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言撕心裂肺,读余华无可奈何,读阎连科一声长叹,读鲁迅呢?

他们同鲁迅一样,是在海外影响极高的当代作家,但作品却撕心裂肺

于是慢慢的你会懂的,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人心难测无奇不有,你以为的正常合理道德伦常不过是另一种不真实的荒诞,从内心深处摒弃偏见才可以真的洞察到人性,然后宽厚温柔的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引自知乎作者“和水”

读莫言叫人撕心裂肺,读余华让人无可奈何,读阎连科使人一声长叹!读鲁迅则心有余悸。无论读谁,时光过后你的心里都会安然,认清了事实,领略了宽厚,感受了温柔。

读莫言撕心裂肺,读余华无可奈何,读阎连科一声长叹,读鲁迅呢?

鲁迅

提起莫言不得不说诺贝尔文学奖,是莫言让国人继鲁迅后重新关注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瑞典文学院汉学家斯文定赫到中国考察鲁迅,有望提名于他,当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考察体系不够完善,加之世界第一次大战后不久,世界秩序尚在重建,诺贝尔文学奖的筛选工作更不像今天这么细致。斯文定赫来上海考察中国鼎鼎有名的革命斗士和文学匠才的鲁迅,他先是旁敲侧击找到刘半农,一番“拐弯抹角”后,鲁迅还是回绝了他。

适逢《狂人日记》发表十年后,《阿Q正传》穿洋过海多年,这两部作品对世界文学震荡的回声尚在,警醒性文学之父的鲁迅却从未依此为荣,对于他来说,这些文字最好赶快消失,如此可说明国人思想的陈腐和痼疾得到了治理。

远在欧洲腹地的瑞典文学院早早得知中国的鲁迅文学造诣之高,他辛辣的笔锋堪比契科夫,多少人都冲着他如椽大笔的威名去翻译鲁迅著作,可惜鲁迅常年奋斗在文化一线,对文学奖项并不很感冒,斯文定赫只得遗憾而去。中国人也从此像鲁迅一样挺直了脊梁,在印象中遗忘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影响。

近百年过后,这个西方世界的大奖还是挂念起中国文学,2012年莫言力压村上春树获得此奖,至此中国当代作家也完全有能力堪摘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他文学能力的印证,并不代表诺贝尔文学奖里全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创作精英。但莫言的能力的确引人瞩目,早在他获奖之前,就有海外作家或汉学家及翻译者喜欢莫言的作品,早有人认为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颗遗珠,终于获奖也算慰藉他来自全世界的读者。

读莫言撕心裂肺,读余华无可奈何,读阎连科一声长叹,读鲁迅呢?

莫言

但要细说起莫言的作品,真是叫人如捧至臻,从《红高粱》到《蛙》,从《生死疲劳》到《四十一炮》每一部都绽放着文学火花。作为读完莫言所有作品的小编,最令人撕心裂肺的当属他的最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开篇不凡,主人公的母亲上官鲁氏是遭罪的旧时期中国女性的整体化身:

由于要临盆了,她已经生过七个女儿,婆婆一家等她生儿子想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由于西厢房的驴要产下第一胎,于是全家人都去照顾小骡子,她就只好自己轻车熟路地爬上床去生产。老公和公公都是开铁匠铺的,可婆婆一人比他们爷俩还能干,这对铁匠世家的讽刺,作者一句话一语中的,由于柔弱的老公其生殖能力的问题,这第八胎是上官鲁氏和洋教士怀上的。眼睛的余光瞥着墙上留有老公生气时揍她因一直生女儿的一棒子打出来的血迹,这时她自己开始接生自己的孩子。

上官鲁氏,她偷情过被轮奸过,一生都没有时间矫情,她靠着一个母亲最本能的母爱去支撑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历经苦难却丰盈繁盛。她说,无论怎样苦,都要活下去。

莫言的这本《丰乳肥臀》在1995年时与何顿的《荒原上的阳光》一起被评为了当年最好看的两部小说。

在莫言很多小说里和他的回忆里,小时候由于旱灾,一个村里一天就饿死了十几口人。所以在莫言的小说里人命贱如蝼蚁,万事动荡无常,爱很浅性很多也完全可以理解,那些处在时代变革下的人物总有太多来不及和太多细腻的情感判断没完成就被历史中的车轮推催着走完了一生。

小说《酒国》、《天堂蒜薹之歌》都是这样,连作者都没时间去描写一个人的悲痛和欢喜,梦想和追求,只有冷冰冰赤裸裸的人间百态,让人感觉那些温情也好痛苦也罢,生活不在乎历史不在乎,作者也一点不在乎。

读莫言撕心裂肺,读余华无可奈何,读阎连科一声长叹,读鲁迅呢?

余华

当代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苏童的《妻妾成群》、阎连科的《丁庄梦》和余华的《活着》,当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及雨果的《悲惨世界》也都是一样。

我一直觉得莫言、苏童、余华、阎连科那个时代的作家内心都是有阴影的,书里的故事都是灰蒙蒙的,人物都是血淋淋的,但是我还是喜欢他们的书,因为他们的书里藏着真正的,旺盛的生命力。-引自知乎作者“和水”。

作为当代海外影响力不下于莫言的著名作家余华和阎连科,他们笔下的人物与莫言相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三观卖血和丁庄人卖血,卖血都卖成了像衣食住行那么随意,由于这是一条“致富”之路。《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毫不客气的把这一“职业”当做神圣的事业去干,养血,生血,然后卖血,对应的生活则是养家,生子,家庭破裂和血市场不再需要他的“老”血。

余华的笔伐叫人无奈,文笔也“残忍”。《活着》里福贵一家不容易地跟着时代从从旧社会里慌忙走过来,终于稳定了,家人又都接二连三的出事故,死去者各有各的缘由,可又不幸的结局都是一样,就这样在余华笔下,福贵成了坚强的活者,活得虽然坚强,但在读者眼里,福贵那活法还有什么意义呢。但作者就是要让他活着,这样不仅可以轻松触动读者泪腺,还让人无奈于时代变迁时,个人和家庭都是历史大潮中的一滴不足轻重的水滴。

阎连科

作为现实笔锋最接近大师鲁迅的阎连科,他讽刺起来更是名不虚传。

读莫言撕心裂肺,读余华无可奈何,读阎连科一声长叹,读鲁迅呢?

小说《丁庄梦》里,丁庄人为了养家,改善生活,让后世子孙接受更好的教育,开始卖血,卖血卖到收血人拿着采血装置到庄人家中买,丁庄人去田间地头干活时都有收血人去田间吆喝,刚卖完血,但听收血人说的有道理,聊得投缘就再卖一管子吧。最后人晕倒在地里,几年下来由于卫生状况堪忧,热(艾滋)病肆虐全村,悲剧到来时铺天盖地的绝望连《活着》里面的苦痛和绝景都要“靠边”站。

读莫言完全是撕心裂肺,读余华叫人无可奈何,而读阎连科不禁让人一声长叹!如果再回首鲁迅,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不是没有根据。真真现代文学的讽刺之“祖”。

彼时,鲁迅先生站在旧中国整体变革的潮前,眼睛了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都不客气不隐藏,有多深刻他就揭露多少。在他的语言里,没有妥协,没有含糊,腐朽就要拯救,落后就要挨打,虚伪就得拆穿,没商量。大责在肩的鲁迅一出生似乎就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

没有媚骨的鲁迅也没有时间用各种手法玩味牵动读者神经的文字,直接了当,后期鲁迅的文字就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血淋淋,不加修饰。在他眼里,几千年封建的“吃人”、当下国民的愚昧和人们未来的世界不容他遣词造句了。

作为善用文学技巧的当代作家们,因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写作变得越来越用心,更为细谨的创作自己心中的文学。而作为救亡图存的鲁迅先生,他常常挤出喝咖啡的时间,走别人没走过的荆棘来铺出道路,以紧迫感直抒胸臆并呐喊民族志士须得挺起脊梁。

读莫言撕心裂肺,读余华无可奈何,读阎连科一声长叹,读鲁迅呢?

同样是文字,鲁迅和莫言、余华、阎连科虽用不同的书写方式在改变世界,但同时都是在用常人不可拟见的深度扎进读者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