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編者按】謝無量是近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在書壇獨樹一幟。因受山居生活及老莊思想研究的影響,他的“字結體”隨性而起,聽人自然,毫無拘束,因此被譽為歸真返璞之“孩兒體”,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謝無量

謝無量(1884-1964年),四川樂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後易名沉,號無量,別署嗇庵。幼承庭訓,習古文辭、詩賦,後入南洋公學深造,和李叔同同窗,與馬一浮為莫逆之交。參與支持孫中山革命,擔任秘書工作。一生曾任教十個大學,在文化教育事業上鞠躬盡瘁,著作等身,涉及多個領域,名重今世。詩文書法尤有建樹,所書楹聯條幅、冊頁扇箑,多不加蓋印章,風格沉雄俊逸、瀟散稚拙。于右任曾贊:“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餘於筆,我自愧弗如。”沈尹默則雲:“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謝無量書風乃無意之得,寄情六朝風韻,完全是自然天成。吳丈蜀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中做出了綜合評述:“由於他博古通今,含蘊深厚,兼之具有詩人氣質,襟懷曠達,所以表現在書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在書壇獨樹一幟。從他的手跡中可以看出他對魏晉六朝碑帖曾下過相當的工夫。從行筆來看,受鍾繇、二王及《張黑女墓誌》的影響極為明顯。從結體來看,則可窺見《瘞鶴銘》以及其他六朝造像的跡象。儘管他師承這些碑帖,但決不做他們的奴隸,而能融會貫通,博採眾長,創造出自己的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確立了自己的流派。顯然,謝氏是書法界中的革新派,是書法創新的先驅。他的字在結體上是聽任自然,不受拘束,運筆如行雲流水,天趣盎然,完全是功力和修養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以後的自然流露,決不是有意為之。”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謝無量常用印章

謝無量學識淵博,在長期書寫中,其書法形成自家體勢,全無刻意經營,顯得輕鬆、隨意和自然。書法學習方式也多半是讀帖,真正對臨很少,碑帖並取,鋒芒內韜。字裡行間耐人回味的韻致依賴於自身學養和天分,其用筆安詳自然,不計工拙,結體稚拙天真、清新古樸,錯落有致,章法散淡,意趣橫生,行墨凝重舒展,透露出濃郁的書卷氣。謝無量常與人言“我書自出機杼,非得古人點畫”。謝書用筆簡約率意,提按弱化,有時並不合法度,流露出自然率真、不假雕飾之美,從形式上來說,看不出某家某派的痕跡。因為無意於法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任筆為體的地方,看起來簡單,真正學起來很難,或者說,謝書本身是不可學的,其中所透露出的風神,只能心領神會,不能單純地從字形和筆畫等外在形態上刻意模仿。他的書法已不是單純的技巧問題,而是以常人難以企及的學養作為底質,所謂“功夫在書外”。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謝無量書法扇面作品

如果要嘗試對“功夫在書外”加以解讀的話,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士人的底色。謝無量始終是以知識分子的身份介入到政治中來,並以知識分子的眼光、操守以及性情展開他的政治生涯,說到底只是一介書生,始終有書生意氣的一面,即使置身暗潮湧動的政治舞臺,也不時會有性情耿介的衝動之舉。中國知識分子有“士”的傳統,以經邦濟世為人生理想。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正因為傳統文人始終有很強的政治責任感和經世抱負,作為文化創造者和傳承者的文人只能徘徊於入世與出世之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注重人品、學識、格調、境界的全面修煉,以此四者,缺一不可。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謝無量返璞歸真的“孩兒體”書法

二、學人的素養。趙之謙曾說:“書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歲稚子,能見天質。績學大儒,必具神秀。故書以不學書、不能書者為最工。”實質這兩種情況,一是沒有技巧束縛,二是最終超越技巧,謝屬於後者。謝無量畢生推崇林泉高士隱逸之風,流露出對魏晉六朝的傾慕,這決定了他的人生態度,自然也決定了個人書法的面目。謝無量書法所呈現出的意境之美可以讓人真正領略到學識修養對於書法的重要作用。從技巧上來說,他的字並不是“理想”範本,只能意會,不能照搬照學,不刻意於技巧,遂能遊離於技巧之外。而他本人以超人的穎悟能力彌補了這一不足,有造化之功。從氣息上來說,貼近晉人。謝無量一些行草書札非常瀟灑,注重用筆,抑揚頓挫,而他的自作詩稿,更是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偶爾有一些手札,則流露出率真自然、復歸平淡的韻味,在章法上借鑑楊風子、董香光一路,簡約空靈、自然疏雅,一時有一時之態。所謂“境生象外”,境離不開“象”,但又不等於“象”。首先在技巧上可以駕馭,其次以個人思想為主導,在規律中創造,才有境界的昇華。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謝無量寫給友人的書信

三、智者的思想。思想引領風格。書法家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寫字時小心翼翼,努力表現出一種所謂的風格,作品與作品之間就會給人以割裂之感。一旦個人具備了創作的成熟系統,其藝術思想便不一樣,無論風格和創作方法怎麼變,都不會有脫節之感。現在很多書家做不到這一點,不同書體之間很容易出現割裂,風格變化稍大一點,就有所顧忌。當然,若說任何一個書家完全沒有一丁點兒思想無疑不妥,只是多數人思想不成體系。對於書家而言,一以貫之的思想就像串起一串珍珠的線,沒有這根思想的線,靈感的珍珠就會散落一地,成不了項鍊。反過來看,如果做到融會貫通,就能“知一理而解萬象”。攻書如攻禪,在悟不在力,書家在創作中的妙悟,源於自身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否定自我,一如老子所云“大曰遠,遠曰逝,逝曰反”,對個人來說,沒有任何事件永遠新鮮,一生中在不斷地自我否定,“否定”就是推陳出新,就是內在合理性不斷產生的過程。對書法史來說,也存在不斷否定的問題,沒有永恆的法,各種曾經存在於歷史中的方法,不斷退出歷史舞臺。歷史就是把陳舊的、不合時宜的部分加以否定的過程。個人與書法史在相互否定中產生碰撞。每個走向成功的書家都有賴於各自的生存與成長環境,關鍵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環境,並能把持住。如是,個人對自然的、社會的適應性就成為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書家必須敏銳地把握時代潮流。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謝無量書法作品

書法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精神傳承,有不可言說的部分。分析謝無量的書法,最怕就是“貼標籤”,然而現在最喜歡這樣做,雖名之曰“定位”,本質乃慣性思維下的“發帽子”做派,弊多利少。謝無量書法被冠之以“孩兒體”,盲目狹隘的歸類遮蔽了藝術真諦。人們忘記所討論的是書法,並不是數學。討論者喜歡得出一個充分完整的定論,好像一定要給出歷史答案。書法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思考應該是開放性的。如果把貼標籤的方法用在謝無量身上,歸為“文人書法”或“學者書法”之類,難免促狹。一旦陷於固定思維模式,就很難甄別、把握他的創作中的豐富意蘊。正如劉勰《文心雕龍·體性》所言:“夫情動而言形,理髮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雲譎,文苑波詭者矣。故辭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


【第327期】稚子或大儒:謝無量書法漫議

謝無量書法作品

當今書壇學謝無量書風,得皮毛易,獲神髓難,拉胳臂扯腿,張牙舞爪,濫用飛白,實質上是形式的異化,不耐看,經不住推敲,原因在於謝書中靜穆之氣難以匹敵,這是人生的積澱,可遇而不可求。一般人理解起來,常將靜與死板等同起來,實質上有霄壤之別。靜需慢,慢工出細活。就書體而言,正書顯靜,行草書顯快,但太快了不能入味,驚蛇走虺的草書固然聲勢駭人,但面對一件篇不盈尺,風格靜穆高古的手札,以虔誠之心觀摩,則心中的感覺截然不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無慾無嗔、平靜安詳的靈魂。老子《道德經》雲“靜為躁君”,真正持久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靜的,動是爆發力,轉瞬即逝,靜才是永久的。書法總的來說,形式應該是靜的。靜則古,靜則守勢,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才是真正的學書之道。(作者系廣東書法院副院長,本文原載《中國書畫》第12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