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溥儀的大總管,一年收入兩萬多大洋,為何又整日為錢發愁?

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而清朝末期自然成為距離當今最近的封建時代。對這段歷史的研究,除了《清史稿》等正史,還有一些個人也給歷史學家,留下不少寶貴的資料,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就是伴隨清朝走向滅亡的內閣大臣——紹英。紹英是清末少數留在溥儀身邊的大臣之一,在工作之餘,他寫了很多日記記錄自己的日常工作。難得的是這些日記,在經歷了戰爭洗禮後竟然還有幸保存下來一大部分,成為研究清末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那麼,紹英在滿清末世都做了些什麼?他在日記中又記了哪些事呢?

身為溥儀的大總管,一年收入兩萬多大洋,為何又整日為錢發愁?

紹英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清朝官員,所以他是正經的官宦子弟。辛亥革命之後,紹英成為溥儀皇宮裡的內務府大臣,專門負責宮裡的大小事務。據說,他在宮裡任職的時候,每天都要為溥儀所需的各項經費開支發愁。他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在這期間,他的日記記錄了每天的待辦事項,這些事中大多和申請撥款有關。那時內務府的經費需要到袁世凱那裡申請,並且申請的錢數也有講究,他想多爭取一些以便隨時挪用,但又擔心下面的人會貪汙私吞,所以為了賬務問題他真是操碎了心。

身為溥儀的大總管,一年收入兩萬多大洋,為何又整日為錢發愁?

事實上,溥儀在位當皇帝時,袁世凱為首的民國政府已是負債累累,答應撥給溥儀的經費總是一拖再拖,總統府甚至還常用債券應付紹英,債券又常因各種原因貶值。所以,那段時間滿清皇室的經濟壓力一直很大,連溥儀的婚禮花銷都被大幅度縮減,只爭取到不足30萬元的費用,比起花了一千多萬兩白銀的同治和五百多萬兩白銀的光緒,這筆開支簡直是微不足道的。紹英作為內務府大臣,在那段特殊時期為了省錢確實是煞費苦心。

身為溥儀的大總管,一年收入兩萬多大洋,為何又整日為錢發愁?

紹英一生共記錄了70餘本日記,雖經歷年代久遠,但仍被其孫子馬延霱先生保護留存下33冊。他的日記記錄時間從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起,至民國十四年三月十八日(1925年4月19日)止。他在日記中除了記錄所經歷的大事以及自己的一些事外,著墨最多的則是遜清皇室與國民政府之間經費來往的事。類似“飯後四點鐘至石大人衚衕袁大總統處,見,略說內務府用款事,允為撥給,但宜隨時撥用,若多撥恐辦事人生心侵蝕,”這種記錄其向民國政府要錢的事很多。

身為溥儀的大總管,一年收入兩萬多大洋,為何又整日為錢發愁?

除了向民國政府要錢,當時處境艱難的遜清皇室也曾試圖節省開支,想辦法開源節流,這在紹英日記中也有體現。如,1912年11月16日,他就記載說:“皇太后諭令:所有皇室所屬各衙門應裁應並,通盤籌畫永久之計,隨時會同醇親王妥商辦法,奏明辦理。” 1918年6月8日,他記載說:“中堂交進售賣瓷器洋元票八萬七千元,銀庫取到公債息銀卅萬四千八百八十七圓三角。”

除了以上這些皇室的事,紹英還在日記中不經意間記錄下自己作為內務府官員的收入情況,有人統計了民國四年紹英各項收入(包括賞賜)總共達到22308.92元。這樣的收入在當時來說絕對是高收入了,但他的花費也不少,一則家口人數較多花費不小,二則應酬和雜事交往所掏的小費等也不少。

身為溥儀的大總管,一年收入兩萬多大洋,為何又整日為錢發愁?

紹英是一個非常膽小的人,在那個混亂的時代,為了自身利益,他也曾做了許多自保的行為。1905年時,他被任命為支部左侍郎。雖然他一直是個很善良本分的人,但膽子一直都很小。他並不願意接受新思想,或許這在他看來是一件極具風險的事情,雖然他表面上很支持革命,但在實際行動中卻不是那麼回事。

身為溥儀的大總管,一年收入兩萬多大洋,為何又整日為錢發愁?

紹英結交了許多外國朋友,與他們建立了友好關係,但他這樣做的目的並不單純。因為其祖父和父親都是清朝大臣,所以他家的財力還算得上優渥,他在京城裡擁有不止一處宅院。他一直想把房子租給洋人居住,這樣一來遇到危機時刻,就可能獲得幫助。所以他寧願免費讓洋人住自己的房子,也不願把房子租給同胞。從這件事上看,紹英確實是一個聰明人,但他這樣的做法卻是有利也有弊,並不像他想得那麼完美。

作為清朝走向滅亡的歷史見證者,紹英一生經歷了很多事情。膽小的他做事雖然一直謹慎,但在一些事情上,難免失去作為中國人的骨氣。他曾經假裝得了一種病、獲得了到德國住院修養機會,但沒想到最終他竟然真的患上了這種病,因此而逝世,還真是有些諷刺,看來有些事情即便膽小也是逃不過的。

參考文獻:《清史稿》《紹英日記》《我的前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