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誌釋讀五]九徵(一)

正文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

[人物誌釋讀五]九徵(一)

註釋

人物:人才。

本:根本,基礎性的東西

情性:人稟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表現出或拘抗、或寬急、或躁靜,以及心理、道德方面以仁、義、禮、智、信為表徵的特質,此特質在內為性,在外為情。這裡指自然生成的本性,秉性。董仲舒《春秋繁露·深查名號》:“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

劉昞注: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是以視人察物,當尋其性質也。(“性質稟之自然,情變由於染習”二句:人的本質不會改變,但是外界影響還是會改變人的情緒。)

[人物誌釋讀五]九徵(一)

理:道理,規律。《荀子·儒效》:“言必當理。”

微:幽昧。

玄:深奧。

究:弄明白。

劉昞注:知無形狀,故常人不能睹,惟聖人目擊而照之。(目擊而照之:通過眼睛的觀察而明瞭玄奧的道理。《莊子·田子方》:“仲尼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只不信,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成玄英疏:“擊,動也。夫體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運動而玄道存焉,無勞更事辭費,容其聲說也。”)

血氣:血液和氣息,指人。《禮記·中庸》:“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

含:包而未露,包涵

元一:唯一本源,元氣。《漢書·律曆志》:“三統合於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為法。”

質:根本的構成元素。

劉昞注:質不至,則不能涉寒暑。歷四時。(人成長不完善的時候,是不能抵禦和經歷嚴寒酷暑的。)

[人物誌釋讀五]九徵(一)

稟:承受,稟覺。

立:建立,樹立。

陰陽:陰陽二氣。

劉昞注:性資於陰陽,故剛柔之意別矣。(陰陽二氣作用強度不同,決定了人的性格剛強或柔弱。)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白虎通·情性》:“人本含六律五行之氣而生。”

著:顯露。《商君書·錯法》:“如此,則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強矣。”

劉昞注:骨勁筋柔,皆稟精於金木。(骨與筋的強弱,是秉承金木二氣的結果。)

[人物誌釋讀五]九徵(一)

苛:如果,假設。

形質:有形的體質。

猶:還,仍然。

即:據,憑藉。

求:尋找,尋求。

劉昞注:由氣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情素:本心)

譯文

人的本質是從其思想和性情中表現出來。思想性情形成變化的規律非常玄妙深奧,如果不能像聖人那樣理性觀察,怎麼能夠探究到它的真諦呢?凡是有生命的物體,沒有不包含最根本的初始狀態和本質的,他們秉承陰陽而形成個性特徵,依據五行而成就有形形體。既然有可見的形狀質地,就可以通過觀察他們,而探求其內在的品質。一一泛讀分子(柳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