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光知道吃雞蛋,關於三月三還有這些

“三月三吃雞蛋”,每年三月初三會去田間地頭摘採些薺菜用來煮雞蛋,多年來一直這樣,但三月三到底是個什麼節了?為什麼又要吃雞蛋了?現在怎麼不流行了?

三月三,其實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古稱上巳節。

相傳三月三是我們中華“人文初祖”黃帝的誕辰(河南省新鄭還會在這一天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我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

古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後,該節日改為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傳統的上巳節,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又稱女兒節,更是情人節。

宋朝以後,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

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對於“三月三”的定義是不同的,節日的叫法和習俗有些也大相徑庭。

如今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壯族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節前家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採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飯。農曆三月三做五色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選的楓葉。甚至做五色飯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圍的牆腳下,以求驅邪保平安。

瑤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布依族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

畲族

三月三活動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黎族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

但這樣一個歡快的節日官方後來為什麼後來慢慢就不倡導了了?因為離清明太近了!

掃墓後就去尋歡作樂天,這樣貌似不太好,於是到宋代,上巳和花朝、寒食等節統統被清明收編了。

至於為什麼要吃雞蛋,有說法是因相傳在楚地,溼氣大,頭痛病多。三月初三,神農路過雲夢澤,見鄉民頭疼難耐,於是找來雞蛋和地菜,煮給人們充飢。當人們吃了以後,頭不痛了,於是便有了吃雞蛋的習俗。“三月三,吃地菜煮雞蛋,一年不頭疼”的習俗也延續至今。

還有說法是因為華佗,還有說法是用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並希望沾點靈氣。

(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將新鮮薺菜洗乾淨,放入雞蛋、紅棗、生薑,煮上一大鍋,吃了,祛風、除溼。)

總之就是風俗,什麼是風俗?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

簡單的說就是大家以前都這麼幹,咱也這麼幹,所以記得吃就行了。

對了,最後說一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他們一群人在三月三喝酒吹牛,喝的暈暈乎乎後寫出來的,最後千古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