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

90后女孩打工日记


刘备于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更是表现出了他的心机,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后,立即招来重要文武大臣,托付遗志,看似交代后事,其实是专门说给诸葛亮听的,『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因为当时只有诸葛亮有能力扶持阿斗,但“能力”又是把双刃剑,他即能扶持阿斗,也有能力废除阿斗。所以刘备为防止死后,诸葛亮造反,他就对诸葛亮说了这三句话。这三句话可把诸葛亮吓坏了『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刘备这么做,其实是从道义上阻止诸葛亮将来废刘禅而自立的可能。看得出来,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不放心的。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人,深受刘备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而绝非降将。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而且“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但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先主乃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 效仿刘邦当年登坛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刘备在封魏延为汉中督时大会群臣,并且故意在宴会上当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刘备用人一贯唯亲是用,这次却将地位远不如关羽张飞的魏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实权跟关羽相当(虽然官职低一点),高过张飞。——说明魏延军事才能要高过关羽、张飞。魏延对刘备父子也绝对忠诚。


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究竟如何呢?《三国志·姜维传》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虽合《周易》‘重门’之义”,但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他改变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并认为此乃“殄敌之术也”。 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固若金汤! 到了姜维手中,不到一个月就失守了!孰强孰弱一目了然。——魏延用兵比姜维,更有谋略又稳重。


南郑城上(姜维:“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魏延究竟勇猛到什么程度?说起魏延,或许有的人并不认同他的武艺,认为他被马岱所斩杀是一种耻辱。但实际上,马岱是从背后下手偷袭的,魏延完全没有防备,此时就算是换成吕布也难逃被杀的厄运。魏延的武艺实际上是极其高强的,十个回合击败马岱,三个回合生擒泠苞的战绩超越了黄忠十几个回合战平泠苞(黄忠可是具备跟关羽大战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的实力,看得出魏延个人武力也远在关羽之上)。


魏延最辉煌的战绩并不是击败马岱、生擒泠苞,也不是逼迫庞德与曹营众将群殴他,也不是一刀秒杀了王双,他的巅峰之战是在襄阳大战。襄阳之战时,魏延手下仅几百人,却能跟文聘数万兵从早上激战到下午,部卒全都战死,魏延仍然毫发无损地逃出重围。就算文聘手下的士兵是十对一去对战魏延的手下,那么也至少有一万名以上的士兵能够腾出手来和文聘一起包围、攻击魏延,可见魏延之勇猛绝伦。文聘是曹操手下的猛将,而魏延能够以一己之力硬扛文聘外加一万名士兵。——可以说魏延是真正意义上的万人敌。


因为诸葛亮非常擅长搞形式主义,六出祁山并无战果,却虽败犹荣;杀害托孤大臣刘琰,废李严,把二人的小过错故意夸大,让人觉得理所当然;杀魏延更离谱,事先以魏延“脑后有反骨”为由,将其妖魔化,然后诸葛亮以“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为由,遗计魏延的死对头杨仪、姜维、马岱等人将魏延陷害并杀害。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魏延是刘备的嫡系大将,有勇有谋,对刘备有知遇之恩,对刘备父子的忠诚毋庸置疑。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杀害魏延?第一,诸葛亮因长期打压魏延,担心死后遭到魏延地清算;第二,《三国志》陈寿最后总结性评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却无战果,诸葛亮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担心魏延真的成功了,毁了诸葛亮自己一世英名;第三,担心魏延掌控军权后,把自己的一些罪刑,以及见不得人的险恶用心给揭穿;第四,顺诸葛亮者昌,逆者死。为姜维扫清障碍,以便让姜维顺自己的军事路线走下去。


蜀汉后期,姜维带剑入宫,杀黄皓不成,率蜀汉八万精锐屯田沓中,远离成都,也远离汉中前线。很明显,后主刘禅对军队没有指挥权。姜维的行为就是“拥兵自重!”姜维的克星邓艾仅率两千兵偷渡阴平,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成都,刘禅打开城门投降。众所周知,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在魏延之后,吴懿、王平这两位蜀汉名将先后镇守汉中。吴懿和王平,继续采用魏延“错守诸围之法”来防御汉中。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姜维改变了魏延之前的汉中防御策略,导致曹魏大军突破了汉中防线,从而引起了蜀汉的灭亡。可以说蜀汉的灭亡跟姜维没有坐镇汉中有很大关系。


如果诸葛亮不杀魏延,蜀汉军权接下来就会由魏延掌控。诸葛亮死后,魏延会率蜀军跟司马懿率领的魏军继续一段时期的战争。魏延虽然智勇兼备,但司马懿也是军事天才,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魏延获胜的几率只有50%,但也不会大败。魏延感到很难取胜后,会知难而退,撤军回国,然后固守,发展经济,发展人口,虽然疆土不再扩大,但经济、军事会越来越强大。魏延掌控兵权,也不会发生姜维的九次伐魏。魏延会把镇守汉中的方法扩大化,镇守两川,魏延的继承人也会按魏延的军事路线走下去,蜀汉国防就会固若金汤。


仰望明月754


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

《背景》:

刘备东出失败后,七十万大军为一炬。其谁人?川蜀又能有多富,几十万家失丁又岂能无怨。

所以虽其在世知错认错,知耻,胜败正常,以及所余兵马压制,众人都损失残重下没出什么事,人们有怒不敢言,川蜀派也因是由他们一力支持,主导东征事宜都苦说不出,没有说话的资格,但刘备一死所有问题都曝露出来了,巴蜀人疏财疲,各党党争不断……

若刘禅为孙权那样的奇伟英主还好说,大可借此左右逢缘,作真正帝王,中兴之主。

可惜,在外有强敌,内有党争焦头烂额下百般无奈,只好交出权力,按父命,借助虽有才能,但根基尽失,一切只能依靠自己的诸葛亮,与其结盟,和其绑在一条船让其为自己作事。

而诸葛亮也算不负其望,在其支持下很快就稳定局面,并借曹魏利用其父刘备,其初登级,大发十路大军来改之机,利用诸人之惊惶失措,六神无主之机一举掌握兵权。

并用不战屈人之兵之策吓退十路大军,彻底巩固权力,结束党争,让之不敢轻举妄动,只好蛰伏。

不过虽则如此,但还是难改川蜀损失六七十万大军,元气大伤的局面,大势,只好用智,用仅存的十余万老若残兵勾延残喘,尽力延长寿命,寻求转机,终归不是主,终归还是聪明不很,否则怎会有刘备不听言,排斥之举,以致大败,失去一切……

《六出之局》:

稳定巴蜀后,国弊民穷的诸葛亮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休养生息,等一切恢复后再图谋大业。二,乘都疲弱,行险求胜。

前者固然好,现在大部分人都以此批评指责诸葛亮,可问题是你休养生息。人家也能休养生息。不说人家故意发动战争破坏,影响你休养生息。

就说以大汉十三州,吴三蜀二魏八,且人家占的都是中原沃野,人口基数无比繁多比你大,最终谁先恢复过来?

不过为他人作嫁衣,耗时越长,时间越久,人家都大,所以不可取,不能贪图眼前一时安逸,必须乘两者之间差距,势力悬疏不大积极进取。

在此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主动进攻才为佳。可惜蜀汉仅余十余万老弱残兵,为图生存诸葛亮,只好用己智慧,无双才智最大限度利用此微小兵力以苟延残喘。

不过也正因诸葛亮智高,以及其与魏帅司马懿相互利用,扶植,支持司马懿掌权,篡权蜀汉才能唯持四五十年,打破历史,定律,世间大势。

至于没采纳魏延奇袭之计,挥泪斩马谡,实在是蜀汉太弱,轻不起折腾,冒险,以及陇右,今甘肃还在曹操手中,即使攻下今关中陕西,面临与河南两面夹击你是否能守住。

而陈仓谷口就那么好袭,小道一时能运多少兵粮,你怎么守住,即便能守住你有多少兵马四面开花,处处开战。

而且纵然胜你还得要想着防境外的匈奴胡人呀,你难道你能保证打仗不伤一兵一卒,打仗总得死人,杀敌三千,自损八千,你就那十几万人,怎经的起瞎折腾,就说能以董卓,羌人对关中破坏,没余几人,怎能奉养大军,转运?麻烦,困难。所以不足取。

至于杀马谡,马谡不故意败,给曹魏机会在诸葛亮大军将会因常胜损失惨重,陷入泥潭,不败而败最终耗尽国力,人力,对内反对势力因扩张更猛,不得不再次启用,敌对势力将再次抬头国将不国,所以马谡不得不死,所以才会有诸葛挥泪斩马。

而也正因此,在此大方针,大环境下必须杀魏延,否则以其仅次于己的威望,在自己死后必然掌权施其计图立功做稳位置,扬名立外,封妻荫子。

即便自己告诉其原因,自己苦衷,战略构想,以其性格,强烈冒险主义,不甘屈于人下服输,沉沦,等死,也定会在国家与自己之间做出取舍。

即便忠于国家,也会想尽力为自己国家谋一条出路,争一份成功的希望,而不是如此苟延残喘,坐等死的到来,即便死也要轰轰烈烈,而不是默默无闻,不甘,屈辱。

因为其是魏延,是个军人,而不是个政治家,政客,只会用自己,用军人思维思考问题,而不是国家,全局。

所以诸葛亮要杀它,将这个任务,使命交给其之弟子姜维。而不是其,以使国家长久,尽可能长存。

为此其连与自己关系非常好,视为子侄,传人的马谡都要冤杀,更不要说其了。

所以……







毁建策


三国演义害人啊!罗贯中为了把诸葛亮塑造成“神人”,改了多少历史,毁了多少人啊!

先倒霉的是东吴水军大都督周瑜,这个以少胜多,击败兵锋正盛,如日中天的曹操的风流儒雅的少帅,不仅指挥赤壁之战的不少功劳,还被描写成嫉妒诸葛亮才能,小肚鸡肠的人。本是因病英年早逝,却被写成被诸葛亮三气周瑜给气死了。

还编了不少近乎神迹的故事,比如七星坛上借东风,八阵图困陆逊,第一次北伐时的空城计,阵前骂死王朗等等,其智近妖。

魏延是蜀汉立国后的最重要将领,镇守汉中多年,一直追随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本和诸葛亮有很好的配合,互相成就。可罗贯中不顾历史,为说明诸葛亮能掐会算,连死后的事都早己算好,让马岱马丁淋埋伏在魏延身边,专治“胃炎”!

三国志记载的史实是,诸葛亮对身后事的安排是分排撤退,让魏延断后,姜维第二批次断后。如果魏延不撤,可以不理他,自行撤回蜀中就是。

诸葛亮了解魏延的脾气性格,有些骄傲,有些暴噪而已,但绝无叛蜀之心。自己死后,魏延会闹脾气,加上本就镇守汉中,闹闹脾气,不跟着回成都,直接回汉中也就罢了,所以吩咐不理他就是。可杨仪是个心胸狭窄之人,见魏延闹脾气,趁机污蔑其造反,魏延本部人马散去,魏延逃回汉中,被俘身死。

魏延成了诸葛亮封神的牺牲品,而诸葛亮因魏延之死,也成了被批评的人,都怨罗贯中。





净月暖阳


诸葛亮杀魏延完全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

实际上魏延是少数几乎全能型的将领,诸葛亮也很爱惜魏延的才能,在刘备生前,魏延就镇守汉中,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会让张飞去的。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

后来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魏延几乎是军中的二把手,有一个杂牌将军升正牌将军,假节(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封侯。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至于为什么诸葛亮死后,魏延就被杀了呢?

诸葛亮死后,将后事屠夫给杨仪,命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接到命令后,却拒绝执行。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不愿意执行命令有两方面原因:

1、《三国志》评价魏延“以勇略任”,有勇有谋,魏延一直认为诸葛亮埋没了自己,诸葛亮一死,还不把军权交给自己这二把手,如何干性,自然不愿意走。

2、诸葛亮把后事托付于杨仪,杨仪和魏延关系非常差,“有如水火”,况且杨仪此前是丞相长吏,魏延更是不愿意听杨仪的话。

事实上,诸葛亮在临终的部署:让杨仪带兵先行,姜维次之,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走,就不等他了。

魏延官阶虽高,但从未有指挥方面军的经历,故而将大军托付于杨仪。杨仪一直以来在诸葛亮手下负责具体事宜,相关工作已经得心应手,不至于产生混乱。所以,诸葛亮将后事托付于杨仪相对合理,托付于魏延,则完全没人能制约魏延了。

杨仪在明确得知魏延不愿意听从诸葛亮的遗命后,随即启程。而魏延因为没有办法阻止大部队的行动,也开始快速南撤。他的部队绕到了杨仪军面前,并在率先通过栈道后,一把火将栈道烧毁,阻挠杨仪行军。魏延的所作所为,在军事上还是很正确的,但在政治上,这就是谋反。结果,魏延带领的士兵知道实情后,都不愿意跟随他,纷纷逃散,最终被马岱斩杀。


旁观者毛毛


(说历史的女人——第207期)

今天我们论说三国人物,已经比之前或者传统的看法要更理性和科学了。至少在评鉴一个人物的时候,我们会在演义的基础之上,更多参看历史记载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三国人物的争议性也就更大了,比如曹操,比如周瑜,比如刘备,比如吕布,比如诸葛亮。

当然,三国名气最大的人物还要算诸葛亮,在演义中,诸葛亮基本算是男一号,被罗先生浓墨重彩,深入刻画,逐步神化成了一个智慧之神,用鲁迅的话说,都“近似妖”了。因此,这也引发了很多历史迷们的强烈反对,甚至认为诸葛亮被演义严重神化,而实际水平很烂等等。但客观而言,诸葛亮这个人的能力还是有的,只是他的短长,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抛开演义中的完人诸葛亮不谈,客观来看诸葛亮,他主要长于政谋和治理人民,说白了就是做行政工作的能力非常强,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而且其人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诸葛亮的短板在于他的军事能力,在军事方面诸葛亮也是各有短长的,在军事上他的长处是按照传统的军事方式治理军队,甚至排兵布阵,但是他在军事上的短处在于太过于默守陈规,中规中矩,忽略了军事上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军事计策的灵活运用。

也正是因此,诸葛亮这个人做事办事都太过刻板,有一个人,和他就形成了对立面。此人就是魏延。在蜀国开国时期,魏延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并不能排到前五,因为刘备时期,优秀的将帅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霍峻等等。但是到了刘禅时期,刘备时期的开国名将们基本都全部凋零,后来连赵云也撒手人寰。因此这时候魏延作为一员杰出将帅,他便更加凸显,几乎是诸葛亮屡次北伐时期最重要的统兵将领。

但是魏延这个人客观来看,也有其短板和长处。魏延的长处是善于统兵,算是一位懂兵的将帅。但他的短处却是性格刚傲,另外不善于人为处事,因此出处得罪人,比如诸葛亮丞的得力助手杨仪,他就和杨仪两人水火不容。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是,他在心里甚至对诸葛亮的统兵方略也是非常不屑的。就算魏延不说,但以诸葛亮之心智,他怎能会不知道呢?

他们二人最著名的矛盾点就是人人皆知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亮以“太危险、成功的几率太低而彻底拒绝”。这事让魏延非常失望。(在此处需要附注一点:有小伙伴说既然此时的诸葛亮尚没有经历失败,不知道北伐多么困难,后来他北伐无法成功,为何不采用子午谷奇谋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都知道一个计谋的成败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说白了就是时机非常重要,第一次北伐,曹魏毫无防备,子午谷奇袭的成功率是最高的,到以后曹魏对于蜀汉方面的防备就已经加强了,再想采用也来不及了。)其实说到底,子午谷奇谋就是一次性计谋,而且还仅限于第一次北伐,如果成功则就成功了,如果失败则就失败了。

但是按照魏延的建议来看,在第一北伐的背景下,应该还是有可实施性的。首先曹魏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对于蜀汉的防御相对较弱。其次,以魏延的统兵能力,挑选5000精锐,实施突袭的胜利几率也还是有的。但是诸葛亮向来追求稳妥,但殊不知古今中外的大胜仗都是靠奇袭或灵活运用军事方法取胜的。甚至可以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是诸葛亮北伐唯一一次胜算的机会,但被错过之后,诸葛亮不仅再也没有机会使用子午谷奇谋,而且他的北伐再也没有可能取得胜利。

或许正是因为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方略上的意见分歧,造成了两人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其实一直潜在,但是没有爆发而已。一直到诸葛亮死前,他在安排后事时,这种信任危机终于擦枪走火了。魏延作为蜀汉最重要的将领,但诸葛亮却在交代后事的时候,把军权交给了一个魏延最为瞧不上的杨仪,而且这个杨仪呢也不是个什么贤才,而是一个骨子里贪图名利的小人。

其次诸葛亮的安排又对魏延充满了杀机,其实这就是他们之间的信任危机。如果他们之间不存在信任危机,那么诸葛亮根本犯不着如此处心积虑,甚至安排了对魏延下手的杀手马岱。结果,正如诸葛亮所预料。那么也就可以说,诸葛亮是设计好要杀掉魏延的。

但是诸葛亮杀掉魏延,到底处于什么目的呢?我们现在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看一下。诸葛亮对于蜀汉的忠心绝对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因此,在诸葛亮看来:在他死后,就没有谁比魏延的资格更老了,再加上魏延一直是蜀汉的军中栋梁,魏延将理所当然顺利成为蜀汉的军界第一号人物。但是魏延性格刚傲,一般人又威慑不住他,就会很危险。同时,诸葛亮经过多年北伐后,应该在死前对自己的北伐方式是质疑的,但魏延却是一个北伐的强有力支持者,因此诸葛亮一旦死去,魏延若要继续北伐,那么蜀国的老百姓就会受不了,经济和民愤会对蜀国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却没有谁能控制魏延这头猛虎。因此,在诸葛亮看来,既然难以控制,不如杀掉,以安定蜀国。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诸葛亮看来:魏延此人不死,蜀国将必乱。但是诸葛亮的担心正确与否,因为魏延死了没法验证。不过魏延死后的事却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的预料,因为魏延一死,杨仪回去后要官不得,胡乱咬人,终被赐死。其次,诸葛亮的得意门生姜维不断北伐,导致蜀国的经济社会更加困窘,而宦官黄皓乱政,姜维不但对付不了,还被吓跑,诸葛亮的儿子则干脆直接为了自己的官位不但不反对黄皓,还附和黄皓,这样以来,蜀国不仅没有因为杀了魏延而显得更好,反而显得更加乱了。正所谓:不杀魏延,蜀国必乱,但杀了魏延,结果却是蜀国更乱。


说历史的女人


没有的事,诸葛亮很赏识魏延。

第一,为了杨仪与魏延能够和平相处,诸葛亮和董允没少费功夫,他们居中调和就是因为他们都有才能。这是诸葛亮赏识魏延的一个佐证。

第二,从魏延的官职来看不仅仅封侯而且还假节,有此殊荣的关羽算一个,关羽地位如何?按诸葛亮的规划,他是北伐的一路统帅,够重视了吧。那么魏延同样也是假节钺,他有军营里先斩后奏的权利,能说诸葛亮不赏识他吗?如此赏识又何谈杀害?

第三,从诸葛亮的遗言来看。诸葛亮临终曾说我料魏延不会听命令撤退,你们到时自己先撤吧。诸葛亮至死也未动过魏延分毫。作为北伐主力诸葛亮还是想保住魏延。不听军令换成任何一个人也难以容忍,更何况是以治军严格的诸葛亮!这也更显示诸葛亮对魏延的溺爱。然而魏延不服杨仪,把蜀军的撤退必须经过的栈道给烧了,这给了杨仪借口上书污蔑魏延造反。同样魏延也说杨仪造反,两份上书同时送到后主刘禅面前,蒋宛和董允担保杨仪不会谋反,最终决定诛杀魏延。他们可没有诸葛亮对魏延的爱惜。因为魏延人际关系实在不怎么好。

从魏延被杀,蒋宛董允的做出的担保可知李严和廖立为什么会在诸葛亮死后痛哭了,因为没有人会有这么大的度量再让他们复出了。

魏延要是不死对蜀汉的北伐绝对是有好处的,也更能发挥他的价值。但是他与杨仪的矛盾始终不可调和,最后引起什么后果也很难说,所以是好是坏还真不一定!

最后,诸葛亮杀魏延是三国演义,三国志里是魏延与杨仪挣权失败被杀,和诸葛亮没有关系!





岳宗恒岱


看过三国志的人就知道诸葛亮没想杀魏延,想反魏延还被诸葛亮重用。魏延的死和他的为人处事性格有关系,魏延高傲自大,和同事关系很差,很多人都容忍他,杨仪是个例外,他们关系势同水火。诸葛亮在的一天,他们还可以收敛一下,一死矛盾就彻底爆发了,诸葛亮应该是估计到了,所以病死之前的军前会议没有通知魏延参加,只是命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走,大军自行开拔,魏延是不服,追上去找杨仪的麻烦的,但是客观上造成了阻挠大军的情况,这个罪不轻,两个人都打报告给刘禅,蒋宛费祎姜维都替杨仪说话,看看魏延人缘有多差。魏延后面被马岱斩杀了。魏延不死,只怕蜀国都没有后面的20年了,冒进,穷兵黩武,他的问题很大!


笑指天南156


可以说,后期的魏延是蜀国的第一猛将,也是后期三国和张郃一样为数不多的顶级将领。由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知道,自己的离去就没有人可以制衡得了魏延将军。魏延的性格类似关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刚愎孤傲,一向以稳重著称的诸葛亮生前不敢让他挑大梁,而选择培养姜维,军事思想又不一致,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尚敢赌气不领将令,那事后谁还能驾伮的了他?诸葛亮安排马岱杀魏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说他有反骨只不过是个借口。其实内心是多么的不舍。毕竟蜀汉后期顶级将才太少了,虽然魏延不死改变不了蜀汉的最终命运,但可以震慑魏国和牵制姜维冒进。当然,主要还是刘禅阿斗远贤臣近小人,使得姜维沓中屯田避祸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果阿斗是个像他老爸一样有抱负的人而非贪图淫乐,蜀汉是不可能亡的这么快甚至不会亡。只有刘禅这个主心骨烂了,再粗壮的大树也必将轰然倒塌。只要阿斗不撤回在阴平小道的驻军,邓艾也不可能偷渡成功。魏延守汉中多年,其战略战术部署都是无可挑剔的。就算姜维被钟会牵制无法脱身,起码还有个魏延挡住邓艾,即使魏延老了都可以。


阳光海岸59108


其实这个答案并不难找,魏延之死的真相并非是死在诸葛亮和他的个人恩怨上,要是把诸葛亮看成是那样的话,那诸葛亮真的是连一文钱都不值了!其实是诸葛亮利用魏延和杨仪两人之间的矛盾故意自编自导让别人来唱的大戏而巳!不过,魏延死后被夷其三族,这个和诸葛亮无关,要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但魏延死了,而杨仪到成都之后结果的最终的结果又如何呢?因不满封赏被罢官忧恨而死,其实杨魏之死都是在诸葛亮的掌上之中的,临终前的精心策划,杨仪只是一个小人而巳,对蜀国的命运来说,掀不起多大的风浪,和狗一样,只要喂饱了满足了他就给你干活,相反的,就不干活了!而魏延就大不相同了,蜀汉的支柱矣!其性格狐傲,大局观欠佳,其性格有些地方都超过了关羽而无不及,这是诸葛亮死后最担心的事情。魏延居功自傲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自以为是个人主义,.怕刘禅约束不了他,是不是刘禅的天下,很难想象,更无法想象!为了蜀国的根本利意,在万般的无奈之下,只能设遗计,拿魏延当蜀国的政治牺牲品了!至于说诸葛亮设计除掉魏延是因个人的恩怨为主因的说法,我认为是不客观不公正的,看问题看事物,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不能从单方面的去下结论。既然诸葛亮对魏杨二人如此了解如掌上观纹那为何还要拿此二人委以重任大任呢?杨仪虽然是小人但和他的才能无关,起码说听诸葛亮的,对工作是非常敬业的。蜀汉人才本身来说就匮乏,何况是杨仪和魏延这样的人才,尤其是魏延这样的勇武谋将可以说是蜀汉的核心力支柱!无论魏延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恩怨有多大,但魏延从内心来讲,还是尊重敬佩诸葛孔明的,但还是惧怕孔明三分的,怕的不光是权力,还有能为!在诸葛亮生前用此二人委以重任是迫于无奈之举,不得巳而为之矣!尤其是魏延!魏其勇,雇佣之。”诸葛亮死后,杨仪不足过于担心,一小人也!蜀汉掌控他不在话下,魏延无人能牵制住他,不是他有没有反心和反义的问题,而是其的功劳功绩大无人能掌控得了他,无人能管得了他!为了蜀汉政权的政局稳定不受到想不到的自然灾难和祸害,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前利用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关系设遗计利用马岱的手只能拿魏延开刀问斩,当作政治牺牲品了。


人间正道陈德立


首先,诸葛亮并没有要杀魏延,据【三国志】记载: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在病危召开军委会议的时候,并未通知魏延到会。但并没有说要杀魏延,只是叫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命,就不管他,大军自己退回即可。关于这点我在以前的回答中已经提及,在此只简略概述一下,魏延之死一是没有和领导搞好关系,自命不凡目中无人;二是没有和同事融洽关系,特别是同杨仪形同水火,最后被杨仪命人追杀而亡。

那么如果魏延不死,蜀汉会怎样?这倒是一个很值得遐想的命题。

魏延自荆州归降刘备以后,屡立战功,很受刘备看重,委以重任。曾经担当汉中军政一把手,官拜镇北将军,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等职位。由此可见刘备非常看重他。

那么他的能力又如何呢?魏延在跟随刘备的征战中屡立战功。尤其在西入羌中,与曹魏争夺西凉的战斗中,大败曹军雍州刺史郭淮。但魏延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自傲自大,眼中无人,导致与领导同事关系不和。据【三国志】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这就为后来的被杀埋下了隐患。

那么这样一个适才傲娇的人,如果不死,并掌握兵权以后,只会有两个结果:

1,废后帝自立为王,割据巴蜀,苦苦支撑。从他以往的表现即可推断出。投韩玄,又杀韩玄转投刘备。所以诸葛亮说他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2,大权独揽,穷兵黩武。各种冒险的主意,最后将蜀汉折腾垮台。

但无论是哪一种,就其国力对比来看,最终都无法逃避被晋灭亡的命运。我的回答不免挂一漏万,欢迎下方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