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貸款平臺?各個互聯網巨頭也都開始了金融業務?這個世界怎麼了?

不慧設計


貸款的需求向來都是存在的,被抑制的。在互聯網之前,貸款有兩種主要的方式:

1 民間高息貸款

民間高息貸款的特點就是風險高,利率高,或者是親戚朋友之間的借款,往往會呈現一定的局部性特徵,因為只有局部熟悉的人,才敢於放貸。

2 銀行貸款

銀行貸款一般是大額,需要嚴格審查。

特別在於小額信貸方面,傳統的機構基本上不做,除了信用卡,因為調查和審核的成本太高,讓銀行對於這種個人的小額貸款望而卻步。


可是互聯網的發明,使得信息的採集和處理變得高效,每一個人在使用手機的同時,都在創造數據並上傳數據,那麼互聯網企業就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來判定基本的情況,因此,貸款資質的審查成本會大幅度降低。

另一方面,互聯網的發明使得傳統行業也開始利用互聯網作為溝通工具,來拓展業務範圍,這些與傳統的業務性質類似,但是工具發生了變化而已。


互聯網企業有天然的數據優勢,不做金融就太浪費了。因為掌握了用戶的大數據,就可以評判這個人的資質,從而掌控風險。貸款的需求從來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成本太高而已,互聯網的出現降低了貸款的成本,從而將會對整個金融系統造成衝擊。對實體行業也帶來了更多的利好,社會經濟效率會增加,資本的利用率提高。這是一件好事。


以股易金


老梁觀點:網貸平臺多是因為能賺錢,各互聯網巨頭做金融業務也是想分得一杯羹。世界很和諧,正在走進新時代。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貸款平臺

說到底還是用戶在貸款這方面有需求,有需求就需要有平臺來滿足。網貸一時爽,還款的時候可能你就不舒服啦。網貸平臺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湧現的背後,我認為都是利益驅使。網貸是要還的,可以賺到利息,所以各種網貸平臺紛紛上線撈錢。

互聯網巨頭開始金融業務

  1. 巨頭們也想分得一杯羹。

  2. 迎合用戶的口味。

  3. 增加用戶體驗。

目的很單純,賺錢呀。別的企業有的,我必須也要上線這種功能。

為什麼每天接到很多網貸平臺的電話?

  1. 身份信息洩露啦。

  2. 曾經你在某貸款平臺註冊過。

  3. 資源共享,然後你的資料就被轉手給個網貸平臺。

  4. 採取人海戰術,增加業務,也就是讓你辦理貸款。


目的是為了什麼?還是賺錢。無利不起早,不賺錢的買賣沒人幹!


最後我只能說,這個世界還是好的。要用積極的生活態度,去面對這個物慾橫流的嶄新世界。


老梁觀點


這與現在的普遍性通貨膨脹有關,貸款平臺的興起,代表著大部分人消費的超前性。

貸款平臺越來越多樣化,企業貸款,個人貸款,甚至還催生了各種類似於‘714高炮’之類的貸款平臺。

意識決定思路,而當一個人有了思路之後必然需要想辦法驗證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確,而在當下,大部分的資源都是傾向於各大企業的,相對來講,人們也更加傾向於大企業的這種風向標,所以,這對於一些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友好的態度,所以在資源傾斜的情況下,小企業會選擇貸款發展自己。

這是企業貸款,還有個人的貸款,最常見的可能就是支付寶一類的借出平臺,又或者是信用卡一類的透支消費方式,無論是哪一種,其主要的宗旨就是用自己的信用額度去進行未來的消費,買現在的東西,花以後的錢,無疑,現在雨後春筍一樣的金融平臺就是看中了這其中的利息比率。

而當下由於經濟的刺激,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想要買房就只能依靠貸款,讓年輕人苦不堪言。80後基本上已經安家立業,90後,00後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房貸,車貸,各種教育支出生活支出無一不再消耗著他們僅有不多的工資,所以90後00後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這些金融平臺的主要受眾。

個人認為,正是基於這幾個原因,各大金融平臺才會層出不窮。


山溝溝裡窮大王


互聯網資金生意氾濫,是好事,也不是好事。

說一下大背景:

目前所謂的各類互聯網創新,其實能賺錢的不多,資金生意是賺錢生意的一種。

現在互聯網大環境有去泡沫之勢,歸根結底,過去靠講故事暴富的太多,偽創新太多,甚至“創新過剩”,都在燒錢,達到了一定的市場佔有率,但一直沒有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

比如ofo,自身完全不賺錢,但卻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這些流量如何變現?可以帶貨外賣、帶貨電商,或者帶貨借錢生意,相比之下,借錢生意恐怕是最容易賺錢的。不過ofo已經沒有機會這麼做了。

滴滴自身主業目前依然是沒有進入盈利狀態,但它手中有流量,有用戶,藉助滴滴app這個入口儘快做些能賺錢的生意,總是好的。

這種現象好在哪裡呢?

1.滿足民間多樣融資需求

銀行貸款利率相對較低,但並非人人都能獲得,在徵信、貸款用途等多方面對貸款人都有門檻限制。一部分“次貸”人群是很難從銀行獲得較大授信的,比如:

部分小商戶或者農戶,名下可能有一些負債和逾期記錄,因此無法順利再獲銀行低息貸款,但其本身非惡意欠款,如妥善經營便會有良好的還款意願。這部分人,一般只能通過社會上民間借貸,支付更高利息去融資。

又比如一些有消費慾望但拿不到銀行較大額度信用卡的年輕人,互聯網app就會定向給這些人推送借錢業務了。

2.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更精準匹配客戶,理論上降低呆壞賬風險。

如今,一個人的生活痕跡基本都在各路app裡留下了信息,分析數據基本就能得到你這個人的完整客戶畫像,這個數據庫比銀行目前自帶的客戶信息要充分,你甚至都不用上傳什麼資信證明,系統就會自動跑審批下額度。

不好在哪兒?

可能錢最終還是流不到缺錢的中小企業和商戶手裡,畢竟經營是有風險的。很多互聯網金融,寧可面向年輕人做消費貸,鼓勵年輕人用借錢分期模式提前滿足願望,比如整形醫院有美容貸,就是給年輕女孩子的。

過去,尚在讀書或者收入較低的年輕人,是得不到銀行大額信用卡的,因為這可能超過了他的償付能力。但如今年輕人網上借錢消費比借紙還容易,互聯網資金生意,淡化傳統金融的風控,甚至不做風控,用大部分按時還款的流水覆蓋呆壞賬。國內某著名分期平臺就在美國上市,負責人在一次公開表態中就說了,不做風控。賭就是年輕人基本都會還錢,或者有父母兜底。

歸根結底,現在到處都求你借錢,還不是因為這門生意,有錢賺嗎哈哈哈。


米蟲理財手賬


網絡貸款平臺之所以能如此興盛,肯定是因為我們的土壤已經具備了讓他們生長的空間,如果只有願意出借的人沒有借錢的人,這種平臺也是搞不下去的。

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需要拓寬融資渠道,網路貸款承擔了這個職能

目前我國的融資環境就是幾乎所有資源都向大企業超大企業傾斜,而中小企業除了銀行外沒有任何正規又便宜的融資渠道,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大抵不過就這種情況,在網絡貸款出來之前,我們的中小企業喊融資難融資貴喊了十幾年,一直解決不了這種問題。這幾年打著“普惠金融”旗幟的網絡貸款平臺裡,既有渾水摸魚搞詐騙的人,也有老老實實在做事情的人,網絡貸款野蠻生長了幾年,確實幫助了很多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的問題。

個人理財渠道狹窄,能保值增值的方式也匱乏

與融資環境對應的則是普羅大眾理財渠道的匱乏。在餘額寶風行天下之前,大眾能選擇的理財渠道屈指可數:銀行存款,銀行理財,公募基金。

沒有了。

與之對應的是這幾十年的高通貨膨脹率,一直在侵蝕著大眾的錢包。95年開始到現在這20多年裡,我們有一半時間是處於存款利息低於通脹的狀態,95年的1萬跟現在的1萬已經是兩個概念了。

對於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的大眾來說,看著手裡的錢一直在貶值卻毫無辦法的人內心是焦慮的。

融資理財需求都很旺盛,供需兩旺,網絡貸款/理財平臺出現是大勢所趨

一頭是企業貸不到款,另外一頭是大量個人理財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如此強烈的需求擺在那裡,總是需要有人來滿足的。

剛好這十幾年內又是互聯網超高速發展的十幾年,互聯網+方興未艾。

通過互聯網技術與信貸風控技術結合,一頭連接嗷嗷待哺的企業一頭連接捏著錢害怕貶值的大眾,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作為滴滴這類網絡巨頭們,也都是能看到這種需求存在的,對於巨頭們來說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如何以正確的姿勢切入的問題。一旦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方法,網絡巨頭們都會以最快速度進入這個領域。

行業需要時間成熟,不能把孩子跟髒水一起潑

儘管這幾年網絡貸款/理財的負面消息很多,但是社會的需求擺在那裡,簡單粗暴一刀切的壓制是種倒退,我們需要的是更合規,更安全的理財和更低的融資成本。


現在的銀行業是經過幾百年淬火歷練才形成的,整個系統已經很成熟了,但是依然還有些問題需要解決,而網絡貸款/理財出現不過十年,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是2歲的嬰兒跟一個是40歲的成年人一樣成熟穩重。



金融筆記




互聯網金融興起,國家政策寬鬆,導致很多平臺紛紛成立金融理財公司,來分這塊大蛋糕。可以從幾個方面說明

第一,互聯網興起

互聯網興起,包括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大家都知道真正p2p平臺在中國興起是在2006年,2006年是什麼,是pc互聯網發展高峰期,那時智能手機還很少,很多理財產品都是通過pc端。

我們在把時間往後推移,互聯網沒有興起時,資金的融通,資本市場通過什麼方式呢?通過銀行櫃檯,股票開戶要去證券公司的櫃檯開戶。所以銀行和證券公司可以說是金融這塊蛋糕的壟斷者,利潤可觀。因為還沒有公司和銀行抗衡。

第二,互聯網金融興起

由於互聯網金融興起,特別是p2p出現,一個網頁就可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做銀行可以做得的事,很簡單。為什麼p2p在十幾年內擴大到5000多家,因為這是一塊肉,一塊蛋糕,這塊蛋糕好吃,銀行吃了好多年,金融公司也該可以擠進去吃了。民間公司就一個網頁,一個服務器就可以做銀行做得的事,那大一點的公司更不用想了,分分爭著吃這塊蛋糕。現在幾乎大一點的平臺都有金融事業部或子公司了,比如,京東金融,唯品金融,鳳凰金融,蘇寧,國美,甚至三大通訊運營商也都有。

第三,要激活實體經濟活力,必須大力加快資本的流動。

從國家種種政策表明,必須把資本市場搞活,才能帶動實體經濟發展。從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到四大行建立理財子公司,再到銀行理財降低門檻等等。就是把大家閒散資金充分投放到市場經濟中去,不能讓閒錢悶死在銀行。一方面,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大,另一方面,互聯網衝擊實體經濟,要實體經濟轉型。既然要轉型 那就得有資本流通。要做企業,得有錢,錢從哪裡來,就是從大家的閒錢。互聯網金融就是把大家閒錢集中起來投放到有一定風險的實體經濟,中國經濟才會騰飛,國家才會更加繁榮富強。

總結,其根本原因還是互聯網興起,使得資金融通得到便利。


雪之道理財


第一、消費者主體變為更為年輕的網生一代,不同於上一代,這些年輕消費者更喜歡按揭貸款,提前享受的生活態度。

第二、車輛越來越難賣,通過金融貸款可以加速車輛的消費,降低擁有車輛的門檻,原來一臺10萬的車輛,首付20-30%即可擁有,貸款購車催化劑的作用明顯。

第三、金融市場的逐步成熟,過去當銀行業殺入汽車行業的時候,很多人都交了學費,現如今有很多好的經驗在這兩年中,大家都知道怎麼玩了,而且金融監管等等技術也相當成熟,消費者信用徵信等等也開始受到重視。

第四、智能手機的大量普及,創造了一個硬件的基礎,現在都是線上申請免去了很多面籤的煩惱,自然這背後是金融科技的大量注入,也代表著一個很強的未來趨勢,尤其是在5G時代到來的時候,會有一個量到質的變化。


長城汽車金融


金融是百業之母,金融的利潤率永遠會高於其他行業。互聯網企業,說得不好聽一點只有流量沒有利潤,因為幾乎所有的上網者都希望得到免費的服務。——這也怪不得大家,互聯網創始之初目的就是為了共享。

互聯網企業也要生存,既然創新的互聯網業務賺不了錢,那麼只能向高利潤的行業靠攏。那些初嘗互聯網金融的人,驚喜的發現:用互聯網創新的名義搞金融,居然沒有人管!於是這些朋友的第一桶金就是通過搞互聯網金融得到了,所以,前期什麼P2P,現金貸,以及各種不知名的第三方支付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湧現出來。

傳統的大型互聯網企業。光有流量不賺錢,其商業模式經過實踐驗證大多都是不賺錢的。看到那些先進入金融行業的互聯網企業賺得盆滿缽滿,誰不羨慕。從流量來說,大型互聯網企業的流量絕對要比其他小企業大得多,之前都是用自己流量為他人賺錢,既然如此,為什麼自己不可以搞金融呢?

因此自然而然,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搞起了金融服務,利用流量(又稱“場景”)放起了貸款,做起了第三方支付業務——說到底,還是利潤決定一切。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寒潭


說明我國的金融管制放鬆了,但是風險增大了。也是因為金融風險,因此正規金融機構貸款更嚴了,也更難了。這就給民間借貸提供了契機,是好事,也是壞事。在各種實體工業衰落的今天,玩資本顯得有點高大上,於是,人們紛紛往這裡面擠。想在發展初期,佔個高位。


馬躍成


哪個來錢快就備受青睞,體量越大,用戶越多,用戶依賴越強。。。資本逐利的,輕鬆的高回報,通過金融手法,特殊手段去掠奪財富,正大光明無懈可擊。。。虛幻的繁榮最後建立在信用透支之上,最終總有一方會崩潰,要麼是資本,要麼是個人,要麼是市場,無論哪一方崩潰買單的都是政府,現在監管如果不力就是為以後埋下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