酒,可以罐装销售了。你看酱香酒酿造时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酿造后存放三年勾兑,勾兑后再陈酿一年,一共就用了五年。你看酱香酒从粮食到可以销售的成品酒要多长时间。



至于浓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粮食酿造成酒的过程,他们用的粮食不同,酿造过程没有这么复杂,但基本的步骤还是这些,在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三酉久


纯粮食酿不成白酒,必须要添加一些附料才行,比如酵母,透气物料,,,,,。没有这些东西是酿不成酒的。

简单的说一下酿酒过程。一,把原粮粉碎,用水拌湿,以手握不出水为宜。二,按一定比例参入酵母菌种,和酿酒料拌匀。三,入池,把酿酒料装进事先挖好的池子里(泥池〉但在入池前一定要参入透气料如,米糠,稻壳,以增加在发酵过程中的透气性。踩实压平,池子上面用东西盖好。四,蒸酒,酿酒料在池子里经过一定时候的发酵后,把它取出来放到专用设备(蒸锅中)加温进行蒸溜,蒸锅上面有一个酒净,专门收集锅中的热蒸气,然后转化成水通过管道流出来,流出来的蒸溜水就是我们平常喝的酒。

但这些酒需要放在酒库里面的容器中静置一段时间,然后再由勾兑师进行勾兑,才能走向市场。



痴骑朽翁


不论是酱香型白酒,还是弄香型白酒,虽然可能在工艺细节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应该还是有类似的!我有幸至浓香型白酒代表企业苏酒集团参观过,听他们的接待介绍,原粮经除杂、粉碎、浸泡、蒸煮、加曲糖化之后与酒醅、酒曲混合均匀,入池缓慢发酵,待70-180天后,将发酵好的酒醅分层出池,分层堆放,与辅料充分配比,再经人工精心装甑,低温缓慢蒸馏之后方得佳酿,整个流程都需要“慢工细作”。最终就会酿出来醇香的原浆酒啦!



温暖的园园


我说一下洋河酒的酿造过程。

洋河大曲酒生产历史悠久,是浓香型白酒正宗代表,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大曲作为糖化剂和发酵剂,固态双边发酵、传统的工艺和精湛的手工操作、“甜、绵、软、净、香”独特风格闻名于世。整个生产过程,有48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


1.酿酒工艺

① 续渣法老五甑

这是传统的工艺。“老五甑”是续配料典型操作方法之一。传统的“老五甑”是:将粮食按比例分配成两个大渣,一个小渣,计三甑“粮渣”,加一甑“回缸”,一甑“扔糟”共五甑。其酿酒操作方法是:将上次发酵好的大渣全部挖出,各加35%左右的新粮,分别取两个三分之一强的酒醅,配入原料总得两个“大渣”,其余三分之一弱的酒醅,加入约25%的新粮,得一个“小渣”。将上次发酵好的“小渣”,挖出蒸酒后,为一甑回缸”。上次发酵完的 “回缸”挖出蒸酒后作为“扔糟”。这样五甑操作法称之为“老五甑”。这种工艺, 能使残余淀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每次配醅长期反覆发酵,积累了大量的呈香味物质的前体,使酒体丰满和具有独特的风格。所以酿酒界有一句谚语:“千年老窖,万年糟”。

② 出池

将发酵到期的酒醅取出,送至场上,这一操作过程,称之为出池。出池由两人操作,用锨将醅挖出装筐,每筐约二百公斤,由两人抬至场上,劳动强度很大,常年劳累,工人多患有腰扭伤、腰肌劳损、疝气等病。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工人健康,对工具不断进行改造,开始,将筐底按上两根木棍,可以推着走,省了不少力气。再以后,改用独轮车。一九五三年,用上了胶轮车,就更省力气了。

③ 馏酒

将配好原料的酒醅装上甑桶,馏酒。蒸馏主要工具为甑桶。用木材制成,甑桶呈喇叭状,底口直径1.0米左右,上口直径1.4米左右,高1米左右。甑桶下接地锅,锅为铁制,口有一馏箅子,可以盛酒醅。铁锅盛水,锅下为灶,一般烧木柴或豆楷。水烧开后,把水一层厚泡沫捞掉,再加入一些豆油好杀去沫子。冲入甑桶冲开酒醅,造成翻甑(俗称打泡)。不使沸水,水烧开后冒气,就可以上甑。旧时上甑用簸箕装酒醅撒入桶内,后盖上天盘。天盘为一圆木盘,重约一百斤。直径略大于甑桶上口径。装满盘中间有一洞,直径一米。洞边有一道槽子,槽子上正好倒卡一锡锅(名叫天锅), 锡锅圆边也有一道槽子,正好与天盘上槽子相合。锡锅有一口子,正好接上天盘上的锡管。冷凝的酒从口内流出往锡锅流入酒坛。锡锅上卡一铁桶,桶内装冷却水约一百斤蒸馏时,一人用棍子不断搅水,等水热了以后,拔掉焊在铁桶上一根铁管末端的木塞子,让热水流入一口缸内,换上冷水。由于挑水困难,冷却水要用数月才 换一次。锡锅两边各有一把手,以便抬上抬下。

④ 蒸煮

馏完酒后,抬下天盘,酒醅继续蒸煮,直至原料蒸煮熟烂为止。

⑤ 扬饭

蒸煮完毕后,工人将饭醅挖出,撒在场子上。为了使饭醅迅速冷却,工人用木锨一锨一锨把饭醅向上抛,约三米高,让其落下,达到降温的目的,这一道工序名为扬饭。 熟练的工人,扬饭很有节奏,落下来为一条线。一般扬饭三至四次。最后一次要使饭醅成长条堆形。

⑥ 加浆水、加曲

扬饭结束后,加适量的热水浆(水温约50℃)旧时没有温度计,加水时,凭大把式(酒师), 用手试水温。也有个别酒师特殊试法。据传解放前洋河镇某槽坊一秃头酒师,试水温时,把秃头插入热水中,试其温度是否合适。加水后,酒师再用手抓一把饭醅,用手捏一捏试水份是否适宜。用鼻子闻一闻,饭醅酸度是否适中。酒师根据所试的情况酌情加曲。加曲后拌匀,再用筐抬入窖。

场子上试温大把式用手,下场(场子上工人)用脚,过去试温全靠感觉,流传一些行话说明温度情况,如大毛温(约17—18℃),小毛温(略低1度多),似来似去(有温度微温),似断似不断(酒醅手感无温,但实际还有微温)。 这些行话是要凭多年经验才能体会到,往往是只可会意,很难言传。

⑦ 接酒

带花接酒,这个传统方法至今还在沿用。所谓花是指酒液倒在器具内,溅起来的泡沫。看花具体做法是酒师用镟子接酒,再用看花杯舀一杯酒液,再倒在镟子里,看溅起的泡沫,确定酒度。


酒花大致分这几类。满花:花约玉米粒大,这时酒度在七十度以上。三分花:花有高粱粒大,这时酒度在六十度以上。平花:花小,消失较快,这时酒度在四十八度左右。边花:中心花消失快,四周花消失较慢,酒度低。以前看花接酒,一般接到平花酒为止。

⑧ 池口管理

酒醅入池后,用泥封好窖。第三天,酒师在窖面上,打一个洞,用火点燃火纸,看其二氧化碳冲出洞口,灭火的高低,确定酒醅初期发酵状况。入池后第五天,酒师从窖内掏出一把酒醅,用手捏、鼻闻、眼看来确定酒醅发酵好坏,出酒率高低。


绵柔新高度


发酵:把煮熟的粮食放上十五天到一个月,就会发酵成粮食酒精和水。。。然后蒸馏:加热到80℃到95℃,酒精开始挥发,水因为温度不到100℃所以留下来了。酒精挥发后遇冷馏到酒槽里成了原酒。


老鼠不可貌相


照着网上来你是肯定做酒不出来的 很多细节都没描述


酒浓人半酣


煮熟饭,放酒曲,发酵,蒸馏,等于白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