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創新科技理念 今天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 枝枝葉葉外邊尋。

— — 王陽明


心學宗主王陽明認為,影響人生成敗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的種種條件,而是自己的本心。一個人只有認清自己的本心,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向成功。

人貴有自知之明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認清別人是一種智慧,認清自己就稱得上聖明瞭。

千百年來,能夠真正認清自己、戰勝自己的人並不多,王陽明正是其中的一個。

他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曾經帶領精兵,在短短几個月內,蕩平作亂數十年的匪患,卻坦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正是因為時刻保持這種清醒的自我認識,才使他成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大聖人。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而且容易被別人虛偽客套的讚美所迷惑。別人誇得越多,這種人的狂妄之心就越膨脹,直到覺得天底下容不下他了,自然而然也就走向了滅亡。

戰國時,有個人名叫趙括。

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自認為在帶兵理論上無所不知,並且因此而名聲在外,備受世人稱讚,他也就更加認定“老子打仗天下第一”。

他成為將軍後,看不到自己在實戰經驗上的不足,也聽不見手下將領的諫言,一板一眼照著兵書裡講的道理打仗,結果被秦國老將白起困於長平,而他帶領的大軍也被秦軍全部坑殺。

可見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王陽明《傳習錄》


艱難困苦,是對心性最好的磨礪。

沒有人能一開始就認清自己,大多數人都要在人生路上狠狠地跌幾個跟頭,才能逐漸找準自己的位置。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回顧年輕時奮鬥的日子,你是否也曾這樣想:為什麼每天都在為生活忙碌著,可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為什麼那些看上去比你懶、能力比你差的人,日子卻能過得順風順水?

要知道,這些膚淺的羨慕、無聊的攀比、笨拙的模仿,都無法使你超越別人。

說到底,與人攀比這種笨念頭,本身就是笨人才會興起的,智者向來只與自己做比較。

因為他們明白,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

只有認清自己,找準自己的方向,才能有所成就。

因為眼紅別人的日子,而走別人有過的路,就算跑的再起勁兒,到頭來也可能會一事無成。

人這一生,就是要在摸爬滾打中不斷前進,才能看得清前路,記得住歸途,抗得起責任,放得下虛名。不急不緩,不驕不躁,迴歸本心,砥礪前行。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認清自己,既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低。

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們認為別人的成功只不過是碰到了好的機遇,又或是得到了伯樂的賞識,殊不知無論是運氣還是賞識,都需要以實力為前提。

一個人最可怕的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有能力卻不相信自己。明明能夠做好的事情,如果因不斷地自我懷疑而失敗放棄,豈不是格外可惜?嘗試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去嘗試肯定不會成功。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只有足夠了解自己,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少走彎路,勇攀高峰。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王陽明:良知即本心,一念做聖賢,一念成庸人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王陽明說:“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

意思是說,人天生具有良知,不需要求之於人或書籍,若能發揮(致)良知,便可成就德業。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才是力量,或者說,以良知為方向的知識才是力量。

1519年,王陽明用了不到50天的時間,徹底平定擁有精銳20萬的寧王朱宸濠。這就是致良知的結果,以絕對劣勢的兵力擊敗強敵,這就是良知的威力。

王陽明,這個稱呼來自他的號,他曾在家鄉的陽明洞修道,所以自號“陽明子”,世人稱陽明先生。他的本名是王守仁,出自《論語》中的一句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通過知識能實現的,如果沒有仁德來守護,雖然暫時可以實現,但是終究還是要失去。孔子說的“仁”就是良知,“守仁”就是以良知為方向做人處事。

人最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裹挾,被眾人的意見所左右,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這叫做“習氣”。良知迷失了方向,就叫做“習氣”。致良知就是去掉習氣,使內心重獲光明。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非常崇拜王陽明。在他的經營哲學中,到處是王陽明“良知”的影子。比如稻盛和夫說,要判斷某件事是不是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不是符合邏輯,還應當看它是不是符合良知。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日本樓市出現泡沫,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現金放在銀行,連銀行都在建議稻盛和夫去炒樓。

稻盛和夫說:“我們還是用傳統的方式賺錢,而不用炒地皮來賺錢。”因為炒房固然賺大錢,但是那是投機,不能給社會帶來實際的財富。

良知即本心:一念成聖賢,一念成庸人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王陽明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良知就是人的本心,人人都有,成為聖賢還是庸人,只在一念之間,取決於自己的選擇。良知就是個巨大的能量源,一旦爆發,能改變宇宙。很多人之所以在面臨突發危機時,無法處理好,原因只有一個:良知被遮蔽,無法發揮威力。

遮蔽良知的,就是利害譭譽,確切的說,就是得失之心。良知是“天植靈根”,它在人的心中是須臾不可間斷的,如果被得失之心的私慾所遮蔽,生機就不能顯發;如果喪失了良知,人也就成了徒有人形的禽獸。

從知到行,為什麼中間有這麼寬的一道溝呢?因為行是面對最具體的選擇的,選擇關頭極難極難。一念之間,往往是電閃雷鳴。

良知即快樂:心兵不亂,萬事從容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人們疲於應付各種外界的問題,發現生活和事業中有太多的煩惱和無奈,當發現“良知”這個定盤針後,突然發現萬事萬物的根源都在心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提升了自己的心性,“心兵不亂,萬事從容”,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圓規為什麼能畫出完美的圓?因為心已定,腳在動。很多人的生活為什麼雜亂無章、充滿負能量?因為心不定,腳不動!

“良知”雖然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但它卻又是內在於人心的,人可以將內心的良知恢復得完完全全,當達到毫無虧欠之際,人自然與天道合一,這是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真樂”境界,自不覺手舞足蹈,快樂無比。

王陽明曾經引用程子的話說:“知之而至,則循理為樂,不循理為不樂。”意思是如果能做到致良知了,就會以內心遵循天理為快樂,如果不能遵循天理就會感覺不快樂!

良知即擔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王陽明:認清自己,才是最頂級的智慧



有一天,門人鄒守益、薛侃、黃宗明、王艮等人與老師在一起,議論起朝廷中對王學的毀謗、非議越來越厲害。

王守仁微微一笑,說道:“我在南京以前,仍不能擺脫鄉愿的氣味。但現在只相信良知的真是真非,照著本心行下去,沒有一點點裝體面的打算。我現在已經變成了狂者之心。即使天下人都說我志向高遠而言行不一,我也不在乎,我只依良知行罷了。”

“依良知行,信真是真非”,王守仁一語道破了自己的心志。他甘願做一個“狂者”,只認準自心良知本有的是非,不委曲敷衍、不瞻前顧後,也不左右迴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王陽明用自己的行為給世人做出了示範: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這才是對“知行合一”的最好詮釋。

在王陽明那裡,“知行合一”的“知”,既是對事物的認識,更是“良知”。是非之心加擔當精神,是為“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