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不發工作微信來“減負”?本身也是形式主義!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宋祖禮

如果說“996” 帶來的是身體上的束縛,“抵制”微信群或許意在解決“精神”上的困擾。然而,正如對“996”的群起而攻之並未讓誰真正擺脫工作的疲勞,

逞一時口快的“拒絕微信群”,恐怕也並不能解決大家對工作時長的焦慮。

下班不發工作微信來“減負”?本身也是形式主義!

在討論是否響應網友號召,“全國推廣”所謂的“一個單位只建一個微信群”、“下班不許發工作消息”的“新規”之前,我們應明確的問題有二:

首先,通訊工具的存在價值在於為生產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而非阻礙;

再而,即時通訊工具並非只有一個“微信”,老闆“cue”你的方式也從來不只有一個手機。

如果按照此“新規”精神辦理,那麼在拒絕了微信後,我們還需要禁掉QQ、釘釘。而為了成功“屏蔽”老闆,我們最好再通過“規定”的方式禁止下班後給員工打電話、發短信、發郵件。

有網友戲稱“下班後請當我死了”,如此紛繁複雜的條文做下來,我們恐怕離原始社會也並不遙遠。

條文越複雜,問題越無解,條文如同“段子”,只能說明新規已經離題萬里。與其說這是在響應中央精神“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毋寧說這種規定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主義”。

下班不發工作微信來“減負”?本身也是形式主義!

實際上,無論是“996”還是“微信群”,諸多討論都未逃脫複雜問題簡單歸納的窠臼。在這兩者的討論中,老闆和員工簡直成了現實版的黃世仁與楊白勞,日常的工作狀態也似乎常態化地“沒頭腦和不高興”。

然而,管理者並非都鍾情於低效率,被管理者也並非個個逆來順受。無節制的加班,有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病,也有行業發展不成熟的現實問題。“996”與“微信群消息”,都是工作時間侵佔生活時間的表象,而非所有行業問題的“禍根”。

下班不發工作微信來“減負”?本身也是形式主義!

要緩解這其中的焦慮,需要成熟行業體系的建立、需要管理者找準工作效益與員工權益的平衡點,更需要被管理者找到自我實現的根基所在。管理者不自省,再多的“@”也點不醒一個裝睡的“領導”,員工不自知,再多的“新規”也無法扶起一個無力的靈魂。

管理部門及時整治行業弊病的嘗試值得鼓勵,但形式大於內容的“新規”不僅無推廣的必要,而且更有反思的必要:靠一紙具文來應付問題的“套路”或許該改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