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和多爾袞哪個更適合當皇帝?

魔力俠曹操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刁鑽,說起來皇太極和多爾袞都是在清朝創建之初舉足輕重的人物,皇太極儘管沒有率軍入關,但是為入關奠定了基礎,做好了政治、軍事、經濟上的準備。多爾袞則應時入關,為清朝建立全國性政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平心而論,兩人都具備當皇帝的才能,如果是要二選一,我認為是皇太極能力更強,以10分為準,若皇太極為滿分,多爾袞可以打9.5分,比皇太極稍差。

首先,我們從各自執政環境來看,皇太極時代後金(清)所處的大環境更為險惡,內部動盪不安,外部處於察哈爾、明朝、朝鮮的三面包圍,而皇太極死後留下了一個經濟、政治環境穩定,佔據整個東北和漠南蒙古,並且軍力強大的清朝。

在努爾哈赤時代,佔領遼陽和瀋陽之後,由於遼、沈地區對後金政權移植過來的奴隸制生產方式不適應,引起了遼東軍民的反抗,而努爾哈赤則沒有好的辦法進行處理,採取了更為嚴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滿、漢關係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漢人反抗此起彼伏,社會長期動盪不安,新的統治區域根本無法進行穩定的生產。

《山中聞見錄》:庚子,大殺在遼商賈五萬人。配給賀世賢妻室,籍遼民五人者出三人,其三人出二人。
《山中聞見錄》:按籍閱遼人,殺其狀貌可疑者。……。遼人乘亂走出五、六百人,結隊南行,建人不敢逼。

滿、漢對立的情況努爾哈赤直到死,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而努爾哈赤晚年不僅在政權上動盪不安,還流年不利,後金境內發生了大規模的旱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時國中大飢,其一金斗糧值銀八兩,民中有食人肉者”。而外部環境上也是南、西、東面三處受敵,新生的後金政權稍不留神就會有顛覆的可能。




皇太極可謂是臨危受命,他上任後就一系列經濟、政治改革,將後金政權拉出泥潭。在其上任開始,就發出《汗諭》,提出“工築之興,有妨農務”,今後停止一切大型工程,可以讓百姓“專勤南畝”。後又發佈汗諭,規定“每備禦止留八人,餘悉編為民戶,處以別屯,擇漢官廉正者理之”。使漢人壯丁分屯別居,緩解了漢人受奴役之苦,協調滿、漢關係,有利於社會安定和農業生產。並且重視農業的政策延續性比較強,天聰、崇德兩朝可謂是貫徹始終。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對以往殘害遼民和來歸之人的虐行從重處罰,如果有殘害行為,一門處斬,“斷不姑恕,將其妻子一併處死”。


在政治上,皇太極改革和整頓國家機構。皇太極為了適應後金軍事、政治、經濟等需要,協調滿、蒙、漢關係,強化汗權,按照《大明會典》,逐出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國家機構,天聰、崇德朝已經形成了內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所謂的“三院六部二衙門”,政府機構基本完善,參考明制的國家機構,使清朝能夠管理滿洲、蒙古、漢民的中央行政機構,也為取得全國政權做了體制上的準備。

《天聰朝臣工奏議·寧完我請變通大明會典設六部通事奏》:擔當講說,務使去因循之習,漸就中國之制。必如此,庶日後得了蠻子地方,不至手忙腳亂。

在軍事上,滿、蒙、漢八旗在皇太極手裡組建造成,擴充了後金(清)的軍事實力,壓服朝鮮,消滅察哈爾,更重要的是在皇太極親自指揮松山之役的勝利,將其主要對手明朝十三萬精銳邊軍全殲,要知道這支精銳邊軍很大是明廷徵收練餉(明末三餉之一)抽練的最後精銳,至此,明朝在清廷面前再無還手之力,乾隆皇帝在評價這次戰役時就直言,此戰乃是“太宗一戰而帝業定”。為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而多爾袞形勢則要好的多,表面上清朝入關征服全國並不容易,但是實際上多爾袞對付的敵人主要有兩支,一支其內部腐敗不堪,外部四分五裂,易於各個擊破的南明政權,另外一支就是農民起義軍。體量雖大,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盤散沙,這些敵人遠遠比統一的明朝好對付的多。而皇太極則在朝鮮、明朝、察哈爾蒙古的四面圍逼之下,夾縫中求生存,使清朝勢力壯大,統一了東北全域和漠南蒙古,入關條件已經成熟。假如皇太極在1644年的時候不死,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想必他也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再說多爾袞實行廢除三餉,進京之後勿擾民等措施,以皇太極的雄才會想不到。

當然,不同時代的對比有一種空中樓閣的感覺,我們再以具體事例來看看兩人才能的高低。

首先,從軍事上來說我認為審時度勢的能力皇太極更強,就以松山之戰前夕兵圍錦州的事例來說,本來皇太極確定的是“爾等圍錦州,由遠漸近以困之”,但是多爾袞等人在執行軍令的時候卻讓士兵軍官輪流回家,防備鬆懈,被明軍抓住弱點,將糧食運進城內。

我們再來看看對待農民起義軍和明朝的問題上,皇太極認為應該重點分明,以打擊明朝為先,對農民起義軍則以安撫為先,分而治之的態度很明顯。

《清太宗實錄稿本》:我軍至明,彼或遣使求和,爾等即應之曰:“我等奉命來徵,惟君命是聽,他無可言。爾如有言,其向我君言之,必吾君諭令班師,方可退兵。”如遇流寇,宜云:“爾等見明政紊亂,激而成變,我國來徵,亦正為此。”

由此可見,皇太極對己方的軍力有相當的認識。而多爾袞在進入北京之後,就過分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一下子分出兩個拳頭打人,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打擊李自成,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打擊南明弘光政權,導致了兩路實力不足。等到農民起義軍反攻懷慶的時候才意識到應該對南明和農民軍分別打擊,“上命多鐸為定國大將軍,統師南征,值河南奏流賊肆掠懷慶,詔先剿賊河南”。所以,我判斷多爾袞在軍事戰略能力上要弱於皇太極。




再來看看雙方在政治能力和定力上的差距。

皇太極自登基之後,為了全力對明作戰,在提高生產力方面,可謂是下足了功夫,正如我在上文所說,重農政策在天聰和崇德兩朝是貫穿始終的。

但是我們來看看多爾袞,他在入主北京城後,確實發佈了很多安民措施,如賑濟、廢除三餉,恢復農業生產等,但是在他的執政晚年又開始大興土木,為了在關外修建築城避暑,“加派直隸、山西、浙江、山東、江南、河南、湖廣、江西、陝西九省銀二百四十九萬兩有奇”。這件事發生在順治七年,之所以我要說出年份,因為多爾袞這個大興土木實在是不合時宜,要知道此時的清廷在中原還立足未穩,財政狀況不容樂觀,光是軍費和官俸兩項財政赤字就有八十七萬兩有奇,多爾袞此時加派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聖武記·附錄卷十一》:方順治八九年間,歲入額賦僅千四百八十五萬,而諸路兵餉需千三百餘萬,加以官俸各費二百餘萬,計歲出一千五百七十三萬四千,出俘於入者八十七萬五千有奇。




再來看看對待藩屬國的問題。

就比如說朝鮮。皇太極在壓服朝鮮之後,僅僅要求朝鮮提供政治、軍事、經濟幫助,雖然極其嚴厲,但並沒有其他不必要的需求,然而多爾袞在順治七年“遣官選女子於朝鮮”,搞得這個藩屬國雞飛狗跳,這個就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

所以,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儘管皇太極和多爾袞都有雄才大略,但綜合看來還是由皇太極做為最高執政者更為合適。

引用文獻:《滿文老檔》、《清史稿》、《清史列傳》、《清太宗實錄稿本》、《清初內國史院檔案譯編》、《聖武記》、《天聰朝臣工奏議》、《山中聞見錄》


論史


我覺得皇太極更合適當皇帝,其理由如下:

皇太極的老謀深算

當年,努爾哈赤去世,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被逼的自殺,皇太極在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的支持下繼位。其中大貝勒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莽古爾泰為第五子、皇太極是第八子。

(努爾哈赤畫像)

三大貝勒都支持皇太極當皇帝,主要還是皇太極此人文武雙全、老謀深算、野心勃勃。代善做太子時寬宏大量,威望很高,但在謀略和決斷上卻不夠,到後來更是迷戀女色,犯了不少錯。他和努爾哈赤爭宅院,虐待自己的兒子碩託,在當時其他貝勒竟然還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努爾哈赤斥責代善時竟然沒人敢說話,這讓努爾哈赤極為不滿,所以就廢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從此後代善更是心灰意冷、不思進取。(皇太極畫像)

努爾哈赤去世後,代善寧願支持皇太極,也不願自己出頭,想來從那件事以後他已經沒了膽識和魄力,擔心他繼位後駕馭不了其他的貝勒。

二貝勒阿敏,他只不過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並不具備爭奪皇位的資格;三貝勒莽古爾泰天性魯莽、有勇無謀,曾為了博取努爾哈赤的歡心親手殺死自己的生母,此人名聲極臭,也不是皇太極的對手。

雄才偉略

皇太極從天聰汗到稱帝的十年間,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除掉了一直跟自己作對的阿敏和莽古爾泰兩人。並在此期間打壓明朝的左膀右臂蒙古和朝鮮,再用反間計讓崇禎殺了那個曾在寧遠城擊敗努爾哈赤,導致努爾哈赤氣病而死的袁崇煥。

並在松錦大戰中大敗明軍,讓明朝從此一蹶不振,為後來皇太極定鼎中原打下基礎,這一系列的動作足可見皇太極的雄才偉略。

多爾袞的運氣

隨著政敵一個個被他肅清,皇太極的目光對準了多爾袞。而多爾袞能活下來還要感謝海蘭珠,原本皇太極準備對多爾袞動手,剛好他最愛的海蘭珠去世,傷心過度,還沒來得及處理多爾袞不久也撒手人寰。不然多爾袞壓根當不了攝政王,更當不了皇叔父攝政王。

優柔寡斷

多爾袞雖然心思縝密、處事冷靜,但他有時候就是太過小心謹慎,導致不夠果斷、不敢冒險。在皇太極去世後,能競爭皇位的只有兩個人: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

多爾袞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威望和赫赫戰功登上皇位,但他選擇了穩妥的辦法,擁立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繼位。直到後來還是覺得時機沒有成熟而一直沒有踢掉即將親政的福臨,而後39歲就英年早逝,最後被福臨除去爵位封號、沒收家產,甚至被鞭屍。

因此多爾袞跟皇太極相比,差的不是一丁半點,不管從謀略、野心、權術等都不是皇太極的對手,這樣的人就算當了皇帝,國家也不會支撐多久。


大國布衣


說到這兩個人,各有千秋,我們先來看看這兩人的主要成就。

皇太極主要成就:滅察哈爾,建立清朝,促進滿族封建化,取得松錦大捷。

多爾袞主要成就:征戰漠南蒙古與李氏朝鮮,率軍入關,統一全國。

清廷的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是以兇悍殘忍著稱於歷史的,他們每破一成,不分軍民,不論是否參與抵抗,通通屠殺或者掠取為奴婢。這點上,是他們的共性,不分彼此。

皇太極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是中國曆代皇帝中少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和見識都極其突出,雖然他的軍事才能不及其父親,但是他的政治才能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家政治制度,發展了社會經濟,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總而言之,皇太極心機、謀略、手段的狠辣都令人歎為觀止。

多爾袞是清朝開國時期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入關前,是皇太極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建立了許多焊工,成為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繼承了努爾哈赤、皇太極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遺願。是清朝開國的第一大功臣。

總的來說皇太極為清朝的入關奠定了基礎,多爾袞再此基礎上完成了統一。兩人都對清廷有著不可取代的功勞。但是如果論當皇帝而言,皇太極比多爾袞更加心狠手辣,而在內部鬥爭中,這點尤為關鍵。雖然多爾袞心思縝密、處事沉穩,但是有時候過於謹慎小心,不敢冒險,不夠果斷,這點是和皇太極不能相提並論的。當皇帝的那股無情、果斷的狠勁,多爾袞還是沒法像皇太極做的那麼淋漓盡致。


青山難掩丶


其實這兩個人都很適合當皇帝,因為清朝的皇位繼承是沒有嫡子繼承製的說法的,更何況是在關外的時候,通常是誰的權利大誰繼承。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才十五歲,他的母親也跟著殉葬,而那個時候皇太極憑著手中的權利和代善的支持坐上汗位。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做了很多的改革,軍事上也非常的有成就,並且改後金為清。

再說多爾袞,他是在皇太極死後和豪格爭位,但是由於皇太極的手下只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登位,多爾袞退而求其次支持福臨當皇帝,但是由於福臨年幼,好多事情都是多爾袞管著,所以清朝入關後最初的一些政策都是多爾袞立的。

綜上所述,他倆都是比較適合當皇帝的,只不過多爾袞沒有當皇帝的命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師哥講史


這兩位人物能耐確實不一般,都是重量級級別的,同時他倆的關係是兄弟關係。至於他倆誰更適合,更有資格做皇上,我的觀點是皇太極更適合!理由如下: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年長,多爾袞年幼!所以從年齡上分析,皇太極較為適合!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34歲,多爾袞14歲。兩者相差20左右,那努爾哈赤肯定優先考慮皇太極了,多爾袞都還沒成年,國家大事他根本擔當不了。

皇太極相比多爾袞,政治野心大,雄心勃勃!在軍事上、政治上的經驗和能力更強

皇太極確實文武全才,軍事上領導能力出眾,屢建戰功!當然後來的多爾袞在軍事領導能力上也很強,絲毫不遜於皇太極,可以說皇太極一路進軍中原,多虧了多爾袞的幫助,沒有多爾袞真不知道皇太極能不能最終或者何時打敗明朝軍隊,進而入駐中原統一天下!但有一點多爾袞不如皇太極,那就是關於政治局面的把控!不說別的,舉一個例子就能看出,皇太極在政治上確實有很大的才華。

皇太極在掌握了政權後,就開始著手處理努爾哈赤時期遺留下來的八旗制度隱患,因為現在不同往日,有了大量漢人和蒙古人的加入,在利益的均衡分配等很多事情上開始出現尖銳矛盾,為了解決和完善八旗制度,穩定政權,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出色的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制度!可以說他對於八旗制度的完善確實是的偉大的壯舉,事實證明這些八旗軍建立後穩定了人心,鞏固了政權,同時在後期鎮壓農民起義軍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點是多爾袞比不了的。

大家有何看法呢?


舞動的史者


皇太極。因為皇太極的能力早也得到肯定。後金崛起以後,很多遼東百姓慘遭屠戮,隨後短短几年,努爾哈赤控制的人口從數百萬一直下降到七十萬。天啟五年底,努爾哈赤已經變得喪心病狂,他的民族政策開始毀滅後金的漢軍,治下漢族人口流失一空。而毛文龍開創東江鎮,從無到有,逐步收復了整個遼東半島。到天啟五年,東江鎮更是進入了黃金時期,後金漢軍開始成建制地嚮明軍倒戈,全鎮一度擁有人口五十萬,戰兵五萬以上,毛文龍控制了至少三十萬的遼民。 這個時期,受努爾哈赤的大屠殺影響,遼東明軍誓死不降,戰意空前高漲,兵鋒甚至一度直逼瀋陽城下。

可惜雄才大略的皇太極繼位了,他及時修正了努爾哈赤的民族歧視政策,皇太極還展現了驚人的籠絡能力。遼東向東江控制區的人口流失被制止,短短几年就安定了東北漢族的民心。 在毛文龍死後,皇太極竟然能逆天地把仇深似海的東江軍吞併,讓後金的人口和軍力都得到了極大擴充。後金獲得戰略進攻能力。

皇太極能統帥軍隊,處理政務,並且得到八旗旗主的支持。而多爾袞有什麼能力,他的戰功不過是欺負一下流寇都打不過的南明官軍。佔領南京後整個南方本來可以傳檄而定。但多爾袞這個二百五一個剃髮令就搞得天下騷然,要不是南明的君臣實在太廢材,死挺了的明朝就鹹魚翻身了。

所以結論很明顯。


長江邊上一青銅


要我說,兩個人都適合當皇帝。只不過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年長多爾袞年幼。如果說讓多爾袞繼承後金汗位,那麼可能會引發五大臣不服,但如果是皇太極的話,皇太極這個人善於權謀。而且年長繼承後金汗位,沒有任何人敢有爭議!

兩個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這兩個兒子有兩位大妃所生。其實洛洛哈市在晚年的時候,其實是準備將大為傳語,這個最小的兒子多爾袞,只不過多爾袞年幼。在攻打明朝寧遠城的時候努爾哈赤被皇太極脅迫寫下聖旨,與皇太極為儲君。


一條5毛


雖然有說法認為努爾哈赤臨終前想把位子傳給多爾袞,但證據不足。歷史已經證明皇太極能力很強,他做皇帝進一步奠定了清朝的體制和機制,提升了其政權及軍隊的有效性。

多爾袞對清朝最大貢獻是指揮清軍抓住了入關的機遇,隨後定鼎天下,遷都北京,但應該看到不是清朝如何厲害,而是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太菜了。

如果讓多爾袞處在皇太極的位置,多爾袞大概率不能勝任。如果皇太極處在多爾袞的位置,只會做的更好。


羽書遲


兩個人均是清朝建立的得力干將,在軍事才能上不分伯仲,政治才能上皇太極較為嚴酷,多爾袞可能更寬泛一些。但無論是誰做皇帝,結果都是漢族人民的夢魘。

這就回歸到人的動物屬性上了,誰的拳頭硬,誰就是大哥,很不幸,先進的文明在遇到原始的文明時,前者倒下了。這其實也是給後人敲響了一個警鐘:文明是漸進式的,而不是直線上升式的。這與自然存在法則相一致,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不斷地經歷風雨,才能最終見到陽光。任何時候,事物都是在交替發展,呈現出正弦曲線式的過程。只有在宏觀上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在戰略上準確地加以掌控。


金兔王豫生


我覺得多爾袞當皇帝會讓清朝發展的更加好,歷史上說當時多爾袞只掌管兩旗人馬,代善等人掌管著另外兩旗,二者之間相互爭奪皇權,最後雙方妥協後才各退一步,由皇太極當上了皇帝。多爾袞本人能力出眾,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早期的他,帶領滿清鐵騎打來江山,後期,在皇太極死後,他極力輔佐順治帝穩定江山,文武雙全。如果多爾袞早些稱帝,能提前統一華夏,加上他的鐵腕手段,清朝會提前進入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