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理潛力巨大,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亟待提速

中證網訊(記者 陳瑩瑩)10月16日,多位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在保理專業委員會2018年年會上表示,銀行保理作為直接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品種,發展潛力巨大。與此同時,在法律環境、技術支撐能力等方面短板亟待補上。

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黃潤中透露,中銀協正在聯合各方著力構建以區塊鏈技術為依託的貿易金融跨行交易信息交互系統,力求為銀行開展保理等貿易金融業務提供更為廣闊更為有效的平臺和渠道,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銀行保理潛力巨大,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亟待提速

銀行保理面臨巨大發展機遇

據保理專業委員會數據平臺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保理業務量達1.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3.5%。其中,國內保理業務量8,730億元人民幣,與去年持平;國際保理業務量446億美元,同比上升14.84%

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蔡東表示,在當前中國經濟尋求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保理業務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一是緊抓國內經濟發展和政策紅利,為保理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二是謹記“一帶一路”倡議,為保理產業發展提供新機遇。

儘管發展潛力巨大,但黃潤中也指出,在具體實際工作中,我國銀行保理業務面臨法律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技術支撐能力尚待加強、產品創新質效仍需提高等難點和痛點。“長期以來,我國保理業務領域沒有專門的法律制度。行業監管文件在司法審判中尚不具備法律效力,涉及保理業務的核心法律問題仍未得以解決。保理業務和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的法律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同時,如何以客戶行為和需求為導向形成有效的總行級產品服務創新研發體系,可以說是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黃潤中還指出,對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瞬息萬變,商業銀行有必要組織總行級產品服務研究專業團隊,開展深入專項研究,就銀行保理業務下一步的發展趨勢,要有前瞻性的判斷和把握,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正確把握著眼點和著力點,未雨綢繆地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有效提升銀行盈利,促進銀行保理業務穩健發展。

科技轉型亟待提速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行長王新浩認為,隨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和興起,基礎交易的各類信息將能夠以更為高效的途徑為銀行所用,從而使得銀行能夠以更有利的條件利用保理等產品。通過對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的供應鏈進行整體評價,運用靈活創新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依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雲計算、移動互聯、API等新科技手段,以閉合化的運作模式為供應鏈生態各交易環節提供專業化、規模化、綜合化的金融服務,拓展盈利提升與風險防控的新局面。

在保理產品的創新設計上,黃潤中認為有兩個趨勢值得關注。一是反向保理助力供應鏈融資。反向保理以供應鏈中規模較大、資信較好的優質進口企業為核心,依託進口企業的資信,為供應鏈中所有對應的中小出口企業提供保理服務。反向保理模式的成熟運用將推動全球供應鏈發展,服務全球供應鏈客戶。二是保理資產證券化擴充融資渠道。保理資產證券化是以應收賬款為基礎,通過打包、出售在資本市場形成可流通的有價證券。通過資產證券化,銀行可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改善流動性並帶來中間業務收入及資本回報,而企業則可藉助銀行增信獲得更多的融資,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優質投資品種和選擇,實現多方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