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李振亞love


說起司馬懿,就能讓人想到許多戲劇形象,比如京劇《空城計》中率軍攻打諸葛亮的那個大花臉,《三國演義》中的那位奸詐老賊,《軍師聯盟》中那位鷹視狼顧且懼內的“智慧大神”……

歷史上的司馬懿是司馬家族中的豐碑式人物,有過挫折,也輝煌過,正是在其帶領下,才實現了三馬食曹。得益於諸葛亮的襯托,司馬懿也家喻戶曉。公元234年,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按理說,這是伐蜀良機,但司馬懿為什麼從未主動進攻蜀國?

魏國內部形勢的變更,讓司馬懿沒機會伐蜀

曹魏宗親對於司馬懿,始終是用他也防他,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就是幫曹睿抵禦諸葛亮。如今諸葛亮不在了,司馬懿得勝回朝,暫時只能被擱置。

沒過多久,遼東公孫淵鬧起了獨立,自封燕王。不僅如此,公孫淵還與孫權以及北方遊牧民族往來,時不時給曹魏來點小動作。

曹睿很生氣,派軍討伐公孫淵,結果無功而返。曹睿沒辦法,只好重新起用司馬懿。公元238年,司馬懿帶隊趕往遼東,很快就平定叛亂。

公元239年,曹睿行將就木,召司馬懿回朝,對其委以託孤之任,同為託孤大臣的還有曹爽。曹睿構建的司馬懿、曹爽輔佐曹芳的權力結構,有兩個目的:

其一,曹爽是宗親,可保江山姓曹。司馬懿有經驗,可以治國理政。如果兩人配合,自然是天衣無縫。

其二,宗親與士族從來都不和,如果對抗,皇帝就能穩坐龍椅。

可惜曹睿太天真,兩位輔政大臣從來沒有密切配合,而是爭鬥不息,而且曹爽還是個草包。

起初,兩人相安無事。後來,曹爽發難,架空司馬懿,而且還大力提拔自己親信。曹爽專權後,親自討伐過蜀國,最後鎩羽而歸。

曹爽的倒行逆施,已經開罪許多人。面對曹爽的步步緊逼,司馬懿一退再退,最後沒辦法,只好一邊裝病,一邊暗中積蓄力量。

曹爽被司馬懿的障眼法忽悠得得意忘形,氣焰變得更加囂張。他為了不受太后約束,將其遷往永寧宮,連朝廷的制度都更改了。這時的司馬懿已經完全靠邊站了。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小皇帝前往高平陵,司馬懿以順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將其剷除。從239年到249年,曹爽與司馬懿,整整鬥了十年。

“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掌控了曹魏朝堂。人一旦掌握權力就會食髓知味,此時的司馬懿已經不再是之前的司馬懿,他也想“自立門戶”。皇帝為司馬懿加九錫,封他為丞相,都被其拒絕。司馬懿已經成了魏國的焦點,所有的眼光都注視著他。

樹大招風,不服司馬懿的人也開始跳出來,最典型的就是太尉王凌。王凌是魏國的忠臣,很同情曹魏,看不慣司馬懿專權,在壽春發動叛亂。

司馬懿雖然平定了王凌,但也察覺到魏國內部並不是完全服他。內部反對勢力還沒徹底解決完,司馬懿也壽終正寢了。

沒有做好攻打蜀國的準備工作

魏國與蜀國隔著一條秦嶺,諸葛亮伐魏要翻山越嶺,面對後勤補給等問題,反過來,魏國伐蜀,同樣會面對這些問題,曹爽伐蜀時就糧草不足,“牛馬驢騾多死,民夷號泣道路”。

諸葛亮急於北伐,是為了以時間換空間。而魏國的國力本就是三國中最強者,不需要勞師動眾,只需穩定發展,時間久了就能在國力上佔壓倒性優勢。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貿然出兵伐蜀,只會重蹈曹爽覆轍,攘外前不如先安內。

司馬懿外寬而內忌,猜忌而多權變,在內外鬥爭中進退有據,善於韜光養晦,沒有很大把握,絕不輕易出手。


秋媚讀史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蜀軍因為群龍無首,隨即撤退。同時,蜀軍還發生內訌,楊儀和魏延鬧了起來,魏延逃走,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說,當時的蜀軍,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這時候,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發動大軍碾壓蜀軍,蜀軍一定無法抵擋,說不定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

就算一時不能滅,憑魏軍的實力,只要此後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在沒有諸葛亮這根主心骨的情況下,一定能夠打亂蜀軍,同時還可能引發蜀國內部動盪,這樣也很容易找到儘快滅亡蜀國的機會。

(司馬懿劇照)

可是為什麼,司馬懿卻在這時候撤軍了。而且此後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裡,他都沒有主動發動過對蜀國的戰爭。司馬懿這樣做,不是坐失良機嗎?

我認為,司馬懿卻之所以不進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願。

司馬懿其實並不願和蜀國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國打,都是因為諸葛亮挑戰,他被迫應對。但是在應對的過程中,他始終堅持以防守為主,絕不主動攻擊。以至於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膽小,但他依然不為所動。

照理說,每個大臣都願意打仗,因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業,就可以拜將封侯,這是古代人的共同夢想。為什麼司馬懿反而還堅持息事寧人,不求有功呢?

其實,這是因為司馬懿和古代將軍們的夢想不一樣。古代將軍們是為了建功立業,拜將封侯,封妻廕子。但是司馬懿的志向遠大,不僅僅是要封侯,而是要獲取天下。既然要獲取天下,就必須學會藏鋒。

當時司馬懿已經掌控了魏國的兵權,但是還遠遠沒到奪取曹魏江山,乃至奪取天下的時候。因此,當時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穩住,不讓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擊,曹叡勢必會懷疑他有大志向,說不定就會剪除他的兵權。

(曹叡劇照)

二、不能。

說他不能進攻蜀國,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於司馬懿統兵多年,在軍中的威權越來越大,曹叡也就越來越猜忌他,怕他擁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給奪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軍隊交給他,因為只有交給他,才能退敵,才能打勝仗。所以,曹叡對司馬懿的感情,就處在這樣複雜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馬懿和蜀軍保持一種均衡。只要司馬懿和蜀軍保持均衡,司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當司馬懿多次試圖發動對魏國的進攻時,他都派人阻止司馬懿的行動。最後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著杖節前往司馬懿營中。只要司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著杖節站在大門口。

而司馬懿也相當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樣子,等到辛毗出現,他立馬就取消行動。他這樣做,一方面表現出自己很聽曹叡的話,曹叡讓幹啥就幹啥;另一方面,又讓他在魏軍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無可奈何啊。

正是因為曹叡阻止,所以司馬懿就算有心進攻,也是不能的。

(諸葛亮劇照)

三、不空。

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司馬懿非常繁忙,他組織了征討遼東公孫淵的戰爭,又組織了阻擋孫權進攻的戰爭。

這些戰爭,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隻有他去,戰爭才能打贏。同時,打這些仗,司馬懿不會做大。

因為一直在打這些仗,所以司馬懿其實不空。

後來,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著他發動高平陵之戰,奪取了曹魏的權力。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四、不敢。

在他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政權後,為什麼還說他不敢發動大軍攻打蜀國呢?

因為他雖然奪取了權力,但政局不穩,國內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試圖把權力奪回來。王凌就搞過一次,想擁戴曹彪,廢了曹芳,同時把他給拿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不敢貿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沒有坐鎮朝堂,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馬懿都不敢發動大軍打進蜀國。


張生全精彩歷史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諸葛亮以新制的“木牛流馬”運輸糧草,並在斜谷修築邸閣, 提前在此囤積了大批軍糧。待一切準備就緒,他親率十萬大軍出斜谷道,發動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

這次出兵北伐,他吸取了以往四次兵出祁山伐魏失利的經驗教訓,為牽制魏軍,事先他派使者赴東吳,約盟友孫權同時出兵,東、西配合,以期“同時大舉” 。吳、蜀兩家自東、西方向分攻淮南、關中,使魏軍無法集中力量抵禦,顧此失彼。

同年四月,經艱難行軍,蜀軍終於安全地由斜谷北口出,其先鋒迅速攻佔武功水以東地區。諸葛亮事先制定的戰略目的是進到渭水附近與魏軍主力展開決戰。

蜀軍雖順利的出了斜谷,但諸葛亮的老對手、曹魏太師、大將軍司馬懿已經先期率軍抵達渭河南岸,他部署軍隊背水為陣,樹柵挖壕,依然堅守不戰。

諸葛亮見司馬懿早有準備,於是打算攻佔渭河北岸以切斷關中與隴右魏軍之間的聯繫,不料魏將郭淮率軍拼命阻擊,蜀軍無法渡河,諸葛亮只好屯兵於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一面與魏軍對峙,一面命士卒就地屯田,並等待東吳在東線軍事行動的消息以尋找最佳戰機。

五月,孫權親統十萬大軍攻魏,吳軍很快搗入淮南,魏明帝曹睿親率大軍迎擊,又派兩萬精銳步騎增援在西線戰場抵禦蜀軍的司馬懿。七月,吳軍進攻受挫,孫權見難以取勝,很快退兵,魏軍遂得以集中全力應對西南戰事。

司馬懿老謀深算,他背水結陣,堅守不出,與急於求戰的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

蜀軍遠道而來,魏軍卻是以逸待勞,因此再拖下去對蜀軍肯定不利。

諸葛亮為激怒司馬懿出戰,曾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裙服以羞辱、刺激他,魏將見狀均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出戰,司馬懿卻不為所動,依舊嚴厲約束部曲不得莽撞,仍按兵不動。

魏明帝很支持司馬懿的做法,他特地命人到渭南杖節監軍,嚴令諸軍不許出戰,預者斬。

司馬懿雖然堅守不戰,但對諸葛亮的一舉一動很是關注。當他從蜀使那裡獲悉諸葛亮夙興夜寐,日理萬機,而且事無鉅細都要躬親處置,且食少事繁時,判斷蜀漢丞相即將油盡燈枯,或許不久於人世了,因此更加堅定地貫徹長期堅守、避免與蜀軍決戰、拖疲拖垮敵軍的方針。

果然,到了這年八月間,操心過度、積勞成疾的諸葛亮終於一病不起了,不久,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的蜀漢丞相懷著未能完成恢復中原、興復漢室之統一大業的無限惋惜之情,在五丈原軍營中溘然長逝了。

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的臨終部署,嚴密封鎖丞相去世的消息,秘不發喪,不拔營寨,悄然整頓軍馬緩緩退去。

司馬懿風聞諸葛亮已死,立刻率大軍出營窮追不捨。楊儀見後方人喊馬嘶,煙塵滾滾,心知魏軍追兵已近。他命後隊做前軍,劍拔弩張,返旗擂鼓,裝作一副要發進進攻的架勢。司馬懿不知虛實,恐遭埋伏,遂引軍怏怏而退。

楊儀、魏延等魏軍走遠了,才重新整理好隊伍從容回撤,等蜀軍全部安全進入斜谷後,才宣佈丞相死訊,並訃告發喪。

司馬懿引軍回到五丈原,他仔細觀察蜀軍紮營佈陣的地方,只見一切井井有條,紋絲不亂,遂由衷的讚歎道:“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啊”!

這就是民間流傳“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典故之由來。諸葛亮五伐中原的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除一勁敵,按理說他應該乘勢揮兵大舉攻蜀,再建功勳。可事實是,他並沒有再接再厲,再續輝煌,反而終其一生再未伐蜀。這是何故?

主要是因為魏國內部起了內訌。原來,司馬懿在歷次戰爭中逐漸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實權。魏明帝曹睿死後,他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受命輔佐年方八歲的幼帝曹芳。就這樣,曹魏統治集團內部逐漸形成了曹氏和司馬氏兩大政治勢力。

後來,大將軍曹爽忌憚位高權重且手握重兵的司馬懿,遂設計削其軍權,給他封了個有名無實的太傅頭銜,讓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老師。

陰狠狡黠、善於權謀的司馬懿見曹爽勢焰熏天,自己暫時鬥他不過,就假裝稱病不朝,後來又辭官回家休養去了。司馬懿裝病迷惑曹爽,居然在病榻上躺了兩年之久。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小皇帝曹芳率曹爽等文武大臣前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機,司馬懿悍然發動了“高平陵事變” ,徹底剿除了曹爽集團,控制了魏國朝政大權。

此時,距諸葛亮去世已經整整過去了十五年。在這段時期內,正是因為司馬懿受到曹爽集團的猜忌與防範,遭削奪兵權,不得已採取韜光養晦之策以自保,後來又忙於策劃並發動“高平陵政變”以竊取曹魏政權,所以根本無暇率軍乘勝攻蜀,蜀、魏邊境遂得以相安無事十多年......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辛苦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如果司馬懿趁此機會進攻蜀漢,以他的才能必將有所斬獲。可奇怪的是,司馬懿在去世前再也沒有進攻蜀漢,這是為何呢?

首先,這並不是司馬懿不敢,而是曹叡不同意。

在諸葛亮病逝的第二年,司馬懿就上書魏明帝曹叡,希望趁著諸葛亮去世,蜀漢軍心大亂之機進攻蜀漢。

但曹叡卻斷然拒絕了司馬懿的要求,他這麼做有兩點考慮。一來,他認為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不會大規模騷擾曹魏,而東吳卻在東線持續騷擾,所以沒必要繼續招惹蜀漢,應該把精力放在對付東吳上。

二來,曹叡要防範司馬懿大權獨攬。司馬懿已經在西線坐鎮多年,和將士結成了緊密的關係,如果再讓他領兵進攻蜀漢,一旦立下戰功,將很難控制。

於是曹叡封司馬懿為太尉,把他調入京城,遠離前線。司馬懿也領會到曹叡的意思,為保全自己,此後便再也沒有主動提出進攻蜀漢。

雖然曹叡在提防著司馬懿,但在其駕崩前還是讓司馬懿再次領兵出征。237年,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背叛曹魏,曹叡無人可用,便再次啟用司馬懿領兵出征。

司馬懿在238年率4萬餘人出征遼東,順利剿滅了公孫淵。在班師途中,曹叡讓司馬懿直接去長安報道。但走到半道的時候,司馬懿在三天之內接連收到曹叡寫給他的5封加急詔書,要求他火速前往京城。

看來,這曹叡是快不行了。

其次,曹叡死後,司馬懿忙於和曹爽的鬥爭。

司馬懿馬不停蹄的趕往京城,在曹叡駕崩前見到了曹叡。曹叡指著司馬懿說,我把太子曹芳託付給你了。說完後不久,曹叡就駕崩了,年僅35歲。

239年曹芳即位,司馬懿和曹爽共為輔政大臣。兩人的關係剛開始還比融洽,不過曹爽很快架空了司馬懿,大權獨攬。司馬懿深居簡出,低調為人,甚至用裝病來迷惑曹爽。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和曹爽的爭鬥上,還哪有心思去想著進攻蜀漢呢?

最終在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滅了曹爽一黨,架空了曹魏政權,不過此時的司馬懿已經70歲高齡了。

最後,司馬懿忙於鎮壓王凌叛亂。

消滅了曹爽,70歲的司馬懿最重要的任務是穩固自己的權力,給自己兒子掌權鋪平道路,所以沒有必要去勞師動眾進攻蜀漢。

251年正月,太尉王凌發動叛亂,司馬懿率軍平叛,這是他最後一次領軍出征。5個月後,司馬懿就因病去世了。

綜上,司馬懿並不是不敢進攻蜀漢,而是曹叡不肯和自己實在是太忙了。


石頭說歷史


公元234年,諸葛亮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病逝於五丈原,蜀軍因群龍無首,隨即撤退。此時蜀軍的掌舵人是長史楊儀,還和魏延發生了內訌,隨後派馬岱追殺魏延。可以這麼說,那時的蜀軍,內憂外患,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

如果司馬懿乘勢追擊,很有可能消滅蜀漢有生力量,運氣好點,當時就把蜀國給滅了。然而司馬懿有生之年並沒有攻擊蜀漢,依據演義簡要分析,有下列四個原因。

其一,魏國休養生息的國策,限制了對外戰爭。魏國從曹操還是漢丞相時期,就聽從大謀士賈詡的意見,休養生息,增強魏國國力,靜觀其變。魏國和蜀漢的戰爭,都是蜀漢進攻,魏國被動防禦。後來,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掌權的蔣琬和費禕都奉行息兵休戰的策略,也沒有頻繁發動戰爭。這正合魏國心意,蜀漢不來攻擊,正好樂得清閒,默默發展國力。演義中雲:

“以臣觀之,諸將之中皆無孫權、劉備敵手。雖以陛下天威臨之,亦未見萬全之勢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國之變。”

其二,司馬懿忙於平定遼東公孫淵,沒有經歷發動滅蜀戰爭。在諸葛亮去世以後,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立為燕王,並向吳國稱臣,挑釁魏國。此時,曹魏派司馬懿進軍遼東,討伐公孫淵。他經過艱苦卓絕的征戰,殺死公孫淵父子,終於平定遼東。此後,困擾魏國數十年的隱患徹底消除。演義中雲:

“公孫淵父子對面受戳。司馬懿遂勒兵來取襄平。未及到城下時,胡遵早引兵入城。城中人民焚香拜迎,魏兵盡皆入城。懿坐於衙上,將公孫淵宗族並同謀官僚人等,俱殺之,計首級七十餘顆。”

其三,司馬懿被架空十年,自然無法發動針對蜀漢的戰爭。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僅八歲的曹芳即位,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佐。不久,曹爽仗著皇親國戚的身份,明升暗降任命司馬懿為太傅,剝奪了其兵權。此後,曹爽一發不可收拾,幽靜郭太后,欺辱皇帝曹芳年幼,飛揚跋扈。司馬懿為了積蓄力量,只能在家賦閒,裝病養老。

直到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和皇帝曹芳掃墓的機會,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奪取大權。整整十年,司馬懿無權無勢,自然無法發動針對蜀漢的戰爭。演義中雲:

爽猛然省悟,遂與多官計議停當,入奏魏主曹芳曰:“司馬懿功高德重,可加為太傅。”芳從之,自是兵權皆歸於爽。

其四,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雖然掌握了大權,還有很多忠於曹魏的勢力反對司馬家族,為穩定國內局勢,不會輕易發動對外戰爭。政變後,司馬家族掌握了魏國大權,皇帝曹芳淪為傀儡。然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雖經過司馬懿的血腥鎮壓,滅瞭如曹爽、何晏等人三族,還有很多曹魏門生故吏忠於曹家。

如果司馬懿輕易發動滅蜀戰爭,就無法掌控曹魏朝廷,尤其是兵權,可能被忠於曹魏之人趁機掌握。他在政變後,一直在忙於穩定國內政權,排除異己,安插親信。

僅僅兩年後,七十多歲的司馬懿就去世了。這年老的司馬懿也沒有經歷發動對蜀漢的戰爭。他忙於培養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利用自己的強大影響力,鞏固司馬家族的權勢。萬一哪天自己駕鶴西去,司馬家族也不至於和曹爽一樣落得個家破人亡的處境。

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並沒有乘虛進攻蜀漢,主要是因為此時的魏國國策仍是休養生息,暗中發展力量,靜觀其變。後來,司馬懿討伐遼東,並沒有將精力放在蜀漢這邊,接下來,他就被曹爽架空,沒有發動滅蜀的實力。在政變後,司馬懿穩定曹魏局勢,年紀也大了,自然無法發動戰爭。

你們是怎麼看待司馬懿的?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說歷史


在三國中,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對死對頭,兩人相鬥,各有勝負。然而,奇怪的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終於失去了一個可以與自己匹敵的死對頭,按常理來說,司馬懿應該趁機伐蜀才對,但是司馬懿卻終生不再攻蜀國。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軍撤軍。在撤軍途中,楊儀和魏延因為爭權而內訌,楊儀殺死魏延。此時,司馬懿想趁機攻蜀,但是魏明帝曹叡不準,也就此作罷。當時,魏明帝之所以在這樣的大好時機的情況下,不准許司馬懿伐蜀,就是擔心司馬懿就此做大,這是老曹家一直從曹丕開始就執行的基本策略,不得不用司馬懿,又不得不防司馬懿的矛盾心理。從此之後,司馬懿知道了一切,也再不言伐蜀,其終生不再攻蜀國的原因具體有以下四點:



一是牛仔很忙,沒有時間。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被迫班師回朝。不久之後,遼東的公孫度反叛,司馬懿就帶兵去平叛。隨後,魏明帝曹叡去世,吳國的孫權趁機五路大軍伐魏,司馬懿又要南下抵禦吳國的進攻。可以說,此時的司馬懿是魏國的救火員,哪裡需要去哪裡,根本沒有時間去進攻蜀國。

二是老曹家一直都在防範司馬懿,根本就不給他機會。雖然司馬懿被老曹家委以重任,但從曹丕開始,無一不對司馬懿嚴加防範,多讓司馬懿管理內政,一般不會允許他帶領打仗的。只是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又不得不用司馬懿這個狠人,讓他掛帥出征。再加上,老曹家的皇帝比較短命,新皇帝登基,一般要維穩,沒有想著要主動進攻,因此司馬懿是甭想著主動進攻蜀國,只能被動防禦。

三是唇亡齒寒,傻子才會去伐蜀。曹魏爭權的的皇帝都是短命鬼,曹丕、曹叡都是如此,而司馬懿作為重臣,成為了託孤之臣,他主要工作是輔佐新主,不是伐蜀。同時老曹家以及夏侯家對司馬懿防範有加,爭權奪利,想要置司馬懿於死敵。所謂唇亡齒寒,一旦蜀國和吳國都滅亡了,司馬懿就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就會成為曹魏政權的棄兒,甚至是“兔死狗烹”。司馬懿才不會去幹這傻事,他要暗中積蓄力量,進行反擊。



四是司馬懿老了,不想再伐蜀了。公元249年,司馬懿在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後,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剷除了曹爽一干老曹家的勢力,架空了曹魏,權傾朝野。但是此時,司馬懿已經71歲高齡,司馬懿老了,有病了,已經不想著再伐蜀了,伐蜀的重任交給了他的兒子們。不久之後,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總之,在諸葛亮死後,不是司馬懿不想伐蜀,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是不能伐蜀。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先介紹一下司馬懿吧,司馬懿的祖先是司馬卯,戰國時候趙國大將,秦朝末年加入項羽的反秦大軍,被封為殷王,與章邯、英布、高祖劉邦並列。史書上評價他“少有奇節,聰明而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要說三國裡面誰最聰明,我認為是司馬懿。

諸葛亮很有謀略,但是司馬懿有格局,他知道曹魏之中,只有司馬懿可以剋制諸葛亮,沒有了諸葛亮,司馬懿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魏國的實力遠遠大於蜀國,就是不用計謀,死磕的話,蜀國也會很快滅亡。但是司馬懿時而不時的製造機會,然後在命懸一線的情況下一一化解。他與其誇諸葛亮,不如說是在鼓勵諸葛亮,讓他不斷的進攻魏國,保持存在感,讓自己更有價值。



他和諸葛亮既是對手,又是知音,特別是在空城計那一出,諸葛亮擺的空城計,司馬懿知道城裡沒人,但是聽到諸葛亮彈的曲子是《高山流水》之後,心領神會,大叫一聲“有埋伏”,雙腿一夾馬肚子,跑出去了四十里路,摸著腦袋說“我的頭還在啊!”就因為這件事,魏明帝曹叡在時,有人彈劾司馬懿,說是他故意放走了諸葛亮,司馬懿大口否認,磕頭如搗蒜,這才躲過一劫。


再插一句,《高山流水》講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伯牙是晉國人,善於彈琴,有一次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經過漢江,遇上了暴雨,伯牙在岸邊的小山上躲雨,雨停之後,景色秀美,伯牙大喜,席地而坐,彈了一首曲子。彈著彈著,伯牙發現身邊多了一個人,一位砍柴的人,難道你也懂音律?那人說,你彈的是孔子讚揚自貢的事,可惜只彈到第四句就停止了。真是高人啊,知音啊,於是兩人在江邊拜為幹兄弟,相約來年在此相聚,與他結拜的人就是楚國人鍾子期。

第二年,伯牙來到了江邊,不見子期,正好有一位老人在江邊,一問,才知道,他就是子期的老爹,老人說,子期然重病死了,埋在了江邊,臨終說,只有在這裡才能聽到你的琴聲。伯牙劇痛,來到子期墳前,彈玩《高山流水》後,把琴摔碎,從此不在彈琴,真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扯遠了,話又說回來。諸葛亮從公元228年春天開始,直到234年秋天,七年五次北伐長安,無功而返,最後病死五丈原。這時候,司馬懿向魏明帝請纓,一舉滅了蜀國。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庸才,他沒有允許司馬懿伐蜀。有兩個原因:



一、蜀國此時元氣大傷、人才匱乏,國力衰落,已經無力對魏國造成威脅。

二,司馬懿再度掌權,滅蜀之後,會不會攜大軍反叛?萬一反叛?誰能抵擋?經過這一次試探,司馬懿明白,自曹操開始,直到曹叡,曹家對他的猜疑始終沒有解除,還得繼續藏著尾巴做人。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伐蜀,一是蜀國已經構不成威脅;二是曹叡不允許;三是司馬懿年齡大了,需要用餘下的時間滅亡曹魏,奪取天下,不能再等了。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反叛,司馬懿攻遼,238年平遼。239年曹叡病故,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司馬懿又蟄伏了十年。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殺了曹爽,奪權成功。251年,撲滅王陵叛亂,年內病逝。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國,三國歸晉終於完成。

司馬懿就是個老狐狸,能忍,能藏,能熬。


品讀春秋001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在與孫權約定“同時大舉”之後,親率十萬大軍發動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戰爭。

同年4月,蜀、曹魏兩軍在五丈原相遇,曹魏太師、大將軍司馬懿背水結陣,堅守不出,與急於求戰的諸葛亮相持一百多天。

諸葛亮為激怒司馬懿出戰,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裙服以羞辱、刺激,但司馬懿視為空氣,仍按兵不動。

8月,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中溘然長逝,諸葛亮五伐中原的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諸葛亮病逝,蜀軍群龍無首,楊儀和魏延又鬧起內訌,按理說司馬懿應乘勢追擊,再建功勳。可事實是,司馬懿卻在此時撤軍了,反而終其一生再未伐蜀,這是何故?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統領蜀漢十幾年,自然會在每一處關卡、險隘設機關,布重兵,此時葛亮雖逝、蜀軍內訌,但多年營建的軍事體系依然健全,若干年後鄧艾偷襲陰平,在絕壁頂端見到廢棄的營寨,就驗證了一切,司馬懿焉能不知。

曹家父子是“用人在疑”,一直都在防範司馬懿,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曹操、曹丕時代,司馬懿身份低微、備受壓制、沒有實權,雖然曹叡和司馬懿是好基友,但他照樣不放心司馬懿,只是無人能敵諸葛亮,別無選擇,而諸葛亮死後,曹叡唯恐司馬懿一旦伐蜀成功、兵權穩固,那將是尾大不掉。正因有曹叡阻止,司馬懿即使有心進攻,也無法成行。

實質上,司馬懿是不希望諸葛亮死的,因為誰都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司馬懿知道曹魏之中,只有自己可以剋制諸葛亮,沒有了諸葛亮,自己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

他和諸葛亮既是對手,又是知音,特別是在空城計那一出,諸葛亮擺的空城計,司馬懿知道城裡沒人,但是聽到諸葛亮彈的曲子是《高山流水》之後,心領神會,大叫一聲“有埋伏”,雙腿一夾馬肚子,跑出去了四十里路,摸著腦袋說“我的頭還在啊!”實際上,諸葛亮五伐中原,何嘗不是在“躲害”,二人也可以說是同病相憐,這就是政治。

同時司馬懿也未必真心滅亡蜀國,一旦蜀國和吳國都滅亡了,司馬懿就失去了自己的價值,就會成為曹魏政權的棄兒,甚至是“兔死狗烹”,司馬懿才不會去幹這傻事。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被迫班師回朝,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反叛,司馬懿平遼,數十年來困擾曹魏的遼東問題終於徹底解決,隨後孫權五路大軍伐魏,司馬懿又要南下抵禦吳國的進攻。可以此時的司馬懿根本沒有時間去進攻蜀國。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後,他和曹爽共同受命輔佐年方八歲的幼帝曹芳,曹魏統治集團內部逐漸形成了曹氏和司馬氏兩大政治勢力,面對著曹爽的步步緊逼奪權,司馬懿只能在家裝聾、裝啞、裝病、一幅老態龍鍾的樣子,在病榻上躺了兩年之久。

曹爽被司馬懿成功麻痺,加之曹爽當權後,大肆打壓蔣濟、高柔、王凌等曹魏元老,從而引起元老們的集體反對,也正是在這些曹魏元老的默許和支持下,公元249年1月司馬懿乘著曹爽及其黨羽跟隨魏少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曹叡、都城洛陽空虛的時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一舉摧毀曹爽陣營,控制了曹魏政權。

此時,距諸葛亮去世已經整整過去了十五年,此時司馬懿大權在握,但司因忙於消滅反對他的人,一直在殺人穩定朝局,殺曹爽三族殺了7000人,殺夏侯玄滅三族也殺了3000多,這兩次幾乎將曹家,夏侯家殺的差不多了。

殺了所有反對派之後,司馬懿已經71歲高齡,司馬懿老了、病了,已無力再伐蜀了,公元251年,73歲的司馬懿因病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美麗青春您真痘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之所以終身不攻打蜀國肯定不是因為愛和兔死狐悲。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國的真正原因有三個,下面讓我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第二個原因,司馬懿怕被鳥盡弓藏。司馬懿在之後一直沒有機會帶兵攻打過蜀國,這裡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帶兵攻打蜀國的原因,通過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動作上,司馬懿看出了魏明帝對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蟄伏,而不是跳出來消滅蜀國,然後再被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第三個原因,司馬懿忙著在朝中爭權,抱著攘外需先安內的想法。司馬懿在後三國時期一直在韜光養晦,開始重視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沒有曹操之後,司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爭權奪利了,所以司馬懿對蜀國的事情也不是那麼上心了,也不會主動提出攻打蜀國,因為帶兵出去就代表著遠離朝堂。


以上三點就是我對司馬懿為何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帶兵攻打過蜀國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認為哪裡有不妥之處,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歡迎到留言區留言補充,謝謝!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司馬懿:沒辦法啊,條件不允許!

咱們可以分三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沒機會。

本質上,司馬懿是不希望諸葛亮死的,因為誰都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雖然魏明帝曹叡和司馬懿是好基友,但並不代表他就可以完全放心司馬懿,畢竟司馬懿不信曹也不姓夏侯。當時是因為沒人能擋得住諸葛亮,只能用司馬懿。而諸葛亮死後,魏明帝一下子如釋重負,以為天下無憂了,自然也就沒司馬懿什麼事兒了。



而且,此時,朝廷內曹氏親貴,不爽司馬懿的人多的是。他們是不可能讓司馬懿再次領兵伐蜀的,一旦伐蜀成功,司馬懿兵權穩固,那更是尾大不掉。這便是為何司馬懿想乘機攻蜀,魏明帝卻沒有批准的原因。

當然,魏明帝還有其他的考量,比如遼東形勢,需要司馬懿去主持大局。而也有說法說讓司馬懿去遼東,主要是想整死司馬懿,這樣的說法我是不認同的。既然如此,魏明帝為何還要託孤給司馬懿,這不是羊入虎口嗎?



當然,這不重要,總而言之,整個從諸葛亮死到魏明帝駕崩前,司馬懿即使想伐蜀,也沒機會。

第二,自身難保。

這就是魏明帝死後的事兒了,當時司馬懿和曹爽輔政。但司馬懿的輔政大臣過得並不好,當時曹爽剝奪了司馬懿兵權,而且對其不斷打壓,甚至幾次直接兵戎相見,埋伏刀斧手要殺司馬懿。這一時期曹爽勢大,隨時都可能殺掉司馬懿,司馬懿自身難保,忙著裝孫子,那就更沒有時間和能力去攻打蜀國了。

第三,分身乏術。

這是在高平陵事件之後,曹爽完蛋,司馬懿掌控大權。這時候司馬懿算是有了攻打蜀國得機會和能力。但是問題又來了,此時的魏國政治矛盾突出,司馬懿篡權這件事兒可是許多人都不服啊,光是淮南就三次反叛。

司馬懿此時一直在殺人穩定朝局,殺曹爽三族殺了7000人,殺夏侯玄滅三族也殺了3000多,這兩次幾乎將曹家,夏侯家殺的差不多了。總而言之,此時得司馬懿一直在忙於解決內部問題,分身乏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蜀國。

再往後,司馬懿就更不可能伐蜀了,因為身體也不行了,高平陵之變時就已經時七十高齡,之後兩年比啊去世了。等到司馬師,司馬昭時代,朝局穩定了,才逐步開始伐蜀,伐吳。

所以,並不是司馬懿不敢伐蜀,而是後期其忙於奪權,根本無力去伐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