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制,是用“大量”換取“低價”,用“優惠”換取“復購”

會員制,是用“大量”換取“低價”,用“優惠”換取“復購”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萬青

上週,一位創業者朋友來到我的辦公室,跟我探討他的商業模式。

他做的是金融生意,每年流水 1800 億,想做一套類似 Costco(好市多)的會員體系,提高用戶粘性。

我曾在私董會、線下課等場合,不止一次地提到 Costco 以會員制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Costco 利潤來源主要是每年 120 美元的會員費,只有會員可以進店消費,商品超級實惠,綜合毛利率只有 6%。用戶粘性也極高,會員續約率高達 90%。



會員制,是用“大量”換取“低價”,用“優惠”換取“復購”

▲ 據說小米模式,是雷軍在 Costco 排隊時頓悟的



那這位創業者的商業模式,是否適合引入類似 Costco 的會員機制?

我跟他聊了我對會員制的理解——會員制的本質是什麼?除了 Costco 會員,還有哪些模式?這些模式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公司?



1

會員制本質上是

用“大量”換“低價”


有一位消費者,他一年買 10 件東西,2 件在我這裡買,8 件在別人那買。

我當然想他能在我這兒買更多東西,怎麼辦?

降價行嗎?如果降了價,他還是隻買那 2 件,那不就虧大了嗎?

於是,聰明的商家想出來一個辦法:

那這樣吧,我們倆籤個協議,只要答應在我這買 8 件,我就保證只賺你 3 件的利潤。


這個契約就是會員制,客戶承諾用“大量”換取“低價”,商家用“優惠”換取“復購”。

會員制,是用“大量”換取“低價”,用“優惠”換取“復購”


在商業世界中,常見的會員制有兩種模式,做法是“設置進入門檻”和“提高逃離成本”。

Costco 的會員機制,屬於前者。



2

Costco 會員制的做法:

設置進入門檻


要想成為 Costco 的客戶,必須“先”支付一筆會員費,也就是說,他設置了一個進入的門檻。

為了保證你會執行協議,你給我交點會員費吧。交了這筆錢(沉沒成本),你下次再去別人那買,就會覺得虧了。

最後,商家多賺,客戶多省,雙贏。

那誰少賺了?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

——


所以,如果你是市場上的第 2 名,最適合設置類似 Costco 的會員制。

假設,客戶買 10 件東西,7 件從第 1 名那裡買,3 件從第 2 名那裡買。

這時,第 1 名當然就沒有動力,用低價去換取大量。

但第 2 名本來只賺 2 件的利潤,現在多了一個選項:願不願意讓客戶用 8 件的大量,換取 3 件利潤的低價。

第 2 名的商家當然不會拒絕,他和客戶都賺了,吃虧的是第 1 名——少賺了 5 件的利潤。

會員制,是第 2 名的神器,比如 Costco 之於 Walmart(沃爾瑪)。



3

第 1 名怎麼辦?

提高逃離成本


原來的第 2 名如果成為了第 1 名,或者原來的第 1 名,該怎麼應對競爭對手設計的會員制度?

要想辦法把會員制變為“壁壘”,建立“不可遷移價值”。

比如航空公司的會員制:白金卡會員可以隨時升頭等艙,飛得少這個實惠就沒了;

比如酒店,白金卡會員可以隨時升級套房,住得少也就沒了。

總之就是傳遞一種“不買就虧了”的感覺,吸引著客戶不願意離開。


——


在你設計會員機制的時候,請注意:能夠換取實物的“積分”,不是“不可遷移價值”。

很多信用卡公司的會員,獎勵給客戶的主要是“積分”。

積分可以遷移,可以現金化,就算離開了,積分也能迅速對換成禮品。

所以,積分可能是會員制裡,價值感最低的東西了,積分是債務,你比用戶更著急,他們怎麼還不兌換。



總結一下


會員制,是用“大量”換取“低價”,用“優惠”換取“復購”。

會員制有兩種模式,我們以京東和淘寶的線上會員模式為例:

1、設置進入門檻,先交會員費

京東 Plus 會員模式與 Costco 一樣,想享受優惠,必須先交一筆會員費;

一旦成為會員,再去別家消費就會覺得虧了,商家多賺、客戶多省。

這種模式多適用於市場上的第 2 名,通過增加“沉沒成本”提高用戶粘性。


會員制,是用“大量”換取“低價”,用“優惠”換取“復購”



2、增加逃離成本,累計不可遷移價值

淘寶的 88 會員體系,與一些航空公司和酒店的白金會員相似,消費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享有很多福利;

這種模式多適用於市場上的領先者,通過用戶“損失規避”的心理提高粘性。


會員制,是用“大量”換取“低價”,用“優惠”換取“復購”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你有所啟發,你所見到會員制屬於哪類?你又會怎樣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會員制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