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监之:朱元璋心机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大明数百年江山社稷

有一句谚语:“猴子如果穿上了人的衣服,则更像猴子。”

为了便于认识和了解小人,我们最好也在小人穿上了一套特殊服装一一权力的斗篷的时候,来观察他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英主。他在不少方面都颇有建树,留下过很多佳话。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心理弱点,就是猜忌心特重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且不放心开国元勋掌握军队,一次设宴,唱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宫延轻喜剧,不露声色地让统率诸路军队的将领,乖乖地交出了兵权。史称“北宋元将”,它一直受着外族凌标欺辱,实种因于此。朱元璋则不放心宰相,怕宰相的权势太大,把自己架空了,于洪武十三年以胡惟庸造反为口实,“罢相不设”,把宰相的权力分解给六部(“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勺。明朝不立宰相一职,由此成为定制。朱元璋以为,从此朱姓天下安如泰山,不会受着谁的威胁了。他却万万料想不到,国家权力不用多久,却变成了宦官们的囊中之物。

明代太监之:朱元璋心机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大明数百年江山社稷

影视剧中的明太监(资料图 来源网络)

历史很喜欢跟皇帝开玩笑。明朝由六部组成“内阁”,是名义上的处理重大事务的中央政权。可是皇帝不信任宰相,难道就能信任六部?同样是不信任。皇帝不能不设“内阁”,但对“内阁”又不能太信任,不能不提防,局面是十分尴尬的。黄宗羲说:“入阁办事者,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皇帝)授之,而后提之。”六部阁员徒具虚名,而无其实,只相当于秉承皇帝的意思起草文件的大秘书。政务杂沓纷纭,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事事得由皇帝躬自处理。当此境况,皇帝不堪重负。他们想图享受,轻闲自在,必得另外设计一套施政方案,把繁琐庞杂的政务交给他人处理。

关键是,这些人必须让他感到放心。谁最适合?宦官。皇帝在这方面的微妙心理,不外欧阳修所分析的:“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为可恃也。”宦官是皇帝的专职奴仆,其天职就是把皇帝老儿侍候得舒舒服服,欢欢喜喜,随时随地让主子开心。没有面诀候律、乖巧讨好的本领,当不了宦宫。有了这一本领,方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认为亲而可恃。明代天子,先是废弃宰相,继而不信任六部,那么,要找他认为可以信任,不另具肚肠,因而永远对他保持奴性的人选,还能是谁乎?自然非宦官莫属。最初,明代天子只把宦官看作称心悦目的蝴蝶。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代太监之:朱元璋心机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大明数百年江山社稷

影视剧中的明太监(资料图 来源网络)

但他们万万想不到,以后这些蝴蝶,却成了极可怕的毛毛虫。由于不信任宰相和六部之故,明代在宫内另设了一套机构,由宦官组成,共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二十四个街门,形成另一个政府。“六部”属宫外政府。两个政府,权力不同。举例来说,宫内政府代替皇帝批阅六部呈报的多数奏章,“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昧笔楷书批之。”六部实际上只不过是个挂名政府罢了,紫禁城内的第二政府,才是真正操纵国家的实际政府。

明代太监之:朱元璋心机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大明数百年江山社稷

影视剧中的明太监(资料图 来源网络)

宦官们还有一大特权,就是传达皇帝的诏谕。大多是皇帝口授,太监笔录,然后向六部传旨遵行。笔录内容已略有增窜,与皇帝原意不尽吻合。有时更有奇中奇,根本不用笔录,只由宦官到内阁口头宣达:“有中旨则小阉口传曰:‘上传某事如何处分’。”六部照样得遵行不忡。明亮宗时大学士奏章曰:“臣累日在阁办事,文书房时有口传,如讲学,如任将,如准臣入阁入部,皆关系重大……望皇上慎重口传,酌为札记。”连任命朝中文臣武将这样的大事,都是凭宦官口头传话,宦官的实际权力到底有多大,就可想见了。明代宫内的十二监、四司、八局,是政府之上的政府。明代宦官们穿着权力的斗篷。他们比任何官吏的实际权力都大。明代所有的政治丑恶,都与宦官们分拆不开。我们很难断言,到底是宦官腐蚀了权力,还是权力腐蚀了宦官,抑或两者交互腐蚀。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权力的斗篷,使宦官做了数不尽的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