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自我 護航生命

2019-05-10 07:0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林杭 張麗萍 葉萌 鄭露露

編者按: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年我國護士節的主題是“發展護理服務,人人享有健康”。國際護士會表示,護士比任何其他衛生工作者與患者及其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都長。是的,她或他是白衣天使,履行著保護生命、減輕痛苦、增進健康的職責,治療時是醫生的臂膀,巡視時是患者的親人,監護時是健康的使者,搶救時是生命的衛士。今天,我們帶你走進這群白衣天使的日常,聽聽她或他的故事,體會看似平凡瑣碎卻偉大不易的護理工作,瞭解這群天使的艱辛和快樂。

助產士黃利敏:聽到嬰兒的初啼最幸福

奉献自我 护航生命

黃利敏為洗完澡的新生兒穿衣服。

“哇哇哇……”在護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訪樂清開發區醫院,來到婦產科,走近助產士的工作。

黃利敏從事助產士這個行業,十幾年如一日,不論是面對產婦還是家屬,她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在面對情緒不穩定的產婦時,她都是耐心安撫產婦的情緒,陪伴著她們。“每次進產房,看到產婦母子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快樂。”黃利敏說。

有的產婦胎心不好、有的產婦自身機能不好……對於產婦待產期間的安全性問題,黃利敏說要對“異常病人”時刻關注。和產婦的溝通也很重要,在她們待產、生產期間,要跟她們多接觸,多瞭解她們的內心。黃利敏在剛入行時,一位產婦躺在產床上,準備生產。“我都快看見寶寶的頭了,產婦痛到崩潰,從產床上下來,說不生了。”那名產婦執拗地坐在床邊的臺階上,大家怎樣勸說都無濟於事。“可能疼痛已經超過她的承受能力,我們幾個醫生護士在產房裡,好說歹說,一直鼓勵,終於將她再‘請’上產床。”黃利敏回憶道。

“還有一名產婦胎兒宮內窘迫,胎心晚期減速嚴重,本來需要達到37周足月生產,但在36周時,我們對她進行檢查後,建議她終止妊娠。”黃利敏說,這名產婦在產床待產的時候非常緊張,黃利敏在一旁握住她的手不斷地安慰她、鼓勵她,告訴她不會有事,讓她相信寶寶生下來會很健康,她這才吃下了“定心丸”。最終,這名產婦剖腹產生下了一名4斤重的男孩。躺在產床上的她喜極而泣,激動地握住黃利敏的手,不停地說:“謝謝,謝謝。”

黃利敏對記者說,有活力的新生兒和沒有活力的新生兒,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黃利敏在一次助產時,遇到一個不足月的新生兒。“她一出生四肢鬆弛,皮膚蒼白,我們彈她足底沒有反應。”黃利敏說,“我們在15秒內快速評估她的心率,發現小於100次/分,我們繼續為她進行復蘇、通氣,在30秒時間內,再測她是否有改善……”終於傳來了幸福的聲音——清脆的啼哭聲,“當時心裡的大石終於落地,我們都激動得熱淚盈眶。”黃利敏說。

助產士一直在守護產婦和待出生的寶寶,嬰兒的初啼是對這個世界的第一聲告白,每每聽到這樣的聲音,黃利敏稱是最幸福的時刻。

急診科男護士劉時龍:守護在生死邊界

奉献自我 护航生命

客串一下主持人,劉時龍愛好廣泛。

護士節前夕,去市人民醫院採訪急診科男護士劉時龍時,他正在主持“樂清市5·12國際護士節健康教育演示競賽”。手拿話筒落落大方,普通話標準,舉手投足頗有專業主持人的風範,站在臺上的劉時龍,和記者想象中的護士形象大不一樣。

今年31歲的劉時龍是北白象人,從事護士工作已有8個年頭。“當年報考護理專業時想法很簡單,只是為了以後有個穩定的工作。”劉時龍坦言。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急診科有30多名護士,他曾是唯一的男護士,直到去年這裡才又分配來一名男護士。

“許多病人都以為我是醫生,當我告訴他們我是護士時,他們都會露出驚奇的表情。”劉時龍說。

急診科是個病例多又複雜的地方,常常處在緊張忙碌的氣氛中。護士當班時一般是兩三個人搭檔,要同時照顧這裡所有的病人,最多時要同時面對40來個病人,“工作忙時神經繃得如上緊了的發條,情緒也經常隨著病人的病情而變化。”劉時龍說。

急診室每天上演著生離死別,也上演著世間百態。剛入行時,劉時龍對這樣的場景特別有感觸。一次,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因心跳驟停被送來急救。醫護人員在緊張搶救,小孩的媽媽癱在地上號啕大哭,劉時龍和同事們好言相勸,心情也很沉重。後來經急救小孩恢復心跳,被送去重症監護室,劉時龍說,那一刻心情一下子好多了。急診室是個特殊的地方,許多人面對親人的突然變故會情緒失控,也有些家屬在特殊的情境下會打罵醫護人員。在這裡,不僅要搶救病人,還要安撫家屬,比其他一些科室的護士承受的壓力要更多一些。

劉時龍說,家屬對醫生的信任有時直接關乎病人的生死。一次,一個40多歲的心梗病人被送來搶救,醫生建議馬上做支架手術,但病人的家屬意見不一,一直定不下來。後來家屬要把病人轉去溫州,可由於延誤了時間,救護車還未到,病人已停止了心跳。“本來可以避免的,太可惜了,還那麼年輕。”劉時龍感慨,現在一些市民很有主見,在治療上,有的相信網絡上的說法,有的相信傳統方法,對醫院給出的專業建議反持懷疑態度。“其實在醫院裡,最不希望病人死亡的,就是醫護人員。”劉時龍說。

由於經常要面對死亡,剛參加工作的前兩年,劉時龍一度心情低落,也感到迷茫。“現在經歷得多了,心態也變得平穩了。這份工作其實也能讓人感受到快樂,每當從死神手中奪回一個病人的生命時,就是最讓人欣慰的時候。”他說。談到這次當主持人,他說這已是他第三次當主持人了,工作時盡心盡力,業餘時間開拓自己的興趣愛好,讓生活豐富多彩,是他的生活態度。正因為看多了生死,讓他對生命多了一份珍惜和尊重。

精神科護士周海媚:堅守,只因被需要

奉献自我 护航生命

周海媚在幫患者整理著裝。

有這樣一群人,她們經常會無緣無故被人打一巴掌或被踹一腳,而且捱了打,還不能生氣,反而要先安撫施暴者的情緒。她們就是精神科全封閉病房的護士,對她們來說,捱打捱罵是家常便飯。

36歲的周海媚是鳳凰醫院精神科全封閉病房的護士長,在這裡已工作了16年。有一次,她在為一名狂躁症患者綁束縛帶時,被他一腳踹飛。又有一次,她正在給一名重度智障患者餵食時,一名精神分裂患者突然一拳狠砸在她的臉上,將她嘴角打出血,臉腫了很多天。“捱打多了,便攢了一些經驗,現在我和他們在一起時,一般都是背靠牆壁,這樣就可以防止有人在背後突然襲擊我。”周海媚說,另外,她們每天注意觀察,發現哪個患者神色不對,估計是狂躁病發作期了,就暫時將他們用束縛帶保護起來,免得他們傷人或傷害自己。給他們綁束縛帶時,一定要站在他們的側面,防止像上次那樣,被他們一腳踹飛。

“病房裡目前有81名患者,年紀最大的66歲,最小的大約15歲,好多人在這裡都住了十幾年了,甚至一輩子都不能出去。”昨天,周海媚邊和記者聊著,邊打開該科活動室的鐵門。看到記者和周海媚還有護士走進活動室,許多人馬上圍過來,朝她們喊“護士長”“姐姐”“皇后”甚至有人喊她們“老婆”。周海媚笑說,這些病人,經常喊她們幾個護士“大老婆”“二老婆”“小老婆”,她們也只能笑笑,誰會和他們計較呢。

“護士,他昨晚又偷走我的拖拉機了。”一名中年男患者很生氣地指著另一名患者,想將他拉扯到周海媚面前評理。周海媚輕聲告訴記者:“這名患者來自芙蓉,發病前是開拖拉機的,後來精神分裂了,也開不了拖拉機了,家人就將他的拖拉機賣掉,誰料這樣一來,他的病越發嚴重了,現在是出妄覺了,天天說病友偷走了他的拖拉機。”安撫好兩名患者後,周海媚和護士又替他們剪了指甲。周海媚說,在這裡,她們都是三班倒的,值班的護士8小時都得和患者呆在一起,因為精神病患者大多數都有神經功能紊亂行為表現,沒有自主意識,作為護理人員就必須寸步不離地守護他們,隨時觀察他們的喜怒哀樂。每一位患者都要看著他們將藥嚥下去,沒有自理能力的,還要給他們喂藥餵食,此外,還要幫他們日常洗漱,理髮、刮鬍子等,每個護士一到這裡很快都練成了“全能手”。

“我們科81名患者,部分是救助站及各地派出所送過來的智障三無人員,還有一些是公安局送過來的犯罪人員,他們在發病期間,犯下刑事罪,有幾個甚至殺死了家人。”周海媚告訴記者,每一名患者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只是,故事的基調是灰暗的。

當記者問周海媚,是什麼原因讓她選擇堅守在精神病院臨床第一線16年時,她笑著說:“他們需要我,信任我。看到病人從剛進醫院的歇斯底里,變成出院時的彬彬有禮,我們的成就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

中醫護士王瑤:老年人心裡的寶貝

奉献自我 护航生命

王瑤在為患者拔火罐。

打針、配藥、監測病人情況……這些都是市民在醫院裡常見的護士所做的工作。在樂清市中醫院,一些護士不僅需要做以上的工作,還要掌握許多其他的技能。

5月9日上午,市中醫院二病區的治療室內,護士王瑤拿著球狀的玻璃罐,用鑷子夾起一塊酒精棉,將其燃燒後,迅速在玻璃罐內放置一下後取出,將玻璃罐倒置扣在患者的背部。“感覺到很疼嗎?”得知患者可以承受,王瑤便將剩下的十幾個罐依次扣好,抬手看了下手錶,然後將背後的一條絨毯拿過來披在患者背部。

8-10分鐘後,王瑤又將玻璃罐依次拔下,並根據病人背部淤紫的情況,告知其哪些部位不太健康。“頸椎健康比較差,回去要多注意,今天拔罐後要多喝水,別吃涼的。”王瑤一邊跟患者聊天一邊囑咐一些需要注意的細節。

王瑤是一名老護士了,從業12年,相比普通護士,她更加忙碌些,除了臨床工作,她還精通各種中醫外治的方法,如針灸、按摩、敷貼、膏藥、耳穴療法等。

“做這些工作時,彷彿與患者距離更近。”王瑤笑著說,門診開出具體治療方法後,患者就到她這裡來治療。不像普通護士給患者扎針時間很短,沒有時間聊天。她在幫患者治療時,往往會持續一段時間,她便會詢問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不良嗜好等,甚至有些患者會將生活中遇到的壓力和苦悶告訴她。她也會以護理者的身份去開導患者,告知治療後回家如何保養身體,有時還會傳授一些養生的技能、食療的方法。

相互溝通,除了幫助患者解除身體上的痛苦,有時還能緩解患者的心情,王瑤做這些工作時,雖然比較辛苦,但也感受到了做護士的快樂和成就感。

“家裡的老人、親戚朋友、鄰居們都把我當寶貝,每當他們哪裡不舒服,或者有些養生問題需要諮詢,都找我來問。”王瑤說,最近科室裡在製作夏季的驅蚊包,中醫護士做的工作比較瑣碎,也是希望通過這些細小的工作,能給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帶去妥帖的照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