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他是一位豪放的詞人,一位大詩人,一位散文家,一位大書法家,一位創新的畫家。

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政治家,一位史學家,一個厚道的判官,一位人道主義者。

他是一位工程師,一個美食主義者,一位瑜伽修行者,一個愛酒好茶的人。

他的性格複雜而又簡單,他的經歷幸運而又坎坷。

他就是他,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

《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孕奇蓄秀當此地,鬱然千載詩書城”——陸游《眉州披風榭拜東坡先生遺像》

巍巍峨眉山下,有一條由大西北奔騰而至的江水,她縱慣過一座小城,匯入長江。這條江叫岷江,這座城便是眉山。

蘇家先祖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欒城人,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出了個宰相叫蘇味道,後來被貶為眉州刺史,終老眉山,他的後代有的就留在了這裡,從此眉山便有了蘇姓。

《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蜀有彭老山,東坡生則童,東坡死復青。”——張端義《貴耳集》

宋仁宗景祐三年,蘇軾出生在紗縠巷的蘇家老宅中。傳說他出生時,附近彭老山上的草木一夕之間全部枯死,待到六十多年後,宋徽宗建中靖元年(1101年),東坡去世後,這座荒山又忽然恢復了生機。人們解釋說,蘇軾出生時,整個彭老山的鐘靈敏秀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被他帶走了,等到他去世了,這些鍾靈敏秀才又回到了彭老山。這當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從中多少可以看出人們對於蘇東坡才華的讚美,吸天地之精華,奪山川之靈氣!

《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縱橫萬餘卷,臨紙但揮手。”——蘇轍《次韻子瞻感舊見寄》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和十八歲的蘇轍,前往京城開封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去,父子三人從此名動天下。按照北宋的科舉制度,士人應試要先參加州府解試,取得被舉資格然後再參加禮部的省試,最後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全部過關後,就是及第進士了。

三蘇到了開封后,兄弟倆因沒有參加過眉州的州試,所以先在開封府參加舉人考試,輕鬆過關,就等著次年的省試了。他們一邊溫習功課準備省試,一邊跟著父親拜訪京都名士。蘇帶著張方平的推薦信和自己的著作,來到了歐陽修的府邸,受到了歐陽修的熱情接待。歐陽修作為當時的文壇泰斗和翰林學士,擔負著為國家挑選人才的重任。當時,雖然范仲淹已經去世,但“慶曆新政”的擁護者都在朝中掌握重權:歐陽修為翰林學士代理三司使,韓琦入主框密院,諫院的長官是來自四川的範鎮,司馬光、王安石等人也已經漸露頭角。范仲淹、歐陽修等人提倡“以通經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說為忠”的新風尚,而蘇洵的學識、文章、性格正符合了這種新風尚。所以,蘇和歐陽修的會見非常成功,歐陽修對蘇洵的著作大加讚賞,從文學史的高度肯定了蘇洵的地位,甚至將他視為天下文章的第一作。

同年,母親程夫人於家鄉病逝,父子三人回家奔喪。嘉祐四年,守喪結束,蘇洵帶領兩個兒子、兩個兒媳離開家鄉同赴京城。父子三人一路行來,唱和成詩,編為《南行前集》。

《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春雨消殘凍,溫風到冷灰。”——蘇軾《南歌子·感舊》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與蘇轍同舉制科,東坡入第三等,蘇轍入第四等十二月,東坡攜妻王弗與子蘇邁赴鳳翔,任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治平二年,鳳翔府任職期滿,東坡還朝,入史館任職。五月,妻子王弗病逝,東坡悲痛不能吟詩。次年四月,蘇洵去世,東坡與蘇轍扶靈還鄉,守制丁憂。宋神宗熙寧元年(106

8年),東坡為父守喪結束,續娶王閏之為妻,同弟蘇轍啟程入京。

《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率,開始變法。五月,蘇軾上《學校貢舉狀》反對王安石以經義策論代替詩賦的科華改革。十月,作《上神宗帶書》,全面反駁新法

《蘇軾——一個天才窮達多變的一生》(一)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蘇軾——《江城子》

熙寧四年(1071年),東坡自請外放,任杭州判。以後,他轉四州,歷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東坡為官一方,改通詞關。在杭州他賞西湖關景,為名妓填詞,在西湖邊審案,與朋友討論詩歌,在密州,他懷作《江域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報國壯志難,作《江子(老夫念王弗聊發少年狂)》;他念弟弟,作《水調歌關(明月幾時有)》。在徐州,他祈雨抗旱,築堤抗洪,同百姓同甘共苦,度過災難。

(未完待續)

(摘自《中外名人傳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