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專訪|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恆生電子執行總裁官曉嵐

科技賦能重構金融價值鏈

編者按:如何通過技術發展來提升金融的效率,是科技賦能金融的重要應用點。如果把金融服務的鏈條拉長,可以發現各種技術變革驅動的效率提升催生出了各種新業態的公司,同時也在更新傳統產業鏈參與者的業務模式。中國經營報推出《科技賦能重構金融價值鏈》策劃,旨在拆解金融服務的整個業務鏈條,以微觀視角解讀技術裂變的效能,觀察參與者的獨特價值。本期主題為“To B風口下的幕後玩家”,通過觀察垂直領域中潛藏在巨頭技術輸出浪潮背後的玩家,發掘其轉型升級的效能與價值。

隨著宏觀經濟進入新週期、互聯網紅利消逝,各行各業對於提升效能、優化服務的需求變得尤為迫切。這些現實的市場需求與商業規律正在形成新一輪的浪潮。

To B時代,金融行業開啟全新進化。不僅BATJ等流量巨頭開始加快科技賦能的步伐,一些垂直服務商也開始崛起。金融機構往往需要依靠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來進行效率優化,不少巨頭也需要藉助一些此前與機構密切相關的垂直技術服務商實現快速滲透。

在數字金融新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決勝To B戰場?金融科技如何為經濟發展賦能?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日專訪了恆生電子執行總裁官曉嵐。

“在推動金融機構轉型中,金融科技公司已經採用‘三浪疊加’的方式為其賦能。”官曉嵐向記者進一步闡釋道,三波浪潮分別對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字化,指的是通過技術手段將需要人工的環節逐漸電子化;第二個階段是互聯網化,也稱網絡化,並不是簡單地把系統、業務延伸到互聯網上,互聯網化是使系統建設和業務的運營真正“長”在互聯網上;第三個階段是智能化,重視數據積累與算法優化。“通過上述‘三浪疊加’保證推著客戶的業務往前走。”

//

直面行業痛點

//

專訪|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中國經營報》

在業務側重點與邏輯上,服務賦能C端用戶與傳統To B業務有什麼差異?作為深耕To B端的服務商為什麼會想要延伸到C端客戶?

官曉嵐:儘管恆生電子的業務主要面向B端,但我們也希望走到系統的用戶端。因為B端用戶對於他的用戶需求描述會存在一定間隔問題,信息傳遞會因為間隔而不準確。而近年來隨著用戶需求的增多,這些描述不準確的問題愈發突出。如果想要做好B端服務,就要更瞭解C端的需求。這並不意味著要越過B端,而是與B端一起去了解C端用戶的真正需求。

我們重視C端用戶對我們服務與產品的使用情況與感受,所以構建了一個叫做“端、網、雲、數”的體系。其中,“端”為客戶端,即C端用戶部分。通過研究,可以得知這部分客戶如何感知我們的產品與服務。比如在資本市場上,利用我們的技術,可以通過移動端上分析用戶行為,瞭解用戶偏好,基於用戶的自選股、持倉和歷史瀏覽等基礎信息,給用戶推薦1條猜想用戶感興趣的信息。最初這條猜想的信息打開的概率不足千分之一,經過我們不斷的深入分析與優化如今已經有百分之十幾的點擊率。由此可見,我們希望通過技術手段支撐B端用戶,最終更好的觸達C端用戶。

專訪|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中國經營報》

2018年恆生電子制定“Online”主題戰略,從產品技術、解決方案和服務體系、創新業務上是如何擺脫此前單純的金融機構外包模式?

官曉嵐:以往金融機構的系統是建立在企業內部的,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面對互聯網企業

7×24小時的服務,這種相對封閉的系統服務的不足地方漸漸凸顯。雖然2000年左右基於互聯網的服務已經開始被推廣,但那只是一個延伸。去年我們提出的“Online”戰略,是“長”在互聯網上的需求、系統、業務等解決方案,這種模式可以更好地滿足金融機構對於網絡移民、網絡原住民一代的服務。

經過了幾年的探索,我們已經具備了技術基礎,現在要做的是把產品都“跑”到互聯網上,這個過程就是“Move Online”。

專訪|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中國經營報》

金融科技如何提升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和效率?在哪些環節幫助金融機構做數字化轉型?

官曉嵐:賦能金融總的來說可以用三浪疊加或者MiABCDGH(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全球化、高性能)這七種“武器”的應用來實現。

三浪疊加的第一浪為數字化。目前金融機構的大量業務都已經實現了數字化,但還有少量比如投資銀行業務尚未數字化。如今,尤其是科創板涉及到的定價問題必須要依靠數字化才能做到,對於投行業務也提出了數字化的要求。

在數字化之後,第二波浪潮是互聯網化,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把所有系統、業務從線下逐步“長”到互聯網上,這一波可能還需要幾年才能完成。

第三波浪是

智能化,只有當金融機構大量業務實現數字化、網絡化之後,才有機會實現智能化。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三要素,一是算力,它會隨著摩爾定律不停增長;二是算法,算法的進步其實是比較難的,雖然前人已經研究出很多算法,但要看我們具體怎麼使用;第三就是數據,非常好的一點就是隨著互聯網化之後,積累數據成為可能,未來在不同場景中,數據可以促進智能化發展。

專訪|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中國經營報》

在為金融業務賦能時,如何滿足客戶因差異化競爭而導致的個性化需求?

官曉嵐: 2019年是個性化服務元年,我們針對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做了探索分析,提出了“大中臺戰略”。以往系統前臺修改需要後臺配合,後臺為了滿足前臺,會盡量減少個性化需求。

現在我們將系統分為慢系統(後臺與中臺之間)與快系統(中臺與前臺)。快系統的升級是以天與周為升級頻率,升級也是灰度升級。而慢系統則是按季度或按月升級,在升級前做大量測試,不容有失,否則將影響全局。

當系統架構變成“大中臺”時,就可以將業務相關的問題交給中後臺解決;而與客戶相關的問題,如營銷和服務交給前臺與中臺。大量產品會按照“大中臺”的架構來改造,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另外,通過技術開發平臺的輸出,客戶可以使用我們的開發工具實現定製化開發。

//

區塊鏈的核心是不可篡改

//

專訪|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中國經營報》

不少觀點認為吞吐量是制約區塊鏈商用的一大難點,請問你是怎麼看的?目前金融區塊鏈技術有哪些值得發力的應用場景?

官曉嵐:區塊鏈性能的優劣本身與其結構設計相關。現在已有一些高性能的區塊鏈技術問世,但性能關鍵在於底層架構的設計,目前這種高性能的區塊鏈並非我們所需,所以區塊鏈的高性能部分並不是恆生電子研究區塊鏈強調的重點方向。

去中心化雖然是區塊鏈的基本特點,但其不可篡改的特性才是核心。恆生電子持續關注與研究聯盟鏈就是因為看中其不可篡改的特點。以私募基金合同為例,私募基金與投資人之前簽訂紙質合同,首先在郵寄等方面需要耗費時間,其次若合同中某一頁被人抽走篡改,在判斷是否為原件問題上仍有不小難度。在這種情形下,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通過電子合同來做這件事情就比較理想。

在期貨業務結算通知上,恆生電子有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的電子郵局服務。比如期貨公司平倉前通知不到客戶,就可以通過電子郵局把信息送達郵箱,即結束通知義務,這在杭州互聯網法院是可以採信作為證據的。

同時,我們也在跟銀行業協會做一個貿易金融相關的鏈,做信用證流轉相關係統的研發。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支撐使得A銀行開出的信用證,可以在B銀行使用。

還有一塊應用是我們做的特殊資產轉讓,包括一些不良資產。我們希望轉出的部分證據可以留存在我們這些鏈上,這樣買家在購買的時候可以看到這些不可篡改的信息。

專訪|恆生電子官曉嵐:“三浪疊加”賦能傳統金融

《中國經營報》

關於雲計算,貴司認為其應用面臨的難點有哪些?

官曉嵐:經過多年發展,雲計算的基礎設施已經沒有特別難解決的問題了,但應用上還存在諸多難點。

“雲”暴露在整個外部環境中,這對於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特別是金融數據安全是監管部門一直重視的。為了防止數據的丟失,雲安全需要非常巨大的投入。一些巨頭公司對於安全方面的強化很到位,但中小金融機構很難有這樣的能力,在無法確保數據安全性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是不能冒然上雲或使用公有云。

數據開放與用戶隱私之間的平衡到底在哪裡?安全性能否內化到雲應用中?法律法規對於這些隱私數據,該怎麼樣去使用?《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就針對隱私保護與數據使用之間的平衡做出了規定,這對於我們的市場可能有一些參照的意義。未來如何利用好雲計算的優勢又有效規避它帶來的問題,都值得各方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