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為什麼能成為封建王朝的主導思想?

知天道應民心


儒家在構建有序社會方面,功不可沒。但在在壓制人性方面,也罪大惡極。他的理論體系是世俗化的,沒有什麼至高無上的神的因素,這一點比當時的其他宗教,還是很先進的。但以君臣父子,作為等級社會的劃分標準,有點邏輯混亂,一個人同時是父親,又是兒子,同時是爺爺,又是孫子,同時是大人,又是小人。這種複雜的社會角色,很難拿捏。文化上是統一了,人性上不統一了。等級設計過多,不平等,是儒家根本問題。這導致人人都想往上一層爬,內鬥,不敢正事,反而導致了社會的動盪。西方一個朝代,延續上千年。我們的朝代,是三五十年一變,元明清,實際上都是外族文化,這就有800多年。另外,由等級制度造成的內鬥,也使社會總體的進步效率低下,因為皇帝之下,每個人都是小人,主人翁意識也缺乏,一旦遇到外族入侵,反應能力和組織能力都會受到考驗。


樂山樂水遊天下


因為儒學是最大的拍馬屁者!

答案在《史記》裡就有了,要知道劉邦是極度討厭儒生的,一聽說來的人是儒家子弟,直接就當著人家的面把尿撒到帽子裡,以示鄙視。

為什麼儒生這麼招人討厭?

儒生的缺點很明顯,主意多,但不統一,而且不務實,不落地。所以李斯瞧不起儒學,晏嬰也看不上孔子,後來的什麼秦始皇,曹參,竇太后,漢武帝,張湯等看到儒生就腦袋疼,因為確實這幫人除了吵架和發表不實用的意見以外什麼都不會。

太史公算是少有的公正之人,所以一方面肯定讚美孔子,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儒家思想的不足!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叔孫通!

他為劉邦打造了一套君臣之別!讓劉邦享受到了當皇帝的樂趣和快感!而這些所謂的君臣之別,翻譯成現代話就是

誓死捍衛特權階級的特權!

皇上罵你一句,罵唄!你罵皇上一句試試!

皇上殺你全家,殺唄!你殺皇上試試?成功了遺臭萬年,失敗了誅滅九族!

現在不也一樣麼?你敢和那個主管教育的女部長說,你哪個單位的?可是人家卻可以這麼懟你!

儒家思想在上層建築上的核心歸結為三個字

官本位!

而且是可以只享受權利卻不必盡義務的官本位!

試問哪一個皇帝不喜歡,中國歷史上那麼多昏君,您看有幾個被正義的臣子殺掉或換一個。再不道德的領導也是領導。

再混帳的皇上也是皇上!

就算是殺了哥哥,搶了弟妹,霸佔了前朝皇后,逼退了老爸,照樣是千古明君!

換一個人試試?

特權啊!

只要你是官,你怎麼折騰都可以!何況皇帝!

哪個皇帝不喜歡儒家思想?

我在另一個問答裡說過,為什麼在提倡忠的儒家中國社會里,漢奸數量反而是世界第一。

就是因為儒家思想賦與了特權階級的特權是不可撼動的,從而產生的權利義務不對等,讓那些惡人無法忍受!

特權吶!

想想都暈!


亦有所思


儒家理論的主題思想是喪失人性,不尊重人權的。儒家思想本質特徵的強姦文化,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強者的護身符,而卻是弱者的緊箍咒。在這種文化體系統治之下,孕育出阿Q之類的奴才的民族,培育出庸才的人種,培養出奸偽的群體,遺傳出病態的後代,造就出喪失人性的部落,毀掉了科技人才的生存條件,泯滅了人才的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創造力,使中國長期以來,很多高科技項目,在世界的科學技術發展上,處於落後的地位,諾貝爾獎的科技人才寥寥無幾,不少科技領域只能“中國仿造”、至多是“中國製造”,嚴重地扼殺了"中國創造"。[流淚][流淚][流淚]


江夏43755022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這是對人思想基礎來源最客觀、也最可貴的說明。因此,只要階級社會還存在一天,這種烙印就會以各種形式反映出來——包括對孔孟思想不厭其煩的討論或爭論的背後,都反映出這種烙印的深刻思想作用力。

中國自從進入夏商周家天下社會之後,上層社會一反三皇五帝一心為天下民眾嘔心瀝血的傳統,從人性上開始墮落,過上了糜爛奢侈的生活,人民群眾越來越陷入了水深火熱的境地。在這種情形之下,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利的鬥爭也日趨激烈,於是出現了道德經中的“智者”,(實際就是陰謀家和野心家的意思。被周族推崇的所謂聖人姜子牙的《六韜》《陰謀》等書宣揚以智障道的智者偽善思想,是老子最主要批判的對象)。所以老子說“大道費,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認為他們以偽善的面目來吸引大眾眼球,並利用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為自己篡權竊國的目標服務,西周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所以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統治階級內部這種不斷有智者通過偽善實現篡權竊國的行為,在社會歷史上產生出極為惡劣的影響,首先表現在統治階級內部的兄弟父子之間,也不斷為了權利而互相殘殺,周朝的禮樂制度從一開始就是為了掩蓋被自己竊國行為擾亂的人心而立,所以也只能從表面上限制下層民眾,根本就無法阻止上行下效人性變惡的統治階級內部繼續爭權奪勢造成”禮崩樂壞“的局面。所以老子說“以智治國國之賊”。

仁義忠孝德信的行為從本質上來說,是人面對不同場合與對象的情況下所自然體現出來的先天本性,具有由心而發的本質性特點,這種本性老子稱其為樸。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導致爭權奪利大道廢弛人性越來越惡的社會條件下,這種東西越發顯得稀少而珍貴,將其在各種場合的表現行為冠以名分來加以提倡和推行,是根本不懂人性和仁義忠孝德信本質的愚蠢作法,是“樸散而為器”過程的表現。

孔子是個學者,出生在東周(前551年),他看不透西周所謂“以有道伐無道”的虛偽假象,看不到歷史變遷形成的深層社會矛盾和人心越來越惡的歷史趨勢,看不透心如豺狼的上層社會所 推行的是叢林法則,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橫行無忌的流氓集團,一些有實力的諸侯都存在著稱霸擴張的野心,它們竊取的家天下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對老百姓實施什麼仁政的。孔子和孟子思想沒有超越統治階級為維持統治而制定的禮樂範疇,幼稚的認為統治階級應該實施仁政……。如孟子見梁惠王所言,其仁義也都作為一種政治考量的結果來推銷,其實是既不懂歷史,也根本不懂仁義忠孝德信究為何物。但孔孟的主張對於一些看不透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的人來說,卻有著很大的欺騙性,尤其是那些看不到歷史深層矛盾的人。

如果拋開階級性不談,孔子作為一個修身上進的學者是當之無愧的,他說出來很多令人不得不佩服的話 ,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食色,性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有比他早二百多年的關尹子先說出來的,不知是否收到過影響無法確定)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另外,孔子和後來的儒家也有一定的區別,因為的確有些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人也投身到了儒家,如小戴《禮記》禮運,《大學》《中庸》的著述思想就很深刻。但孔孟的思想深度比起老子、關尹子的確有著天壤之別,也比不上子產,范蠡,管子,晏子,墨子,文子,列子,莊子,鬼谷子等人的思想深度。尤其是孔子對問起耕作問題的弟子表現的很不耐煩,暴露了他只想投身於統治階層,根本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傾向。

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要想既維持統治階級寬宮大墓三宮六院粉黛三千這種極度奢侈糜爛與百姓極度貧困的在生死線上掙扎、如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兩種高度不合理的現象長期並存,就需要一種似是而非表面上說的過去的文化作為思想基礎,起到麻醉人民群眾的實際作用,於是孔子非他莫屬而十分“榮幸”的入選了,而且幾千年暢享不衰。因為只有這種不涉及社會深層矛盾的思想才是對封建統治者實施剝削壓迫十分有利的。因此,即使在蒙元滿清外族統治中國的最黑暗歷史時期,它們也捨不得把這個現成的法寶丟掉。但無疑會因制度的落後導致國家失去生氣和前進的力量,最終會在激烈的世界性競爭中落伍,導致近代不斷被外族所統治和鴉片戰爭以來的國恥和五四運動砸爛孔家店的革命思想最終出現。

中國的醬缸文化傳統是毛澤東,李大釗,魯迅和臺灣的柏楊先生都曾痛斥過的社會現象,它緣起於姜子牙所推行的智者偽善思想文化歷史,繼承於孔孟的迂腐文化思維,過去有階級社會中的封建統治者者的鼎力推行,現在有包括宗教既得利益者在內的組織化作頭條水軍來充當攪屎棍進行竭盡全力的維持,因為這自始至終都是它們國寶級的法寶。

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作為,失仁而後義……”。人性一旦被社會的惡性爭鬥所左右,一切仁義道德永遠只能作為一種停留在口頭上的說教,非但不可能實現,還自然就變成了爭權奪勢過程中張冠李戴和自我包裝的一種工具,編造出各種離奇的故事和口號對老實善良的人形成欺騙。毛澤東他老人家給孔子留下“孔學名高實秕糠“的評價,可說是一語中的。偉大的思想家魯迅同樣看透了這種思想“吃人”的本質,這也是當今很多既得利益者(包括某宗教組織潛藏在各級政府中的人員)在網上有意識的一邊極力抬舉孔子又一邊攻擊魯迅的真正原因,這夥人中一定有曾經攻擊過偉大領袖毛澤東的人。這些人也並非真愛孔子,不過是想利用這位政治古董來維持自己已經制造的不平等罷了。其實這些人都是鼠目寸光,只關心自己眼前的利益,阻止真正的社會進步,這正是中國醬缸文化存在的重要因素,也是讓外國人罵我們“屎一樣的國家”的各種口實製造者。他們不知道,社會大環境的惡化是我們共同留給所有後代唯一實實在在的禮物,而包括他們子女在內的子孫後代將來一定會怒視我們這一代人,打心裡看不起我們這一代人的行為,因為我們給他們留下了叢林法則一般的社會環境而自以為是的不肯悔改,因為在將來這樣大環境中生存的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受害者。天地大矣,人生廣矣,任何人都沒有權利替子孫後代做出齷齪卑下的人生選擇。

因此,我們必須看清孔子思想為統治階級和既得利益者服務的本質傾向,看清某些人不喜歡老子關尹子而專門推崇孔子的真實目的,有理有據的駁斥他們,才能有的放矢的推動社會進步。

倉促成稿,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古始之道


儒家思想並不是一開始就是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從春秋,戰國,至秦,漢,在漢武帝事時董仲書提出罷絀百家,獨尊儒術。這中間相隔七百年就不是儒家思想獨大。甚至不被統治階級所歡迎。

為什麼呢?因為這七百年中,大部分是處於分裂狀態,統治階級希望得到的是富國強兵的治國良方。而儒家思想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論,對於怎麼樣才能富國強兵沒有一個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所以,孔子在世時在宣揚自己的儒家思想時,處處碰壁,不被統治階級待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相反,法家思想有具體的治國方略,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一直是採用的法家思想治國,很快發展壯大,國力強盛,終於統一天下。漢初由於連年戰爭,民生凋敝。需要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於是就用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縱觀春秋戰國至秦漢(漢初)沒有哪一個同治者用心靈雞湯式的格言警句達到富國強兵之目的的。

到了漢武帝時候,生產力發展了,國家富強了,統治秩序穩定了。於是,統治階級就希望永遠保持這種狀態,永遠不變。這就需要一種理論來維持,穩定現有的秩序。這樣,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為核心,以維持統治秩序為目的的儒家思想就成為統治階級的首選,成為統治階級裝飾自己的御用工具。是美化統治階級,為其貼金的裝飾品。統治階級吹捧,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並不是對孔子仁愛思想的認同,而是出於統治階級利益的需要。

統治階級是既得利益者,而既得利益者都希望保持既得利益不變,希望這種狀態永遠持續下去,所以維護現有秩序的儒家思想就大行其道,流行了兩千多年。這也是孔子本人所料不及的。

然而,孔子思想有許多可取之處,和封建倫理思想應該區分開來。


楊柳依依201432516


一個人就是條龍。二個人就是條蟲,出工不出力,怕吃虧,好似鏡子樣。三個人就是成虎,謠言四起。一夥成邪惡。一群,成家,成派,成朋黨,尾大不掉,為什麼,每個朝代,每個皇帝,都會說,聯,滅你九族,所以沒有什麼千年大族,封建專制也不可能,任由所謂大族,天長日久!因為,怕,尾大不掉,阻礙政權。

一,儒家思想,只有利益,沒有江山,蒼生!家天下,也就所謂天子,天下第一家,也是宗法社會。士大夫,家族發展模式,旁上天下第一家,才能有發展。

二,儒家思維,官樣文化,官僚傳承。家天下,天子。家族發展,士大夫。進行交叉,也就旁,推演成為,靠大樹好乘涼,講人脈,講關係,講靠山。天下第一家,天子為中心點圍著轉,才能有成就,有所謂地位,官途,前途,錢途。才能在天子中討到權力!士大夫圍獵好皇帝,天子享受了,士大夫才能分享到權力!儒家思想核心就是權力,擁有權力,就擁有利益,封建專制,官員優先,無前途社會。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是為權力服務,社會,經濟,也就是無發展,也就是封建社會,農耕文明停滯不前。朝代越久,也就助長,天子享受,士大夫貪婪,導致整個社會供養不起,導致整個朝代自毀!成也儒家思想,敗也儒家思想,封建社會,封建專制,進行惡性循環,成為週期率。皇帝享受,士大夫貪婪,儒家思想是無法免疫的,因為儒家思想,官樣文化,官僚傳承,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成為官樣優先社會,無前途社會,權力決定一切,擁有權力,就擁有一切!為了所謂權力,地位,利益,利益最大化,前途,官途,錢途,不想擁有一切失去掉,失去手中權力,手中利益,當萬物為豬狗,為了權力,不顧人死活,為了利益,當江山為兒戲,當蒼生而無物,想殺就殺,成為所謂刁民論,對於下層就是嚴刑峻法,殺了,當人是豬狗,他們爭權力,爭利益,耍盡心機,陰謀,不顧人死活,玩沒了江山,皇帝死了,士大夫不死,成為新朝功臣,然後說皇帝暴政,再然後甩鍋給農民,說農民起義。士大夫,儒老,儒少,他們好似吃蔗,把頭去掉,切掉尾,中間蔗糖,成為口中吃,口中糧。他們權力不斷,利益不斷,不論朝代怎麼改,士大夫利益不變,他們就是牆頭草,倒完舊朝,倒新朝,百式不爽,為人權力,士大夫用權力制定規則,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控制讀書人數,成為一仕的己得利益者,收窄讀書人群,士大夫永享權力,利益,最頂層一群。也就成為儒家思想所謂獨尊,統,也就是成為儒家思想官樣文化,官僚傳承所謂獨尊,統,儒老,儒少所謂大一統,所謂傳統文化,所謂官僚體系,代替文化體系,所謂儒家思想,代替文化,真不要臉,所以儒老,儒少為了所謂獨尊,統,每朝,每代,進行修書,掩割百家,割百家韭菜,文化韭菜,搞得文化亂七八糟,往自己臉上貼金,這就是所謂獨尊,統!成為文化無創新,文化停滯不前,成為死文化,死教育,源頭文化星光顯顯,後世用時,窮因僚倒,儒老,儒少,真不孝,只能拿又跪又拜來糊弄人,成為所謂國學,也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滿嘴冒泡泡,教人如何做人,不會教人如何做事,無腰骨,不能言傳身教,滿嘴都是道德,道德文章,就是花架子,說什麼道德改造人,當國人是勞改犯,這就是儒老,儒少德性!




說道231960427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一個克己復禮的舊有秩序維護著,一個等級深嚴宣揚愚忠的道德範式正合帝王心意,統治者不用儒學還能用誰?

所謂亂世黃老盛世儒術。還有一句話,外示儒術,內用黃老。何也?說白了,儒術是用來愚民的,統治者需要的是愚忠的跟隨者,儒術對於統治者來說可以說是事半功倍的好學問。而為什麼內用黃老呢?這更好理解。跳出儒術,看透帝王心的,沒事,黃老哲學那套等著你呢?跳出三界外,還有如來手掌等著你,跳你是跳不出如來的手掌心的,這就是外示儒術,內用黃老的妙用。


行雲流水


為什麼了。儒家思想有幾個優點特點

。 1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對於個人,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礎。人皆有惻隱之心。溫良恭儉讓。禮義廉恥。和為貴。

2對於統治階級,仁政,仁者愛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選賢與能,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反對殉葬,首作俑者,其無後乎。對統治階級也是一個指導和約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他的延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點牛逼了。

3孔子是個大教育家,整理五經,習學六藝,儒生都是古代的知識分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舉一反三,溫故知新。歷代人才輩出。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陽明,曾國藩。心學,理學兩大門派。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換舊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4儒家是個學習開放的思想系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儒家平等的思想,人皆可為堯舜,人皆可為聖賢,當仁不讓於師。不患寡而患寡不均。王陽明致良知。強調人性解放從此而來。

6儒家君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給中國人指明瞭一條做聖賢的終極目標。立德立言立功。從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是為大丈夫。到捨生取義的最高境界。林則徐講苟利國家生死以就是這個意思的發揮。

7儒家提供了成功的方法論,君子慎獨,一日三省,溫古而知新,舉一反三。人一之,己百之,人十之,己千之。曾國藩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從這裡來。

7儒家的愚民,有利於統治。要兩面看,基督教佛教那個不愚民了。馬克思說宗教是精神鴉片。道則仕,不道則隱,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先說這麼多,謝謝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儒家思想的五個階段

儒家思想發展至今應該分為五個階段,即先秦、兩漢、宋明、王陽明和新儒學。這五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堇仲書、朱熹、王陽明和新儒學代表人物熊十力(民國時期的眾多新儒學人物之一)。

五個階段的社會狀況

從周平王東遷到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專制統一國家,這段時間在歷史上是春秋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又細分為春秋和戰國兩時期。

春秋時期

以周室皇權為正統的國家權力日漸衰落,而各路諸侯則逐漸強大起來。其最為典型的事例就是鄭國的鄭侯,他與周皇室可以互抵“人質”。兩百多年後,魯國的季孔氏在自家府上演只有皇室才能演出的歌舞。按周公旦制訂的禮儀,而這個禮儀又是孔子及門徒極力推崇和維護的,這種禮儀不僅代表著社會等級秩序,而且代表統治地位高低。這在孔子看來,真的是“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換言之,從鄭國敢以互換人質要挾周皇室到孔子看到季孫氏“八佾舞於庭”,春秋時期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已基本不存在了。




當然,在那樣社會動盪的大變革時期,孔子的思想主張還只是在逐步興起且只能伴雜在眾多思想主張之中而不能突出。中國自春秋時期開始就是非常講究“實用”的變革社會,墨學、兵學和法學等是整個先秦時期最受歡迎的顯學,而且最早重法家思想的秦孝公不僅果敢地啟用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而且把強調以法家思想為主體的治國方略一直貫穿整個秦國的強國之路,秦國以一個邊埵之國最終滅亡六國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在春秋戰國這個先後有五百年的時間裡,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理念雖然有荀子和孟子發揚光大,但畢竟在需要覇權(或強權)的時代,孔儒思想只能充當兒戲罷了。





兩漢時期

劉邦斬白蛇起義並滅亡秦朝建立漢朝,通過休生養息的平和治國理逐漸使遭到秦朝殘暴破壞的社會生活得到了恢復,社會不僅穩定下來,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迅速提高。然而,在社會繁榮的背後,原先隱藏的社會矛盾也慢慢顯露出來。一是豪強掠奪下的土地兼併,二是豪賈富們不僅顯富擺闊,而且還極力向官場滲透造成官商勾結的新勢力,這讓強勢的漢武大帝感到了脊背上的陣陣涼意。因此,此時的國家在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治理上出現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重新拾起“重農擬商”並作為封建治國的基本國策(這個基本國策一直執行到民國之前)。



宋明理學

中國歷史上的唐朝是一個比開放的封建朝,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措施基本都在“儒、釋、道”之間,中間還穿插著法家思想和黃老玄學,而且這個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也日趨完善,到兩宋時期和明朝中早時期,中國封建制度可以說是發展到了最高點(當然這只是本小編以為)。主要反映在皇權制國的理念更為成熟,也更為貼近老百姓生活現狀,唐、宋、明時期的中國文學的高度發展發達就是其中一佐證。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社會物質生活也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為繁華的時期,若不是中國封建社會固有的思想守舊,恐怕中國要比西方早兩百年開啟資本主義社會(當作笑話吧!)。然而,在這大好的社會背景下,一向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再次成為治理國民思想的重要武器,“滅人慾,存天理”(如何解釋非本文重點)成為那時代最強聲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定帶來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而這完全不適應以農業立國的封建社會發展需要。換言之,在沒有出現能取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其他實體經濟模式之前,任何表面的經濟繁榮現象只能催生中國封建社會的早熟奇形兒,這不僅是中國鄭和不可能帶領中國率先走向世界的原因之一,也是繁榮“朝貢貿易”背後進一步催生“閉關鎖國”和重拾“重農擬商”的重要原因。



王陽明

王陽明的出現似乎與地中海西岸的形勢變化有著某種默契,可事實上,這是一個極大的錯覺。現在,我們稍加對世界歷史有學習的話,都會知道,在14世紀初到16世紀初,地中海西海岸正在做西件事,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二是以哥倫布為代表的航海興起。出生在15世紀中葉的王陽明在其立志後,通過自身的學習和親身經歷感知到中國社會需要改變,於是他在“儒、釋、道”三者學有所成的基礎上開創了“心學”。陽明心學中有重要論述是“汝未見此花前,此花歸於沉寂;汝見此花後,此花與汝頓時明朗起來。”這一論述是在說明世界界萬物的任何存在都因人心而存在,這不暗合了地中海西岸的“解放人性”的呼聲嗎?可是,陽明先生和其弟子並沒有在“心即理”的路上走下去,而是通過“知行合一”來分離“心”與“理”的“人性解放”關係,最終落得個“致良知”。什麼是“致良知”?如果說王陽明對儒學有很深的學習和研究的話,到不如說他對佛學理解得更透,但不僅是他的晚年的思想更接近儒家思想,而且具體地提出了“致良知”而非呼喚“解放人性”。如果說陽明先生在“格物致知”上與朱熹唱了反調,到不如說他的“致良知”又與“滅人慾,存天理”達到的“神一樣”的吻合。雖然後來有個李贄把“解放人性”的意願表達出來了,可最後勢單力孤的他卻被逼瘋自殺了。


(李贄像)

中國封建王朝不需要什麼“心學”,那怕只是不成氣候的”心學”,中國封建王朝需要的是由孔孟推出的所謂“良知”,而且這個“良知”主是對下而不對上。

民國初期

孫中山先生帶領中國國民黨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這中國近代史上不可磨滅的重大歷史事件。但民國建立初期,國家和社會還是一片混亂。清庭並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臺,只是龜縮在紫禁城,甚至在日本軍國主義的扶持下還一度以“滿洲國”的形態存在著。孫先生在建國之初,從大局出發,也得把共和國大權交給清政府出來的袁世凱。軍閥混戰,西方列強在中國興風作浪是一波接一波。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沒有建真正的資產階級政權,反道是落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怪圈裡。此時的中國社會是工業救不了國,西方的理念不能融入中國社會,而且在“打倒孔家店”之聲中,舊儒家思想也成被摒棄之勢。於是所謂“新儒學”便將儒家思想改頭換面地亮起來了。

最後幾句話

其實,自孔子開創儒家至新儒學出現,在這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這五個階段的儒家思想表面似乎是一樣的,但其每一階段的思想重點是有區別的,甚至區別還很大。孔儒的思想還存有“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合理部分,因為其畢竟是剛誕生出的治亂理念,所以其指向的是有“士”以上資格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有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社禝次之”的呼聲。但董仲舒更多的是強大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到了宋明則是重“滅人慾,存天理”,王陽明心學的曇花一現,最終泯滅在所謂的“良知”之中。新儒學是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基調並柔入西方的一些民本思想的產物,它興許可以在中國周邊地區獲得一些成就,但並不能改變深層次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大地。

最後,儒家思想能在兩千多年的中國一直能沿用下來,主要且重要的原因是:儒家思想的根就在中國的封建小農經濟和意識裡。換言之,不擺脫“小農意識”,在不能出現可以替代“小農經濟”發展的工業實體經濟為重要模式的社會里,儒家思想還將一直沿用下去。


黃山一片雲


摘掉有色眼鏡:

在歷史上,儒家為何一家獨大,有著其它各家所沒有的地位?若想看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摘掉有色眼鏡,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審視。

常見的一種現象是:以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為榮,提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心裡充滿自豪感;同時,又給歷史和文化貼上封建的標籤,透過標籤往裡看,看到的全是糟粕,儒家被貼的標籤尤其多。

一方面以歷史和曾經有過的燦爛為榮,另一方面又覺得它們毫無可取之處,這是一種悖論。老祖宗經歷的過往凝聚成了歷史,老祖宗創造的東西凝聚成了文化,實實在在地擺在那兒,願意怎麼看是後人的事,他們不矛盾,矛盾的是我們。

近代以來,對歷史和文化的否定,有兩次集中爆發的時期,一次是幾十年前,另一次是一百年前。幾十年前的那次相去不遠,原因是什麼大家自己去想。

一百年前的那次原因就簡單了:捱打了,打疼了,產生了極度的不自信,於是就從先人身上找原因,先人的一切都是錯的,不好的。就好像一個人自己混得不好,回到家裡埋怨父母。有意思的是,凡是喜歡埋怨父母的大都自家沒本事,混不出人樣來;凡是有本事、能夠混得好的都更願意感恩父母。

當年,漢字也是被口誅筆伐的內容之一,有多少精英人物斷言,中國的漢字不拋棄,中國就沒有出路。事實怎麼樣呢?大家都看到了,無需多言。

各家學派的治國理念:

春秋戰國時期,是歷史上社會發生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自公元前770年開始,曾經號令天下的周王室逐漸喪失權威,諸侯各國從群雄逐鹿,到春秋五霸各領風騷,然後是戰國七雄縱橫捭闔,爭霸天下,最後強大的秦王朝滅掉六國,一統天下。

在激烈動盪的社會背景下,思想上的禁錮被打破,社會變革引發思考,各界精英對人性、社會、天地自然,道德倫理、治國方略紛紛各陳己見,學術思想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比較有代表性的的思想學派有:儒、道、墨、法、兵、名、農、雜、醫、縱橫、陰陽,小說等多家學派。

道家的始祖是老子,他是周王室的藏室官(檔案和圖書管理員),後來的代表人物有莊子等。道家起源於春秋時期南方的楚、陳等國,他們主張迴歸自然、返璞歸真,對於當時屬於中原文化的禮樂文明持懷疑態度。道家希望的社會形態是小國寡民,提倡無為而治。道家的黃老學派思想,曾經一度在戰國後期的齊國和西漢初期成為治國的主導思想。

諸侯出於爭霸的需求,都急於富國強兵,因而湧現出許多法家人物,順應形勢發展,推動社會大變革。法家依託君王權威,追求快速見效果,對社會進行大手術式的改革,他們強調加強君權和中央權力,削弱世襲貴族勢力,實行軍功封賞制度,治國理念是重農抑商,嚴刑峻法。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中期則有魏國李悝、秦國商鞅、韓國申不害和趙國慎到,晚期的代表人物則是韓非子和李斯等。秦國是推行法家治國時間最久,態度最堅決徹底的國家,然而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很快就崩潰了。

墨家的創始人是宋國人墨翟,是殷商人的後裔,他做過農民、工匠,身上有濃厚的平民思想。墨家主張兼愛、尚賢、非攻、節用、節葬等,反對等級制度、反對戰爭,反對禮樂制度。由於墨家思想過於超前,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態,因而一直不被各國諸侯所接受。

縱橫家的創始人是鬼谷子,他有四個大名鼎鼎的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縱橫家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事無定見,朝秦暮楚,一切謀劃和策略都從個人的政治需求和政治利益出發。縱橫家在秦國可能主張連橫,到了六國就會主張合縱,蘇秦先是遊說秦王不成功,後來又遊說趙王獲得重用,因而掛上六國相印。合縱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孫衍、蘇秦,連橫派的代表人物是張儀。

儒家提倡的是什麼?

儒家創始人孔子出生於魯國,當時周王室已走向衰微,天下禮崩樂壞,但魯國的禮樂制度保存比較完完好,對孔子影響很深。孔子認真研究歷史和古人思想,從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他把禮、易、詩等作為主要研究內容,從《周禮》中認識歷史和現實;從《周易》中瞭解天道和人性,從《詩經》中探尋風俗和人心的變化,經過融會貫通,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價值觀念。

一、儒家認為,一個人若想經綸濟世、治國平天下,首先要從修身齊家做起,其中修身又是根本中的根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離不開仁、孝、學三個字:1、孝是根基:“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2、學是路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3、仁是目標:“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二、在構建社會倫理中,儒家提倡“和而不同”,這是提倡包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提倡換位思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提倡善良、提倡為他人著想,而要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就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禮。

禮,就是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今天的社會里,法律、道德是規矩,職場上的各種管理制度是規矩,各個行業的一些特殊傳統也是規矩。不能認為規矩就是精華,禮就是糟粕,這是認識上的錯位。社會在向前發展,順應時代需求,賦予禮新的內容,對其中不適應新時代的部分進行揚棄,有利於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

三、在治國理念上,儒家提倡王道、仁政、德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治的核心,就是勸喻當政者以仁者愛人的心態對待天下百姓。後來孟子又提出了“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念,正是契合了孔子所崇尚的西周文王、周公所提出的“民為邦本”、明德慎罰、敬天保民”的觀念。

取捨之間:

道家理想的社會形態是“小國寡民”,給自己的定位是帝王師,提倡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不符合君王的心意,帝王師讓君王不舒服,無為而治則多少有些玄學的意味,難於把握。

墨家宣揚“兼愛、尚賢、非攻”,是超前的民主思想,簡直就是君王的對立面。

法家倒是一心為君王穩固江山著想,但像商鞅那種提倡“剷除善良、仁義、和平”,國家才能強盛,採用愚民政策治國,容易激起民變,秦王朝的迅速土崩瓦解,不能不讓後代君王引以為戒。

縱橫家沒有固定的政治理想,忽而合縱,忽而連橫,終極目標是個人的飛黃騰達,更像一群投機者,很難贏得君王的真正信任。

儒家給自己的定位是帝王友,提倡社會成員通過學習,加強修身養性,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而不同”,通過禮制形成社會規範,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

希望自家的江山穩固,子孫後代福祚綿延的君王們如何取捨,應該是自有心中的考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