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何去何從?蘇軾說: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作個閒人!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寫文人,讀詩詞,講故事,這裡只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讀書人何去何從?蘇軾說: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作個閒人!

當清代詩人黃景仁在他的《雜感》中說出“百無一用是書生”時,他的內心一定是無比悲憤的。作為一個寒窗苦數十年的書生,黃景仁是幸運的,他在童子試中在三千考生中名列第一。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在此後的十數次鄉試中,他再也沒有考中過。當讀書科舉成了古代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時,很多讀書人的命運在外人看來是崇高而又可悲的。

到了現代社會,讀書人的命運似乎比古代要幸運地多。然而,與古代社會相比,當今社會中真正的讀書人卻越來越少,連“讀書”都成了作秀賣弄的招搖。當越來越多的人放下書本,放棄詩和遠方,而專注於眼前利益的得失時,讀書人的命運又該何去何從?對此,蘇軾在他的《行香子 抒懷》中的詞句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讀書人何去何從?蘇軾說: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作個閒人!

行香子·述懷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在很多今人看來,古代的讀書人如果有幸通過了科舉考試,從此就可以飛黃騰達,一帆風順你,衣食無憂了。殊不知,這樣過五關斬六將的江學成的詩書禮儀“販於帝王家”後,雖然能換來一官半職,但是“伴君如伴虎”,一招不慎,就會惹得龍顏大怒,一夜間從雲端墜入地獄,甚至灰飛煙滅。對此,經歷了“烏臺詩案”後,蘇軾對自身的命運是徹底看透了,蘇軾懂得,只有放下名利,寵辱不驚,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才是讀書人命運真正的歸處。

詞的上闋主要是塑造了一個抒情永懷的環境。開篇兩句“清夜無塵。月色如銀”簡潔凝練地描寫了一個寧靜清新,月色皎潔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詞人的心此時也必定是平靜的。如此安寧的環境下,不需要人陪伴,只需一杯酒即可。而且酒還要斟滿,要喝得盡興。一句“酒斟時、須滿十分”緊承首二句,感情緩緩流出,不急不慢。

讀書人何去何從?蘇軾說: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作個閒人!

在如此靜謐的環境下,有酒有月,蘇軾沒有像李白那樣豪情滿懷地“停杯一問之”,而是端著酒杯靜靜地思索人生:人生在世,名利就像浮雲一樣,讓人勞心勞力,虛度了很多時光。可嘆這些俗世名利就像白駒過隙一樣很快流逝,就像擊打石頭時迸濺的火花瞬間消失,就像經歷一場夢一樣虛無。上片後兩句短促有力,一氣呵成,將詞人對人生的感嘆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出來。尤其是最後三個比喻句,生動形象,直擊人心。

下闋承接上闋,繼續補充對人生匆匆的感慨。“雖抱文章,開口誰親”揭示了詞人產生這些感慨的原因。自己滿腹才華,卻無人賞識。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有些不解?歷史上蘇軾很有文名,得到了很多大家的稱讚,門生眾多。何來無人賞識之嘆了?其實,這不是蘇軾在感嘆自己無人賞識,而是受激烈黨派爭鬥的影響,他覺得文人把才華用在這些無謂爭鬥上,很沒有意義,簡直是浪費。

讀書人何去何從?蘇軾說: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作個閒人!

所以,在後一句中,他話鋒一轉“且陶陶、樂盡天真”,說還不如借暫時的歡樂忘記現實中的煩惱。蘇軾生性樂觀,不會把自己長久地沉靜在某種消沉感傷的情緒中,他非常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於是,他在下闋後兩句中說“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什麼時候能遠離俗世,尋一方自由天地,做個無拘無束的閒人,每天彈彈琴,喝喝酒,在溪水邊看看天上的流雲。然而,幾時能歸去,詞人沒有明說。至少目前詞人是無法擺脫俗世的煩擾的。

自古以來,歷史上的很多知識分子都在出仕和歸隱之間徘徊不定:當政治清明時,他們都希望自己的才華能被帝王賞識,能為國為民做一些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旦社會動盪,時局黑暗,他們又希望歸隱山林,以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情操。他們很多人的一生都是極其矛盾的一生。蘇軾也是!這首詞中,蘇軾對人生的看法雖然有些消極,但是卻也為當今的讀書人指出了一條心靈歸路: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要寵辱不驚。只有這樣,那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才會真正屬於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