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少年說》一名高中女孩吐槽,媽媽總是衝自己發脾氣,而且不分場合,希望媽媽可以私下批評和溝通,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

不是所有的情緒失控都能帶來原諒,生活中常有由於父母情緒衝動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

  • 高速公路上媽媽情緒失控,停下車來責罵孩子,導致一名17歲的少年,在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自殺。
  • 江蘇某小學的一名10歲女孩,因為不堪承受父母的打罵,在期中考試的前幾天服農藥自殺身亡。
  • 在泰國,一家便利店的老闆因孩子沉迷遊戲,一怒之下掏出一把上膛的手槍,對兒子大吼:“有種你就別活了!”沒想到兒子當下便拿起手槍自殺,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在這些案例中,父母的一次壞情緒的發洩,竟斷送了孩子的性命。與其事後後悔,不如學會控制情緒。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01 為什麼總是朝孩子發脾氣?

一般有幾種情況:

1.孩子犯錯

當孩子做某一件事時,由於孩子的不熟悉或是不小心犯了錯誤。家長會忍不住火冒三丈,批評孩子的錯誤。

當孩子畫畫把衣服弄髒時,當孩子喝水把水灑一地時,當孩子不小心打碎家裡的花瓶,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忍不住會發脾氣。

2.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

當孩子寫字歪歪扭扭,當孩子成績不達標,當孩子和你的意見相左,沒有按照你的要求時,你就會發脾氣。

前段時間,童模妞妞被媽媽踢屁股的視頻流出,只因為3歲多的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擺佈拍照。妞妞常常要工作到晚上10點後,一天要拍100多套衣服。在這期間沒有休息,表情動作稍有疏忽,媽媽就會發怒,將衣架打到妞妞身上,妞妞立刻微笑站好。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3.自己壓力大,波及孩子

有的父母自己工作壓力大,回家後面對孩子會無緣無故發脾氣。心理學上有一個典型的壞情緒傳染現象,叫做 “踢貓效應”,指的是人會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

大部分的父母衝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自己心情不佳和情緒氾濫所致。一個無法控制自身情緒的父母,會不自覺地把壞情緒轉嫁到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身上,輕則施以言語暴力,重則打罵虐待。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02 父母發洩情緒,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1.破壞親子關係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自己的父親脾氣很暴躁,總是沒來由的發火,他曾經嘗試對父親的性情進行糾正,找他交談,希望他能正常一點,無濟於事。因為他隨口的一個嘆氣他的父親都能爆炸,所以他和他母親都養成了一個習慣:每當父親問起什麼話時,他和他媽都是嗯啊嗯啊的應付,能少說就少說。父親一回家,他和他媽媽就各自回房間。這樣的親子關係讓他覺得心酸,可是每當你同情父親,試圖接近他,給他溫暖的時候,回應他的總是一次次的生氣,毫無理由的發怒,最後就不再願意去接近。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是溫暖的存在。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應該給予孩子溫暖的人。如果家裡有一位易怒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惶恐和恐懼,導致親子關係惡劣。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2.影響家庭氣氛

《少年說》,一名女生說,她不敢與媽媽聊天,因為媽媽總是發脾氣,如果她的衣服沒有疊好,媽媽指責她學習學不好,由學習學不好又會說到考試考不好,考試考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又牽扯到無辜的爸爸,將爸爸批評一頓,最後嚇得妹妹大哭,一家人都不得安寧。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著名的法則,即“費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衣服沒疊好只是其中的10%,而爸爸被批評、妹妹大哭、一家人情緒糟糕,這些事情都是另外的90%。試想,如果這位媽媽懂得控制情緒,換一種反應,撫慰女孩:沒關係,下去疊好就行了,這時後面的所有事情就都不會發生了。可見,你控制不了10%,但完全可以通過你的心態和行為來決定後面的90%。

3.影響孩子性格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在家裡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其中: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父母脾氣暴躁,不會控制情緒,言傳身教,孩子學父母的樣子很快,一旦孩子暴躁的性格養成,想糾正就非常難了,而且脾氣暴躁的孩子更容易叛逆。

當我們隨意衝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以為孩子過段時間就會忘了,其實並不會,這些隨意發洩出來的情緒就像是一枚枚釘子釘在牆上,即使拔出來,也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永遠的傷痛。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03 父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英國作家羅伯特.亞倫曾經說過:"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對象,是行為上的角色模範,要是父母經常大發雷霆,做子女的能夠好到哪裡去?因此,要做好憤怒管理,關鍵的第一步是:剋制住你想要發洩怒氣的衝動。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時加以剋制而不是立即發洩,你在行為上就有更多的選擇。"

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緒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1.自我情緒調整

在《兒童時間效能管理手冊》中,有個控制情緒的滅火口訣:一離二吸三涼水。一離就是離開讓人生氣的現場,暫時離開讓你生氣的孩子。二吸,即深呼吸,深呼吸幾次,慢慢地恢復了理智,再回去面對孩子。三涼水,用涼水洗臉,用涼水澆滅自己的情緒之火。

之前有個笑話,當想對孩子發脾氣時不斷地默唸“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其實也不失為一種自我情緒調整的好方法。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2.看到孩子身上的兩面性

在《兒童時間效能管理手冊》中有一個三塊巧克力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活潑好動,喜歡在家裡踢足球,媽媽警告過他不要在家裡踢足球,防止把玻璃和電器打碎,而且還有媽媽珍愛的花瓶。有一次,媽媽不在家,孩子痛痛快快地踢起球,一不小心,把媽媽的花瓶瓶口碰掉了一塊。

他怕媽媽生氣,就用膠水把瓶口粘住。當媽媽問起時,他說進來一直小花貓給碰的。媽媽不但沒有生氣,反倒獎勵了他三塊巧克力,表揚他想象力豐富,創造了一隻小花貓;動手能力強,能把花瓶粘的差點看不出來;還跟兒子道歉,不應該把花瓶放到安全的地方。

試想想,如果這位媽媽因為孩子的錯誤,還發現孩子說謊而發脾氣,是不是孩子以後更加不會再犯錯,犯了錯是不是更不敢跟父母說。

而這位媽媽卻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用這種方式來代替了發脾氣,這對孩子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那三塊巧克力像警燈一樣提醒他: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

“媽,你為什麼總是不分場合就炸!”父母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3.轉移注意力

當情緒波動時,為避免爆發,使自己有冷靜地分析和考慮問題的時間,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做些別的事情來調控情緒。

俞敏洪曾經在演講中說:"父母控制情緒,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溝通,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這樣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困難、挫折、失敗。"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所有的行為和情緒都會映射到孩子身上,當我們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時,除了要要求孩子,更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