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二十六年前一個初秋的凌晨,爸爸陪著我從徽州歙縣岔口的一座大山裡急急地走著。一路上沒有什麼話語。只能聽見鞋底和石板路發出的撞擊聲。我的心一片惶恐,非常無助。現實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擔憂,只能讓我的腳步機械地挪動著。凌晨三四點的山裡已經很涼了,滿頭滿臉被什麼東西黏糊著,分不清是淚水、汗水或是霧水。我當時真希望這路永遠走不完,因為有爸爸陪著啊。但我知道我已經沒有退路了,因為中考沒有考好,沒有考進當時農村人唯一的嚮往之路:中專。我已經失去了當一個神聖的老師的資格,也沒有資格吃皇糧了。我不敢面對媽媽那憂鬱的略帶責怪的眼神,於是,離開家鄉成了我唯一的選擇。”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這是方韶為自己所著《硯山裁雲》一書後記中的一段話,讀了這段話,我的眼睛也溼潤了,在那個年代生活在農村我們有著同樣的感受,這是一個歙硯人的辛酸過往,同時也是眾多同行者一個真實寫照。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這是生活的需要,更是生存的需要。硯雕在徽州不是閒情逸致附庸風雅的活計,它是一門實實在在的手藝活,大多數人吃不消這份髒活累活,更耐不住那份寂寞,所以,迫不得已才入這一行。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方韶說,他現在常常清晨三四點鐘就醒來,總感覺那天凌晨石板路上的腳步聲在耳邊響起,讓他不敢懈怠。我想,那一天清晨的情景,對於方韶將刻骨銘心,永遠難忘。旅居徽州近四十年,直至近兩年愛上攝影,我才有過凌晨三四點行走在徽州深山鄉村的經歷。同樣是秋天,第一次凌晨三四點我站在歙縣坡山一戶農家的屋頂上拍攝,白天還是荒涼寂靜的山野,此刻,眼前是一片浩瀚寧靜的海洋,月光灑在岸邊的農家粉牆上,鱗次櫛比的徽居象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堡,遠處誰家還亮著燈火如同導航的標識,近旁一株老樹像極了一位老媽媽站在村口默默在盼望等候她那漂泊在外的孩兒。那一刻,我的心被淨化融化了,清澈明朗,我雙手合十,感恩上蒼,讓我真正體驗到一種超乎尋常、超乎想像的自然之美。從此,我以為徽州不僅僅是山水之美,古村之美,徽州真正的大美是雲霧山中,是炊煙下的村落。有人說,無限風光在險峰,在徽州,還要加上一句,無限意韻在雲煙。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踏進方韶的工作室我抬眼望見門楣上赫然寫著“硯山裁雲軒”幾個大字,我還是忍不住悄悄問了一句,你離開家鄉那麼多年了,給你留下印象最深或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方韶不加思索答道,炊煙。他說,兒時我時常在山上呆呆地看著村裡一家一戶冒出的炊煙。從炊煙中可以辨別哪家今天來客了,有喜事了,孩子們外出了。山村的炊煙飄飄緲緲,娉娉嫋嫋,在我心頭念念不忘。山村的炊煙四時不同,三餐有別。春天的炊煙輕颺直上,輕柔細綿;夏日柴禾溼度大,炊煙濃烈烏黑,時斷時續;秋天空氣清朗,炊煙婀娜多姿,久久不散;冬日是山村最紅火最富足最快樂的時光,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冒著炊煙,濃烈的,輕淡的,純淨的,多彩的炊煙交織在一起,就如同一首交響音樂,時而激越,時而舒緩,此中的意韻誰能享受。他說,望見清晨的炊煙便忘卻了寒冷,看見晌午的炊煙便止住了口水,瞅一眼黃昏的炊煙便壯了一回膽。無怪乎,進了工作室,方韶為來賓沏了一壺好茶,虔誠地燃了一炷檀香,傾刻間,周身雲煙撩繞,霧氣香飄。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至此,不難理解方韶以“硯山裁雲”作為他的居室匾額,作為座右銘和志向。題寫匾額的是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認識蘇士澍還有一段小插曲,一日,方韶店裡來了兩位客人,看中了一方硯,問價,五萬元。便宜些。答,一分不讓。一個說,你知道嗎?我的客人可是當今中國書協主席。答,價錢依然不降,作為書法大家更懂得此硯的珍貴和韻致,如果要,還要加上一幅字。蘇士澍喜歡這方充滿韻味的硯,也十分賞識方韶的性格,不趨炎附勢,不為五斗米折腰,當場提筆書贈,蘇士澍說,我也有個條件,你在硯上題個款,給我送到北京如何?可以。就這樣與蘇士澍成了忘年交。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賞識方韶的硯,不同的文化學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詮釋,有人將方韶硯歸為若干系列,如雲水系列、青銅系列、魚樂系列、徽州民居系列等等,也有人從美學、哲學的角度詮釋他的技法與心得。關於硯,方韶要感恩一個人,魏學峰,四川博物院副院長,收藏家,現全國人大代表。魏學峰是真正參透方韶硯真諦的第一人,他說,方韶把雲水作為自己硯的基本語彙運用到各種硯式中,不同石坯,只要他刀下的雲水相繞傾刻化實為虛,滿地煙霞。雲之勢氤氳滃勃,水之韻濴洄曲折。雲水間,禪意縈繞,心靜如磐,構成了他獨具特殊審美意念上的動態之美。這些年,魏學峰精心指點、鼎力相助方韶,為他在成都策劃歙硯個展,幫助他出版《硯山裁雲》作品集,並親自為之作序,極力舉薦。說起與魏學峰的友誼也有一個小故事。十多年前,魏學峰拿一方硯坯請當地一位工匠雕刻,完工後,他大失所望,一方好料,如此不堪,心有不甘,四處打聽,找到方韶門上,說明來意和想法,請方韶重新制作。出乎魏學峰預料,硯作不但實現他的意圖,還有許多意料之外的意韻在裡面,這是個圓滿的結局,也是一個美好的開端。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在求藝的道路上,他說自己大致有三步曲。當年我走出大山,師從方欽樹、姜立力兩位老先生,那是我的啟蒙期,解決了我的飯碗問題。隨後,我又跟在方見塵大師門下,那是我的迷茫期,我知道了硯原來可以這樣去雕刻。1989年我隨硯雕家胡冬春師傅進入黃山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的,當時的所長是汪培坤。向傳統學習,製作仿古硯,賺外國人的錢,讓我大開眼界,增長見識,原來硯如此博大厚重,如此具有文化價值和貨幣價值。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現如今,在一個尊崇個性審美情趣的環境下,在一個尊重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時代裡,如何制硯,既是機遇也面臨挑戰。經歷了徬徨、迷茫、困頓、痛苦之後,方韶漸漸地悟出許多制硯的道理。美的呈現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凝結在時空中,凝結在生活裡,他說,徽州有許多古民居、古村落令人讚歎,奪人心魄,那種美並不源於哪一位設計師,也並不源於現成的規劃模型,那些精巧的里巷,精巧的裝飾,是在完成生活必需功能後的邊角處理。制硯何嘗不是如此。方韶從來不苛求硯料的形狀大小厚薄,他苛求的是如何把硯石天然紋飾之美保留下來,把殘缺的一面雕飾得更加美更加富有韻味,他特別珍惜天然之石的原狀,那是上蒼的饋贈與恩賜。人們以為那是他的巧工,其實他在堅守一種拙和樸。他沒有完全形制相同的硯,每一塊硯都是他心力和匠工的結晶。雲南一位溫州籍經商的老先生,事業成就後,淡出商界,一心藝術品收藏,慕名到徽州,與方韶相識,十幾年來收藏方韶近200塊歙硯,而且歙硯只收方韶的。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方韶也漸漸地走出了他的小天地,走近了人們關注的視野,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全國大獎,他也被聘為全國雕刻技能大賽指定主考官。對技藝他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對徒弟他嚴格要求,不徇私情。對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他也直抒胸臆,毫不留情。他的藝術秉賦和個性特質讓我想到了一個人,方孝孺,一個才華橫溢,不識抬舉,敢與皇帝叫板的士大夫。歷史並未走遠,基因依然強大。方韶深知這一點。他說,硯石是堅的,但我卻刻意賦予它柔的一面,我的硯好像不是刀刻出來,是有手捏出來掰出來的。在我的性格里既有堅的一面,也有柔的一面。意志堅強,心地柔軟。堅強地面對這個世界,溫柔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因為柔軟所以我可以不甚苛求,盡享流年的溫潤。交談中,他特意請來他的古琴老師為我們彈奏了一首古曲,琴聲悅耳,餘音繞樑,整個身心都舒緩開來。2017年省文化廳組織傳統工藝美術家赴埃及開羅進行藝術交流,方韶為現場的工藝美術家表演古琴彈奏。他說讀書、飲茶、彈琴已經成為我靜心篤敬的必修課。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生活就是在爬山,蜿蜒起伏的攀爬沒有盡頭。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別悲傷,因為沒時間悲傷,生活會再一次欺騙你的。假如幸運降臨到你,別狂喜,因為沒有時間狂喜,做好再一次迎接的準備,幸運會再一次降臨。‘’選擇制硯這個行當,方韶無怨無悔,那個清晨從大山走來,他一刻也沒有停歇過……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歙之硯韻,山裡人,要麼為師,要麼為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