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练到一段时间后老是觉得没有进步,为什么?

凡夫俗子3740


第一大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要想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要树立正确的书法修炼观念:滴水穿石之坚守,辛勤耕耘之辛劳。如果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不可能练好书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提笔挥墨讲究的是熟练和功力,久不提笔,腕力和笔力的综合运用会晦涩,不是那么流畅。所以,要坚持练习,不能间断。

第二大忌:撇开碑帖(字帖)瞎挥洒。

书法艺术有传承性,书法写得好不好,一看笔画写得合不合规范,二看结构布局是否妥当,三看章法是否美观得体。不少初学者,开始尚可以按要求临摹碑帖,一笔一画写。过了一阵子,就嫌麻烦不愿临帖,用模糊不清的“背贴”意念写字,最后,写来写去,发现字体结构要么太宽松,要么过于紧凑。所以,练好书法,不要嫌弃麻烦,要学会临帖。

第三大忌: 习字的顺序颠倒。

从书法的流传历史来看,历代高手学习书法都是遵从古人,尊重历史,集百家之精华,塑一己之长技。书法练习,大多数是从楷书开始练起,这样练习的好处是,既可以较全面掌握字体的笔画构造,又可以熟悉字体的间架结构。所以,写出来的字,不会牛头不对马嘴。最忌讳的是,一开始就学行草,挥笔撒墨,龙飞凤舞,最后写出来的字,大多数人都看不懂。那么,学书法的顺序是什么呢,一般是先楷书(或魏碑)、再行书(或隶书),后草书。当然也可以同时练习,前提是先把楷书学好,其他书体写起来就会很顺手。

第四大忌:盲目攀比。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博大精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一个大师敢声称自己的书法是正统,完美无瑕。所以,学书法,就算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不要急于与人攀比。为什么呢,因为,就算两个公认的书法家,写同一副作品,都有可能各有所长。不过,书法写得好不好,没必要过于纠结,人民群众说好的,才是好的。被大众接受的书法艺术才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笔墨春秋战国


练字进步的过程,和学生的成绩进步太像了。

比如:作为一个50分的学生,只要学习方法对路,稍微努下力,从50进步到70分,还是比较轻松的!而从70分进步到90分,就难多了!

所以,如果进步慢了,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要么是练字方法有问题,确实进步的慢。

这需要练字者与高手多交流一下,交流下字,交流练字方法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是别人眼光毒,可能一下子就看到症结所在了。

我刚练字初,也常地自己的丑字发到网上,主动找喷。目的很直接――就是找说到点子上的建议,对于无脑喷从来就是呵呵而过!

一个初学者应该主动多多交流――尤其是练习方法。

二、要么,达到一个高度了,再往上,有点高原缺氧,进步慢是必然的!


这个,需要提高自己的眼界,多看好的作品,对比自己的作品,问题出在哪?

是单字?是结构还是笔画?还是整体布局?问题在哪,就在哪改!

这个阶段,要学会自己给自己诊断――因为能帮你的人不多了。


行书一点通


对于书爱好者而言,练字练到一段时间后没进步,个人觉得应该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对于所临写的字帖,笔法的熟练成度撑不够。笔法主要包据中锋、侧锋、中侧锋,一般写字要中锋居多侧锋为辅。要做到用笔提按动作的粗细转换。露锋显其神,藏锋包其气,锋芒与含蓄等皆可准确表达。

2.字法即字型结构,要仔细观察每个字之间的笔画搭配关系,长与短,大与小,轻与重,收与放,粗与细。要做到细致入微,只有注意字形结构的细节变化,才能准确表达。

3.章法训练,要善于把握字与字之间的谋篇布局,不同书体要有不同的章法。要注重字势之间大小变化,收放变化,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上下关系,左右关系,要整体的观察通篇的布局。另外要注意所写内容适合用哪种章法形式。

4.对书法认识程度的加强,当书法爱好者由于所学书法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受到了局限时,就会遇到瓶颈期。此时便看不到进步,这时就不要在盲目的再写了,要多读帖,多看理论知识,多与书法高手交流改正自的缺点与不足。遂步增强认识,只要找到根源,在通过大量临帖习名家碑帖,把部分字进行意临和背临,将所学到的用笔、结字、章法等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出来,便能顺利走出瓶劲期,使自己的书写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越。





诗情画意yumin


练书法觉着没进步,这不是很正常吗?谁能天天进步呢?

有些人练了一辈子都没进步,这也是事实呀!

书法除了需要练习,还要思考和学习,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觉得自己没进步,是好事。

觉着自己写的不错,那就完了。


一般来说,书法的进步是阶段性的,就好像爬楼一样,你在一楼看不着二楼楼门,起码你得走到一半以上,才能望见。你从二楼爬三楼的时候,依旧看不到什么,还是得爬过一般才能看见。


这个阶段,最难的就是在前一半看不见目标的时候,这个阶段就容易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

解决方法也不是没有。

练嘛,量变产生质变。

但,光说练,就成了一句正确的废话。


瓶颈,关键在你看不到努力的方向,不知道自己哪里不够好,所以想改正也无门。这就需要你提高自己的眼力,去学学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样心中有一个标准,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进步了。

书法不是光练就能进步的,否则那些练了三五十年的人,怎么很多都没什么进步呢?

关键在你提高对书法的认识,认识提高了,你得追求就变高了,也自然知道如何努力。

举个例子,你能写一横,那么能不能把一横写出变化呢?比如由细到粗是一种,中间细两头粗是一种,藏锋是一种,露锋是一种,等等。

你写一个“书”字。

这里边所有的横都有变化,要么起笔不同,要么长短不同,要么收笔不同。

这些变化,你看到了,自然就有进步的方向了。

当然,这就是个例子,也不知道对你的瓶颈适用与否。


我有个专栏,专门提高书法认知的,你可以看一看。

回答你的问题,不是为了推销专栏,价格挺贵的,不推荐订阅。

一般初学者订阅了也没用,浪费钱,需要有一定基础才能理解,有那点钱不如买点纸笔多练练。

只不过因为好多东西最近都讲过,写了几万字,实在没力气再说一遍。

可以点个关注,里边有免费试读的部分,读一读应该也能有启发。

况且,你如果配个习字图,我还能照图说一说,什么都没有,我也无从谈起,只是跟你说说道理。

知道自己不进步是好事,起码算走在了进步的路上,比自我感觉良好要强。

加油吧


梁宇航


书法爱好者遇到瓶颈很正常,说明你对于书法的认识落后于你的实践了。所有的艺术追求都有两条线,一条线是认识,一条线是实践,这两条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认识提高和实际能力提高要协调,一般来说,认识在先,实践在后。但认识会有偏差,也会滞后,这个时候就无法正确指导你的实践,在书法学习上就体现在水平无法提高。


突破书法学习瓶颈的方法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对于书法的认识,不能只是简单的照着一本字帖苦练,而是要多方面的了解书法学习的多方面知识和相关的理论。最好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找一个经过专业艺术院校教育的好老师,现在各种书法班、书法工作室很多,找专业院校毕业的一般没有问题,非专业院校的一般不建议,学成江湖书法就不好玩了。书法这个玩意里面有很多窗户纸,自学一般很难搞懂,但老师也不要乱找,找不对老师也是悲剧。

二是要查找自己学习中的方法对不对,孙晓云先生有一本书叫《书法有法》,书法学习的方法很重要,例如学行书,你临帖的方法对不对?正确的临帖应该是先仔细读帖,搞清笔顺、轻重、速度、上下映带、起笔收笔、疏密关系,还有最重要的用笔技巧。把帖读懂读透,是渡过瓶颈的很好的方法之一;然后才是下手写,注意字不能比原帖大太多,字大太多用笔就不对了,纸也不能跑墨,要用半生熟或毛边纸,笔也不能大,清代以前没有大字,都是中小字,墨也不能太浓太淡,浓了拖不动笔,淡了跑墨还没有神采。所以找对了学习方法也是克服瓶颈的途径之一。


张伟评论




书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汉字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国的国粹,深受大众喜爱和关注,学书法的人也越来越多。



书法练到一段时间后老是觉得没有进步,这是为什么呢?书法练到一段时间后对书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自己练的字不满意,感到别扭,觉得没有进步,遇到了瓶颈。练书法看似简单,实际上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几年,几十年的事,甚至一辈子的事,坚持不懈,磨练自己的毅力,十年磨一剑,这也是练书法的魅力所在。

练书法不仅要坚持,更重要的要悟,临摹字帖,模仿他人笔迹,没有自己的风格,那不是书法,只是漂亮的字而已,所以要练好书法,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然后创立自己的艺术风格,使之成为真正的书法。


人生几何31674372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都有一颗极想写字的心,但是就像题中说的一样练习到了一定时间就感觉自己没有进步,就说明自己已经遇到了瓶颈期这个时候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是笔法的问题。笔法是写书法的关键,基本笔画是写书法的关键,只有把基本笔画都掌握了,充分的了解了它们的构成和运笔方向,把所有的基本笔画都写的没有什么大的差错,到这个时候再去写字或者写作品,才能更快的进步。


第二是结构的问题。结构对于一个字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结构关系着整个字的态势,结构是书法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因为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字就要不同的结构,所以在结构方面要下一定的功夫,只有功夫到了,才能把字写好。


第三个是章法的问题。书法爱好者都想写一些作品可以放在自己的家中,以给人观赏的,但是一般人都会忽略章法这个问题,章法就是字的排版,大小,粗细等,只有掌握了章法,写出的一幅字才能漂亮。


心心写楷书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对写字的热忱从未减退,对写好字的渴望也从未犹豫,书法俨然成了自己的第二生命。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间或遇到瓶颈,感觉怎么写都不对,迷茫心烦甚为寻常。遇到这种状况,我就会停下来几天,让自己冷静冷静再重新开始。

跟人的状态一样,书法的进步过程是阶段性的,不是持续性的。书法的道路不是平坦直路,而是带着障碍物坡道,上坡已经不易,再加上障碍物,走起来就更加困难。所以练到一段时间后老是觉得没有进步,是因为你在上坡的途中遇到障碍物,力气不足,需要稍作休息、补充能量再行翻阅。

那么,具体要怎样做?我的建议是先停笔,多看名家字帖,深度思考;或者换一种心态,埋头临帖,不求进步,或能在无意中有所顿悟。


倚斋听风雨


学习书法,非踏实临帖不可,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临贴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读贴,这一点却是常常会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且不一定能做到的。

想要写好字,就必须找好的碑帖反复临摹,以期从中汲取养分。可有了好贴,花了工夫,不一定就能练好字。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方法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读贴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

有句俗话说得好:“先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学书法也是如此。习字者大多有这样的经历:

刚写时,觉得不错,临贴也自我感觉良好,自己看着临得很象,甚至和原贴没什么区别了。可写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一种越来越写不好的感觉,似乎在退步了,如能继续坚持练下去的话,又会觉得好了……这种状况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反复地出现,甚至有时还会影响继续练字的信心。什么原因呢?是真的越练越退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当你感到写不好时,就说明你习字有了一个飞跃(在审美观上)。即使你没有刻意地进行读贴,可你每次临贴都在看贴,通过眼睛反复看(笔画、结体、疏密和粗细等),进入大脑理解了,才能由手进行临摹表达。眼睛是最早接触字且必须看清了才能下笔,每多看一次就多理解一次,故而对字的理解就先于了手。明白了这一点,你的字“越写越不好”就可以解释了。

一个好字,或者一个经典的好字,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靠理解。而最好的理解就蕴藏在这习字的过程中。没习过字的也许对此话不能接受,可实践过的或许有深切的体会。

一个好字,就是百看不厌,千临不倦,且每次看和临都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和新的感受。由外在的结构到内在的联系,其结构越看越合理,内容越看越丰富,韵味越看越醇厚,艺术的魅力越看越显现。因而通过多看,能提高你的理解能力,能使你的鉴赏能力得以飞跃。

当你的眼光“飞跃”了,可你的手一下子却跟不上,于是就出现了似乎是“越写越差”的感觉,等手跟上了,暂时又觉得好些了,可不久你的审美又“飞跃”了,你又产生了写不好的感觉……这在书法中叫“眼高手低”。此类状况周而复始,学习就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得以提高。

由此可以看出读贴的重要性。想学好字,先要全方位地理解字,眼在先,手在后,以眼的飞跃带动手的飞跃。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审美观,才能不断创造出美的作品来。


书法爱好者


对于练字,个人的观点实在太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没有权威人士来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教人难以信服,好像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它的规律,所以学习上,必然也有一条最短的路径,就好像修行的人太多,真正成佛的人又有几人?

在书法这条道路上,我想大部分人还是抱着修心养性的态度来学习书法的,这个态度必须要有,不要期望自己能有多大的成绩,这个东西是需要天赋的,这里我不想说高大上的天赋。谈谈怎么把字写好。

字要写好,就得踏踏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去练,临帖是唯一的出路,好多人上来就去学曹全碑,曹全碑写起来容易出成绩不假,运气好点,参加书法比赛也能拿个不错的奖项。如果有一天朋友让你写一幅楷书的作品,发现你写的很糟糕,那是一件很没有颜面的事情,这都是急于求成的表现,只有扎实的基本功,你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随意挥洒了。

我是从五年级开始学习大字的,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有继续练字,如今近20年也是断断续续的写,没有大的成绩,但是我感觉自己楷书功底还是可以的。平时也帮邻居写写对联,写几副作品。我的楷书贴一直是颜真卿,行书是王羲之,从来没有换过,最近每天练习,感觉进步很大。练字不能急功近利,写字就是写字,与书法无关,功夫到了,不想提高都难,一心一意,水到渠成,守得云开日,自有月明来。

只有基础功夫达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再来谈书法的技巧,创作的技巧,再去博采众长。所以在练习书法的道路上,不可急于求成,讲技巧,方法,特别是打基础的10多年更是如此,只要辛勤耕耘,鲤鱼跳龙门的那一天就不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