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历史(一)

《易经》或者叫《周易》在我国是一本奇书,之所以会说的这么复杂,主要在于它的内容及哲理的确配得上奇书二字外,还在于它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现象特别的神奇,尤其是大多数人不管是反对还是虔信,都对它特别的关注。从这种角度来理解的话,似乎是后一种现象更能配得上这个含义。

《易经》的历史(一)

既然有这么多人知道它、关注它,那么,不管有没有人、有多少人真的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都表明《易经》其实早已深深地渗透进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了。正如同人们不一定叫的准佛祖的名讳,却一定能叫准观音菩萨一般,只有真真能影响普罗大众的,才是最根深蒂固的。因此,虽然在目前的文化及政治语境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的《易经》难免有着或多或少的尴尬,但作为一个愿意终身生活于中华传统文化浸染之下的世俗中的人来说,或多或少也应该关注一些,有可能的话,做做研究就再好不过了。

说到尴尬,不得不多说一些。今天喜欢《易经》、愿意谈论《易经》的人往往会有着这么一种倾向,他们在对不熟悉或者不愿信奉这套理论的人面前会非常自信,总要长篇大论,在这本书前面加上一大堆的限定性修饰语,如我国古代圣人的智慧结晶之类的。粗看起来,这与尴尬好像沾不上什么关系,不过,仔细想想,人们在谈论常识如地球是圆的时还会加上诸如是伟大的航海先驱麦哲伦的亲身实践证明的吗?显然不会。

事实上,理直气壮是一种比较中间的状态,它虽可表明一种自信的心境,常常在其背后投射的却是自卑的影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用多说,人们往往都能抓住一些要害。只是,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可偏颇,不能光揪住一个因素就死死不放,那样的话就会被一叶障目。在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还有便是我们文化的不自信,这当然不是抨击,仅仅是阐述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不管怎样,哪怕就冲着重新树立文化自信这一点出发,了解一些这本曾被抬升为中国圣经的书总是不错的。

由于时间的久远,关于《易经》的很多具体信息都已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考证翔实了。按照现在最最通行的说法,今本《易经》之所以又被称为《周易》,是因为在夏代有《连山》,商代有《归藏》,它们都是各自王朝的官定占卜用书,也都叫做《易经》,只是后来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把仅存的周代的《易经》叫做《周易》了,因为它是周王朝的官定占卜用书。

《易经》的历史(一)

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们实在不知道,有可能对,有可能不对。因为这个信息见于《周礼》的记载,而《周礼》本身也普遍被视为战国时期的辑著,与其自身所宣称的西周初年周公旦创礼的时代相差六七百年,可信度实在过于低。不过,具体信息不可考,大胆假设一下还是可以的。夏代的遗址一直发现的比较少,也有考古学家说根本就没发现过,所谓的夏代遗址就是商代前期的一些方国的遗址而已。退一步讲,哪怕那些真的是夏代的遗址,也根本就不是夏王朝的王都,也不过是附属于夏的方国的遗迹而已。因此,夏代实在是无法从考古学的角度去探寻,仅仅作为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在我国的王朝历史表中作为开头而已。既是如此,很遗憾,《连山》的问题无法考证了,姑且就当它是真实存在的吧。

《易经》的历史(一)

与夏代不同,商代的遗址尤其是王都的遗址却在几十年来有着不小的发现,特别是最近几年洹北商城的发现,填补了商代中期的空缺,基本上把商早、中、晚的历史遗迹全部给补齐了。拥有着如此丰富的考古材料,很多问题就有了一些蛛丝马迹的答案。

在殷墟的祭祀坑中,发现有数量庞大的占卜用的兽骨和龟甲,它们上面都刻着商王关于一件事的占卜原因及其结果,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与后代的认知明显不同的是,贞这个在《易经》中经常出现并被通常解释为正的字,在商代甲骨文中是占卜的意思。而辅佐王祭祀并从事占卜工作的巫在甲骨文中就被称为贞人。那么问题来了,王或者贞人占卜是根据什么来确定吉凶的,会以传说中的《归藏》为标准来判定吗?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但还是可以继续往深探究。今天稍微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或许会对一些商代的名字比较熟悉,比如商汤、武丁、妇好之类的,其中,前两个人是王,后一个是武丁的王妃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和我们现在的习惯不同,王的名字是死后才有的,王生前是没有名字的。人们在王死了之后,根据天干的排列方法,将王殡天的那天的天干选做王的名字,再在前面加上一个类似于谥号之类的东西。既然这样,这个商汤的名字就和这种命名方法格格不入了,那是因为商汤在甲骨文里叫做大甲(太甲),汤是在后世典籍中才出现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习俗,是因为王在商朝是被视为神祇的存在,活着时只是半神,死了才会成为与天地日月永存的神灵,以半神形式存在的仅仅是一段短暂的时光,所以要在成为全神的时候才适合加上名讳,以便享受万世祭祀。有趣的是,在甲骨卜辞中,有着大量的祭祀先王的内容,与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祈求自己祖先保佑不同的是,祭祀中王求的却是祖先成为神之后不要来害自己。这其实也反应了商人的世界观,神人殊途,虽是自己的祖先,也要小心伺候,神不会因为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就会保护自己。

事实上,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种祭祀制度及祭祀观念就决定了,天地神灵是及其庄重严厉的,除了王和贞人以外,任何人胆敢妄揣天意,就会受到极为严酷的惩处。毕竟,殷墟祭祀坑中,被杀掉用来祭祀神灵的高级贵族数目并不少。他们不是因为触犯这条铁律而遭受不幸,却也反应出与祭祀和王权比起来,一两个乃至数十个大贵族的脑袋根本就无足轻重。掌握国家大政的贵族尚且如此,我们就很难想象会有其他的人日夜研读着那本传说中的《归藏》,就如同今日研究《周易》的盛况那般。

《易经》的历史(二)https://www.toutiao.com/i6686460512525353479/

《易经》的历史(三) https://www.toutiao.com/i6686786482054627853/

《易经》的历史(四) https://www.toutiao.com/i6686788640623821315/

下篇《易经》的历史(二)请点扩展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