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中國 唐山地震博物館


1.

災難面前,人的生命非常脆弱。

參觀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那滿牆的黑白照片,殘垣斷壁的實物,講述著那個慘痛的恐怖之夜,一個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瞬間夷為平地,二十多萬生命在夢中離開了自己的親人……

一個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兒子,現在是這個博物館的保安,他每天早晨都要向包括他父母在內的紀念牆上的名字磕頭,心疼,因為不能給父母盡孝;他每天都會給來博物館參觀的人鞠躬,感謝,還有人記得在那場災難中逝去的人。

他鞠躬,我們流淚。

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2.

博物館裡有一個參加唐山震後救援的醫療隊的表格,除了來自解放軍的醫療隊外,最多的是來自同一省份的河北。

地震發生在7月28日夜間的3時42分,當天下午5時,承德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的教師和應屆畢業生就組成了20人的醫療隊,下午6時,就向唐山出發。第二天,承德醫學院又派出了由35人組成的第二支醫療隊,隨後,又派出了三支醫療隊,全力進行搶險救災。

地緣交界,血肉相連。

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承德醫學院派出的第一支醫療隊


3.

在後來的一次餘震中,我家的房山牆倒了,險些砸到我,從此,我不敢回房子裡睡覺。

那一年,雨格外的多,我住了一個秋天的防震棚。

很多天的晚上,生產隊長召集社員開會,動員各家各戶捐獻衣服、被褥、糧食。

那麼偏僻的山村,每家每戶都很窮,但都還儘可能的拿出家中僅有的玉米、高粱捐給了災區。

到後來的時候,也有一些外地捐來的物資(我記得有蘿蔔乾兒),分到生產隊來,隊長再分給各家各戶。因為,我們也是災區,有一半人家的房子受損。

國窮民弱,災難面前,只能盡全力,更多的是為無能為力而著急。

當時,每一個地震親歷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4.

1980年前後,引灤入津的潘家口水庫庫區移民搬遷。截止到2000年前後第二次大規模搬遷結束,一部分寬城縣的移民搬到了唐山的樂亭、玉田、遵化、灤南、豐潤等縣。

其中,有很多小時候一起長大的夥伴,他們離開故土,十幾年過去了,都漸漸的失去了聯繫。小夥伴們和家鄉的那條清河,常常在夢裡出現。

童年

夢裡這條小河,很多小魚小蝦。

多少童年夥伴,都在海角天涯。

你在他鄉還好嗎?

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丹鳳朝陽


5.

2017年的秋天,單位組織瞻仰李大釗紀念館,來到了唐山樂亭。

路上的時候,就給家裡人打電話,問哪個家裡親戚搬到了樂亭。得知小時候一起長大的一個哥哥就在縣城附近時,顧不得天已傍晚,直接就打聽著路,奔他家而去。

十幾年沒見,哥哥的頭髮都白了,口音都是唐山味兒,我眼圈一紅,哥哥嫂子也都跟著抹淚,親人相見,感慨萬千。

當年搬家的老人們多數都已經故去。

老家,是每一個老人的思念。

年輕人沒有老家,他們的心都在城裡。

在唐山,每個人每天都有創造新的生活的機會。

為什麼來到唐山,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一帶一路上的曹妃甸


6.

2019年5月8日,一個新的指數發佈,它將成為衡量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水平的一個重要數據:

(CECI)曹妃甸指數。

這個有“晴雨表”和“溫度計”之稱的中國電煤採購價格指數(CECI)曹妃甸指數的發佈,將彌補發電側現有電煤價格指數權重偏低的空白,增強發電企業在沿海電煤市場的影響力和定價話語權,提高中國在國際動力煤市場的影響力。

這就是地震四十多年後,一個從廢墟中崛起的新唐山,他的經濟輻射力,早已經不是河北,不是中國,而是東北亞。

為唐山驕傲,為搬遷到唐山的這些親友而感到幸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