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清溪诗词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我认为他们没有写诗词却在乎平仄,理由有三条:其一,他们是诗词的粉丝,热爱诗词,研究诗词,遇到诗词就喜欢用自己头脑里的诗词对照一下,发观问题,难免就说了出来。

其二,这些人本身就是写诗词的高手,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写诗,可他们对诗的爱没有减少,看到诗词就会欣赏一下,发現问题,评论与交流更是正常的了。

其三,真心真意想帮助写诗的作者。因为凡是一眼能看出诗词平仄的人,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们出于对平仄都不会或者说用不好的人关爱,指出不足,帮助其早日跨λ诗的大门,写出好的诗词来。是值得尊重与敬佩的。

总之,指出不足,注重平仄,是一件好事,受者要虚心接受,向其学习,将老祖宗的诗词文化真正的传承下去。


一杯209679029


问题: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前言

不写诗的人在意平仄似乎有点奇怪,真正对于格律比较了解的一般都会写诗的。完全不写诗的人也不太可能去研究什么格律,最多是浅尝辄止。老街就遇到不少人喜欢指点他人的格律有问题,其中有一部分人其实是一知半解。

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

这要看什么人了,老街自己读诗一定会先看是什么诗体,如果是古体诗当然不需要看格律,但是会注意它押韵的字;

如果是格律诗的话一定会看其格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首先,可以帮助自己记住更多的入声字。

《望蓟门》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万里寒光生积雪,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第六字一定是仄声,所以可判断“积”一定是入声字。

看得多了,自然记住的就多,更利于领悟古诗词的妙处。

二、其次,有助于理解古人的句法。

诗是精炼的语言,而格律诗又是精炼语言中带着镣铐的文体,因此诗人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为了符合格律会使用不同于文章逻辑的句法。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例如“佳人拾翠春相问”,“春相问”这种用法很多现代人作诗不敢用,这是条件状语“在春天”的意思,用散文句法看上去“春”似乎成了主谓结构的主语。

香稻啄馀鹦鹉粒两句也是诗家语的典型案例。

三、另外,又有利于记住同韵部的字。

学习格律诗的朋友知道,古韵中,元寒删先不是一个韵部,很难记住,平时阅读时注意观察,会有利于记住一些常用的字。

例如杜甫的另一首就是押删韵,背过了这首诗,自然就记住了这五个删韵中的字:山、间、关、颜、班。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四、了解不同时期律诗的演变

《赋得华亭鹤》唐代:孔德绍

华亭失侣鹤,乘轩宠遂终。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心危白露下,声断彩弦中。何言斯物变,翻覆似辽东。

这首五律两处失黏,基本可以判断这位诗人是盛唐以前的人,孔德绍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格律诗的粘连并没有形成严格的标准,可以看出五言律诗从南北朝到隋唐的过渡演变。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懂格律的朋友会发现,这首五律通篇不对杖,这种不对仗或者少一联对仗的格律诗被严羽称为古律,也是格律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

五、学习古人的对仗

自己创作格律诗的诗词,当中拿两幅对子如果不好,整首诗都会失色不少,多看古人的作品,潜移默化也好,庖丁解牛也好,照猫画虎也好,都会提高自己的水平。

唐代: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上联:猿啼洞庭树,下联:人在木兰舟。

上联:广泽生明月,下联:苍山夹乱流。

结束语

如果以诗人之眼读诗,自然会注意格律,格律诗就按照格律诗来阅读领悟,古体诗就按照古体诗来学习欣赏。

格律诗不符合格律,就要看其年代,看其作者,了解原因和背景,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失黏失对的诗被归为五律七律中。后人以此为标准学习格律就学糊涂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五绝和七绝是不分古体诗和格律诗的,所以要有辨别能力。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谢谢提问。

诗歌,我认为写写可以,毕竟现在能关注传统文化的人不多。但也不要随意就认为自己对古诗词多有研究,尤其是声韵这一块,除非拿出一些还算不错的作品。我们在网上要是看到一些朋友分享出来自己的诗歌,不要嘲笑他们,毕竟这也是他们用心之作,至少文学、文字功底要比一般人强得多,该给他们多些鼓励,少些谩骂。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诗歌都是讲究格局的,一定要对仗,一定要工整。那时候接触的又是格律诗多,自然而然就认为写诗无非就是那回事,压压韵就可以了。

现在真正能写出古诗的人很少,尤其是那种格律诗,能写出来的都可以算是人才了。偶然翻过中文系朋友的《音韵学》教材,才发现诗歌真不是那么容易写的,要是连基本的平声、上声、入声都不知道,怎么写古诗?比如哪些字在古汉语属于入声字,我一看都脑袋炸了。

听说很多中文教授,都不敢说自己能随手写出一首古诗,何况是什么阿三之类没学过声韵理论的人与你吹嘘会写诗。对于古人的诗歌,我们可以说鉴赏为主,有兴趣的还可以创作创作自己的东西。但说真的,流传下来的优秀名篇,有的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往往没那么简单。

就算是现代汉语,他也有一些什么“发花韵”、“姑苏”、“一七”这些韵辙,非常的难理解。所以后来很多年轻人,为了省事干脆写起了所谓的“现代诗”和“自由诗”。

我们真的不要小看古代人写诗这个活,毕竟延续了几千年的东西。那时候的才子,经历了多少年的苦读?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着呢,作为子孙,应该谦虚些。




戴草帽的小老鼠


下面一段话是引用别人的文字观点!望懂且讲平仄格律之诸君莫迁怒于小可!

直至讲平仄格律以来,讲平仄格律的人,是没有写出半点好的诗,词作品及佳联来。讲格律的人,总是拿着不讲格律的人的诗,词对联来讲格律说平仄。如果遇到了他们例举的格律诗词到了他们讲的格律平仄规律里也有讲不清,讲不了的地方,例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们就不好讲了,而讲格律的人,又忽悠什么破律,借律,破韵,借韵等给自己找台阶下的话来。讲格律的人,实际上是借讲格律而把自己抬的高深,扮的渊博……。其实他们是真的高深,真的的渊博吗?其实是他们在自抬而自扮而已!


九霄孤鹤


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要用到一些工具,比如水平尺之类。没有了这些工具,造的墙体就会东倒西歪。但是,一些高手不用这些工具也能令墙体垂直或水平。

有很多诗词作者,认为格律这个东西限制了他的才华,使得他写不出好诗来。每说到格律这个东西,就提到诗仙李白,很多诗都不遵循格律,但他的诗读来既唯美又大气磅礴。但别忘了,历史上只有一个诗仙。

在下不才,也喜欢作诗填词。可是我深知自己的能力,绝没有李白那种惊世骇俗的绝代才华,甚至于历史上随便抓一个名气不怎么样的诗人来,都比我强了不知多少。即便是当代,重庆的周洪宇老师,豫州刘玉德老师,还有熊东遨,陈仁德等著名诗人,哪一位不是遵循格律来创作。所以,像我这种半吊子的水平,有什么理由不遵循格律。

格律,就是规则,当你的水平还没有能够达到脱离规则的程度,那么就在规则的框架内做事。


一任天涯瘦病


格律呼平仄糊,






吴士刚3


正因为写不了诗,才吹毛求疵拿平仄给自己壮胆.(好诗是不需要平仄的,比如李白就是这样做的),好充胖子……这样就心态平衛了。


心怡78173


我也是爱诗之人。感觉诗的内容好,押韵好就行。律,绝诗,规矩多,条框多,那是搞学问的。诗刊上的诗都是名人,或学究,写的,我觉的也没达到,律,绝,平,仄的境界。对一些初学和爱好者来说,能押韵,能传播正能量,就十分不错。在学习中进步,也许几年或更多时候,他的诗也许成为一绝。


一壶酒一溪云469


为什么读诗的人更在意平仄,这是因为旁观者清,诗人写诗时一个失误失替了读者却一目了然。所以写诗时必须遵循格律,同时也要有意境。这是写诗的起码常识。读诗的人当然喜欢好诗,所以更在意平仄。


夕阳233734493


这就不好说了。诗有各种体裁,有的体裁真的需要讲格律的。你可以不讲格律,选择相应的体裁就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