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書大家田蘊章說魯迅的字不是書法,你怎麼看?

國畫家網


  現代文人學者中,有兩個人的字我特別喜歡,一是魯迅,二是沈雁冰(茅盾),喜歡的程度高於有意成書法家的郭沫若。不把魯迅先生列入書法家行列是對的,某種意義上也是對先生的尊重。魯迅先生一直與金石碑帖打交道,書法是他非常熟悉的勝場,然而就他的人生布局言,書法還真排不上號,哈哈!

    但是這樣說又不等於說魯迅不懂書法,恰好相反,我個人認為,魯迅的字非常“書法”!

    書法的基礎無非功夫和創意,最後看形成的風格效果。功夫包含了與書法傳統的具體關聯,師承出處,筆法結體章法以及用墨的造詣,其中最關鍵的地方是用筆,即處理線條的能力。先生用筆,外拙內妍,沉鬱凝練,長短粗細,正側開合,韻趣縱逸,可觀處甚多,很值得我們今天的書法家們多點留意玩味。魯迅的字看得出是顏底,然後義無反顧地全法碑學,篆隸為骨,章草北碑,融冶一爐,亂石短草,松柏秋風,風格多樣,然均情韻濃郁,不逞強,不生硬,雖非江南君子、衣帶正裝相,然亦忠厚達人、山中老道,自出深情,讓人既敬且親,很難得。對於書法而言,不論碑派還是帖派,筆畫內的血氣運轉是否合理,是否沉練有力,使轉縱合間呼吸是否自然通透,判斷駕馭毛筆能力的主要依據本質一致,善書者善於此,才是真的善。在這點上,魯迅的表現顯示出他絕對有條件有資質成為現代書法中的大家,只是他不願意。

既然不願意,有些地方就沒有刻意去謀劃了,例如章法。魯迅墨跡中章法總體均稱,字的分佈落落大方,但章法變化較小,每個字都可觀,但整體合起來,還是差那麼點意思。同時,魯迅書法風格其實是內斂的,練達有嘉,曠逸之氣不太強,容光煥發的時候不多。他把毛筆仍然規定在寫內容的工具上,以內容和個人的定位取格局,不作誇張的抒情延伸,最終如他所願,魯迅先生還未達到書法家出品的齊備條件。

但是又要馬上回到我上面說的,魯迅骨子裡不會把書法作為他的事業,這一層如同弘一法師(晚年的李叔同),未出家時,李是碑派新晉,出家後,尤其越到晚景,寫字無書法家主要特徵,不算書法家了,但能說此時的弘一比諸年輕時還不濟了嗎?

最後我仍然強調的是,觀書,筆法為主,結體和章法為次,主者勝場,即使不是書家勝似書家,把魯迅的書法當書法作品印行於世,亦屬恰當。我個人衷心希望,想創新又不離傳統的志士,多深入學習觀摩一下包括魯迅在內的二十世紀上半葉,那班在傳統中走出來的文化人,他們是怎樣處理這個問題的。其中關鍵,文化根基的深淺決定了書家的眼界胸懷,決定了他的思辯力和驅策力,最終決定他出品的高下成敗。文人學者與書法能夠分離嗎?現在是分離了,所以書法變成“工匠”的活、畫家的活了。時賢齊齊,筆弱道淺者一大堆,按魯迅先生的性格,大概會對這類“書法家”報以鄙視一瞥也未可知,哈哈!








唔好嘈


不管是田蘊章先生說的,或者他人說的,魯迅先生的字不是書法,都是對書法無知。


魯迅先生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十年,業餘時間以書法自娛。雖然魯迅先生在當時不是書法家,但他的字擁有了極高的書法水平,當然有幼年在私塾學習中打下的基礎,成年以後刻苦學習的結果。


大家最熟悉的一幅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魯迅先生的墨跡。魯迅先生的書法,筆勢內斂,棉裡藏針,與先生的文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魯迅先生與周恩來先生是紹興同鄉(浙東是近代文人輩出的地方。民間稱呼“紹興師爺”),兩人的書法很有相似性,大家不妨找出來看一看。


三里草堂


真不好說。

如果田蘊章真是那麼說了,那是他在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真的太無知了。反過來想,田蘊章身為一名大學的教授,連這一條最基本的道都不懂,這可能嗎?

換一個角度思考,是不是有人在為田蘊章引火燒身呢?

我沒有聽他講過,所以,不敢妄加評論。



楊炳升66


謝謝你的提問。說實在的,魯迅先生的字,起碼是有書卷氣的字。

魯迅先生生活在一個人人以“館閣體”為榮的時代。

那個時代是沒有網絡的,如果有,肯定會批評那批“館閣體”的文人書法。

但是,今天卻把“館閣體”書法視為國寶了,真不知什麼時候,國人的書法欣賞能力如此之倒退。


魯迅先生是從舊學裡出來的,他的書法啟蒙,肯定也是館閣體書法,這個一點問題也沒有。

但是,偉大的魯迅沒有寫那種奴性十足的館閣體,而是積極響應改良派的號召,學習了魏碑。所以,魯迅的書法是引入魏碑的二王書法。

就這一點來說,精神也是可貴的。

那麼魯迅的書法如何?

我個人覺得,就書法論書法,起碼不是平庸的俗書。

魯迅的書法,單獨去欣賞,也是頗有幾分書卷氣,耐人尋味的,僅此,就了不起。

如果再加上他的文化巨人的名聲,他的書法絕對是各大博物館的重要收藏。

二田的書法呢?非常平庸。只是他多年在做普及書法的教育。但是,教育出來的學生,不是文化素質很差,就是到處謾罵的文化流氓。

我無法證明二田直接教他的學生這幅德行,但是,擁護二田書法的朋友絕大部分都是這樣,我高度懷疑二田書法教育已經失敗了。

魯迅呢?教育出來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有不講道理的嗎?

魯迅教會了中國人覺醒,看世界,看吃人的黑暗社會。

這是魯迅的民族之魂。我們面對魯迅的書法只有敬仰之情。

真不知道二田是怎麼欣賞書法的。魯迅的書法不是書法,還有誰配書法?

再說,魯迅真不是書法家,對於魯迅先生來說,真沒有時間做書法家,魯迅一生最痛恨的就是“有閒”和“幫閒”的無聊文人。

古人論書法有“書如其人”之說,看魯迅的書法有一種傲骨的筆力,我覺得,這就足夠了。

但是,田蘊章說什麼“字寫挺好,但不屬於書法的範疇,因沒有筆法和章法可言,所以稱不上是一位書法家。”

有些不懂書法的人,總是拿天才文學家、政治家的書法與老生常談的書法比,其實,這是一種錯位。因為這些人與平庸的書法,根本不是一回事。

我們 還是看看魯迅的書法吧。





我們細心欣賞魯迅先生的這些書法,確實有不合“筆法”和“章法”的地方,但是,前面我們說過。魯迅無意做書法家,也沒有過多研究書法。

但是,書法不是完全以“筆法”、“章法”論高下的。

如果我們研究書法,魯迅的書法,本來就不是書法的範例,努非要用魯迅的書法做書法範例,這不是錯位嗎?

比如,我們研究文學,你就要以文學作品為例研究文學得失高下,結果你用一個政治報告作為文學範例,你說對不對?而話又說回來,政治報告也有自己的特色,也是文學作品所不及的地方。


千千千里馬


魯迅是不是書法家,學術界一直有爭論。魯迅先生的書法水平如何,他是一位書法家,還是一位寫字不錯的文人呢?


有意思的是,魯迅先生對自己的字有過一個說法,他在送友人的作品上寫過一句話:“不要因為我寫的字不怎麼好看就說字不好,因為我看過許多碑帖,寫出來的字沒有什麼毛病。”

這句話很值得玩味,“不怎麼好看”,往往成為大眾評判字的好壞的標準,如果普通人這樣講沒問題,但是專業人士不能以此為標準。

譬如美女,現在的很多“網紅",初看很漂亮,但看多了,都是“尖下巴” “厚嘴唇”“大眼晴”,還有一對充滿硅膠的“球” ……標準的流水線產物。

但有一類美女,比如“大嘴”姚晨,比如“鄰家妹妹”徐靜蕾,她們的美並非一眼可見的撲面而來的美,她們的美需要慢慢品,我們有時稱她們是“氣質美女”。

在書法上,“館閣體”之所以為人所詬病,就在於他們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拿上面的話講,也是流水線的產物。

當下被稱為“某楷”的書法也屬於這一類,從骨子裡透出一個字:俗。


相反,另一類字,比如伊秉綬、陳鴻壽、何紹基、弘一,他們的字初看笨拙,可越品越有味道,他們的字有出處、有想法,透過字看到是他們的思想。

魯迅先生的字就是如此。他一生收集碑帖拓片達6000餘種,所見所學非常人能比。

魯迅崇碑而不抑帖,師古而不泥古,不拘一格而自成一格。


他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手稿、書信墨跡,既有帖的飄逸自然,又有碑的濃郁撲茂。結構上以歐書為底,取隸書的橫勢,在用筆上融入了篆書的圓勁中含。

他晚年的書法日臻化境,以情感入書、以自然入書,作品如藤蔓蝌蚪,如天女散花,縱橫欹斜,似乎出於繩墨之外,其實腕平鋒正,胸中自有成竹。

這一時期,我們很難從這些書法中看出他的用筆結字出自何門何派,他已將傳統融入骨肉,用他毛筆隨意展示自己的心靈世界,表達自己對自然、世道、生命的感悟。


魯迅的書法,古雅厚重,文氣十足,近代書法史,有其一席之地。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不知道田先先何時說魯迅的字不是書法了。我想以田先生之學識,當不會有如此之無知之論。魯迅先生以字行文,並非著意成為書法家,如許多古賢文字一樣,在詩文中,奏疏中,信牘中,自然書寫。其人或以詩文名,或以功業傳。但他們的文字卻絕對是書法。毛老人家是想成為書法家嗎?當然不是。但你能否認他是大書法家嗎?當然不能。現在有了書協,有了專門靠書法吃飯的人了,就否認沒有著意練習書法而又很有書法修養,寫字很好的包括魯迅先生在內的先人的字是書法,是缺乏歷史常識的淺陋之見。田先生果有此言?另,出題者稱田先生為"俗書"大家。我以為也是淺陋的見識。田楷脫於歐,卻比歐還受看,這叫"俗書"?


讀史求真


魯迅的書法不是書法。

實際上,書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說法。廣義的書法,可以這樣理解,只要是有毛筆書寫的具有一定傳統法度或美感的書法作品都可以稱的上書法。狹義的書法是比較專業的書法,你不專業,就不是書法。而魯迅的書法恰恰夾在中間,都不是又都粘些邊。


以翰墨書道的認為,魯迅書法的書法可以說是書法,是文人書法。你說魯迅有傳統書法功夫也不對,魯迅幼年肯定學習過書法的,而後以文學著稱於世,書法作品也多有流傳。我們不能以專業書法或專職書法家和相提並論。以書寫水平和書法的內涵以及藝術文學修養的融入角度來說,魯迅的書法造詣要比一些書法家的水平高的沒法比。

就是那種強烈的個性和文化氣息。這可以說是書法的最高標準,見神彩,見真我。書法之於此,怎麼能夠不是書法,如八大山人的書法。













翰墨書道


是否是書法要弄清什麼是書法。書法我的理解應該是書寫的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規範進行的文字的創作。一幅作品是否屬於書法就按照這個原則去看就可以了。

書法有別於寫字,我們普通人日常書寫的文章很難被稱作書法,原因在於沒有按照美學的基本規範進行書寫,只能稱作是寫字不能叫書法。

由此來看魯迅先生的作品,不得不說的是,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與現今大大的不同,在那個年代以及更久遠的從前,人們所受的教育是更注重文化的素質教育,尤其是能作為文化人更應該是從小就接受了非常傳統的教育,包括四書五經、嚴格的倫理道德以及最最基本的文字書寫的功夫,在那個年代寫不出一筆漂亮的字是很難在仕途上有所發展的,科舉考試時考官拿到考卷先看字,字寫的不錯文章再精美也不會入選。從這個角度來看,魯迅先生以及更古的古人在寫字這方面一定是要下一番苦功的,今人隨便翻看一下古人寫的哪怕是個便籤也會感嘆今人的不足。

從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來看,有筆法、有佈局、間架結構合理,用筆也講究,魯迅先生小時候一定在寫字上是下過功夫的,因此我認為魯迅先生的書法應該算書法。


不依堂


我覺得不必要糾結這些繁文縟節 …

大家應該先把‘書法’名詞界定清楚再來辨論這個問題 …

什麼叫‘書法’呢 ?

—— 書、當然是書寫 ,法、就是法度 、規則 。

那麼這樣一來 ,嚴格的界定下來除了篆、隸、碑 、楷都不能稱為書法嘍 …

這麼一說,可能有人要跳起來了 !!🙏

什麼行啊、草啊 、千古經典啊等等,你敢說不是書法嗎?!?!

行有行法 、草有草法 ,可不是隨意亂劃的 。當然 🙏

但是 ,我覺得再經典的行、草名帖也是有侷限的 …

隨著時間 、地點 、心性的不同,那麼書寫的風格也會迥然不同 ,隨意性當然也是隨時如影相伴的 。

若不然 ,誰敢說它能寫出兩幅一模一樣的行草作品嗎 ?其它體都可以 。

近來,社會上對田氏楷書否定為書法的也是甚囂塵上 。若是按書法名詞之嚴格界定,我看他倒是每一筆劃都有嚴格的法度 …

但是,為什麼‘顛張醉素’ 、蘭亭序、祭侄稿又能那麼讓人痴迷呢 ??

其實它們根本就沒有什麼規則的影子(別誤會 ,這裡說的不是基本規則) ,只是控筆嫻熟至隨心所欲之至 ,心無旁鶩 、直抒胸臆 、並沒有刻意地為書法而書法 ……

比如還有一類你們認可的書法 ——只要文化修養深厚的人寫的就也是書法 。

所以 ,每天見到你們在為這是不是‘法’那是不是‘法’而糾結我總覺得這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耗費心神 …

因此,我總結 —— 只要具有基本規則的就都是書法 !!

只是優劣參差不同罷了 。當然也不是說只要用毛筆寫漢字就都是書法 😃🙏🙏🙏

本人愚鈍 ,淺知薄見 ,只希望能夠開啟下有緣人的思路 …






CHN東風習習


不知真假,也許只是借名人炒作吧。

魯迅先生書法如何,不是某個書家否認就不是書法,或者某人推崇就是大師,事實才是最有力的證據。

《安徽日報》就是集魯迅字並沿用至今,筆者所在城市的日報也是集魯迅先生的字並使用至今。很多高校也採取集魯迅先生字的方式作為校名題字,如聊城大學、魯美、廈門大學等。

魯迅先生還親自為自己編譯的期刊設計封面,都別具美感,可見魯迅先生在工藝美術上也有所涉獵。

最為著名的就是魯迅先生受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為北京大學設計校徽。魯迅先生以篆體的“北大”二字構成一個圓形,便於製作圓形的徽章。下面的“大”字像一個人的抽象形狀,上面的“北”字又像兩個人背靠背的抽象形象,這樣就構成了“三人成眾”的意象。巧妙的用簡潔的文字構成能夠表現徽標內涵的圖案。

回到魯迅先生的書法上,某個人或一時的評價並不代表就一定權威,經過歷史的沉澱和檢驗才能最終說明一切,歐陽詢的楷書也不是全部書家都認可,還被打入“中下品”之列,如今不也被認為是楷書難以逾越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