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寫詩的人反而特別在意平仄?讀詩必先校對格律?

清溪詩詞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我認為他們沒有寫詩詞卻在乎平仄,理由有三條:其一,他們是詩詞的粉絲,熱愛詩詞,研究詩詞,遇到詩詞就喜歡用自己頭腦裡的詩詞對照一下,發觀問題,難免就說了出來。

其二,這些人本身就是寫詩詞的高手,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寫詩,可他們對詩的愛沒有減少,看到詩詞就會欣賞一下,發現問題,評論與交流更是正常的了。

其三,真心真意想幫助寫詩的作者。因為凡是一眼能看出詩詞平仄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他們出於對平仄都不會或者說用不好的人關愛,指出不足,幫助其早日跨λ詩的大門,寫出好的詩詞來。是值得尊重與敬佩的。

總之,指出不足,注重平仄,是一件好事,受者要虛心接受,向其學習,將老祖宗的詩詞文化真正的傳承下去。


一杯209679029


問題:為什麼不寫詩的人反而特別在意平仄?讀詩必先校對格律


前言

不寫詩的人在意平仄似乎有點奇怪,真正對於格律比較瞭解的一般都會寫詩的。完全不寫詩的人也不太可能去研究什麼格律,最多是淺嘗輒止。老街就遇到不少人喜歡指點他人的格律有問題,其中有一部分人其實是一知半解。

讀詩必先校對格律嗎?

這要看什麼人了,老街自己讀詩一定會先看是什麼詩體,如果是古體詩當然不需要看格律,但是會注意它押韻的字;

如果是格律詩的話一定會看其格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首先,可以幫助自己記住更多的入聲字。

《望薊門》唐代: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萬里寒光生積雪,仄仄平平平仄仄這種句式第六字一定是仄聲,所以可判斷“積”一定是入聲字。

看得多了,自然記住的就多,更利於領悟古詩詞的妙處。

二、其次,有助於理解古人的句法。

詩是精煉的語言,而格律詩又是精煉語言中帶著鐐銬的文體,因此詩人在創作格律詩的時候,為了符合格律會使用不同於文章邏輯的句法。

杜甫《秋興八首》之一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例如“佳人拾翠春相問”,“春相問”這種用法很多現代人作詩不敢用,這是條件狀語“在春天”的意思,用散文句法看上去“春”似乎成了主謂結構的主語。

香稻啄餘鸚鵡粒兩句也是詩家語的典型案例。

三、另外,又有利於記住同韻部的字。

學習格律詩的朋友知道,古韻中,元寒刪先不是一個韻部,很難記住,平時閱讀時注意觀察,會有利於記住一些常用的字。

例如杜甫的另一首就是押刪韻,背過了這首詩,自然就記住了這五個刪韻中的字:山、間、關、顏、班。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四、瞭解不同時期律詩的演變

《賦得華亭鶴》唐代:孔德紹

華亭失侶鶴,乘軒寵遂終。三山凌苦霧,千里激悲風。
心危白露下,聲斷彩弦中。何言斯物變,翻覆似遼東。

這首五律兩處失黏,基本可以判斷這位詩人是盛唐以前的人,孔德紹生活於隋末唐初時期,格律詩的粘連並沒有形成嚴格的標準,可以看出五言律詩從南北朝到隋唐的過渡演變。

又如《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李白這首詩大家都很熟悉,懂格律的朋友會發現,這首五律通篇不對杖,這種不對仗或者少一聯對仗的格律詩被嚴羽稱為古律,也是格律詩演變過程中的現象。

五、學習古人的對仗

自己創作格律詩的詩詞,當中拿兩幅對子如果不好,整首詩都會失色不少,多看古人的作品,潛移默化也好,庖丁解牛也好,照貓畫虎也好,都會提高自己的水平。

唐代:馬戴《楚江懷古三首》其一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上聯:猿啼洞庭樹,下聯:人在木蘭舟。

上聯:廣澤生明月,下聯:蒼山夾亂流。

結束語

如果以詩人之眼讀詩,自然會注意格律,格律詩就按照格律詩來閱讀領悟,古體詩就按照古體詩來學習欣賞。

格律詩不符合格律,就要看其年代,看其作者,瞭解原因和背景,以免造成誤解。

例如唐詩三百首中,有不少失黏失對的詩被歸為五律七律中。後人以此為標準學習格律就學糊塗了。唐詩三百首中的五絕和七絕是不分古體詩和格律詩的,所以要有辨別能力。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謝謝提問。

詩歌,我認為寫寫可以,畢竟現在能關注傳統文化的人不多。但也不要隨意就認為自己對古詩詞多有研究,尤其是聲韻這一塊,除非拿出一些還算不錯的作品。我們在網上要是看到一些朋友分享出來自己的詩歌,不要嘲笑他們,畢竟這也是他們用心之作,至少文學、文字功底要比一般人強得多,該給他們多些鼓勵,少些謾罵。

小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詩歌都是講究格局的,一定要對仗,一定要工整。那時候接觸的又是格律詩多,自然而然就認為寫詩無非就是那回事,壓壓韻就可以了。

現在真正能寫出古詩的人很少,尤其是那種格律詩,能寫出來的都可以算是人才了。偶然翻過中文系朋友的《音韻學》教材,才發現詩歌真不是那麼容易寫的,要是連基本的平聲、上聲、入聲都不知道,怎麼寫古詩?比如哪些字在古漢語屬於入聲字,我一看都腦袋炸了。

聽說很多中文教授,都不敢說自己能隨手寫出一首古詩,何況是什麼阿三之類沒學過聲韻理論的人與你吹噓會寫詩。對於古人的詩歌,我們可以說鑑賞為主,有興趣的還可以創作創作自己的東西。但說真的,流傳下來的優秀名篇,有的看起來很簡單,實際往往沒那麼簡單。

就算是現代漢語,他也有一些什麼“發花韻”、“姑蘇”、“一七”這些韻轍,非常的難理解。所以後來很多年輕人,為了省事幹脆寫起了所謂的“現代詩”和“自由詩”。

我們真的不要小看古代人寫詩這個活,畢竟延續了幾千年的東西。那時候的才子,經歷了多少年的苦讀?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著呢,作為子孫,應該謙虛些。




戴草帽的小老鼠


下面一段話是引用別人的文字觀點!望懂且講平仄格律之諸君莫遷怒於小可!

直至講平仄格律以來,講平仄格律的人,是沒有寫出半點好的詩,詞作品及佳聯來。講格律的人,總是拿著不講格律的人的詩,詞對聯來講格律說平仄。如果遇到了他們例舉的格律詩詞到了他們講的格律平仄規律裡也有講不清,講不了的地方,例如:“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們就不好講了,而講格律的人,又忽悠什麼破律,借律,破韻,借韻等給自己找臺階下的話來。講格律的人,實際上是借講格律而把自己抬的高深,扮的淵博……。其實他們是真的高深,真的的淵博嗎?其實是他們在自抬而自扮而已!


九霄孤鶴


建築工人在工地上幹活的時候要用到一些工具,比如水平尺之類。沒有了這些工具,造的牆體就會東倒西歪。但是,一些高手不用這些工具也能令牆體垂直或水平。

有很多詩詞作者,認為格律這個東西限制了他的才華,使得他寫不出好詩來。每說到格律這個東西,就提到詩仙李白,很多詩都不遵循格律,但他的詩讀來既唯美又大氣磅礴。但別忘了,歷史上只有一個詩仙。

在下不才,也喜歡作詩填詞。可是我深知自己的能力,絕沒有李白那種驚世駭俗的絕代才華,甚至於歷史上隨便抓一個名氣不怎麼樣的詩人來,都比我強了不知多少。即便是當代,重慶的周洪宇老師,豫州劉玉德老師,還有熊東遨,陳仁德等著名詩人,哪一位不是遵循格律來創作。所以,像我這種半吊子的水平,有什麼理由不遵循格律。

格律,就是規則,當你的水平還沒有能夠達到脫離規則的程度,那麼就在規則的框架內做事。


一任天涯瘦病


格律呼平仄糊,






吳士剛3


正因為寫不了詩,才吹毛求疵拿平仄給自己壯膽.(好詩是不需要平仄的,比如李白就是這樣做的),好充胖子……這樣就心態平衛了。


心怡78173


我也是愛詩之人。感覺詩的內容好,押韻好就行。律,絕詩,規矩多,條框多,那是搞學問的。詩刊上的詩都是名人,或學究,寫的,我覺的也沒達到,律,絕,平,仄的境界。對一些初學和愛好者來說,能押韻,能傳播正能量,就十分不錯。在學習中進步,也許幾年或更多時候,他的詩也許成為一絕。


一壺酒一溪雲469


為什麼讀詩的人更在意平仄,這是因為旁觀者清,詩人寫詩時一個失誤失替了讀者卻一目瞭然。所以寫詩時必須遵循格律,同時也要有意境。這是寫詩的起碼常識。讀詩的人當然喜歡好詩,所以更在意平仄。


夕陽233734493


這就不好說了。詩有各種體裁,有的體裁真的需要講格律的。你可以不講格律,選擇相應的體裁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